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甜
?
“人心為上”才能正電影之歌
——淺談中國商業(yè)電影的文化發(fā)展
劉克甜
[摘 要]近幾年,中國電影產業(yè)飛速發(fā)展,最近上映的《美人魚》更是突破了30億元大關。然而在電影形勢一片大好的同時,很多電影人由于票房強大利益的驅使,開始“劍走偏鋒”,一味博眼球的影片越來越多。由此我們必須正視:電影不是簡單的市場買賣,它是文化更是藝術,我們在時代轉型的當口,最應當做的就是正視電影發(fā)展所出現的問題,在對于一部電影進行價值判斷時應多審視其文化含量,重視精神價值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人心為上”才能正電影之歌。
[關鍵詞]商業(yè)電影;藝術;文化
[作 者] 劉克甜,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
從2012年和2013年院線公映的國產片看,類型片的比重在逐步提高。2012年院線新上映的242部國產片中,類型片177部,占比73%;2013年院線新上映的244部國產片中,類型片188部,占比77%。從這幾組數據來看,近年來我國電影的類型化意識越來越強,類型片逐步占據了市場的主角,成為大眾的寵兒。喜劇、青春、玄幻等商業(yè)電影類型無往不勝,藝術類型則冷落難覓。正是處在這樣的轉型當口,在強大的市場利益驅使下,很多電影出現了問題。
(一)在市場中迷失方向
看一部電影好壞,不僅僅看他的制作是否精美、人員配備是否夠大牌,而更要看是否有打動人心的好故事。然而目前,隨著大量商業(yè)資本的注入,為了贏得噱頭吸引觀眾,很多國內的電影開始慢慢迷失了方向,陷入金錢的泥淖,像《紅高粱》《黃土地》這一類接地氣又好口碑的電影現在已經難覓。不僅如此,當下國內電影還瘋狂地模仿國外,企圖像他們一樣拍出大片獲得高票房,卻不知這樣才更顯得不倫不類。中國有那么多優(yōu)秀深遠的文化資源可以用來塑造,而這些電影恰恰避開了這些本來可以用的資源。其實,不管哪一種類型、不管花多少資金、不論演員是誰導演是誰,如果都只是一個華麗的空殼,拋棄電影藝術應該具有的本質內涵,最終的結果就是丟失觀眾、喪失人心,這也就意味著這部影片的死亡以及對于電影制作人員連帶的抵制。其實商業(yè)資本的大量注入如果能利用好,會對電影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上г谌绱撕玫耐獠織l件下,許多電影人在追名逐利的大環(huán)境下,再也拿不出能夠填充故事的藝術內涵。[1]
(二)“秀”和電影傻傻分不清
國內電影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開始出現了一種類型“真人秀電影”?!栋职秩ツ膬骸贰侗寂馨?!兄弟》以及即將開拍的《花樣姐姐》都展現出了強勁勢頭。這些電影利用在電視綜藝節(jié)目里吸納的強大粉絲量來沖擊電影票房,以至于很多人會產生“只要有錢賺,拍什么樣的電影無所謂”的想法。國內電影基于此,難免會亂象叢生。
真人秀電影重話題、重明星、重宣傳力度,而不是電影質量和藝術本身,遠離了電影藝術的真諦,拍出來的作品往往讓人失望、讓人詬病,這對于整個電影大環(huán)境是極為不利的。如今,電影已經成為大眾娛樂消遣的方式,而同類型題材的扎堆,導致觀眾在踏進影院的時候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長期發(fā)展下去,封閉的市場使得觀眾品位下降。另外,正是由于觀眾觀看“態(tài)度”的支持,讓演員和導演樂此不疲地繼續(xù)創(chuàng)作這類電影,造成不是電影的“電影”源源不斷出現的惡循環(huán),而高票房和差口碑導致的結果勢必會讓“真人秀電影”變得不倫不類,讓秀不是秀,電影不是電影。
(一)技術還是藝術?
我們經常會問一個問題:電影到底是什么,是工業(yè)是技術還是藝術?之所以會問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在當今電影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迷失了方向,越來越看不清電影本來的樣子。在今天,絕大多數電影基本上變成了工業(yè)和技術活,一味追逐票房,注重娛樂,這讓中國電影漸漸失去競爭力,也始終提高不了在國際上的藝術地位。電影投資巨大,新技術、高科技一樣不能少,但這不表示它就是技術,于技術的演化中體現藝術的魅力,展現文化的精髓,或讓人笑或讓人哭,讓人感慨讓人冷漠,電影以其強大的感官力量推動著每一個人。
然而,從近年來中國電影發(fā)展的情形來看,很多電影人把技術作為了重頭戲。像電影《狄仁杰之神都龍王》等一些電影在3D技術和情節(jié)的設置上都與國際上一些大片“接軌”了,可以看出,在這些方面我們做得并不差,但是在看過這些影片后,卻始終覺得滿屏都是技術的浮夸。我們似乎少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叫作“根兒”,這個“根兒”是可以打動人的,這個“根兒”是可以源源不斷帶給人們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的,這個“根兒”就是文化。
(二)文化認知的偏移
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始終密不可分。第五代導演們生產的輝煌的電影時代一去不復返,他們既定的生產模式也已成經典,儼然成為新一代導演們所要批判和超越的對象。導演的更新換代也就意味著整個創(chuàng)作模式的推翻與重塑,而此時,文化認知就被提到了新的層面上。在這里,文化認知被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商業(yè)電影如火如荼地發(fā)展,很多電影在制作的過程中只注重視覺效果,只注重如何才能吸引觀眾,還沒開拍就先想票房,從而忽略了電影最本源的藝術與文化,我們已經很難在電影院里看到一個安安靜靜說出來打動人心的故事;另一方面,很多所謂“藝術電影”在票房方面的慘淡導致人們對于藝術文化電影喪失信心。
進入新世紀以來,面對好萊塢的強勢入侵以及日韓電影的滲透,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去,第六代導演也鮮有出色的作品呈現,偶有一兩部佳作也只是鳳毛麟角,離第五代的輝煌差距甚遠。其實,第六代導演也做出了電影積極嘗試,但是真正擺出實踐的姿態(tài)之后又會被慘淡的票房打入谷底,這時候我們的文化認知就變成了商業(yè)電影想要和文化并行幾乎不可能。其實,票房的慘淡并不是二者不能兼容,而是我們在探索的初期不夠穩(wěn)健,經驗不夠豐富,在作品上不足以取信于觀眾,才造成作品的失敗,而不是文化的失敗。
誠然,在當今時代,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大的發(fā)展趨勢。盡管事實上文化全球化也許會模糊特定的民族文化身份,但它仍然可以帶來某些積極的東西。[2]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尋找屬于自己的文化定位,整理思緒迎接挑戰(zhàn)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我們正視這種挑戰(zhàn),以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以便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國際語境下發(fā)展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就有可能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美學精神,使其為世人所知。[3]
(一)做真正的電影
要將電影與其他藝術門類區(qū)分開來,它不是綜藝節(jié)目,也不是脫口秀。電影人不能盲目,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為眼前利益放棄職業(yè)操守。除此之外,相關部門也應該發(fā)揮作用,制定條例,規(guī)范電影的制作,限制某些電影在市場的流動,為電影大環(huán)境保駕護航。所有的電影人都應當知道:時代變異不可忽略,忽略則難以對話世界;時代轉型不可失范,失范則精神價值淡漠。我想這也為如何提高商業(yè)電影文化價值,追本溯源,拍出商業(yè)藝術并肩的好電影,不隨波逐流,提供了一個方向。
(二)“人心為上”,回歸藝術
一部好電影,能夠打動人心才算是功夫到家。它可以滿足視覺刺激,可以使用最先進的技術,還可以暴力、血腥,然而最重要的是它不能少了最本真的東西——文化。中國電影需要重新開始,把文化這門課補起來,這不是一個導演一部影片的事情,而是整個文化建設的必經之路。主流價值觀沒有出錯,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國觀眾的觀影水平越來越高,對于電影的評價也是“刀刀見血”,可是缺乏推動力。對于藝術的追求沒有上升到實踐的層面,這直接導致了整個文化生態(tài)出現問題。
(三)人才品牌的建設
前面說到電影人才的缺失問題,毫無疑問我們應當注重電影人才的培養(yǎng),讓電影人的更新換代跟上觀影人的更新換代,然而最重要的就是樹立人才品牌。人才品牌包括導演品牌和明星品牌,它還涉及中國商業(yè)電影輸送人才的院校品牌。中國導演的品牌群像是以“代”出現的,各代中知名的導演不在少數,但是他們在社會大眾和國際電影界仍聲名寥寥。[4]讓我們記憶深刻的品牌導演無疑像張藝謀、馮小剛、侯孝賢等,他們通過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樹立帶有自身標記的品牌力量,再用品牌拉動市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優(yōu)秀的品牌塑造刻不容緩,不一樣的品牌導演有不一樣的風格展現,帶給人們的觀感沖擊也會非常強烈,當然,優(yōu)秀的風格化作品和大量的宣傳造勢也是提升品牌實力的關鍵。
明星的品牌樹立的關鍵點除了對于影片角色的塑造力,最重要的就是明星自身形象的維護。一個好的明星形象的展現對于觀眾的期待心理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而其自身形象的維護主要靠兩個方面,即對明星宣傳及日常工作的大量包裝,明星對于自身的形象維護。像前一段時間演員文章因為婚外戀被廣大觀眾詬病,影響了觀眾的心理期待,對于其后續(xù)的影視作品有非常大的影響,觀眾會不自覺地把生活中的文章和戲中的文章聯系在一起,觀影期待不免大打折扣。所以,好的明星品牌與導演品牌的樹立要從多元出發(fā),缺一不可,導演品牌與明星品牌的樹立勢必會推動電影的發(fā)展,為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的空間。
電影是國家青春常態(tài)的表現,是趣味與走向的晴雨表,是城鄉(xiāng)通吃的文化媒介,是本國面向世界的直觀形象。中國電影人從第一代到第六代,經歷無數艱辛,創(chuàng)造了為后人所銘記的大量優(yōu)秀作品,如此,我們更要正視商業(yè)電影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戒驕戒躁,拿出電影文化最本真的風采,做出真正打動人心的好影片。
【參考文獻】
[1]王尚.當下中國電影的發(fā)展現狀及出路[J].今傳媒,2015(4):83-84.
[2]王寧.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分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5):186-192.
[3]曹莉芳.全球化時代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分析[J].藝術百家,2007(S2):206-207.
[4]劉前紅,帥興華.中國商業(yè)電影的核心發(fā)展戰(zhàn)略——品牌發(fā)展之路[J].電影評介,2008(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