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汪 晗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
高??蒲鞋F(xiàn)狀調查與激勵機制研究
——以探索上海理工大學設立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的作用為例
王蕊,汪晗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093)
摘要:探討了高校提高科研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設立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對推動學??蒲兴缴系燃?爭取更多高水平、高檔次獎項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運用實證調研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用數(shù)據(jù)印證高校在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和經濟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指出上海理工大學在高水平、高質量科研項目方面存在薄弱現(xiàn)象,由此,學校設立科研激勵機制,對激發(fā)和調動廣大教師的科研熱情和積極性,推動學??蒲兴娇焖偬嵘龑⑵鸬街匾饔谩?/p>
關鍵詞:科研成果;優(yōu)秀成果獎;科研獎作用
一、高校設立科研獎及近幾年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情況調查
(一)高校設立科研獎情況調查
通過調研得知,上海和全國都有一些高校設立了校級科研獎或科研基金,如華東師范大學專門設立??蒲袆?chuàng)新基金重點支持瞄準世界科技發(fā)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學術思想新穎、交叉領域學科新生長點等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項目,對學校教師申報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打下扎實基礎。上海外國語大學設立了“優(yōu)秀科研成果學術獎”、“優(yōu)秀科研成果卡西歐獎”和“優(yōu)秀科研成果海富通獎”,對不同學院、不同科研類型的學科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資助。而中國人民大學則在學校科研成果獎評選方法中明確規(guī)定“對青年教師的優(yōu)秀成果應予以特別的重視”,反映了其對青年教師的傾斜政策。
(二)全國高校和上海理工大學近幾年科研成果及獲得科研獎情況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科研地位明顯提高。據(jù)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綱要》統(tǒng)計,目前高校從事科研的人員達31.5萬人,占全國的8.2%;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03個,占全國總數(shù)近2/3;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3以上,承擔國家“863”、“973”計劃項目的2/5左右;全國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yè)與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高等學校為國家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高??蒲腥藛T發(fā)表的科技論文,被SCI和EI收錄的,均占全國的70%左右。
在近幾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授獎三大項目(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全國高校成績斐然。2012年度共獲得183項,占總計266項的68.8%;其中,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139項,占總數(shù)的52.3%。2013年度共獲得168項,占總數(shù)246項的68.3%;其中,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的122項,占總數(shù)的49.6%。2014年度獲得180項,占總數(shù)70.9%;其中,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122項,占總數(shù)的48.0%。
高校在全國授獎項目中保持高比例,說明高等學校的科研實力在不斷提升,對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和經濟發(fā)展的貢獻越來越大。
總體上看,上海理工大學各學院教師近幾年獲得不少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尤其是強勢學科的工科類各學院更是不乏國家自然基金、甚至863計劃這樣的重量級項目,且獲得的科研項目逐年有所增加,但遺憾的是,在國家重大獎項的隊伍里沒能看到該校教師的科研成果。上海理工大學2009年獲獎10項、2010年獲獎3項、2011年獲獎9項、2012年獲獎10項,具體來說,四年中共獲得中國機械工業(yè)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中國包裝總公司科技三等獎1項;總裝備部科技二等獎1項;高??萍汲晒泉?項;高校科技成果發(fā)明二等獎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上海技術發(fā)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浙江省科技二等獎1項;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三等獎1項;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1項;共計32項。但離預計的目標以及和兄弟院校的成績比還相差很多,特別沒有國家級大獎,因此學校應加大力度培育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個細水長流、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持久的潛心鉆研和豐富的經驗總結,是不可能搞出成果的,那種指望短期突擊、快出成果、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符合現(xiàn)實的。如復旦大學在缺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十年后2002年一舉獲得三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幾乎都是課題組成員在實驗室辛苦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結果,其間不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近三年全國自然科學獎有多所理工大學榜上有名,其中也能見到地方院校的身影。非常期待有一天能看到上海理工大學教師登上頒獎臺,相信領導重視、經費保證、教師投入,舉全校之力這一天指日可待。
二、提升上海理工大學科研水平的對策及建議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上海理工大學學術研究的繁榮發(fā)展,充分調動教師從事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教師多出精品、多出力作,提升教師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建議學校設立校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
(一)鼓勵在科學研究中獲得優(yōu)異成果的教師
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是高校教師科研能力提高的土壤,高校要努力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培育優(yōu)良的科研群體,努力提高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廣大教師對科研保持熱情、充滿信心。我國省部級和國家級現(xiàn)在都設立了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項,國內外不少高校亦已設立本單位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上海理工大學力爭能進入全國高校百強行列,而科研方面的實力對能否進入這一行列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學校若設立科研獎將有效調動本單位教師的科研熱情,讓大家在有勞有得的現(xiàn)實中體會到有成就感以及科研的重要性,激發(fā)其進一步研究的欲望。所以學校應該對在科研領域孜孜不倦、投入心血和精力、并已取得優(yōu)異成果的教師給予獎勵,甚至是重獎,相信這樣的導向將有效提升廣大教師投入科研的積極性,為上海理工大學的再創(chuàng)輝煌打下堅實基礎。
(二)為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科研成果以及進一步申報高級別科研獎做準備
教學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則是高校的靈魂,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應完成好教學和科研兩項工作,并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但由于科研工作的高投入性等特征,一些高校教師對科研工作有一定的畏懼心理,從而舍科研而就教學;不少青年教師更是由于其自身科研基礎較為薄弱等原因而對科研工作敬而遠之,偏教學而輕科研,教學的深度、廣度及啟發(fā)性難以達到應有的水平,所以應該加強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發(fā)。青年教師是高校發(fā)展的基礎和主力軍,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關系到學校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未來的發(fā)展。為了鼓勵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學校應及時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早期的科研成果,為他們沖刺市級或國家級的更高級別的科研獎項提供支持。
總之,教學與科研是衡量高校教師素質密不可分的兩個主要標準。科研是教學的基礎,帶動教學的發(fā)展,沒有科研為支撐的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教學。教師如果不具備科研能力,就會缺乏知識創(chuàng)新的源泉,就不可能保持高水平的教學,就不能成為一名好老師。
三、高校設立科研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設立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的重要性
1.高等學??茖W研究的重要地位
(1)高等學校學科齊全,適宜進行重大的綜合性課題和跨學科研究。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我國高等學校的學科門類已經達到1 000多種,使得高等學校具有多學科、多層次的學科結構特點,這種特點是適應現(xiàn)代科學技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又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的發(fā)展特征所需要的,同時也為重大的綜合性課題的研究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2)高等學校人才集中、設備較全,機構靈活。2012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225.44萬人,比2011年增加4.96萬人;專任教師144.03萬人,比2011年增加4.76萬人。普通高校生師比為17.52∶1。在這群龐大的隊伍中,很多教師在學術上都頗有建樹,國家將全國重點學科點和大部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都設置在高等學校,以充分利用人才,增強國家的科研能力,其設備既用于教學、也可用于科研。對于進行跨學科或綜合性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比較容易。
(3)研究主體是教師。高等學校的教師不僅能“輸出知識”,而且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年輕大學生的想象力很強,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新見解、新問題,促使教師去思考或組織力量進行研究,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生長點。在我國,國家自然科學獎、發(fā)明獎、科技進步獎,高校獲獎數(shù)分別占全國的1/2、2/3、1/4以上,而且總趨勢呈現(xiàn)逐步增長勢頭。
2.高等學校建立科研激勵機制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提高科研能力與取得科研成果已經成為高校的特征之一。如何有效激發(fā)和調動高校教師提高科研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高??蒲懈舆m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已經成為科研管理者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而“調動積極性”在管理心理學上就是“激勵”。因此,在高??蒲泄芾砘顒又?“激勵”已成為科研管理工作者提高管理績效的一個重要手段。
激勵就是激發(fā)鼓勵,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未滿足的需要就是激勵過程的起點,由此引起個人內心的激奮,導致個人從事滿足某種目標行為。目前,激勵機制廣泛運用于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立高??蒲屑顧C制,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并調動廣大教師的科研熱情和積極性,同時有利于廣大教師改變行為使之符合高??蒲谢顒拥哪康摹8咝?蒲姓吆椭贫戎畜w現(xiàn)激勵因素,能發(fā)揮積極的引導作用。首先,高校的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是國家科技發(fā)展的目標、價值趨向和政策導向的具體化。因此,其激勵因素必將對廣大教師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這主要體現(xiàn)為:廣大教師以此為依據(jù),校正自己的科研方向,明確自己的科研目標,確定自己的科研選題,使自己的科研工作與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以發(fā)揮科研服務社會的作用。其次,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它具有判斷、衡量廣大教師行為的作用,這種作用通過影響廣大教師的價值觀,達到引導廣大教師行為的目的。在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中體現(xiàn)激勵因素,則能促進他們朝著組織所設定的目標和方向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當廣大教師的工作目標和利益與學校的科研目標和總體利益相一致時,往往能夠促進和推動學校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激勵的功能就在于以個人利益和需要的滿足為基本作用力,引導廣大教師把個人目標統(tǒng)一于學校的整體目標,促進個體目標與學校目標的共同實現(xiàn)。再次,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中激勵因素還產生教育作用,其主要表現(xiàn)為鼓勵。通過鼓勵,廣大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得到應有的承認,這不僅能進一步促進其更努力地工作,而且還能使周圍的人得到鞭策和鼓勵。同時,鼓勵能增強廣大教師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從而激發(fā)起他們更高的工作熱情。
3.高等學校設立科研獎的重要性
科學研究以及管理實踐的經驗表明,人的行為產生于人的某種需要、欲望或期望,這是人的能動性的源泉和動力。當這種需要、欲望或期望得到滿足或實現(xiàn)時,個體的滿意度就會增加,這有利于鞏固和強化其行為或動機,使其保持或者更加努力,向更高的需要、欲望或期望前進。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培育廣大教師的科研熱情更應該在物質層面給予重視。物質激勵需要以政策為正確引導,用政策措施來加以規(guī)范。馬克思曾經明確指出:“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關?!?因此,在政策規(guī)定范圍內,要加大物質獎勵的幅度。
科研是高校立命之本。學校要想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竟爭力,靠的就是科研水平,而科研管理政策對科研成果的數(shù)量和質量有著重要的激勵導向作用。以人為本是現(xiàn)代管理的必然要求,而激勵則是人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環(huán)境因素對其生存、發(fā)展及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有著重要影響。高校教師的競爭意識強烈,將競爭機制引進科研管理中,不但能激發(fā)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還可以推動他們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從而促進管理目標的優(yōu)化實現(xiàn),對提高科研成果檔次也有很大促進作用。所以應通過科研管理政策有效激勵廣大教師的科研熱情,提高科研成果質量。同時結合科研管理實踐,加強科學決策,完善激勵機制,提高管理成效,加速推進學??蒲邪l(fā)展的新思路。
(二)上海理工大學設立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的可行性分析
在當前學校的科研活動中,運用激勵機制,為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制定適當?shù)募畲胧?可以通過校內科研的獎勵政策為他們科研起步階段或者向更高層次的科研方向努力起到助推的作用,這樣有利于營造一個奮發(fā)向上的科研氛圍,充分激發(fā)廣大教師的科研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對推動學??蒲械牟粩喟l(fā)展和創(chuàng)新,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所具有百余年歷史的老校,近年來對新進教師都有高學歷要求,尤其是具有國家一級學科點的工科學院更是引進不少海歸,大多數(shù)青年教師都希望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在老教師的帶領下提高學習、積累經驗、鍛煉成長;增加實踐閱歷、提高動手能力、增強自身素養(yǎng);為提高教學質量、日后發(fā)展、晉級晉職等做好積累。很多青年教師和海歸在讀博和留學期間大多都有科研基礎項目,他們很需要經費的支持做進一步深入研究,而且這樣的研究很有希望得到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乃至于沖擊科研獎項,這時學校如能通過科研獎勵來“扶一把”就顯得尤為關鍵。而對于廣大有一定科研成果和獎項積累的教師來說通過人力、物力的進一步投入來獲得更高級別的科研成果和獎項也很重要。因此,設立??蒲歇劸哂袕V泛的需求性,也就有了較大的可行性。
在堅持走產學研合作育人道路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企業(yè)的生產改造、產品改造、技術升級等諸多方面需要高校的科研支撐。而動員廣大教師攻關解難,就需要學校內部科研經費的支撐來支持地方經濟發(fā)展。所以通過設立??蒲歇勥M一步完善學??蒲屑顧C制并形成長效制度,也就有了必須的緊迫性和現(xiàn)實的可行性。
學校對科研獎勵原本有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只是過去多屬于錦上添花,而有時雪中送炭顯得更為珍貴。學校科技處在多年的管理與服務過程中對學校的科研工作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合理和完善的科研激勵制度,提高管理和服務的效能,既有提升管理水平的規(guī)范性又有穩(wěn)妥的可行性。
原本國家教育經費更多投入在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建設上,學校受資金面緊張的局限也不可能考慮和設置更多的科研獎勵。如今上海理工大學作為上海地方重點高校,已列入國家和地方重點建設行列,近幾年學校獲得國家和地方教育經費投入有跨越式增長,為學校進一步加大科研獎勵投入力度具有寬松的資金保證,這也就使得學校設立科研獎有了實施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1]方小平,周慈念.發(fā)揮多學科綜合優(yōu)勢,實行校內科研大協(xié)作[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1994,6(2):60-61,63.
[2]王仁蓉.關于高校教師科研業(yè)績量化評估的再思考[J].科技與管理,2005(5):144-146.
[3]楊力.論20世紀西方高??蒲泄芾韺χ袊咝5挠绊慬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6,18(3):133-139.
[4]劉天真,鄧昀.基于工作流的高??蒲许椖抗芾硐到y(tǒng)建模[J].煤炭技術,2010,29(2):246-248.
[5]謝峰,鄒麗陽.普通高校校內科研項目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6(13):79-82.
[6]李常勝,張斌,劉志躍.內蒙古醫(yī)學院校內科研基金的作用與思考[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教育版),2012,34(5):879-881.
(編輯: 鞏紅曉)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Universities:To Explore the Role Scientific Research Prize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g Rui,Wang Ha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ocusing on the effect of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wards for outstanding research projects and findings.With an empirical research,we analyze the data and prove that universities pal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However research projects of higher level and higher quality need increasing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ablishes a scientific incentive mechanism to inspirie and mobilize its faculties’ enthusiasm in researches.Hence rapidly promot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Keywords:scientific research;scientific research prize;role of research awards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1.012
中圖分類號:G 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16)01-0061-04
作者簡介:王蕊(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E-mail:wr1963@126.com
基金項目:上海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F13342007)
收稿日期: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