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基于新課程理念的《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李欣
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高中語文課程中《蘭亭集序》一文的教學設計應把握三點:一是在深入領會課標、大綱和教材編寫宗旨的基礎上科學地設定適當的教學目標;二是在準確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解析課文內容;三是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樂觀曠達、珍惜當下生活的心態(tài),以及鑒賞書法作品的能力。
《蘭亭集序》 教學目標 文本分析 審美教育
現今課改在全國進行的如火如荼,新課程的實施正遭遇著“教什么”“如何呈現”等教學內容方面的困難。而“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它既包括對現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合理的教學內容,建筑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目標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準確的把握基礎上,邏輯地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制、用教材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等理念”[1]。本文基于上述新理念對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課文《蘭亭集序》的教學設計略作思考。
教師備課的首要任務就是確定教學的目標,學習目標的確定是教學內容合宜的關鍵性一步。所謂的教學目標大致應包括兩個層面的目標,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但事實并非如此,很多教師在教學生時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通常以我能教什么、我愿意教什么、我想教什么為準對學生進行教學。筆者認為在確定《蘭亭集序》教學的目標時需以以下三點為依據。
首先,要認真解讀領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精神?!短m亭集序》是高中階段的一篇文言文,新課標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必修課程”的第一條、第八條、第九條對學生學習文言文后所需要獲得的發(fā)展做出了相應的要求。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學會借助工具書理解文言常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還需學習文言文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學生的自我人格,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然而事實上“熟悉中學情況的人都知道,高中畢業(yè),能‘初步閱讀文言’的可以說絕無僅有,也就是說并沒有學會?!盵2]因此確定教學目標必須牢牢依附新課標。
其次,兼顧高考考綱?!短m亭集序》是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文本,所以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還需分析考綱和近些年的高考試題,了解高考在文言文部分的命題及考察方式?!胺治鰵v年高考試題不難發(fā)現文言文所占約20分,有十七分是考察字詞句解釋的。”[3]一些課改激進的學校過分拔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只是一味的與傳統(tǒng)課堂劃清界限,全然不講文言知識,單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維度進行文言文的教學。張中行談到對于文言的學習需要“以知為輔”[2]。這類學校認為學生通過預習、查工具書就可自行解決文言知識,課堂上無需贅述。且拋開學生能否進行有效的預習或能否借助工具書解決一些重點字詞,假設學生能有效完成,那么筆者也認為課堂上必須要有檢查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這樣便能實時掌握學生文言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求證過母校(此學校課改比較激進)的一位語文教師,在他的教學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并不能自己解決文言知識。再者在高中學段教師必須有意的將初高中六年所學的文言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類,其工作量浩大,學生在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下沒有精力和能力進行文言知識的系統(tǒng)歸類。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必須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即使安排學生合作探究將這些所學的進行整理也必須有所檢查,不至于使這項任務落空。所以筆者認為《蘭亭集序》的教學應把文言知識講解納入其中,教師在學生預習、查詢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說明即可。這樣既避免了傳統(tǒng)課堂的刻板模式,又響應了新課改。
最后,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還需依據教材的編寫宗旨?!短m亭集
序》所在的必修二第三單元的學習目標就是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介紹了山水游記散文是除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中還包含著抒情和說理的成分?!伴喿x文章后需培養(yǎng)學生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4]教材的編者明確為我們指出了編寫的意圖,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也應將此考慮進去。
依據以上三方面的標準,筆者認為《蘭亭集序》的教學目標應為:
1.文言實詞方面,學生能夠結合語境,準確說出文中的一詞多義(如致、畢、修、引、次、期、臨等)、古今異義詞(如咸、以為、其次、懷抱、斯文等)和通假現象(如悟)、詞類活用(如形容詞用作名詞——賢;名詞作動詞——帶、一觴;使動用法——流、游騁;意動用法——齊一等)。文言虛詞方面,學生能夠結合語境,準確解釋重要文言虛詞的意義,并聯(lián)系以前所學整理這些文言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如雖、所以等)。句式方面,掌握文中判斷句(修禊事也、其致一也等)、介詞結構后置(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如當其欣于所遇等)、定語后置(雖無絲竹管弦之盛)、省略句(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悟言一室之內等)的積累,提高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2.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能夠區(qū)分文中敘述性和議論性內容,找到文中敘議結合的關鍵性語句并能準確翻譯,能講清楚文章第二段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結構的作用。
3.能夠結合教師提供的作者的背景資料,充分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發(fā)出的人生苦短之痛和化短暫為永恒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這樣設置的教學目標既有因言釋文又有因文悟言,避免了只教“文”不教“言”或只教“言”不教“文”的極端做法。
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的集中體現,文本則是組成語文教材的重要因素。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也就是對文本的解讀過程,要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同時體現出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那么文本的深入解讀必然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教師解讀文本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著學生能否深入閱讀文本,能否獲取教益。教師如果能深入、透徹地解讀文本,會加強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作用,文本所發(fā)揮的的育人作用也會因此更強。而學生在理解文本、體味文本深刻內涵的基礎上,才能陶冶情操,從而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綜上所述,教師在實施教學前,需對《蘭亭集序》作深入的文本探究。
《蘭亭集序》是一篇書序,因此文本就具有明顯的書序特點。“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庇浭隽思瘯臅r間、地點,及集會的原因。因“修楔事”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闭f明作詩緣由?!耙粴懸辉?亦足以暢敘幽情”道出了《蘭亭集序》是一部游宴詩集,作者眾多,詩是即席之作的作詩情形。文章結尾“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了成書的經過,“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說明了本書的意義。
文章第一二段為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作者介紹完聚會的時間、地點等接著寫道“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渲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蘭亭水質清澈透明,蘭亭水狀激越奔流,兩者動靜結合,構成互補?!坝硯А奔葘懗隽诉h觀水的情態(tài),又巧妙地引出了與蘭亭的關系,為“流觴曲水”創(chuàng)造了條件?!半m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一觴一詠”四字寫出了蘭亭集會上的兩種主要活動:飲酒和賦詩?!把鲇^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作者遙看宇宙,思緒飛揚?;赝蟮厝f物蔥蘢,心情澎湃。在“仰”“俯”之中,與會者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既滿足了人們目視的需求又滿足了人們耳聞的需求。形式美與感情美達到了空前的統(tǒng)一,凸顯出蘭亭集會參與者的樂情。
第三段作者一轉筆鋒寫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情感由樂轉痛,主要是抒情、議論?!胺蛉酥嗯c,俯仰一世”盡管人們的生存方式不同,但熱愛快樂,為流逝的歡樂時光感傷的思想感情卻是相通的。“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這兩句寫了“樂”的兩種不同情狀:一種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曠達的胸懷、遠大的抱負,而另一種人則有自己愛好的事物,他們不受拘束,放縱無稽地生活著?!半m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雖然他們的性情、動靜不盡相同,但人都難免為他們“欣于所遇”而“樂”、為“情隨事遷”而“憂”這類的事情所困擾。“暫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毙蕾p美麗的山水、盡情、歡快的游樂,可以使人忘記這些煩憂,然而不知不覺中時光匆匆流逝,作者因此感慨不已。“向之所欣,俯仰之
間,己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時過境遷后,往日感到歡快的事已為陳跡,一切都會化作烏有,何況人難免一死這件事呢?想到這些作者不禁感慨橫生,悲嘆人生苦短。
第四自然段,作者寫出了自己的生死觀,感情基調由痛轉悲?!懊坑[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與上文敘寫人之常情的一段相互照應,人生短暫,美好的事物難以長存于世,文章感情基調進一步由痛轉悲?!芭R文嗟悼”照應的是“‘生死亦大矣’,豈不痛哉”,作者與前人感傷的文字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悲從中來,久久不能平復?!耙凰郎鸀樘撜Q,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鄭重引出莊子的“死生亦大矣”作為議論的發(fā)軔,“彭殤”分別代表長壽和短壽兩個極端,將這兩個極端視為一樣自然是荒謬透頂的,在這里作者批判了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的荒誕之辭。
許多教師在開始講《蘭亭集序》這篇課文時都會向學生介紹序這種文體的知識,筆者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第六單元就有一篇關于序這種文體的課文——《送東陽馬生序》,雖然《送東陽馬生序》為一篇贈序,但相信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一定向學生介紹過序的分類,那么有關文序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這部分可讓學生自行預習進行鞏固,如果教師所帶的班級基礎好那么完全可以不講,反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快速回顧。
語文教學過程中凡講課文必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似乎已成了固定模式。網絡的普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像作者及寫作背景這類的知識學生觸手可及,所以在教學中不必再一一介紹,即使要講也需放在必要的地方?!短m亭集序》作者感情由樂轉痛在轉悲,在教學中很多學生沒有辦法理解作者這種感情為什么轉變,作者為什么在一次宴會上就能發(fā)出對生死的思考?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在這時教師當然要向學生介紹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時期國勢日衰,士大夫們大多不求進取,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一時玄談之風盛行的時代背景。但筆者認為這個背景的介紹放在作者感情由樂轉痛這部分最為恰當,介紹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感情的變化,沒有必要一上課就按部就班講解作者。
“晉人藝術境界造詣之高得益于他們深入玄境,尊重個性,生機活潑,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自然的‘一往情深’?!盵5]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向學生滲透他們那種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而又具有超越現實憂患的人生智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的眼光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晉人風神瀟灑,不滯于物,這優(yōu)美的自由的心靈找到了一種最適宜表現他的藝術,這就是書法中的行草?!盵5]人稱王羲之的字韻高千古。自然露鋒不藏鋒,瀟灑任性又不失法度,結體欹側而重心穩(wěn)健,雖字字獨立,筆意卻連綿呼應,氣韻貫通。他的書法極具雄強之美,“人稱其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5]細讀整幅字,放、收、快活、悲涼、瞀亂、內斂、陷入沉思的凝重,情感十分豐富?!短m亭集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筆法上自然率真,而又不失遒媚,反映了晉人偏安江南,陶醉于山水以形媚道的審美情趣??v觀整幅字的章法節(jié)奏會發(fā)現,其字起筆露而不藏,行筆率性瀟灑,而又不是一味放縱,放而又斂。這如同文中作者的心路歷程一樣,在陶醉大自然不久,馬上又意識到歷史人生的滄桑,悲涼頓生,接著思緒一轉,理性作用又消逝了悲涼,還是珍重當下,于是下筆延宕一下往回收,以曠達的理性感喟作結。由此可見,在美學風格上,《蘭亭集序》充分反映了晉人在書法與文學的結合中力圖把人生詩意化的人格境界。
理解了上述《蘭亭集序》文本的內涵,就可以因勢利導地在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同時,將文學和書法相結合,配合欣賞行書作品《蘭亭集序》開展書法鑒賞教學。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曾下發(fā)《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中,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書法教育,有條件地區(qū)爭取開設書法課程。事實上由于應試教育、師資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約,真正開展書法校本課程的極少。因此筆者認為在作為語文老師,有責任在語文教學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開展書法審美教育,也是開掘語文教學美育資源的重要舉措。
[1]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p1.
[2]張中行.文言與白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p396,p397.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p28.
[4]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437.
[5]宗白華.意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p121,p120,p124.
(作者介紹:李欣,寶雞文理學院語文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