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玲
面對一篇課文,可供教學的“點”很多,如何準確選擇“教學點”并就此展開教學,當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應有之義。
【問題呈現(xiàn)】一位教師執(zhí)教《秦兵馬俑》(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在“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環(huán)節(jié),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分別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秦兵馬俑的?問題一提出,學生不等教師吩咐,便埋頭讀起課文來。不多時,學生便紛紛舉手。
生:課文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兵馬俑宏大的規(guī)模和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生:課文是從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等兩個方面來寫的。
……
師:(迫不及待地)真不錯。那我們現(xiàn)在就去看看課文第1~2自然段,去感受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
學生能這么快就發(fā)現(xiàn)作者是從這兩個方面來介紹秦兵馬俑的,全得仰仗“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一句的功勞。這句話在文中單獨成段,既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之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課文的主要內容、段意),把握文章層次,領會過渡段在文章謀篇布局中的作用,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這是一個天生的“教學點”。
可遺憾的是,該教師僅借此搭橋鋪路,其真正目的是能讓自己順利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感受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這實在是對有效教學點的極大浪費?!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焙尾唤柚@一過渡段進行概括主要內容的訓練呢?
那么,如何做大、做強這個“教學點”,實現(xiàn)“教學點”效益的最大化呢?
筆者想起了崔巒老師在《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一文中說過的一句話:“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能力?!北局@樣的思考,筆者將上述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稍作改進,在班里進行教學,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教學改進】
(一)初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師(提出問題):課文分別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秦兵馬俑的呢?(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后反饋交流)
生:課文是從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兩個方面來寫的。
……
師:真不錯,讀了一遍課文你就了解課文是從這兩個方面來寫的。那么,你是怎么知道課文是從這兩個方面來寫的呢?
生:因為課文第3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p>
師:真聰明,這名同學緊緊抓住課文的第3自然段,一下子明白了課文是從這兩個方面來寫的。
(二)借助過渡段,理清脈絡
師:像第3自然段這樣的段落我們把它叫作過渡段,過渡段的功勞可大了,我們還可以利用它進行分段,概括課文段意。同學們能試著借助這一段,給課文分分段嗎?并想一想,每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學生嘗試分段,概括段意。交流反饋)
生:第1~2自然段劃為一段,這段主要講了秦兵馬俑規(guī)模宏大;第3~9自然段劃為一段,這一段主要講了秦兵馬俑類型眾多,每個兵馬俑都有著鮮明的個性。
……
(三)讀寫結合,遷移訓練
師:課文的第4~7自然段講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第8自然段講了兵馬俑個性鮮明,你能否也用上一個過渡句將這兩個部分聯(lián)結起來呢?
屏幕呈現(xiàn):兵馬俑不僅_________,而且_________。
生:兵馬俑不僅類型眾多,而且個性鮮明。
……
【反思】
這樣設計至少帶給我們兩個方面的啟示。
(一) 展示思維過程,習得閱讀策略
“那么,你是怎么知道課文是從這兩個方面來寫的呢?”這一問題指向學生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