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
大數據時代開放大學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
張小平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互聯網+終身學習”產生席卷全球的教育變革,開放大學圖書館應確立創(chuàng)新、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加強讀者服務的“精雕細琢”,適時開展服務個性化定制,提高服務品質。
關鍵詞:信息技術 ; 圖書館 ;讀者服務 ;核心工作
網絡信息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互聯網+終身學習”理念促使教育改革朝著更開放、更快捷,具有數字化、個性化等特性的方向轉變。順應這個變化,廣播電視大學正向體現時代特征的開放大學辦學模式轉化,廣播電視大學圖書館也將沿著“聚集、建設、推進”的思路發(fā)展,而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必將更具開放化、信息化和多樣化。
一、讀者服務是圖書館的核心工作
“值得圖書館驕傲和引以為榮的,并不在于它擁有多少本書,有多少十六世紀的版本或十世紀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圖書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流傳,吸引了多少新讀者,如何迅速地滿足讀者對圖書的一切要求……”(《列寧全集》)。讀者服務的優(yōu)劣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現代化圖書館存在的價值,讀者工作開展的好壞更影響圖書館發(fā)展。隨著自動化水平及網絡技術的提高, 圖書館業(yè)務數據的統計及處理工作已逐步由計算機來完成,而讀者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面世,使圖書館的利用環(huán)境發(fā)生本質的變化, 讀者不到圖書館就可以查閱自己所需要的數據。提高讀者服務水平,轉變以館藏為主的被動服務模式,建立“想讀者之想”,積極為讀者提供好的服務平臺和服務水平,想方設法為讀者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工作模式將成為圖書館的核心工作。
二、讀者服務模式轉變背景
廣播電視大學是一所開放式遠程教育成人學校,與普通高校不同,受教育的學生來源不一,基礎不一,教師與學生分離,圖書館面臨的是讀者分散,不能直接溝通,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擔負著輔助教學支持服務的任務,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圖書館知識傳播的書載形式被打破,圖書館和其他信息資源融合在一起將成為大趨勢,這就為改變讀者服務模式提供了平臺。
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互聯網+終身學習”產生了一場席卷全球的教育變革,供給側改革引發(fā)教育發(fā)生深刻變化,為高校尤其是廣播電視大學的發(fā)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當前的轉型發(fā)展就是由培養(yǎng)理論性人才轉到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人才模式轉化,向“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轉變”。近期下發(fā)的《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意見》指出,廣播電視大學系統要整體轉型升級,要著手構建全民終身學習框架,確立創(chuàng)新、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各分部圖書館需要緊跟電大發(fā)展步伐,在開展服務個性化定制,提高服務品質上進行改革和變化。
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圖書館讀者服務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服務中有太多的浮躁,太少的沉潛;太多的投機取巧,太少的腳踏實地;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少的專注持久;太多浮躁,耐不住寂寞和誘惑,工作中缺乏“工匠精神”。李克強總理在3月5日政府報告中提到的 “工匠精神” 適用于各行各業(yè),“工匠們對細節(jié)有很高的要求,他們追求完美和極致,努力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好多管理工作不缺能工巧匠,欠缺的卻是工匠精神。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欠缺的也是沉下心,細心鉆研,安心工作的“工匠精神”。
三、如何加強讀者服務工作
(一)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建立多元化藏書體系
建立與讀者相適應的藏書體系是服務的基礎。電大圖書館作為面向讀者大眾的信息服務機構,承擔著為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讀者提供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責任。資源利用得越充分,為讀者服務的效果就越好,滿足大多數讀者的需要,就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讀者的信息檢索能力和技術能力, 更好地利用圖書館的資源。 尤其是網絡資源和數據庫資源的利用, 對圖書館來說, 可以大大提高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提升圖書館在信息社會中不可替代的價值。
電大圖書館擔負著為教學科研服務的任務,面對的情況比較復雜,因此,建立與相應讀者專業(yè)相適應的電大特色藏書體系是電大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首先,在整合包括紙質館藏在內的各類資源基礎上,挑選適應當前需要的數字型文獻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不斷豐富館藏。其次,結合讀者需要拓展館藏空間,形成以館藏文獻為基礎,信息資源并重的藏書格局。精心打造適合讀者需要的數字圖書館,使圖書館真正成為傳播知識、分享知識的殿堂。再次,各分部圖書館還可以利用學校與省內高校、行業(yè)企業(yè)合作辦學的便利,協調引進合作單位的優(yōu)質資源,積極建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通過借鑒、開發(fā)和共建共享文獻數據庫等途徑,建立滿足讀者需求的有效資源,逐步實現可供多種終端訪問的數字圖書建設,實現圖書館價值最大化。
(二)改變服務方式,建立多元化服務管理體系
“圖書館并不是技術決定一切的服務機構,為讀者提供滿意的服務才是圖書館發(fā)展和進步的根本?!碑斍皥D書館的讀者服務需要調整服務布局,完成從傳統服務向智能化、多元化服務方向的轉變。樹立以讀者為本的理念,充分體現人文關懷,讓讀者隨時隨地享受服務。要樹立現代化的思想意識,系統化、科學化管理意識,建立多元化的全面質量服務管理體系。
首先,改善溝通方式,把握溝通技巧,做好宣傳輔導,當好讀者的“網絡導航員”。讀者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興趣點不同,對信息的需求也不同,所以要打破原有的服務方式,服務既注重虛擬網絡信息,又不脫離實體圖書館。在實體圖書館和虛擬圖書館中都要體現人文關懷,打開多元化服務的渠道,滿足讀者千差萬別的需求,充分提高資源利用率。
其次,通過有效措施激發(fā)讀者興趣,讓讀者享受到只要有網絡就能查詢文獻信息,隨時隨地享受到服務,從而擴大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影響力。
再次,從“私人定制”“量體裁衣”入手,推行個性化服務,為讀者搭建信息素養(yǎng)教育平臺,設置與專業(yè)相關的“微課庫”,利用短信,微博等軟件,在現行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積極嘗試借助企業(yè)項目管理模式助力服務的科學管理,從而達到多元化服務目的。
(三)提高人員素質,建立繼續(xù)教育培訓體系
人是圖書館各項工作的主體,服務工作的大小成敗除受外在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等客觀因素影響外,主要取決于人的素質高低。館員要全面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就必須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自我完善。要當好讀者的“網絡導航員”,館員自身就要完成從書庫館員向信息向導的轉變,只有注重專業(yè)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將知識轉化成做事的能力。因此,圖書館要建立培訓機制,讓館員通過參加繼續(xù)教育長短期培訓,通過對網絡知識的學習、內化,提升綜合素質??朔蜓嘏f,樹立開拓創(chuàng)新意識;克服依附心理,樹立自主為讀者服務的意識。懂網絡,會用信息工具;懂安全,會常態(tài)維護;懂操作,會優(yōu)化服務。只有這樣,讀者服務才能知行合一,逐步走向專業(yè)化。
總之,破才能立,打破才能得到生機。在終身學習和互聯網有機融合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讀者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只有打破原有的局面和思維的禁錮,落實到科學思維上,才能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只有具備“工匠精神”和“精雕細琢”的工作態(tài)度,才能為讀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服務,提升讀者服務滿意度,最大化地發(fā)揮圖書館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肖希明. 圖書館呼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 圖書館 ,2000,(1).
[2]張潔 ,王英, 楊欣涯 .翻轉課堂在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中的實踐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4,(11).
[3]田原 .淺議高校圖書館員與讀者的溝通[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0,(3).
收稿日期:2015-03-26
作者簡介:張小平,女,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副研究館員。
中圖分類號:G7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40(2016)03—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