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有
【摘要】成人的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兩兩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其中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的影響效應值最大。成人的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水平有直接的正向預測作用,學習動機既可以通過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產生正向預測作用,也可以直接正向預測學習策略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對社會情感策略的正向預測作用最大。
【關鍵詞】成人學習;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自我效能感
Malcolm Knowles于1968年提出了成人教育,并把它定義為“幫助成人學習的藝術和科學”。[1]之后,Grow提出“分階段自我指導學習模型”,[2]認為成人學習存在依賴型、興趣性、參與型和自我指導型。Jack Mezirow也提出“嬗變學習理論”,認為成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幫助成人去實現他們的潛能,使其更自由、更有社會責任感和成為自主學習者。Kolb則認為成人是以“自身經驗”為載體進行的學習過程,并通過這樣一個過程, 成人將學到的新知識轉化成解決現實問題的理論和技能。而Caffarella和Merriam認為,成人學習是環(huán)境的產物和社會群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并批評以往的理論只把學習看成是一個個體頭腦內在的過程,而沒有考慮到成人的不同背景和所處的復雜環(huán)境。[3]同時,在“成人學習不良行為”的研究中,Corley等人發(fā)現,成人學習不良行為已經“對其家庭、社會和就業(yè)造成不利的影響”,并造成“在自我行為調節(jié)、社會知覺和社會交往能力方面存在問題”。[4]從某種意義上講,成人學習問題既涉及成人本身,也關系著社會和民族的發(fā)展。但事實上,成人學習已經被邊緣化為終身學習體系的弱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Knox通過對當代成人心理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發(fā)現在30歲至50歲年齡段中人們的學習能力基本處于一個非常平穩(wěn)的高原狀態(tài)。為此,如何突破這一高原狀態(tài)已經成為成人學習的首要問題。許多研究表明,造成成人學習障礙的因素主要來自于非智力因素。Collican和Penland分別通過調查,結果都發(fā)現部分成人學習者存在學習動機方面的問題。Corley和Taymans也發(fā)現“自我效能感、自我監(jiān)控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普遍較低,具體體現在完成學習任務前的計劃、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學習策略的使用和控制以及對學習成果的自我評價能力低”。[5]為此,成人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以及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可能對促進成人學習有效性研究產生作用。
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是學習的核心問題。簡單地說,動機就是激發(fā)、引導和維持行為的內部過程。[6]Jetton和Alexander的研究表明,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會運用更高級的認知活動,進而學習和記憶更多的內容。[7]Hidi和Harackiewicz也在更深的層面發(fā)現,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時刻努力去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習的外部動機”。[8]隨著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Cristine等人發(fā)現,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是相互的,內在動機強,同樣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外在動機則可能會降低學習效能感。[9]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學習策略的低水平與自我效能感的低水平是并存的。[10]工作中,自我效能決定了個人工作目標的高低、努力程度和堅持性。當然,學習中自我效能意識的增強,也將促進學習者獲得更高更多的成就。為此,本文將通過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建立線性模型,為開展有效成人學習活動提供實證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隨機抽取1 040名被試人員,涉及行政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人員,還有自由職業(yè)者和在校大學生,其中男501人,女539人。
(二)研究工具
首先,查閱Boshier編制的《教育參與量表》,運用OMalley和Chamot提出的學習策略理論以及Bandura的自我效能動機理論,深入分析成人學習影響因素,編制成人學習的測量項目。其次,編制《成人學習情況調查問卷》,包括“學習動機量表”、“學習策略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三部分。其中,“學習動機量表”包含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兩個維度,“學習策略量表”包含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三個維度,“自我效能量表”包含能力判斷、信念、自我控制三個維度。最后,形成由60個項目組成的調查問卷。除“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外,記分方式采用Likert 5點記分法,完全不符合計1分、基本不符合計2分、不確定計3分、基本符合計4分、完全符合計5分。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 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040份,有效回收率為94.5%。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48。
(三)數據采集與分析
問卷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分析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一)影響成人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的因素
對學習動機、學習策略進行KMO和Bartletts檢測,Bartletts球形檢驗的x2值為分別為2 973.234和4 325.806,極其顯著,說明變量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取樣適當性量數KMO分別為0.894和0.916,表明數據樣本適合于因素分析(見表1)。在不限定因素層面的前提下,以主成份分析法配合最大變異法進行正交轉軸,檢驗出影響成人學習動機因子主要有外部動機(M1)和內部動機(M2)兩個主成分因素,如果用E動機值的大小來反映每位成人學習動機因子的作用水平在整體中的相對位置,則E動機=3.741M1+0.671M2;學習策略因子主要有認知策略(R1)、元認知策略(R2)和社會情感策略(R3)三個主成分因素,如果用E策略值的大小來反映每位成人學習策略因子的作用水平在整體中的相對位置,則E策略=4.909R1+0.872R2+0.648R3。
表1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因素分析(n=1 040)
KMOx2Sig.IE% of VarianceCumulative %0.8942 973.2340.00外部動機3.74162.35262.352內部動機0.67111.18473.5360.9164 325.8060.00認知策略4.90954.54654.546元認知策略0.8729.68564.231社會情感策略0.6487.20571.435
(二)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相關性分析
對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自我效能感的觀測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表明,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正相關,而且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也是正相關。
1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關系
由表2可知,學習動機的內部動機與學習策略中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社會情感策略存在顯著正相關;學習動機的外部動機與學習策略中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社會情感策略也存在顯著正相關。同時,學習策略中的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社會情感策略之間也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以及它們的每一維度之間都存在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完全印證了劉加霞、辛濤在2000年第9期《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所提出“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也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的研究結果。另外,內部動機與學習策略維度的相關系數均大于外部動機與學習策略維度的相關系數,說明在選擇學習策略的過程中,內部學習動機的作用要比外部學習動機的作用大,或者可以認為,內部動機對學習策略產生的作用可能要先于外部動機產生的反應。
2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數據顯示,無論是內部動機(0.566**)還是外部動機(0.460**),與成人學習的自我效能感都存在顯著正相關,說明動機的內外因素指標都能夠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成人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真實情況,這與Cristine等人的研究并不完全相同。另外,0.566>0.460,說明內部動機對成人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優(yōu)于外部動機,即內在動因更能觸動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從相關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學習策略的影響因子與自我效能感顯著相關,學習策略對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系數由高到低依次為:社會情感策略(0.817**)、元認知策略(0.790**)、認知策略(0.683**)。這說明,情感因素的作用在成人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應用中發(fā)揮了關鍵性的效力,也可證明間接策略(社會情感策略、元認知策略)的運用一般發(fā)生在自我效能感較強的狀態(tài)下。
(三)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的回歸分析
根據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的顯著相關性(p<0.01),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1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R=0.993,判定系數R2=0.985,F=34 223.598,P<0.01,說明成人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存在很強的回歸關系。各回歸系數的t值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1,說明回歸系數與零有顯著差別。根據B動機=0.237,
2學習動機對學習策略的線性回歸分析
在表4中,R=0.981,判定系數R2=0.963,F=27 102.778,P<0.01,說明成人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存在很強的回歸關系。各回歸系數的t值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1,說明回歸系數與零有顯著差別。根據B=0.929,可知成人的學習策略(Y)、學習動機(X)之間的回歸方程為:Y=0.929X。
3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路徑模型
在人口學變量與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中,人口學變量間的差異性并不顯著,說明成人階段人口學變量并不影響學習。然而,回歸分析表明,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自我效能感能夠影響學習。為此,根據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的路徑Ⅰ系數分別為0.237和0.716,學習動機對學習策略的路徑Ⅱ系數分別為0.929,我們可以建構它們之間的路徑模型(如圖1)。
四、討論
(一)關于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
按照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就是人們因對學習任務或活動本身產生興趣所引起的學習動機,能夠避免誘因、懲罰等因素的影響,可通過學習活動而獲得滿足。在這種動機的驅動下,人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喜歡的學習任務,如看自己喜歡的書、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活動本身享受愉悅。而且,內部動機所產生的愉悅感是對自己的自我獎勵,并不在乎活動本身會帶來什么功利價值。這種由內而發(fā)的學習動機有著較高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具有較強內部動機的學習者能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滿足,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而且在評估之前就能對自己的學業(yè)有所了解,學習能夠持之以恒,并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外部動機,就是指人們對學習結果的需求所引起的學習動機,受外部誘因的影響,其滿足往往是外部獎勵。在這種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對學習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而在活動之外,人們對學習本身并不感興趣,而是關注學習結果。例如,當前“終結性評價”依然盛行,學習結果成為學習評價的最主要標準,所以,追求學習結果表現的動機仍然是動機體系中的最重要貢獻者,外部動機歸因分析中的貢獻率為62.35%,如實證明了這一點。理解各類考級現象更能說明外部動機對學習者產生影響,一旦學習者實現了學習目標,獲得了一定的等級,其學習動機就迅速下降,且所獲得相應等級的能力也不斷虛化。人們學習時,內部動機對學習策略的正向預測要比外部動機更直接。內部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性(0.533**)明顯高于外部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相關性(0.508**),所以,激發(fā)學習者內部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可能更便捷。事實上,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是高度正相關(0.565**),是一種共存關系。
根據信息加工理論的研究,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11]元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主動地、有意識地對其學習過程運用計劃、監(jiān)控和評估策略。在學習動機的作用下,學習者會在學習活動之前認真制定符合目標的計劃,并在學習進程中不斷反思、調節(jié)和修正學習的運行機制,同時會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習進行評價分析,收集反饋信息??梢?,元認知策略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其與學習策略(0.875**)的相關系數都是策略三維體系的最大值。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為完成具體學習任務,運用注意、精加工、記憶和組織策略,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分析、歸納、保持、提取和轉換。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認知策略處于學習策略的核心地位,其歸因貢獻比率達到54.55%。為此,在對信息進行表面加工時,在校大學生依然會運用對信息的復述和死記硬背等淺層認知策略來完成學習任務。所以,提高學習者學習策略水平的關鍵是在于提高學習者的認知策略。社會情感策略是指學習者通過控制情緒、情感、學習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或依托社交手段增強自身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礙和學習焦慮,形成合作學習機制,從而促進學習任務的完成。相對而言,社會情感策略的外控性更為突出。
從相關性研究中,我們不難看出:高水平的學習動機者有運用高水平學習策略的可能性。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是影響人們學習結果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同強度、不同類型的學習動機的個體,會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進行學習。相對而言,動機水平較低的學習者往往會運用一些單一、膚淺、被動的學習策略,應付性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是根據學習任務的本身與變化,適時地調整學習策略,以積極、主動、綜合的方式運用策略,不斷增強學習的內在需求。在當前不同類型高等院校學習和成人培訓現狀中,對于層次較低、擇業(yè)較難、知名度較小的高等院校來講,其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普遍較低,絕大多數是為應付考試及格而進行學習,所運用的策略也大多局限在認知策略的范疇。同樣,如果受訓者對培訓內容沒有任何期望或者培訓內容根本無法激發(fā)受訓者的興趣,無論培訓者如何精心組織、設計和實施,受訓者一般只會以“聽”的方式接受性地參與整個培訓過程,既不會有疑問的產生,也不會有反思的舉措,更不會有實踐性的探索,受訓者的形式化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培訓工作開展的一大難題。相反,一些“優(yōu)勢高等學府”和有強烈需求的培訓,所呈現的是學習者具有規(guī)律的學習習慣、良好的持久力、強烈的求知欲和科學的策略應用。
(二)關于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與學習策略的關系
通過兩項不同路徑的分析比較,加入自我效能感的路徑決定系數(RⅠ2=0.985)要大于沒有加入自我效能感的路徑決定系數(RⅡ2=0.963),即說明自我效能感對于如何運用學習策略有重要的作用。產生這樣的結果的原因在于:首先,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它主要通過“以往的成敗經驗”“他人的示范效應”“社會勸說”“情緒狀況和生理喚起”等途徑提供自我效能信息,判斷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在一定水平上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務。如果個體有高自我效能感,相信能按時、高質量完成工作,那么個體就會果斷選擇時機,積極克服外部障礙,設定目標,建立標準,堅持不懈地投身實踐,從挫折中學習,想象成功。[12]從表1可知,內部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0.566**)明顯高于外部動機(0.460**),說明“內生動機高的個體表現出較高的自我效能感”。[13]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對自我預期有較高的把握,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合理地推斷成功假設,增強信心,并勇于接受挑戰(zhàn),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所以,自我效能感較強的個體傾向于選擇挑戰(zhàn)性強、內容難的任務,有較高的學習目標,敬業(yè)愛崗,從而不斷提升個體動機水平。無論是內部動機還是外部動機,自我效能感都影響著人們動機性努力的程度。在某項工作中,“有較高自我效能時,就會干得更加賣勁”,“有較低自我效能時,就不會付出那么多的努力”。[14]其次,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習策略的直接因素。在學習過程中,人們“通過自我效能感選擇某些特定的活動和環(huán)境,并對所處的環(huán)境加以改造”。[15]當人們運用不同學習策略的時候,自我效能感會對學習者的思維、情感和認知產生影響。如果面臨困難與挫折,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會引導思考過程自助性地在腦海創(chuàng)設“情境”,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反之,產生自我障礙性思考。同樣,在厭惡性情境下,較弱的自我效能感容易導致個體懷疑自己處理、控制潛在威脅的能力,引起強烈的應激狀態(tài)、焦慮反應和抑郁過度等情感過程,并采取退縮性或防御性行為來保護自己。另外,大量的研究結果顯示,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個休會去嘗試挑戰(zhàn)性高的工作,設置較高水平的目標,并表現出較強的目標承諾,從而提高工作績效。[16]為此,在運用學習策略時有效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意義重大。最后,學習動機也是通過影響自我效能感來影響學習者學習策略的運用。雖然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策略的重要因素,但其對學習策略的作用還是需要通過自我效能感來轉換。學習動機是一種內部過程,學習策略是一種外部過程,而自我效能感恰恰是耦合這兩個過程的關節(jié)點,也可以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有效溝通兩個過程信息的樞紐。動機最終都是以個體自主的判斷影響著行為的表現,而自我效能感的控制約束著動機表現。即使學習動機已經引發(fā)相應的學習策略發(fā)揮投射作用,但這一投射的持續(xù)性、排他性和內驟性可能都依賴于自我效能相關因素的支持??梢姡诩ぐl(fā)學習動機實施學習策略的過程中,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調控將優(yōu)化學習機制。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1)成人學習動機中貢獻最大的是外部動機,學習策略中貢獻最大的是認知策略;(2)成人的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學習策略兩兩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其中,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的影響效應值最大;(3)成人的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水平有直接的正向預測作用,學習動機既可以通過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策略產生正向預測作用,也可以直接正向預測學習策略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對社會情感策略的正向預測作用最大?;谘芯拷Y果,提出一些建議。
(二)建議
1學習者應當加強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首先,成人應當正確審視自己,合理地預期學習所能取得的結果,樹立學習信心,引領后續(xù)學習行為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具體而言,成人要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自我指導的學習者,能夠利用情緒情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自己的學習動力,從而更為主動地關注學習活動中不斷呈現出來的資源。其次,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將進一步夯實學習非智力因素體系。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成人對于學習要主動思維,要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要主動參與、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學會競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面臨學習問題迎難而上。特別是,能夠根據自己的成敗經驗對學習進行反思,合理地歸因,并做出解釋,強化內部動機,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學習策略水平。
2成人學習專業(yè)指導機構要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推進成人學習機制的完善
首先,應將開發(fā)適于成人的學習課程資源作為成人學習專業(yè)指導機構的首要任務。其次,要善于引導成人利用內在非智力因素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梢詤⒄赵S多行業(yè)人員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形式,幫助成人建立學習的長期規(guī)劃,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切實增強他們的信心,并使其能努力為之奮斗,取得成功。在適應的狀態(tài)下,可以以期望的形式,充分肯定成人學習所取得的成績,并以積極的方式激發(fā)他們挑戰(zhàn)新任務的動力,進而擁有一個又一個成就感,從而為成人學習創(chuàng)設認知渴望。在加強外圍學習影響的過程中,成人學習專業(yè)指導機構要關注大量外部動機轉向提升的問題,要盡量有效地指導好外部動機內化的過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注意到“學習策略是可教”的,盡量開辟路徑,利用學科滲透或開設專門的學習策略指導課,幫助成人系統(tǒng)地掌握學習策略。再次,要注重社會情感策略的應用,克服學習的消極心理因素,減輕學習焦慮感,收獲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動力,使之學習水平明顯提高。最后,要有針對性地改進成人學習評估方式。對于需要成人學習專業(yè)指導機構評判的學習結果,必須以當時的成人學習職責為參考點,將動態(tài)與靜態(tài)指標與成人學習的實際狀態(tài)進行比較,核定等級,并提出意見。對于無需評判的學習結果,對成人學習的指導性提示也應納入這些專門機構的職責范疇。
3各級政府要為成人學習搭建更為廣闊的學習平臺
首先,學習場所應不斷更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平臺或遠程學習的推廣應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完善和全面鋪開的重要任務。要提升學習場所的規(guī)格,擴容擴量,開展互動學習活動,確保成人學習品質有根本性保障。其次,要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成人學習是一種享受,或者是一種高消費行為。各級政府和部門要適時有序地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不能流于形式,應該具有專業(yè)引領性,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塑造每一位成人的學習需求??梢詣?chuàng)設更具文化氣息且陶冶心靈的“文化長廊”、“文化廣場”和“文化節(jié)”,等等,讓成人感知文體的浸潤,汲取養(yǎng)分。最后,文化市場的監(jiān)督力度必須加強。影響成人學習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文化市場還存在一些漏洞。加強文化市場的監(jiān)督是長久之計,也是當下常需之計。只有滋養(yǎng)高雅、清澈的文化內容,成人才能暢游在迸發(fā)智慧、啟迪心智、感受真善美的海洋里,才可能學以致用,創(chuàng)造我們美麗的家園。
【參考文獻】
[1]Knowles, M.S.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2nd Edition)[M].New York: Cambridge Books,1980:43.
[2]Grow, G. Teaching Learners to be Selfdirected: A Stage Approach[J].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1991,41(3):125—149.
[3]Caffarella, R.and Merriam, S. Linking the Individual learner to the Context of Adult Learning. In A.L.Willson and Hayes(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2000:55—70.
[4]Corley M A, Sturomski N, Lenz B K, et al. Bridges to Practice, Guidebook 1: Preparing to Serve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Washington, D.C.: National ALLD Center,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1999:11—27.
[5]Corley M A, Taymans J M.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ual Review of Adult Learning and Literacy,2002,(3):53—64.
[6]Murphy, K.P., & Alexander, P.A. A Motivated Exploration of Motivation Technology[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1):3—53.
[7]Jetton, T.L., & Alexander, P.A. Interest Assessment and the Content Area Literacy Environment: Challeng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303—318.
[8]Hidi, S., & Harackiewicz, J.M. Motivating the Academically Unmotivated: A Critical Issue for the 21st Century[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0,70(2):151—179.
[9]Cristine L,Chandler,Connell. Childrens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A Develop Mental Study of Childrens Reasons for Like and Dislike Behavior[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7,(5):357—365.
[10]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0.
[11]OMalle J.M. & Chamot A.U. The Lea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C].In Wenden and Rubin(Eds.).1987:133.
[12]Albert Bandura. Regul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rough Perceived SelfEfficac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9,25(9):729—735.
[13]Noels K.A, Clement R & Pelletier L.G. Intrinsic, Extrinsic, and Integrative Orientations of French Canadian Learners of English[J].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7(3):424—442.
[14]Laura L Paglis, Stephen G Green. Leadership SelfEfficacy and Managers Motivation for Leading Chang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hichester: May,2002,23(2):215—235.
[15]Wood Robert, Bandura Albert.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3):361—384.
[16]Appelbaum, Steven. H., Hare, Alan.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of Goal Setting and Performance Some Human Resource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Bradford:1996,11(3):33—47.
(編輯/喬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