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從飛
(漣水縣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漣水 223400)
主動脈夾層瘤15例臨床分析
朱從飛
(漣水縣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漣水 223400)
摘要:目的分析主動脈夾層瘤的臨床特點,旨在提高主動脈夾層瘤的診斷水平,減少誤診、誤治。方法回顧性分析15例主動脈夾層瘤的臨床表現(xiàn)、病史特點、檢查及治療方法。結果15例主動脈夾層瘤均經CT或MRA或心臟CTA確診,其中有高血壓病史10例,病后發(fā)現(xiàn)高血壓2例,二葉式主動脈瓣2例,無特殊病史1例。 15例主動脈夾層瘤患者胸痛6例,其中3例伴后背痛,疼痛呈撕裂樣疼痛;后背痛3例,刀割樣疼痛;頭暈1例;后背酸脹感伴雙上肢麻木1例;腹痛1例;暈厥1例;胸悶2例。結論主動脈夾層瘤以高血壓較多,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變,易誤診。
關鍵詞:主動脈夾層瘤; 臨床表現(xiàn); 影像學表現(xiàn); 診斷; 治療
主動脈夾層瘤是由于血液通過動脈內膜破口進入動脈壁中層形成夾層血腫,并延伸剝離而引起的嚴重心血管急癥。其發(fā)病急驟,臨床癥狀復雜多變,易誤診。筆者對漣水縣人民醫(yī)院2006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5例主動脈夾層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便提高臨床對主動脈夾層瘤的診斷水平,減少誤診、誤治的發(fā)生。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15例主動脈夾層瘤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齡44~84歲,平均年齡(60.1±5.6)歲,均經影像學確診。
1.2病因與誘因
15例主動脈夾層瘤患者有高血壓病史10例,病后發(fā)現(xiàn)高血壓2例,二葉式主動脈瓣2例,無特殊病史1例(為老年女性患者);其中合并尿毒癥1例。誘因:2例勞累,1例打噴嚏,其他無明顯誘因。按DeBakey分型:Ⅰ型 6例,Ⅱ型8例,Ⅲ型1例。
1.3臨床表現(xiàn)
15例主動脈夾層瘤患者胸痛6例,其中3例伴后背痛,疼痛呈撕裂樣疼痛;后背痛3例,刀割樣疼痛;頭暈1例;后背酸脹感伴雙上肢麻木1例;腹痛1例;暈厥1例;胸悶2例。其中2例伴有胸腔積液, 4例伴有主動脈瓣反流,2例雙上肢血壓不對稱。
1.4輔助檢查
15例主動脈夾層瘤患者行MR檢查確診6例,CT檢查確診8例,心臟CTA確診1例。其中6例心電圖ST-T改變,2例心臟超聲發(fā)現(xiàn)主動脈增寬,2例二葉式主動脈瓣,1例胸片縱膈增寬,1例頭顱CT腦梗死,1例肌鈣蛋白升高,1例B超膽結石。
1.5診療及轉歸
15例中2例急診誤診為急性冠脈綜合征;1例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1例門診誤診為冠心病、腦梗死;1例誤診為膽結石;1例誤診為高血壓、腦供血不足;2例誤診為冠心病查心臟超聲發(fā)現(xiàn)主動脈增寬,后經主動脈MRA確診,誤診率為53.3%。所有病例經確診后均予硝普鈉或硝酸甘油控制血壓SBP100~120mmHg(1mmHg=0.133kPa),倍他樂克使心率控制在60次·min-1左右,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生命體征,臥床休息。8例轉上級醫(yī)院治療,其中5例行手術及介入治療成功,3例死亡;6例因經濟問題拒絕轉院,藥物治療4例死亡;1例發(fā)病后約1.5h死亡。死亡率為53.3%。
2討論
主動脈夾層瘤的病因未完全清楚,其已知病因有高血壓、馬方氏綜合證、Ehler-Danlos綜合證、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瓣二瓣畸形、先天性主動脈縮窄和家族性主動脈夾層、梅毒等。主動脈夾層最常見的病因是高血壓,約50%以上患者由高血壓引起,年發(fā)病率約2.6~3.5/10萬,預后差,死亡率高[1]378。主動脈夾層主要癥狀是胸痛、后背痛,其他少見的伴隨癥狀包括充血性心衰(7%)、暈厥(13%)、腦血管意外(6%)、缺血性周圍神經病、麻痹以及心臟驟?;蜮繹2]。急性主動脈夾層病情進展迅速,早期死亡率高,對于未接受治療的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死亡率極高,其中約25%的患者在夾層起病后24h內死亡,超過50%的患者在其后的1周內死亡,發(fā)病1個月和1年時的死亡率甚至可以超過75%和90%[1]381。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及外科手術、介入治療的進步,主動脈夾層瘤的死亡率明顯降低。主動脈夾層無創(chuàng)影像學檢查方法有MR、增強CT、超聲,3種技術聯(lián)合應用有助于主動脈夾層的快速診斷和定位[3]。主動脈夾層易誤診,其原因對主動脈夾層發(fā)病特點認識不夠,臨床查體不仔細及病史詢問不詳細,臨床思維局限,考慮臨床常見病而忽視少見病,且其臨床復雜多樣[4],因此對于合并胸痛、后背痛、腹痛、暈厥、各種無法解釋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以及臨床有休克表現(xiàn),但與血壓下降不平行,甚至早期高血壓等患者均應考慮主動脈夾層瘤的可能,注意與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癥、急性心包炎、急性肺栓塞等相鑒別,并做相應檢查,盡早確診,以免誤診、誤治,延誤病情。
參考文獻:
[1]王吉耀.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陳灝珠.心臟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327.
[3]蔣雄京,劉國丈,劉力生.主動脈夾層研究進展[J].高血壓雜志,2002,10(2):181-184.
[4]文嬌,陳春萍,鄧圓圓,等.胸主動脈夾層瘤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評價[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9):89-92.
(責任編輯:況榮華)
收稿日期:2015-09-01
中圖分類號:R5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194(2016)02-0021-01
DOI:10.13764/j.cnki.lcsy.2016.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