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葵無公害生產(chǎn)技術
黃秋葵原產(chǎn)非洲,又名羊角豆、咖啡黃葵、毛茄,目前黃秋葵已成為人們熱追高檔營養(yǎng)保健蔬菜。因市場價格較高,這幾年河北省種植面積有所增加。現(xiàn)將黃秋葵無公害生產(chǎn)技術總結如下:
秋葵嫩果人工采摘,采摘不及時一兩天就老了;摘下的黃秋葵果子常溫下很容易老化變質失去食用價值,貯運難。因此,建議在沒有深加工或合作條件的農(nóng)戶要結合市場需求以及自己的銷售能力確定種植面積,試種后再擴大面積。
秋葵采用穴盤基質培育的秧苗,與傳統(tǒng)的有土苗相比,具有省工、省時、透氣、保水、保肥、苗齊、苗壯、不散坨、根系生長好、緩苗快、成活率高等優(yōu)點。黃秋葵種子表皮較厚應提前進行催芽處理。育苗基質采用輕型無土復合基質,草炭、蛭石、珍珠巖配制比例3∶1∶1。提前用溴乙烯等進行基質消毒防治根結線蟲,用50%辛硫磷乳劑800倍液加糖醋拌麩皮,撒塑料薄膜上誘殺地老虎。
當幼苗具有2~3片真葉時定植,每畦種2行,行距70 cm,株距40~50 cm,每667 m2種植1 800~2 000株。定植后澆足定根水,以利成活。
定植前每667m2施入腐熟有機肥4000~5000kg、過磷酸鈣20~40 kg、硫酸鉀5~10 kg為基肥,深耕25~30 cm。開花前追施一次肥;結果期追施1 ~2次肥,在行間或穴間開淺溝,每畝施硫酸銨20 ~30 kg、硫酸鉀5~10 kg或復合肥20~25 kg。據(jù)植株長勢適當追肥,不能濫施,以免發(fā)生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失調的現(xiàn)象。
初花期不澆水,坐果后要澆足水,結果期應保持土壤濕潤。黃秋葵喜濕、耐旱、怕澇。大雨后要及時排水,以利植株正常生長,提高產(chǎn)量。
黃秋葵很少發(fā)生病蟲害,偶見蚜蟲、菜青蟲。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1 000~2 000倍液防治;甲維鹽對菜青蟲的防治效果好,且對秋葵生長安全,低毒、無殘留。
黃秋葵從第4~8節(jié)開始節(jié)節(jié)開花結果,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花謝后2~4 d可采收嫩果,一般嫩果到長6~7 cm,橫徑1.5 cm、12 g左右時即可采收上市,無論鮮食或用來加工,莢長都不要超過10 cm,采收過早產(chǎn)量低,采收過遲纖維重不能食用。黃秋葵莖、葉、果實上都有剛毛或刺,采收時應戴上手套,果實木質柄無法徒手采摘須用剪刀。
071400河北省蠡縣農(nóng)業(yè)局劉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