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婧(河南中醫(yī)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
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
——從物質、精神和語言方面
李曉婧
(河南中醫(yī)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茶原產于中國,與咖啡、可可并稱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于17世紀初期由荷蘭人傳入歐洲,茶文化作為異質文化也隨之進入歐洲,18世紀在歐洲得到普及,在英國得到發(fā)揚光大,并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了“英式下午茶”文化,真正實現(xiàn)了茶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中英兩國的茶文化由于形成環(huán)境的差異,在物質內涵和精神內涵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區(qū)別。本文探討了中英兩國的茶文化內涵,并分析其在各方面的差異,以期促進兩國茶文化的交流。
中英茶文化;差異;交流
很長時間以來,茶為中國所獨有,茶文化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是中國文化符號的一種象征,屬于進步文化。然而,這種文化不僅是中國的,更是屬于世界的,應該是無國界的。從文化的長遠發(fā)展來看,應該打破地域與國家的限制,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事實也是如此,茶文化突破了地域限制,向外傳播,被更多的人接受與喜愛。三個多世紀以前,茶傳入歐洲,經過傳播與發(fā)展,在歐洲掀起了“飲茶熱”。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傳播中國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明顯。不同地區(qū),由于文化背景、社會歷史,形成的茶文化也會有較大的差異。中英兩國無論在文化、經濟還是社會生產方式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作為一個農業(yè)大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農業(yè)的發(fā)展有很強的依賴性。英國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依靠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迅速崛起,曾經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至今在歐洲經濟中仍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兩國的經濟文化差異,決定了兩國的茶文化也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中英兩國茶文化間的差異。
1.1煮茶的方式
茶作為一種物質消費品,主要用來飲用。不同的人對茶葉的烹煮方式有很大的差別。中國人十分講究煮茶的方式,不同的茶葉要用不同的水來煮,同時對水溫的要求也有些差別。明代著名戲曲作家張大復曾經在他的文章里,強調了水溫對于煮茶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中上等的茶葉,加上合適的水溫也能煮出上等的茶。但是上等的茶葉,如果水溫處理不當,也會讓煮出來的茶大打折扣。中國人歷來講究煮茶的用水,古時候的大戶人家,在清晨都會讓丫鬟去采集荷葉上的雨露,然后收集起來用來煮茶,這樣煮出來的茶顯得格外清香。與中國人對水溫水質的高要求相比,英國人對飲茶的水溫沒有多余的要求,只要是煮沸的水就可用來沖茶。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中英兩國居民對茶葉的偏好不同,中國人大多習慣飲用綠茶。為了讓綠茶的香氣更好地彌散出來,需要對水溫有足夠的控制,這就導致中國人在煮茶時對水溫有著嚴苛的要求。而英國居民愛好紅茶,對水溫自然也無過多的要求了。
1.2煮茶的器具
中英兩國都將茶作為一種重要的飲品。中國居民為了享受到更清香的茶,對于水溫和水質都有著極高的標準,對于煮茶的器具自然也有著較高的要求。茶自古代起,就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中國不同的時期,煮茶的器皿也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煮茶器具主要包括陶器、金銀器、瓷器。這些不同的器具代表了不同時代的文化底蘊。隨著經濟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中國飲茶愛好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斷地發(fā)生改變,從而促使茶具生產工藝的不斷變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同時不同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存在著區(qū)域性差異,因此不同區(qū)域的茶文化存在著一些差別,與此對應的茶具自然也就會有一些差別。除去地區(qū)因素不說,個人消費者由于自身的偏好有所差別,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這種多層次的茶文化和個人消費需求的差異性導致了我國茶具的多樣性。我國的茶具主要包括茶壺、茶盅、茶盤等,在不同地區(qū)的使用程度有所差別。
茶葉自從17世紀傳入英國之后,在英國居民的生活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英國居民偏好下午茶,但英國居民對茶具的要求不如中國居民高。在茶葉傳入英國的時候,正是英國國富民強的時候,在這種背景下,英國居民對彰顯財富的銀質餐具和骨質瓷杯顯得情有獨鐘。下午茶對于英國居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休閑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征,因為英國的下午茶,是英國的貴婦人才流行的一種休閑方式,之后才慢慢在民間居民之間流行起來。
2.1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茶最早為中國所發(fā)現(xiàn),在中國居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從古至今,中國人對茶文化的研究在不斷開展,因此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xiāng),對茶的認知層面上深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偟恼f來,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中國人對茶的理解層面上都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在我國經濟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歷來對農業(yè)都比較重視,很多朝代的帝王都會重視農業(yè)發(fā)展而輕視工商業(yè)發(fā)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時朝代生產力的提高,也形成了中國人重視農業(yè)的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社會思想里,人們認為人與自然是互利共惠的關系,只要人善待自然,大自然也會給予相應的饋贈。我國道家思想強調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同時道家認為茶具能夠讓人回歸自然。在他們看來,飲茶不僅能夠滿足生理上的需求,同時還能凈化人的心靈,能使人們回到自然的狀態(tài)。這種理念讓茶成為很多文人排解內心煩憂,實現(xiàn)自我精神慰藉的一種方式。我國古代的儒家士子在官場抑郁不得志之時,會通過飲茶的方式來解除憂愁,這種道家文化對于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除了道家文化之外,佛家思想對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jù)史書記載,東明漢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佛國自傳入中國之后,得到迅速的發(fā)展。早期參加佛教的一些僧侶中,大多都是依靠農業(yè)勞動維持生計,其中也包括了與茶相關的農業(yè)勞動,例如種茶、采茶等。在長期的煮茶、品茶過程中,他們形成了自己對茶的一些感悟。由于他們同時又信奉佛教的一些思想,這些感悟多為佛家思想與茶文化的結合體,可以簡稱為茶禪文化。佛教信徒將種茶、制茶、飲茶、品茶等一系列過程視為提升自我修為的過程。這也是茶禪文化與其他茶文化之間的區(qū)別所在,茶禪文化不僅在提升個人修養(yǎng)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兩國進行文化交流時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作為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也可以拿來提升居民的精神文明水平。
2.2英國茶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發(fā)展起來的茶文化精神內涵有著較大的差別。在茶葉傳入英國時期,正是英國國力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不同于我國重視農業(yè)輕工商業(yè)的理念,英國主要依靠商業(yè)文明和海洋經濟來推動國家經濟的發(fā)展。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發(fā)展方式,造成的茶文化精神內涵必定有較大差異。我國的居民在茶文化的形成過程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而英國更注重對自然的征服,他們在對自然的不斷探索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也堅定了他們改造自然的決心。這從兩國人民對茶葉的不同偏好也可以展現(xiàn)出來,我國人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更偏愛綠茶的清香,而英國人更注重對自然的征服,因此英國居民更偏愛發(fā)酵的紅茶。由于我國農業(yè)的開墾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協(xié)作精神,這造就了我國居民以集體精神為重的理念。而英國居民則更傾向于個人中心主義,英國主婦會經常在午后獨自享受歡愉的下午茶,而我國居民則更傾向于與友人一起共同品茶,這也是兩國茶文化不同的內涵所導致的不同的外在表現(xiàn)。
3.1中國的茶語
茶文化作為一種積極文化,需要有自己的語言去傳播,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茶語。茶作為我國居民的日常消費品,在我國居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相比于茶在我國居民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我國的茶文化的茶語卻被古代文人賦予了貴族化的情感。我國古代文人對于茶的作用極為推崇,在我國一直有茶通六藝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文人對茶功能的多樣性的認可。由于茶被我國古代文人賦予了較高的精神屬性,茶在我國文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文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不僅會通過飲茶來增加靈感,同時也會將茶作為重要的元素納入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去,這種賦茶的文學作品出現(xiàn)能夠更好地宣傳茶文化的理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茶語。隨著古代文人對茶的認識不斷加深,關于茶的文化作品也在不斷增加,這讓茶成為文人們借物抒情的一種重要的載體。
3.2英國的茶語
茶自被傳入英國后,也有很多文人迅速被它所吸引。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對茶的喜愛之情,這其中又以雪萊為代表,他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表達了自己對茶的狂熱之情,其中這樣寫道:在我死之前,我一定要好好地喝一次茶。雖然我國的文人對茶的功能極為推崇,但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茶來表達自身的情感,而像雪萊這樣將茶視為生命的文人,在世界文人中,無人能出其右,雪萊這種對茶的狂熱,也是英國人愛好茶的一個縮影。
中國作為茶文化的故鄉(xiāng),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茶文化的研究都處于領先地位。茶文化作為一種進步的文化,應該為更多的國家所吸納,成為一種無國界文化。各國由于經濟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茶文化有著較大的區(qū)別。茶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載體,有利于促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對不同國家的茶文化內涵進行探討分析,有利于茶文化在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進而形成多樣性的茶文化。通過國家之間的茶文化交流,不僅有利于進一步豐富各國的茶文化,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國家之間的合作關系,這也是茶文化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之所在。
[1]王霓.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人民論壇,2011(A12):142-143.
[2]簡伯華.茶與茶文化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55.
[3]孟丹.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0:22-33.
李曉婧(1982-),女,河南鞏義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