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義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遼寧 沈陽 110013)
雙頭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結合電針、中藥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觀察
譚大義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遼寧 沈陽 110013)
目的:雙頭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結合電針、中藥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診于本院血液科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共50例,根據(jù)患者意愿,所有患者同意采用雙頭全
溫灸治療儀 電針 白細胞減少癥 臨床觀察
白細胞減少癥是目前臨床血液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綜合征,白細胞減少癥是由于藥物、腫瘤、化學制劑、放射物質等影響造成的一種多原因引起的綜合征。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主要特點為機體收尾血液白細胞計數(shù)持續(xù)<4×109/ L,而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數(shù)正常或稍稍偏低。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環(huán)境的影響、飲食的失衡、生活壓力的增大,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及其他相關疾病的發(fā)病率顯著上升,放化療導致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的數(shù)量逐年增多。針對白細胞減少癥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主要還是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相關研究證明針刺或溫灸聯(lián)合中藥治療本病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骨髓造血功能,升高機體周圍血白細胞數(shù)量。本院血液科采用雙頭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結合電針、中藥治療白細胞減少癥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診于本院血液科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白細胞減少癥的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1],中醫(yī)辨證屬脾腎兩虛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②年齡18~70歲;③1個月內(nèi)未使用影響本次研究臨床療效的藥物;④患者同意參加此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或堅持完成整個治療過程者;②合并嚴重免疫系統(tǒng)、肝、腎及心腦血管疾??;③已知對本研究中藥物過敏者或對本聯(lián)合治療不耐受者。剔除標準:①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需要停止目前治療者;②未能按本研究要求規(guī)律用藥者。共納入白細胞減少癥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47.8±5.8)歲,病程1~12d,平均病程(3.7±1.2)d。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據(jù)患者自身意愿,采用雙頭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結合電針、中藥治療本病。本病取穴主要采用辨證取穴的方式,主要選取氣海、足三里、關元、三陰交合谷等固本培元之穴,溫灸治療儀和針灸2次/d,15min/次,兩次施治間隔時間達4h以上。中藥治療亦選用辨證論治,方藥主要選用黨參、白術、茯苓、黃芪、太子參、當歸、山茱萸、阿膠、熟地黃等補脾益腎之品。中藥湯劑2次/d口服,1劑/d。治療時間為45d。
1.3 觀察指標
觀察機體白細胞數(shù)量、相關臨床癥狀及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5.0對結果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P<0.05為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統(tǒng)計
納入白細胞減少癥患者共50例,無剔除病例,所有患者均進入統(tǒng)計結果。
2.2 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數(shù)對比
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數(shù)對比情況,具體結果見表1。
2.3 治療后患者療效評價,具體結果見表2。
2.4 治療前后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情況,具體結果見表3。
白細胞減少癥是一種臨床血液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主要發(fā)病原因及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治療主要還是以強力升白藥,激素類藥物為主。本病在傳統(tǒng)中醫(yī)中沒有明確闡述,但根據(jù)其臨床特點及表現(xiàn),可以將其歸屬于虛勞范疇。虛勞的病因主要包括兩類,一類為內(nèi)因,有賴于機體先天體質強弱,正氣的充足與否,一類為外因,有賴于外界邪氣侵襲,能夠引起白細胞減少癥發(fā)生的外邪主要包括病毒、藥物、放化療等。內(nèi)因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造成機體白細胞數(shù)減少,臟腑氣血虧虛,機體陰陽失衡。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闡明虛勞的病因為:酒色勞倦、七情、飲食均為虛勞的主要病因,正虛、腎氣虧虛、腎精虧虛導致機體正氣不足而發(fā)病。虛勞主要病機已本虛為主,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腎相關,互為影響,相互作用,故本病的治療應重在補益,辨證論治之時選用補脾益腎的方藥和扶正培本的穴位。補脾益腎的中藥主要有黨參、白術、茯苓、黃芪、太子參、當歸、山茱萸、阿膠、熟地黃等。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補脾益腎中藥能夠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有效升高機體外周白細胞數(shù)量,增強骨髓造血功能等[3]。針灸特點的補益穴位能夠延長機體內(nèi)部中性粒細胞的存活時間,降低機體外周血中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喪失,同時能夠促進造血干細胞迅速進入增殖期,保證機體內(nèi)部數(shù)量的充沛[4]。另外艾灸能夠對放化療、藥物、毒物起到緩解作用和防治作用[5]。雙頭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具有溫補脾腎,疏通經(jīng)絡,暢通血脈,活血化瘀之功,對本病的治療具有一定優(yōu)勢。另外,溫灸治療儀還具有止血抗凝、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對機體起到養(yǎng)生保健作用。相關研究顯示,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能夠產(chǎn)生微熱刺激,在機體特定腧穴作用能夠溫通氣血,活血行氣,同時溫熱刺激能夠激活機體內(nèi)相關酶的活性,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同時增加機體外周血中紅細胞的數(shù)量并維持其生存期延長[6,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白細胞數(shù)量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聯(lián)合針刺、中藥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機體內(nèi)白細胞數(shù)量。而本病的治療總有效率也達到88%,進一步說明了治療的有效性。另外通過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聯(lián)合針刺、中藥的治療,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達到(73.31±5.14)分,說明了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聯(lián)合針刺、中藥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張之南. 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 3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103-105.
[2]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174.
[3] 李虹, 張蓉蓉. 中藥復方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用藥規(guī)律分析[J]. 中醫(yī)雜志, 2015,56(4):338-341.
[4] 劉愛芹, 張繼海, 趙長林. 針灸治療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研究近況[J]. 光明中醫(yī), 2016,31(9):3-4.
[5] 徐琳. 針灸配合中藥治療白細胞減少癥46例[J]. 針灸臨床雜志, 2003,19(6):17-18.
[6] 楊嘉恩. 溫針灸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觀察[D].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2013.
[7] 鄧宏, 龍順欽, 吳萬垠, 等. 艾灸防治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46例療效觀察[J]. 新中醫(yī), 2007,39(6):90-9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數(shù)對比情況(n=50,±s,109/L)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數(shù)對比情況(n=50,±s,109/L)
注:白細胞數(shù)對比#P<0.05。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t p治療組2.89±0.51 6.06±1.37#4.28<0.05
表2. 治療前后患者療效對比(n=50,n/%)
表3. 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3. 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s)
注: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P<0.05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50 55.01±6.49 73.31±5.14*
1006-6586(2016)09-0027-02
R245-33
A
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結合電針、中藥治療本病。本病取穴主要采用辨證取穴的方式,主要選取氣海、足三里、關元、三陰交、合谷等固本培元之穴,溫灸治療儀和針灸2次/d,15min/次,兩次施治間隔時間達4h以上。中藥治療亦選用辨證論治,方藥主要選用黨參、白術、茯苓、黃芪、太子參、當歸、山茱萸、阿膠、熟地黃等補脾益腎之品。中藥湯劑2次/d口服,1劑/d。觀察周期為45d。主要觀察患者的白細胞數(shù)及臨床療效。結果:5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轉2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50例患者的白細胞系數(shù)均有所提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雙頭全方位多功能溫灸治療儀結合電針、中藥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療效頗佳,能夠明顯提高機體內(nèi)白細胞數(shù),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