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子璇 施子南
香港高中語文科中華文化教學啟示
鳳子璇 施子南
近年大陸中學語文教育嘗試進行不同層面的的教學及考評制度改革,希望加強教學效能和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香港發(fā)展“334”教育學制時,其語文教育改革亦有借鑒大陸的《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有見于此,我們不妨互相學習,從語文科學習中華文化范疇來看香港高中語文課程的設計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香港 高中語文 中華文化
語文教育是最基礎的文化知識教育,語文是人類各種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是文明社會最顯著的標志。因此,中學語文教育也仍然是一種基礎文化教育,一個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個文化教育工作者,在自己肩上擔負著向全民普及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養(yǎng)的重大責任。
中學教育仍是基礎教育,其基本任務仍是向中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經(jīng)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掌握的文字詞匯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仍舊有限,因此仍要加強語文基本技能訓練,使他們更好地掌握語文這一工具。但中學語文教育應是一種泛文化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中匯集著人類文化中最基本的知識,諸如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哲學、歷史等社會科學,乃至各種自然科學知識。各種文化知識必須以語言文字為媒介,有賴于語言文字來傳遞。至于漢字,由于其特殊的構造方式和結構特點,它在傳遞文化知識方面更有著特殊功用,往往一個漢字的形體本身就蘊含著某種文化知識。如“仁”字,《說文解字》解釋說:“仁,親也,從二人。”段玉裁注曰:“人耦(即偶),猶言爾我親密之詞”,表明“仁”的本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無間。顯然,“仁”所揭示的是古代中國社會的道德文化內(nèi)涵。如果老師在進行字詞教學時除了講清某字某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常用意義外,再花點功夫從分析文字結構入手,發(fā)掘文字潛藏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則學生不僅可以受到通常意義上的語文教育,還可借此了解古代文化知識。一個漢字尚能包含如此深邃的文化內(nèi)容,一篇文章所反映的文化現(xiàn)象就更為完整、更為系統(tǒng)。如黃宗羲的《柳敬亭傳》,講述明末清初的說書人柳敬亭。說書藝術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讀者可以借此了解說書這種民間通俗藝術的大致特點?!睹献印分械摹遏~我所欲也章》討論的是古代道德文化,說人要有羞惡之心,有了羞惡之心就能舍生取義。賈誼的《過秦論》則是對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反思,反映出作者對歷史的深刻認識?!短K州園林》則從一個側(cè)面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筑文化。如此等等,難以盡舉。可見,語文教材中的文化知識比比皆是,只要我們帶著探索文化的眼光,就隨處可見文化現(xiàn)象、文化知識,不至讓學生身入文化寶山而兩手空空。
學習語文,理所當然要把學習語言文字知識放在第一位,多識字,多掌握詞匯,盡可能地學好語法知識、文體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語文教師不只是語文知識的傳播者、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者,還應承擔將中華文化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發(fā)揚光大的責任,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受到古今中外文化的熏陶,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擔當中華文化的繼承者。現(xiàn)在的問題是,在語文教學方面,不管是教者,還是學者,往往只能把語文課當作一門的知識課來對待,似乎語文課僅僅只是學習語言文字知識,舍此之外別無其他。令人擔憂的是,由于我國現(xiàn)行的中學教育模式基本上還是應試教育,素質(zhì)教育還處在摸索、實驗階段,教育的指導思想始終重知識,輕素質(zhì);重分數(shù),輕能力。教師竭力傳授知識,學生拼命接受知識;教師激勵學生拿高分,學生則視分數(shù)為命根。至于學生的素質(zhì)、能力如何,教師是不大關心的,學生也漠然視之。只要升學率高,有盡可能多的學生考上重點高中、考上大學,那就皆大歡喜。一位資深中學教師黃軍老師指出:“新課程語文高考試題在古詩文閱讀能力的考查方面變化不大??荚囶}型仍舊是辨別實詞的意義的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辨別,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的翻譯等,只是個別題目分值略有變化。古詩文閱讀的題型過于注重文言語法知識的考查,讓學生對經(jīng)典文本(文言文)望而生畏。更為嚴重的是,為了應對文言知識的考查,在文言文教學中,課文已被抽成一個個試題、一個個訓練的例子,學生學習的重點只是找出其中有多少個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以及多少句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學生已很難感受到那原本充盈于原著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也無法體味到蘊含于原著的睿智與幽默,從而使得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文學性的語文變成了支離破碎、枯燥乏味的應試訓練。”i
因此,現(xiàn)在的中學生知識學了不少,但文化素養(yǎng)卻不高,更缺少一種文化精神。他們很少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教科書上的各種知識,去觀察、分析、認識周圍的世界,更少自覺地去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意識。這就造成學生在文化上的貧血癥,好比一個少年巨人軀體雖然高大、魁梧,智力、能力卻跟不上,令人感到不協(xié)調(diào)。因此,現(xiàn)在對于學生來說,文化上的補課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不然,這種知識上的巨人,文化上的侏儒的狀況就難以改變。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得應該擔負起這一責任,通過教育去培養(yǎng)中學生的文化精神,提高中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造就新一代文化生力軍,為我國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香港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指出:“中國語文教育的學習內(nèi)容可概括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范疇。中國語文教育是以促進學生這就方面的學習為主要任務。這些學習范疇,是語文學習的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中國語文的學習,應以讀寫聽說為主導,有機得結合其他學習范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學習過程中,各學習范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要達到各學習范疇的學習目標,必須透過不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學習重點?!眎i翻閱香港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有關學習中華文化的說明,大概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第一,教師須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中華文化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往往在學校課堂只能做到蜻蜓點水而已,實在難以廣泛、深入地學習。因此,香港語文教育啟導學生自學,善用文字、影音、圖像等不同媒體學習中華文化。教師在當中的角色則是要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文化問題,同時安排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做到活學活用,例如辯論、話劇、講座、文化考察等等。在課內(nèi)外同時學習語文,學習中華文化,兩者結合為體驗式學習,以此激發(fā)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自主或合作學習活動中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并體現(xiàn)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語文是最生活化的一門學科,與生活的關系極為密切。語文學習絕不僅僅是在學習教材、語言,更是在學習交往、理解文化、積累社會生活經(jīng)驗等。有效的語文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內(nèi),而應充分運用不同的學習時間和空間,這才能使學生深刻把握學習的重點所在。
第二,學生在語文教育中學習中華文化,不只可以寓文化學習于語文學習,同時也可以與品德情意、思維能力等范疇共同培養(yǎng)。語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既要掌握相關知識,還必須有所思考、反省,以了解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面和不足之處,感知、感受、辨別當中的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這些既是品德情意的要素,也是中華文化里的佳釀。認識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對學生品德情意、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起積極的作用,反之亦然。
第三,鼓勵學生聯(lián)系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等相輔相成地學習中華文化。《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聯(lián)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更新內(nèi)容,以適應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眎ii在此一點,香港語文教育同樣提出,且有相關例子指引。“應多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靈活而有計劃地和其他學習領域或?qū)W科結合,使教學安排更有組織,讓學生融合各科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益,同時避免學習領域之間學習內(nèi)容不必要的重復,更經(jīng)濟而有效地運用學習時間?!眎v例如探討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時,可與德育及公民教育、歷史、通識教育等課程互相配合,讓學生在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能應用從其他學科所獲得的知識。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以提高學習效能。
第四,在語文課程“學、教、評”的實際情況中,如文言文教學就難免傾向注重文言語法知識的學習和考查,但香港課程指引強調(diào)三年制高中中國語文課程與評估的設計,須體現(xiàn)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及學習成果,應與課程緊密配合。對于中華文化范疇則指出注重考查文化素養(yǎng),強調(diào)學以致用,將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和現(xiàn)實生活鏈接起來,并運用多元化的評估動作進行評估,例如透過持續(xù)觀察、師生討論、從不同情境活動中等進行評估,包括以下:
在紙筆考察方面,學生應能表現(xiàn)不同層次的語文能力,如對概念的理解、解難能力和高層次思維能力等,采用開放式題目,讓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受,聯(lián)系個人生活經(jīng)驗及所學評析文學作品、文化篇章的思想內(nèi)涵、價值觀,以評估其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等。
在專題研習方面,讓學生根據(jù)特定的范圍,自擬研究課題,透過個人或小組形式搜集資料進行研習,以書面或口頭報告形式匯報成果。學生能在過程中主動獲取、消化、運用知識來完成課題。透過評估專題研習,教師能較全面評估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思維、溝通、協(xié)作等能力。例如對于文化范疇的專題研習,可透過學生對文化經(jīng)典論著的思想內(nèi)涵、價值觀的評析,評估他們的語文能力,同時亦可判斷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價值取向等。
在課外活動方面,教師宜配合學校情況,如創(chuàng)校背景、地理環(huán)境、社區(qū)關系等,因時制宜安排相關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學習內(nèi)容,讓學習更有意義。例如有學校以宏揚中華文化和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為辦學宗旨,每年均會舉辦全校性的文化考察活動,教師在文化考察活動中,讓學生撰寫舉辦活動的建議書、考察報告、報道當?shù)仫L俗文化等,并對應活動制定合適的評估規(guī)則,使學習和評估融為一體。
不論翻閱大陸的《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還是香港的《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中華文化這類字眼的高頻率出現(xiàn)次數(shù).語文教育是最基礎的文化知識教育,我國語文教育擔當?shù)恼亲钪饕闹腥A文化教育者和傳播者。香港語文教育最大的啟示在于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必須做到動靜相配合,不應受教科書限制,也不應局限于應付紙筆考試上,更需要鼓勵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獲得。誠然,《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并不是沒有提及相關類似的說明,但事實上香港語文教育則能夠更重視又較創(chuàng)新地付諸實行。作為一種趨勢,未來將無法阻擋我國語文教育繼續(xù)進行改革。對于中華文化教育,如何更好地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仍需我們不斷地探索和思考。
注釋
i黃軍.對新課程高考語文試題導向功能的幾點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1年第5期.
ii課程發(fā)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14年版第10頁.
iii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iv課程發(fā)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14年版第36頁.
本論文成果系華中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