張越
劉繼文賣過小食品、汽水,也推銷過扒雞,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小銷售員,在若干年之后竟然成為了圓明園的首席攝影師,他用鏡頭記錄了圓明園最近數(shù)十年遺址變遷的珍貴影像,成為了圓明園當代歷史發(fā)展的忠實記錄者。
歲月無痕,當歷史匆匆流逝的時候,我們要探索以及所追憶的不過只是史學家們的只言片語,以及歷史本身在這大千世界的化石碎屑。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影像成了記錄歷史的又一個手段,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那些由鏡頭創(chuàng)造的世界栩栩如生。
在北京這座歷史古城,有數(shù)不清的攝影家在數(shù)十年前就開始了記錄歷史的工作,這些攝影家里就有被稱為“圓明園之子”的劉繼文。
1966年,劉繼文出生在圓明園,是個土生土長的圓明園人。在1984年之前,他都是個農(nóng)民。直到1984年12月1日,海淀區(qū)政府與海淀鄉(xiāng)人民公社走共同聯(lián)合開發(fā)圓明園遺址公園的道路,劉繼文家里的土地被征用了,他也順理成章地告別了農(nóng)民身份,成為了圓明園的一名服務員。他賣過小食品、汽水,也推銷過扒雞,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小銷售員,在若干年之后竟然成為了圓明園的首席攝影師,他用鏡頭記錄了圓明園最近數(shù)十年遺址變遷的珍貴影像,成為了圓明園當代歷史發(fā)展的忠實記錄者。
用鏡頭記錄圓明園歷史
50年前的圓明園,并不是今天這番模樣。劉繼文的祖輩本是從河北逃荒來到北京的,機緣巧合,他們竟在圓明園扎下了根。打記事兒起,劉繼文就聽老人說這是皇帝住的園子,“有種優(yōu)越感”,但他對圓明園的歷史知之甚少。小時候,劉繼文在這里打草、掐兔菜,還放過羊,滿園子亂逛。一次,他跟爺爺在福海南岸開墾石邊地的時候,無意間挖出了幾個碎瓷片,其花紋之精美超出了他的想象,這讓他對圓明園的歷史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從此探索圓明園的欲望在年幼的劉繼文心里萌生。
在圓明園的日子過得很快,轉眼間到了1984年,隨著圓明園的重新規(guī)劃整修,劉繼文幸運地從農(nóng)民變成了圓明園的一名服務員。俗話說“環(huán)境改變?nèi)松?,雖然劉繼文最開始只是賣小食品和汽水的普通售貨員,但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圓明園,以及在圓明園里劃分精細的各個文化、管理部門和來往參觀的各級領導和游人,還是讓他大開眼界。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圓明園照相部經(jīng)理董世光先生,“看著他整天背著相機滿園子走,威風極了!”當時劉繼文很羨慕董先生,想著自己什么時候也能像董先生那樣威風呢?于是他大膽上前,問董先生能不能收自己為徒,跟他學攝影。在那個年代,對攝影感興趣的人并不多,董先生仿佛突然間遇到了知音,很快就答應了劉繼文的請求。從此以后,劉繼文總是偷偷從食品服務部跑到暗房里跟著董先生學著洗照片,“暗房雖然一片漆黑,但那里卻是我最喜歡的地方。當我看到董先生拿著相紙在水里晃幾下,圖像就奇跡般地映現(xiàn)出來的時候,就上癮了!”從那時起,劉繼文就開始省吃儉用,用攢了半年的積蓄在新街口買了一臺日本企諾牌單反相機,走上了攝影之路。
起初,為了能多跟董先生學習攝影,劉繼文總是偷偷從崗位上溜走,為此他沒少挨領導的批評,后來,領導干脆給劉繼文調(diào)了崗位,讓他推銷扒雞,“從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崗位調(diào)到了另一個不喜歡的崗位”,劉繼文雖有些無奈,但他依然抽時間拿著相機滿園子跑,拍攝了不少作品。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短短兩年時間,劉繼文在攝影上的天賦就凸顯出來,并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1987年,劉繼文的工作再次發(fā)生了調(diào)動,這一次他從食品服務部直接調(diào)到了圓明園展覽館從事講解導游工作。此后的三年里,劉繼文在工作之余閱讀了大量的圓明園歷史資料,從一個對圓明園歷史一無所知的懵懂少年變成了了解并深深愛上圓明園的攝影人。從此以后,無論是圓明園遺址的整修,還是四季風云變幻,他都會用自己對圓明園歷史的理解和認識去用心拍攝,并在之后的數(shù)十年里堅持不懈,不管刮風下雨,酷暑寒冬,他從未間斷過拍攝,不僅記錄了圓明園遺址四季風云的變化瞬間,也積累了上萬張的圓明園歷史變遷的影像資料。
追夢之旅
隨著劉繼文對攝影研究的不斷深入,他有了繼續(xù)深造的想法。1989年,他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攝影系,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系統(tǒng)學習。之后,他又有幸結識了狄源滄、費文麓、韓子善等恩師,他們都成了劉繼文在攝影道路上探索的引路人。
狄源滄先生是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攝影理論方面對劉繼文的影響頗深,他對攝影作品的分析,對劉繼文在攝影創(chuàng)作上起到了啟迪作用。韓子善先生則是中國把攝影上升為美學的第一人。他對國外攝影作品從技術、技巧等各層面進行分析,將攝影與“美”聯(lián)系到一起,韓子善先生對攝影藝術的新的理解和思維方式,深深影響著劉繼文。在攝影創(chuàng)作上,對劉繼文影響最大的是費文麓先生。“費先生對我的幫助就是言傳身教,他是手把手教我的?!眲⒗^文說,“他教我怎么沖膠卷,怎么做片子,在現(xiàn)場怎樣調(diào)動模特,拍攝的時候要怎樣找角度,使用怎樣的技巧……這些攝影實踐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經(jīng)過7年的堅持不懈的奮斗和努力,劉繼文終于換來了一張期待已久的入場券。1991年,劉繼文完成了學業(yè)重新回到圓明園工作,彼時的劉繼文早已不同于幾年前的那個小售貨員,他的攝影作品得到了領導及業(yè)內(nèi)人士的肯定,因此他被調(diào)到圓明園管理處辦公室擔任圓明園專職攝影師,負責給來圓明園參觀考察的各級領導拍攝照片。
從“只是玩玩兒”到專職攝影師,劉繼文對攝影的思考愈來愈深。那段時期,他也拍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作品,并先后參加了全國各省市的攝影大賽。他的攝影作品《殘灰猶共晚霞飛》獲北京名勝系列圓明園攝影比賽一等獎;作品《飛鴿迎歸》、《昨天、今天、明天》分獲“華夏一日”全國攝影大獎賽銀獎、銅獎;作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獲全國“尼康杯”人與社會攝影大獎賽優(yōu)秀獎;作品《桐鄉(xiāng)晨曲》榮獲“茅盾杯”全國攝影大獎賽銅獎;作品《古城心聲》參加“祖國頌”大型全國攝影展;作品《昨日的記憶》獲第八屆農(nóng)民藝術節(jié)金獎。1998年初,他參加了在中國北京劇院舉辦的“抗震救災”攝影展。而在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前后,他的部分攝影作品被收入《華夏一日》、《澳門回歸日》紀念畫冊中。并相繼出版了《圓明園》、《圓明園遺址公園》兩本精美畫冊。
隨著劉繼文在攝影藝術之路上的不斷前進,以及自身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他對未來有了更多打算。1998年7月,劉繼文和另外兩位攝影界同仁共同發(fā)起、組建了百姓攝影俱樂部,同年還創(chuàng)辦了《百姓攝影報》。1999年,他榮獲了“百姓攝影十杰”和“年度最佳作品創(chuàng)作獎”稱號。
受百姓攝影俱樂部的啟發(fā),以及多年來組織攝影活動的豐富經(jīng)驗,2012年2月,劉繼文又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搜酷攝影家協(xié)會,并擔任執(zhí)行主席兼秘書長。將社會上熱愛攝影的朋友們聚集在一起,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攝影活動。2012年,在劉繼文的組織和帶領下,搜酷攝影家協(xié)會組織了各類攝影活動33次。2013年,為推廣全國旅游景區(qū),搜酷攝影家協(xié)會組織了大小攝影活動31次。2014年2月,劉繼文帶領20余人走出了國門,開啟了美國西部自駕游攝影創(chuàng)作活動;同年5月,劉繼文又帶領24人踏上了歐洲版圖,走訪了法、意、瑞、德等7個古老的文明國家;11月初,再次組織了34人攝影創(chuàng)作團完成了尼泊爾全境的攝影采風活動。2014年搜酷攝影家協(xié)會全年累計組織攝影活動高達66次,并在分別舉辦了三場高品質的攝影展,在攝影界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2015年,經(jīng)歷了三年的發(fā)展,搜酷攝影家協(xié)會在劉繼文的帶領下有了質的飛躍。協(xié)會三年來舉辦的高品質的攝影采風活動以及攝影展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故被海淀區(qū)文聯(lián)收編,成為海淀區(qū)文聯(lián)第17家理事單位。“原來我們只是自己玩兒玩兒,現(xiàn)在我們卻變成了一支充滿正能量的正規(guī)軍團。”劉繼文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前人留下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至理名言,這句話也成了我的座右銘?!弊鳛閳A明園首席攝影師,劉繼文借工作之便,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和歷史書籍,打下了文化基礎,與此同時,在長達30年的攝影生涯里,劉繼文的足跡遍及歐亞美三大州的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拍攝了數(shù)以萬計的優(yōu)秀作品。
攝影改變了劉繼文的人生。攝影不僅僅只讓他從農(nóng)民變成了攝影家,在追求攝影的漫漫征途上,大好河山以及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更是開闊了他的眼界,讓他感悟到了生命與生活更深層次的意義。
“好的風光片不取決于攝影師,而取決于大自然對你的恩賜?!睌z影30年,劉繼文在跋山涉水發(fā)現(xiàn)和捕捉美景的過程中,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力量與其變幻莫測的特性所折服。在采風的路上,固然發(fā)生過數(shù)不清的故事,但劉繼文記憶最為深刻的是那次梅里雪山之旅。
那次活動是由劉繼文親自帶隊,率領搜酷攝影家協(xié)會的會員們來到梅嶺雪山采風。這一行,大家興致勃勃,意想不到的是,大家剛抵達目的地,迎來的不是美景,而是瓢潑大雨!專為了拍攝梅里雪山日出奇景的這支攝影隊,被這場大雨澆得心灰意冷?!拔乙詾榘讈砹耍浅?nèi)疚,覺得對不起大家。”看著眼前的一切,劉繼文心涼了,他上了很大的火。那幾個夜晚在劉繼文的記憶里無比漫長,而就在他準備放棄的時候,雨停了。那天清晨,劉繼文走出房間,看見彌漫在周圍的呈藍色的大霧,突然有種預感,“一會兒就能晴”。于是他立刻叫大家把所有設備都提前架好,并囑咐大家提前把相機拍攝模式調(diào)好,等待日出。眼看就到了日出的時間,10分鐘過去了,眼前除了大霧別無其它,15分鐘過去了,依然不見太陽要升起的跡象,然而,就在一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大家眼前突然閃出了太陽金色的光芒,“日照金山”終于出現(xiàn)了!“那段最美的景象只有一兩分鐘,我從鏡頭里看到的白塔掩映的穿插在云霧之中的金光閃閃的太陽,讓我全身熱血沸騰!那一幕讓我突然感悟到了‘生命之光的能量!作為攝影師,能看到自己所期待、甚至超出期待的景象時的那種興奮,是常人無法體會的?!彪m然“日照金山”景觀只有短暫的一分多鐘,但那種興奮劉繼文至今難忘,他將之總結為“大自然的恩賜”。“通過這件事,我突然明白,無論是攝影還是其他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個長期的歷練和長期的積累。你越是急于求成,怕是越得不到,這是一個瓜熟蒂落的過程?!?/p>
走得路多了,視野自然會開闊,閱歷自然更加豐富。尤其對于一個攝影家而言,“行萬里路”是不可或缺的一門實踐課。從最初在圓明園里拍攝,到拍攝大千世界,劉繼文大大拓寬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題材,然而作為圓明園首席攝影師,拍攝圓明園依然是他永遠追求的主題。但今日劉繼文鏡頭下的圓明園,卻早已不同往日。
2015年秋天,劉繼文拍攝了一組圓明園秋景,并發(fā)到微信朋友圈和騰訊微博里與大家分享。有人看見了問,“這是內(nèi)蒙的胡楊林嗎?”劉繼文笑道,“這就是圓明園??!”能把大家最熟知的景色拍成另外一種意境,不僅在于攝影師迸發(fā)出的創(chuàng)作靈感,更在于其長期的經(jīng)驗積累和豐富的閱歷?!叭绻麤]見過胡楊林,怎能拍出胡楊林的感覺呢?”劉繼文說,“作為攝影師,你的視野越廣,作品就越豐富。這就是為什么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讀與行必須要結合在一起才行!”
30年前,劉繼文是孤軍奮戰(zhàn),走了很多彎路才有了今天這番成就;30年后,他帶著他的搜酷攝影家協(xié)會開始了新的征程,這一次,他依然全力以赴,但他發(fā)誓要將自己攝影30年的寶貴經(jīng)驗與大家分享,讓大家同進步,共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