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偉
時間視域與讀者批評
劉曉偉
劉勰和伽達默爾,這兩位文化歸屬不同、時代背景迥異的思想家和批評家,在思想軌跡和批評方法上的有所不同是理所當然的,但對于“文學”這一永恒主題,他們都做了深入的思考,體現(xiàn)出不同的審美方法和趣味,他們的見解在絲縷上有著神似的痕跡。透過這些痕跡,既能見到古人的睿智和今人的哲思。對于“時空”,他們在作者、讀者以及文學本身都有著鞭辟入里的見解。劉勰的“厚古薄今”與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將時間視域引入到讀者批評領域,并為之呼號。對文學的重塑以及批評的心性,伴隨著批評歷史的降解以及批評話語的擴大,二者的魅力更有可能遵守或超越人類性。本文試圖不同方面解讀時間視域?qū)ψx者對同一作品作出不同闡釋的原因,以求對文學批評作出創(chuàng)新性解釋。
劉勰伽達默爾貴古賤今效果歷史
時間視域影響讀者對作品意義和真理的預期,故而對讀者批評活動的影響不言而喻。古今中外的文論家和批評家都注意到了這種前判斷的重要性:厚古薄今,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指的是讀者在文學批評活動中刻意推崇古代的作家作品而貶斥同時代的作家作品的態(tài)度;效果歷史,理論來源為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這一概念指的是作品的意義是作品和讀者相遇后不斷相互影響磨合而形成的效果。時間視域的形成迫使讀者在批評活動中關注時空的變化,從而形成更精準的批評活動。從這一視域出發(fā),可以發(fā)掘出更多更有益的文學價值評判標準。
一
文學作品一定是面向讀者的。審美經(jīng)驗、理解和闡釋能力因人而異,這促成了讀者閱讀活動的具體化的不同。閱讀的具體化是作品在讀者那里的顯現(xiàn)形式,是一種本質(zhì)直觀活動。影響讀者具體化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因為讀者是活動的,每一項可能影響到讀者的因素都會影響到讀者的批評活動,其中時間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作品在與作者脫離之后就進入到讀者視域中,讀者的批評活動隨著其與作品距離的遠近而變化,這距離美化或阻礙著完整的批評活動的進行,讀者通過語言和閱讀的探討和作品形成一種互補互涉的關系。
劉勰的《文心雕龍》作為中國古代構架最為完整的批評著作之一,在文學批評領域含有不菲的價值和享有崇高的地位。《文心雕龍》體系完整,提供給后世的文學研究的養(yǎng)料也是巨大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分析道,由于“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等不端正的批評態(tài)度的存在,造成了對文學作品進行正確而全面的批評的不易。讀者(批評家)的個性和嗜好不一,修養(yǎng)素質(zhì)千差萬別,面對數(shù)量浩繁風格迥異的文學作品其態(tài)度難免流于主觀和片面?!肮拧迸c“今”、“己”與“人”,在劉勰那里代表著時間強加給讀者的批評的前判斷。因為與作品的時空距離的差異,使讀者難以辨別出作品的“偽”與“真”、好與壞。
劉勰這一素樸的觀點到了伽達默爾那里有了更具思辨意味的文論色彩。伽達默爾是德國現(xiàn)代闡釋學大師。闡釋學在廣泛滲透到人文學科乃至科學哲學之后,以寬泛的哲學定義成為關于理解和解釋“文本”的意義的理論和哲學。在闡釋學的邏輯里,作品(文本)是一切口頭表達和書面文字的人類語義交往的形式,讀者所理解的“意義”則是一個抽象和難以明確同意定義的概念,因為它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種種復雜交錯的實踐關系、文化關系、歷史關系、心理關系。這些關系促成人之所以成為自己,并影響著人對一切事物的看法和意見,其中自然包括對文學作品的批評。
作品意義的解釋范圍囊括了文本作者和文本的結構和意義,這些需要通過讀者接受文本的理解和說明來實現(xiàn)。歷史性是每一個人都無法抹去的特征。在理解文本的活動中,任何闡釋都帶著與之相伴而生的歷史性。對原意的揭發(fā)雖然最早出自作品本身,但讀者的歷史性和相對性以及批評活動的歷史性和相對性讓時間視域的印記愈發(fā)明顯,從而形成了“貴古賤今”或“貴今賤古”的“效果歷史”。
二
古今之辯在中外文藝史上都不罕見。國人素來念舊,幾乎所有傳統(tǒng)的東西都被神圣化而不容置喙,這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傳統(tǒng)文人愛用典故,使舊事在文學作品中成為歷久彌新的藝術意象。這恐怕就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總是充斥著典故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來解釋劉勰發(fā)現(xiàn)的讀者批評的弊端簡單明了,它形象地說明了為什么批評貴的是“古”、賤的是“今”。久遠的作家作品對讀者今時今日的地位構不成威脅,最起碼比眼前的作家作品造成的威脅小得多。
曹丕苦于無人賞識自己的才學,在《典論·論文》中大聲疾呼“文人相輕”,出身低微的劉勰對此有更痛切的體會,他說:“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i這一吶喊,近乎絕望。知音為何難逢,“千載其一”?劉勰接下來做了解釋:“夫古來知音,多賤同而思古,所謂‘日近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眎i這就是說尋求知音的人,多鄙薄同時代的作家作品而推崇前代的作家作品。這種心態(tài)著實讓懷才久矣的劉勰惶恐。
肯摘除有色眼鏡看待同時代作家作品的讀者(批評家)被劉勰們引為知音。知音是一個頗具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味的詞語。相傳伯牙擅長彈琴,子期擅長欣賞,二人互為知音。后來子期早逝,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間再也不會有人能像子期那樣領會他演奏的意境了,于是“破琴絕弦”,終生不復演奏。歷代的文人士大夫向來自負才高,卻也渴望著能有一個像子期那樣可以賞識自己才學的知音。運用到當代文論上,就是在尋找一個摒棄了各種偏見的讀者,以正確而全面地發(fā)現(xiàn)自己作品的價值內(nèi)涵。
但劉勰對此并不樂觀,他舉出三個例子,分別是秦皇漢武、班固曹植、樓護。劉勰以這些人為代表批評了批評者和讀者群,并指出貴古賤今是他們犯的一個相同的錯誤。貴古賤今是個很有意思的詞,國人似乎更容易認同舊的東西而忽視甚至排斥新生事物。他們固然有謙遜的美德,卻好像實在不愿意身邊(或同時代)的人的光芒蓋過自己。這個心理特點可類比至文學批評活動。劉勰所列舉的這三類人,最讓人矚目的當屬班固曹植,劉勰形容他們“才實鴻懿”,他們的才華千百年來一直被承認著??刹艑嶘欆驳陌喙滩苤矠槭裁捶且H低才華與他們“文在伯仲”間的傅毅陳琳呢?除了個人的虛榮心之外肯定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封建時代,文學藝術被士大夫階層壟斷,無論班固曹植還是傅毅陳琳,他們既是同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競爭者,又是文學批評活動的參與者,所以他們都共享兩個身份:同類作家與讀者或批評家。從同類作家的角度看,班固與傅毅,曹植與陳琳,“文在伯仲”,不相上下。對于作品這樣一個創(chuàng)作客體,他們是同性質(zhì)的作家和創(chuàng)作者,雖然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不一樣,但作品都要經(jīng)過他們的手流傳于世。文學要發(fā)展,自然要留其精華去其糟粕,以篩選出更精良的作品。而這項工作只能交給同是讀者或批評家的他們。在他們相互發(fā)現(xiàn)優(yōu)劣的時候相互取長補短,文學才能更加理直氣壯地走向進步。例如,傅毅在班固諷刺自己“下筆不能自休”時,若能擺脫冗長的篇幅的短處,短時期看,進步的是傅毅,長久講,進化的是文學。
三
文學是不朽的,好的文學作品一樣可以不朽,文學作品中一定有一些東西是讓它們不朽的。伽達默爾強調(diào)藝術真理存在于特定具體的審美理解活動中,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作品之上或作為審美意識的主題之上。讀者和他們所解讀的作品共同處在不斷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之中。伽達默爾將這種效果稱為效果歷史。歷史現(xiàn)狀將每個人籠絡其中,通過無孔不入的渠道影響每一個個體,闡釋的真實需要通過讀者與作品的“闡釋學相遇”達到,這就暗示了正確和全面的解讀的可能性,即效果歷史的實現(xiàn)。效果歷史中就含有其自身境況,讀者和批評家必須在這種境況中借助傳統(tǒng)而來的前見去理解和追問傳統(tǒng),因為“預期一個答案,就假定了問問題的人是傳統(tǒng)的一部分,并將自己作為它的聽眾,這就是效果歷史的真理”iii。這就意味著,由于早就決定了什么是值得認識和解讀的,效果歷史的結果指導著人對歷史現(xiàn)實的任何認識和解讀。伽達默爾所理解的“效果歷史”其實是讀者或批評家與文學作品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過程,也就是說任何作品都有機會超越它所處的時代,可以結合任何時代產(chǎn)生相應的理解和解讀。
效果歷史的存在解釋了貴古賤今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在批評活動中,時間視域必然影響讀者的理解和評價。文學作品脫離作者之手后開始自己的流浪,經(jīng)由不同時期和地域的讀者的具體化完成自己的使命。讀者借助這一活動從有限的具體生活中遇見不同的時空,從而有機會把一切人和事物聯(lián)系起來而融成一個整體。讀者具體化權利的隨意特質(zhì)讓他們?nèi)我饨庾x作品。所以“理解”這一中心問題需要弄清時間視域?qū)ζ涞挠绊懀磿r間距離的短長對讀者具體化的影響。
從作品歷史中去解讀文學作品的意義生成,這種作品歷史包含文學作品的起源、社會功能、歷史影響。審美形式系統(tǒng)連續(xù)性的終結不會影響文學的歷史性,反而促進解讀的更新和健全。所以,只有將接受的歷史連貫起來,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及其價值和意義。這就督促讀者從三個方面去考察文學的歷史性:“文學作品接受的相互關系的歷時性方面;同一時期文學參照架構的共時性方面以及這種架構的系列;內(nèi)在的文學發(fā)展與一般歷史過程的關系”iv。也就是說,厚古薄今是由這三個支點支撐起來的,每一個支點的變動都會導致批評效果弧線的搖擺。讀者的個人經(jīng)驗堆積在時間視域里,讀者看到的東西,是時間視域喚起了他的經(jīng)驗而讓他看到的。讀者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來理解和解釋作品,將作品與個人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因而“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xiàn)象不勝枚舉。作品的意義不是一成不變的,解讀這一活動也不是一勞永逸。讀者的每一次閱讀都不會是相同的,作品意義在讀者的個人體驗中是活生生的,是內(nèi)在的,文本只是一種具體化和喚醒讀者潛在意識的催化劑。與此同時,閱讀本身因個人經(jīng)驗的復雜化而復雜化,甚至隨意化,而這種復雜化和隨意化本身又是在時間視域之中。
貴古賤今的存在,證明了讀者批評中時間視域的重要性。但若是一味強調(diào)時間視域的重要性,極有可能會將它看作一切閱讀活動的先決條件,使閱讀活動屈服于時間視域的權威之下,在時間中消失了文學的獨立品格,進而將一切解讀看作是合理的,最終陷入無邊無際的隨意解讀之中。這與文學作品的某些本意是背道而馳的,文學作品作為“一種對有可能恢復的永恒秩序的呼喚”,從來都不是沒有自身立足點的。伽達默爾堅持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永恒的存在,它不僅傳達某種隱含的意義,更是一種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拓展和流變。文學作品作為個人經(jīng)驗的象征,形成巨大的解釋空間,向古往今來的讀者發(fā)出情思綿邈的呼喊,重新認識他所處身的世界,就成了讀者個人經(jīng)驗的象征。這正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含義和意義之所在。
四
對于文學批評,劉勰提出了具體的“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眝并說“斯術既形,則優(yōu)劣見矣?!眝i這六觀是對文學批評活動的指導性建議。對于相對久遠的讀者,也“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眝ii劉勰要求讀者摒棄“古”、“今”之偏見,真正從作品品質(zhì)出發(fā)評判作品的價值以論“貴”“賤”,發(fā)掘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價值和地位,從而更好地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促進文學的健康發(fā)展。
伽達默爾反對當代美學中文學創(chuàng)作的天才崇拜傾向,又鄙夷在文藝批評中過分強調(diào)體驗的做法。閱讀活動在體驗的生命結構上同理解的存在方式存在著一種關聯(lián),但如果過分強調(diào)個人經(jīng)驗就無法真正深入地說明藝術真理的問題。因為超出作者和讀者的個人經(jīng)驗而存在的藝術真理有其自身的連續(xù)性,代表著一種體驗的本質(zhì)方式,是一個無限整體的體驗的濃縮。將文學批評建立在個人體驗上會導致絕對的非連續(xù)性,僅僅成為個人一時的個別經(jīng)驗而已。
文學作品作為特定作者的具體行為的體現(xiàn),文學閱讀也是特定讀者的具體行為的體現(xiàn)。時間視域的存在不能說優(yōu)化或阻礙了這些具體行為的表達和理解,但影響是肯定存在的。要更接近文學作品的藝術真理,具體的做法是讀者必須意識到自己作為闡釋者的身份,審慎地將作品理解為構成特定經(jīng)驗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進而打破文學與自然、文學與社會、文學與他人、文學與自身之間封閉的話語系統(tǒng),溝通作品、作家、讀者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發(fā)現(xiàn)作為人類特殊活動的文學表達問題的無限復雜性。因為文學作品是一種既定的個人經(jīng)驗和社會氛圍的表征,作者和讀者都有機會對其進行改造,使其更顯露自己的本質(zhì),釋放出自己被壓抑的部分,而這被壓抑的部分,正是時間視域的凝結,它們張揚著讀者理解和闡釋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將一種復歸本位的本源性溯源轉(zhuǎn)移成接受者的對作品的多維度的重新創(chuàng)意,使包括世界與人在內(nèi)的文本世界的所謂確定的意義成為流動的意義,成為流動的不斷變化增殖的尋找不確定意義的過程。
時間視域影響著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闡發(fā),但這種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是難以說清的,因為藝術真理在每一個欣賞者那里都要不同的解讀,這正是文學之于人類的意義。時間視域是個人經(jīng)驗的貯藏所,作品是打開貯藏所得鑰匙,而閱讀活動則是開鎖的行動。以理性作為開啟個人經(jīng)驗的準繩,以藝術真理不斷陶冶讀者的情懷,使讀者日益掙脫本能而躍上理想的屬人的生活境界。這正是解讀時間視域之于讀者批評的意義所在。
[1]Gadam er,H-G.ThuthandM eth, N ewYork:TheContinumPublishing Co.1975.
[2]W alning,R.ed.Rezeptionsaesthetik: TheorieundPraxix,M ünchen:W ilhelm FinkVerlag,1974.
[3]劉勰著.詹英義證.《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劉勰.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5]張少康.汪春泓.陳允鋒陶禮天.文心雕龍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6]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5.
注釋
i.劉勰著,詹英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6頁。
ii.劉勰著,詹英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7頁。
iii.Gadam er,H-G.ThuthandM eth,N ewYork:TheContinumPublishing Co.1975,p.340。
iv.W alning,R.ed.Rezeptionsaesthetik::TheorieundPraxix,M ünchen:W ilhelm FinkVerlag,1974,S.142。
v.劉勰著,詹英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4頁。
vi.劉勰著,詹英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5頁。
vii.劉勰著,詹英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0頁。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