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藝(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論鋼琴演奏素質的培養(yǎng)
■趙云藝(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通常我們所認為的鋼琴演奏素質是指具備演奏技術與其相關的藝術范疇內的知識水平、藝術造詣表現(xiàn)相協(xié)調統(tǒng)一的一種綜合能力和水平,是所有鋼琴演奏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具體涉及熟練的演奏技術、眼界與修養(yǎng)、感受與體悟、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等方面的能力。這種素質對于鋼琴學習者來講,尤為重要。它不僅僅是大學在藝術人才培養(yǎng)中必須注重的基本教學內容,更是在教育實踐中應該始終堅守的理念及原則。
技術,是從事任何藝術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正如歌唱者需要科學的演唱技巧和穩(wěn)定的音準、舞蹈表演者需要有良好的形體條件和超常的舞蹈功底一般,鋼琴演奏同樣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藝術活動,其技術能力的訓練在程序、方法、要求等規(guī)范性方面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可謂十分嚴格。對于學習鋼琴的人來講,具備良好的技術,打好彈奏樂曲所需的基本功,是學生邁向鋼琴演奏的第一步。從目前進入普通藝術院校學習鋼琴演奏的學生來看,他們大多都是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的專業(yè)學習時間有限,基本功相對較薄弱,因此如何盡快提高這類學生的演奏技術能力就成為鋼琴教學的重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和訓練:
(一)多彈多練,提高技術表達能力。鋼琴演奏本身就是動手的藝術,彈奏能力的訓練是其教育的基本特征。但相關技術能力的獲取是需要艱苦的、長期的訓練的,而這一過程往往會顯得枯燥乏味。但是教師必須告誡學生,付出和收獲是成正比的,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并肯于鉆研的人,最終才會獲得收益。
(二)遵循學習規(guī)律,注重訓練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鋼琴演奏技術的掌握和相關訓練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使技術技巧融于具體的曲目訓練中,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演奏技術的提升需要有一個理解、接受、消化的漸變過程。作為一種教學訓練,在實施之前要精心設計和科學安排學習計劃,制定出每一訓練單元的科目、內容,所采用的程序和方法,把復雜、籠統(tǒng)、抽象的教學原則和教學要求分解為一連串看得見、摸得著、操作性較強的具體課題,并努力使學生對這類課題有較清晰的思路、較明確的把握,對訓練目的和規(guī)律有較好的認識,這樣才能提高訓練的效率。
(三)注重彈奏者和演奏者意識的轉換,提升學習主動性。實際上,基礎訓練本身就包含著提升技術能力和藝術能力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訓練中將自己作為演奏者甚至是演奏家的意識以強調藝術地表現(xiàn),會改善和化解基本功訓練的枯燥性。不要把基本功的訓練僅理解為是一種為“技術”而“技術”的教學,訓練中作為演奏者的情緒表達和情感表現(xiàn),能昭示一種精神狀態(tài)和藝術境界,可使技術訓練步入自為的主動狀態(tài),讓學習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為專業(yè)學習鋼琴演奏的人來說,技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要成為一名鋼琴演奏者或演奏家僅有技術能力還遠遠不夠。要使學生認識到技術的獲得并不是最終目的,它只是藝術表現(xiàn)的手段,技術必須服務于藝術表現(xiàn)。如果盲目追求表演的技術性,離開藝術表現(xiàn)這一目的而一味炫耀技巧,則會喪失真正的藝術價值。欣賞一些鋼琴大師的演奏,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把高超的技術同深刻的藝術表現(xiàn)完美地融為一體,你甚至不會意識到“技術”這一概念的存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無拘無束,“得之心而應之手”,在他們身上,技術因素真正實現(xiàn)了自身的目的。
應該說,藝術表現(xiàn)能力的獲得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這種能力應從提高藝術眼光和文化修養(yǎng)方面著手培養(yǎng)。因為就目前藝術類院校的學生來看,進入大學之前,由于國內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得從小學到高中,尤其是高中階段,都是圍繞著學生的文化課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進行授課的,在對藝術欣賞類課程重視程度上大打折扣。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選擇藝術類專業(yè)的不少學生文化課成績并不理想,在這種背景下步入音樂學習的學生,其藝術素質的高低是要打問號的。
鋼琴演奏作為一種以聽覺為主要認知和感受方式的藝術,音樂的使命在于通過樂音、節(jié)奏、速度等要素的組構與意匠,表現(xiàn)并傳達豐富的情感和精神內涵。而這種傳達,則需要演奏者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造詣。作為鋼琴專業(yè)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彈奏技術的同時,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藝術眼光和音樂修養(yǎng)。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認知眾多的鋼琴作品時,能夠有較高的鑒賞能力,并在提高和陶冶自身性情,逐漸提升審美意識的同時,把握自己在演奏中的格調和品位。如果沒有良好的藝術眼光和音樂修養(yǎng),無疑會制約鋼琴演奏的藝術性表現(xiàn)。因為我們相信藝術上有眼高手低者,但卻沒有眼低手高者。前者可以不斷提高演奏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力,但后者卻不能。
那么,如何提高藝術眼光和音樂修養(yǎng)呢?應注重以下各方面的訓練:
(一)加強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比如,音樂史的學習就是提高藝術眼界和藝術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因為在音樂史中凝聚了音樂發(fā)展的精華,能使我們對名家及其優(yōu)秀作品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建立起最基本的判斷和認知能力。目前,在專業(yè)學習中,輕視理論學習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仿佛只需掌握一些專業(yè)技能,能熟練地彈奏一些樂曲,就可以沾沾自喜。這是一種浮躁、片面的心態(tài),會對今后自己演奏水平的提高產生不利的影響。除了對音樂史及相關理論的學習外,多聽、多欣賞大師的演奏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感受、領悟大師非凡的意匠和與眾不同的處理,可逐漸提高自己的藝術眼光和音樂修養(yǎng)。
(二)拓寬文化視野,提高綜合藝術素養(yǎng)和藝術造詣。廣泛涉獵與藝術相關的文化修養(yǎng),對于從事任何一項藝術工作的人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當代著名指揮家阿巴多在演繹樂曲時談道:“我認為了解音樂、繪畫和文學的各個方面是很重要的。舉例來說,要真正理解馬勒的作品就必須閱讀德國和奧地利的文學。你必須了解卡夫卡和克萊斯的作品、席勒的詩、克列米特和科柯施卡的藝術,德國藝術和文學中的幻想因素在德國音樂中也起作用。”[1]著名鋼琴家傅聰先生在談到在自己的音樂演奏中受到相關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的影響時也曾說:“最顯著的是加強我的感受力,擴大我的感受的范圍。往往在樂曲中遇到一個境界,一種情調,仿佛是相熟的;事后一想,原來是從前讀的某一首詩,或喜歡的某一幅畫,就有這個境界,這種情調。也許文學和音樂替我在心中多裝置了幾根弦,使我能夠對更多的音樂發(fā)生共鳴?!盵2]傅聰先生是被西方音樂界譽為“鋼琴詩人”中國人,人們稱他的鋼琴演奏藝術是從中國藝術傳統(tǒng)的高度明確性脫胎而來的。的確,中國藝術的最大的特色,無論詩歌、繪畫和戲劇等等,都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怨、雍容有度,講究典雅、含蓄、自然,一貫反對裝腔作勢和過火夸張的惡趣,反對過分炫耀技巧而忽視藝術本真。這種對藝術的特殊要求,在傅聰先生的鋼琴演繹中能明顯感受到,這同他所具有的深厚而廣博的知識和修養(yǎng)是分不開的。
音樂表演,包括鋼琴演奏,是所有藝術中最具感性色彩的活動。但是在這種感性形式的內部卻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世界。我們知道,歷史上的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是產生于特定的時代和特殊的環(huán)境的,它同作曲家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是情感的迸發(fā)和心靈的呈現(xiàn),并且常常是以人的生活為基礎的。在演奏中如果要充分地傳達出這種內涵就需要全面地感受和理解生活,如果演奏者對生活沒有深刻感受和體悟,是很難有感而發(fā)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正確的解讀的。另外,在鋼琴演奏中,情感因素和知解力一樣重要,如果演奏不是發(fā)自于內心的情感,就不可能彈奏出感人的作品。因此,演奏者感受與體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容忽視的。
(一)敏銳感受生活的能力。藝術家要更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要有比常人更敏銳感受力。他們只有發(fā)現(xiàn)、體悟到事物的本質,才有可能盡情地去表現(xiàn),也才會有生動感人的藝術作品。
(二)情感體驗中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情感體驗應該源于生活,緊接地氣,在生活中找尋美、發(fā)現(xiàn)美、體悟美。沒有這種美的發(fā)現(xiàn)和美的體驗,就很難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有充分的情感表現(xiàn),所演奏的作品也難以打動人心。在教學中引導、發(fā)掘和培養(yǎng)學生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的情愫,為他們今后鋼琴演奏和藝術再創(chuàng)作不斷積淀能量。
(三)將美的感受和體悟轉化為藝術表現(xiàn)的能力。好的作品之所以能被人認可而得以流傳,首先在于作者對生活具有獨特的感受和體悟,并以真誠、執(zhí)著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將所發(fā)現(xiàn)的美轉化為藝術表現(xiàn),使得其作品富有感染力。鋼琴演奏中也需要這種能力的轉換。我們目前的鋼琴教育應該強調或引導讓學生學會能在敏銳的感受體悟、情感體驗中發(fā)現(xiàn)美并將其轉化為藝術表現(xiàn)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能較好地把握鋼琴演奏和藝術再創(chuàng)作的整體內容。
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提升鋼琴演奏素質的重要方面。藝術創(chuàng)作是以形象性、情感性和鮮明的個性為基本特征的,鋼琴演奏也不例外。生動具體的感性形象,不僅是形象思維的歸宿和目的,同時也伴隨著整個鋼琴演奏和音樂創(chuàng)作思維的過程。而豐富強烈的情感,往往是推動形象思維并獲得富有表現(xiàn)性外在形式的動力。這種形象性和情感性作為鋼琴演奏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特征,往往是伴隨藝術想象及其心理活動得以展開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鋼琴演奏和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想象力更是不可或缺。盡管鋼琴學習和演奏的規(guī)范性和程式化要求比起其他藝術來說更為嚴格,但就鋼琴演奏和作為藝術家培養(yǎng)的目標而言,缺乏創(chuàng)造性意識及其素質,只會使學生的演奏長期處于承襲和模仿之中,最終變成墨守成規(guī),缺乏個性和想象力的演奏匠人。
從終極意義上講,鋼琴演奏的最基本任務在于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并表現(xiàn)出音樂作品所包含的文化蘊含與精神世界。因此,只有調動演奏者的主觀能動性,激活他們的想象力,才能讓他們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形象。故而在教學中還必須重視以下幾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發(fā)散性思維。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集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擴散思維,打開思路,促使他們能夠多方面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二)思辨性和獨特性。在具備良好的演奏技術能力的基礎上,提示學生不要僅僅停留在簡單模仿、因襲中襲,可遵循自己的感受、認識及想象力,對音樂作品進行解讀、探索和演奏,逐漸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為今后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演奏者積淀所需的專業(yè)素質。
總而言之,鋼琴演奏素質極具綜合性特征。它既是技術的,又是藝術的;既是知識的,又是文化的;既需要理性分析,又需要感性體悟;既需要高瞻遠矚,又需要腳踏實地。因此,如何將這種綜合性特征體現(xiàn)在具體的鋼琴教學中,是從事鋼琴教育的教師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究的問題。除此之外,鋼琴演奏素質還包括演奏者的道德修養(yǎng)、審美觀念和藝術理想等方面的內容。傅雷先生在給傅聰?shù)男胖性鴮懙溃骸耙皇亲鋈?;二是做藝術家;三是做音樂家;四是做鋼琴家?!盵2]此種思想和境界,想必能對鋼琴演奏素質教育有所啟迪吧。
[1]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2.
[2]傅雷.與傅聰談音樂[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