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婷
摘要:翻譯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學習實踐過程。作為初學者,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尤其需要得到正確的指引。本文通過分析舉例列出了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翻譯學習中幾個常見的誤區(qū),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英語專業(yè);翻譯;學習誤區(qū)
一、引言
翻譯的質量(筆譯和口譯)最能體現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理論的學習,技巧的訓練,知識的積累,僅靠課堂時間遠遠不夠,所以大量的工作需要學生課下去做。翻譯需要大量的實踐鍛煉,但是不能盲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得到正確的指導。本文通過分析英語學生在翻譯學習中的幾個常見誤區(qū),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二、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翻譯學習中的常見誤區(qū)
(一)詞典使用不當
翻譯離不開詞典,雖然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基本上人手一本英漢雙解詞典(當然現在更流行手機APP類電子詞典),但是這遠遠不夠,而且大多數學生并不知道在翻譯中如何正確使用詞典。
現在的學生圖省事,大多偏愛電子詞典,但是電子詞典的弊端在于,搜索后首先出來的是漢義,而且資源大都來自于網絡,缺乏權威性。有的學生只看到前幾個釋義就斷章取義,或者說找不到合適的解釋,就胡亂翻譯。例如:“It struck her that although she was now rich,she was not really happy.” 一句中的 “struck” 是strike的過去分詞形式。如果使用手機版有道詞典搜索該詞,首先出現的一連串漢語釋義中并沒有“(sth)suddenly comes into your mind 突然想到……”這里如果將其翻譯成“打擊”就錯得離譜了。當然筆者并不是反對使用這類電子詞典,而是希望學生在使用時,不要只看最初的簡明漢義,一定要查看完整釋義,特別是英英釋義。另外,一本詞典不是萬能的,釋義不一定完整,在一本詞典上找不到合適的解釋,并不等于它不存在。以“go through”為例,這一短語在柯林斯上有5個釋義,在牛津詞典上有9個,而在漢英大詞典上竟多達13個釋義,可見多備幾本詞典在手的重要性。
(二)無視英漢語言差異,缺乏翻譯技巧
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剛剛系統(tǒng)接觸翻譯時,并不能從宏觀上把握英漢語言的差異,而且缺乏翻譯技巧,習慣逐字翻譯,常常造成譯文的不通順,表達有歧義。例如,“走出市區(qū),也可找到自然風光;踏著綿軟的沙灘,投入藍天碧海的懷抱;沿登山徑,深入濃密的山林,滿目清新……”這是漢語中常見的無主句,漢譯英時,首先應該注意考慮添加主語或者變?yōu)楸粍泳?、祈使句。比較學生的兩種譯文:
譯文一:leaving the downtown,you can also enjoy the natural scenery;treading on the soft beach,put yourself into the arms of blue sky;Along the alley of the mountain,going deep into the dense forest,pure and fresh...
譯文二:Walking out of the city center,you can also find some natural sightseeing.Stepping into the soft beach,you can go into the hug of the blue sky.Climbing along the trail,you can go deeply into thick forest.Your eyes are full of green and nose breathing fresh air.
很明顯,以上兩種譯文都存在問題。首先是詞義的選擇,關于“登山徑”,譯文一的“alley”和譯文二的“trail”哪個更合適呢?Alley漢義“胡同;小巷”,可以用來指狹窄的通道、街道,以及花園或公園里的小徑。Trail 漢義“小徑”,尤指鄉(xiāng)間小路、林間小道。比較而言,trail 更合適。其次是句式的選擇。句中的“滿目清新”屬于漢語獨有的“四字格”結構。而在翻譯四字格詞語時,應先判斷詞組中前后兩部分之間的語法關系,如主謂、動賓、偏正或者并列關系。“滿目”和“清新”在這里明顯屬于偏正關系,即詞組中有一主一次,中心詞加修飾性成分。譯文一的形容詞詞組“pure and fresh”根本無法再現原文的滿眼望去皆是翠綠,身心舒暢之感。譯文二化詞為句,表達雖顯累贅,但意思上較為完整。
了解英漢語言差異對于英漢互譯來說相當重要。英漢兩種語言分屬印歐和漢藏兩大語系。從句子結構上來看,英語重形合靠嚴密的語法規(guī)則銜接句子的各個成分,漢語重意合靠句子的內部邏輯聯系,語法關系處于次要地位。其具體表現為:(1)英語中有詞形變化,如名詞有單、復數之分,動詞有三人稱單數形式、現在分詞形式、過去分詞形式,以及非謂語動詞的存在,而漢語中無詞形變化。(2)英語的句式結構呈樹狀,以主謂為軀干,長句中有分句,修飾語中有修飾語;漢語的句式結構則呈竹狀,圍繞主題展開,輔以述題,銜接不用關聯詞。(3)英語中主語或動詞不可或缺,漢語中則多無主句或無動詞句。
(三)忽略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面對文化翻譯無所適從
由于東西方的思維模式差異,文化缺失的影響,譯者在翻譯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文本時在考慮到譯文讀者的可接受性和接受程度的同時,還要能夠準確和充分的傳達原作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但是,如果譯者本身都不能正確理解原文的內涵,又何談通過譯文將原文內容和作者意圖準確有效地傳遞給譯文讀者呢?所以,學生文化知識的匱乏成為其做好這類翻譯的絆腳石。比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這句話出自《論語》,正確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前提,有的學生完全曲解了其含意,譯為“Learning things in silent,keeping an insatiable desire to knowledge,and teaching others in tireless,what else is there for me?”事實上,正確的理解應該是:默記在心,學習而不覺滿足,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對于我來說,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可譯為:“The silent treasuring up of knowledge;learning without satiety;and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 wearied -- 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belongs to me?”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還發(fā)現,面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學生們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有畏難情緒;二是缺乏方法策略。關于文化因素的翻譯主要有兩種翻譯策略,即歸化和異化。簡單來說,歸化翻譯以譯文讀者為中心,為了使譯文自然流暢,便于譯文讀者理解,會對原文中可能對譯文讀者理解起干擾的因素加以處理。而異化翻譯則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為了保留源語言的文化色彩,讓讀者在譯文中親自體會文化間的差異,會對原文采取保守的同化手段。(2012,王東風)在翻譯策略的具體選擇上,譯者不僅應該注意到語言的差異、文化的異同,還要綜合考慮翻譯目的以及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力求在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之間求取一個平衡點。
三、解決辦法
(一)合理使用詞典,努力擴大詞匯量
學生必須學會在翻譯過程中,當你無法確定或選擇詞義的時候,往往需要使用詞典。除了英漢雙解詞典之外,你至少還需要常備漢英大詞典、詞根詞綴詞典以及英語搭配詞典。在翻譯時,做到先猜后查,不能抱有僥幸心理。
(二)積極了解英漢語言差異,學會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
了解英漢語言差異,是翻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英漢語言差異,簡單地來說就是:英語重形合(語法銜接),漢語重意合(語義連接);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偏緊湊,漢語略松散;英語偏繁復,漢語較簡單。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得熟練掌握各種翻譯技巧,翻譯方法遠不只有直譯和意譯那么簡單,比如詞語翻譯技巧有詞類轉換法、增減譯法等;句子翻譯技巧有分合譯法、正反譯法、變換語態(tài)法等。
(三)努力積累東西方文化歷史背景知識,熟練掌握文化翻譯策略
積累文化歷史知識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大量的閱讀。豐富的知識儲備能夠幫助譯者正確理解原文。在此基礎上,還要熟練掌握異化和歸化相結合的文化翻譯策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在翻譯包含文化因素的文本時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四、結語
準確、忠實;通順、自然是翻譯的基本標準。如果能夠切實做到上述幾點,筆者相信定會為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翻譯學習掃除許多障礙。
【參考文獻】
[1]程洪珍.英漢語言的差異與互譯中的信息流失[J].山東外語教學,2002(01).
[2]郝建設.淺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常見錯誤及翻譯技巧[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5(01).
[3]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15).
[4]王英姿.英語學生在翻譯中使用詞典的誤區(qū)[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02).
[5]珍妮·凱利.圍城(漢英·對照)[M].茅國權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