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莉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睅熒鷮υ捠钦n堂教學的主要的交流互動方式,但是,現(xiàn)實的課堂中,教師說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交流方式比較普遍,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與交流比較少,這不是真正的對話,也沒有實現(xiàn)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學的設計不夠開放,學生沒有討論與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立足小學數(shù)學課堂,開展了“設計開放教學,構建對話課堂”為主題的研究與實踐,重點研究如何設計開放性的教學,讓提問推動思考,讓思考推動思考,打造和諧共存、靈動生成、開放智慧的數(shù)學新課堂,讓課堂充滿對話的活力與生命的張力,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既然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那么,教師如何認識學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認為,尊重學生,以生為本是最為重要的。具體地說,就是把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的“學”為中心,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而自由地思考。那么,教師如何定位呢?教師敢于作一個旁觀者、傾聽者,把主動權和話語權交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但是,教師也不是一點也不作為,需要根據(jù)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再相機站出來對課堂進行引導、提升和總結。教師不再是主觀地傳授知識,而是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感知、交互、構建,去解決問題。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以生為本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有了充分施展和表現(xiàn)才能的機會,他們的學習更加主動,更加積極。
例如:浙教版五年級上冊智慧樂園二《用點表示數(shù)》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請看!代表1、代表2(點擊課件依次出示表示1和表示2的方法:從右邊數(shù)起,第一個格子上用1個點表示1,在第二格上表示2)
師:3應該怎樣表示呢?(教師退下來傾聽)
生:第三格上點一個點表示3。
生:在第一個格子、第二格都點上一個點表示3。
生:在第一個格子點三個點表示3。
師:(點擊課件出示3的表示方法)你看懂了嗎?
師:從右邊起第1個格子和第2個格子上分別畫一個點,即3=1+2。
師:4應該怎樣表示?(教師退下來傾聽)
生:在右起第三格放點表示4。
生:在右起第三格放點表示3,第一格放點表示1,和起來就是4。
生:在右起第四格放點表示4。
生:在右起第二格放兩個點表示4。
生: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一個格子里只點一個點。
用點表示數(shù),是一種新的記數(shù)的方法。學生習慣于十進制計數(shù)法,面對新的方法,如果教師告訴學生記數(shù)的規(guī)則,就是知識的灌輸。以上的教學,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用點表示數(shù)的方法,經(jīng)歷概括的思維過程與規(guī)則的發(fā)現(xiàn)與建立的過程,感受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享受創(chuàng)造知識的快樂。教師主要提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3如何表示,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有不同的理解與解讀,教師沒有過早地給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交流、分析、判斷。第二個問題是4如何表示,學生的思路是十分開放的,五位學生表達了各自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的交流與分享,使得學生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從而帶來課堂對話的轉型,教師讓學生去大膽地創(chuàng)造,學生展開對話交鋒,課堂從“單向型教學”向“多向型教學”轉變。在這種對話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特別是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回答教師不要急于評價,或者給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暗示,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讓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彼此碰撞、交融,進而引發(fā)真正有意義的對話。
許多教師上課的時候喜歡自己講,而不愿讓學生自己去想,主要的理由有兩個:一是認為老師講能講清楚、明白,學生容易聽懂,二是擔心學生講不好,會浪費不少時間。其實這兩個理由從根本上說,就只是一個,不信任學生,不相信學生的潛能。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真誠、理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敢于和勇于發(fā)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從而熱情地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人格。”教師要相信學生的潛能,允許并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觀點。對于學生的不同觀點,教師要認真分析,并能與學生進行平等地交流與研討,建立一種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只有在主動、自由的狀態(tài)下才能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例如:上一個案例教師提出“4應該怎樣表示?”,學生的回答是多元的。接下來教師是這樣預設的:
師:4應該怎樣表示?
1.預設:有學生想到在右起第3格的位置放點表示4。
師商量式地進:把點放在哪兒代表4有爭議,剛才xx的想法很有意思,這樣吧!我們就先采納他的意見,把點子放在右起第三格,暫且用這個位置代表4,等會兒往下研究看看行不行!
2.預設:沒有學生想到在右起第3格的位置放點表示4。
師:各有各的想法。這樣吧。從右邊起第1格和第2格都畫上點能表示的最大數(shù)是3,要表示4,是不是就再往前一格,在右邊數(shù)起的第3個格子上放1個點。等會兒往下研究看看行不行?(點擊課件出示4的表示方法)
教師在預設中十分民主,充分信任和尊重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從學生真實的思考中判斷他們是如何理解的,在比較不同的表示方法中,學生也利用合情推理,作出比較與判斷。到底哪一種表示方法是合理的呢?帶著這樣的思考,學生有持續(xù)深入探究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民主和信任是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堅持這樣的理念,才會有學生智慧的思維火花迸射出來。
民主與尊重,不僅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語言表達上,還要真誠地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辯論,使得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困惑的問題。在教學中設置讓學生“問一問”的環(huán)節(jié),可以是根據(jù)主題圖“看一看、問一問”;可以是學到一個階段節(jié)點時,讓學生“問一問”;還可以讓學生使用專門的小問號手勢,有疑問或問題隨時可以舉起小問號,進行質疑或提問。只有在一個充分信任和民主的師生關系下,學生才會敢于質疑、勇于提問。
還是以浙教版五年級上冊智慧樂園二《用點表示數(shù)》一課為例,我們來看不同的設計:
師:老師的心里也是無比的興奮,不過老師的心里又有一些擔心,知道老師擔心什么嗎?
生:老師是擔心自己上不好課。
生:老師是擔心我們表現(xiàn)不好。
師:你們說的都不是老師現(xiàn)在擔心的,其實老師是擔心大家“不識數(shù)”!
(學生面面相覷,摸不著頭腦)
師:大家是不是很奇怪,心想我們都五年級了,怎么可能不認識數(shù),是這樣嗎?那你們敢不敢接受老師的挑戰(zhàn)?請大家看看屏幕中的這些數(shù)。
師:(課間依次緩慢出示1,2,3的表示方法,學生觀察,并在出示3以后停留一會兒讓學生靜靜思考,問“你們看懂了嗎”,再出示4,又停留,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最后5的表示方法,這個過程始終不讓學生發(fā)言)問:看了這幾幅圖以后,你想提什么問題?
生:這種表示數(shù)的方法有什么規(guī)律?
生:怎么用這個方格表示其它的數(shù)?
生:可以很大很大的數(shù)嗎?
……
師:看來大家對屏幕中的這種計數(shù)方法都有自己的思考,接下來請大家按照這樣的規(guī)則在方格紙上表示出“6”。
對話其實也就是一種交往,課堂中教師說出自己的憂慮,讓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種角色互換的對話特別容易拉近了師生關系。學生的提問也是很精彩的,代表了他們的不同思考。提問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引出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更為重要的是推動學生的思考?!疤岢鲆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提問代表著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研究也表明,當學生提出問題時,他們就有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擔當。特別是當教師提出如何在方格紙上表示“6”的時候,學生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去表達、去分享。設計開放的教學,要讓學生有提出問題的機會,而教師對提問有效性的判斷,不能局限于這個問題是不是今天要教學的內容,而是要把提問作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激發(fā)學習內驅力的重要教學手段。
聽比說重要,培養(yǎng)良好的傾聽習慣是教育的重要任務。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在課堂中要為如何傾聽他人的發(fā)言做出示范與榜樣。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關注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既要全面地關注,也要耐心地傾聽。
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互動交流的重要方式,如何讓學生在小組里學會傾聽,自主地開展合作與交流,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yǎng)交往技能、學會傾聽、學會思考的重要手段。例如:浙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四連方》一課在認識四連方后,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師:在九宮格中涂出四連方,你可以找到幾個?
師:先想一想,可以找到什么型的四連方?
生:T字形
……
師:那接下來我們分組合作,分別找T字形、田字形、7字形、Z字形的四連方。
師:下面來分組匯報。
在3×3的九宮格中用四連方去覆蓋,也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問題。由于4個正方形組成的連方(邊與邊彼此相連)有多種形式,學生首先需要判斷哪些連方可以放進九宮格內,除此之外,還要尋找有序思考的方法,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分享與討論的過程中完整思路,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沒有給學生規(guī)定應該研究哪種形狀,而是讓學生自己選擇,并且在整個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關注者和傾聽者,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合作的舞臺,將課堂真正地交給了學生。課堂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時間,之后的反饋匯報也是十分精彩的,不同組別的學生分別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的采用把一個圖形先平移,再旋轉的方法;有的采用了對稱的思路等等。學生的對話是十分精彩的,這種精彩源于教學的開放,包括學習材料的開放,教學組織的開放。
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設計開放教學,構建對話課程”的實踐研究中,我們注意到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教育質量明顯提高,教師教得更加輕松,學生學得更加活潑。正是在師生互動和生生對話的過程中,賦予課堂以新的意蘊和價值,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課堂文化意識形態(tài),真正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