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天
?
楊魯安的藝術(shù)人生
張樹天
【內(nèi)容提要】楊魯安隨王襄學習古文字和書法,向方藥雨學習古文物鑒定,師從吳玉如學習書法。從上世紀90年代起,楊魯安先后向呼和浩特市博物館、杭州中國印學博物館、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等捐贈甲骨、銅器、瓦當、瓷器、拓本、字畫、印章等各類文物萬余件。他的書法藝術(shù)包容峭拔,風格爽健,氣度奇崛、雄強。其篆刻作品,內(nèi)涵豐富,用心獨到,意境高遠。
【關(guān)鍵詞】楊魯安問師;收藏;治學楊魯安(1928—2009),學名繼曾,字龍公,齋署還秋堂、雙夏泉館,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書法篆刻家和收藏家。他生前曾任內(nèi)蒙古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德藝雙馨”會員,西泠印社理事兼收藏與鑒定研究室主任、中國篆刻藝術(shù)院研究員、中國錢幣學會學術(shù)委員、北疆印社社長、內(nèi)蒙古文物鑒定委員會名譽主任、內(nèi)蒙古博物館顧問等職。
楊魯安先生祖籍河北滄州,生于天津回族世家。祖父楊慶瀾,創(chuàng)辦“成興順”商號,當過天津市灰煤同業(yè)商會的會長,父親楊開誠獨資開辦了天津的鈺記煤棧和北京的亞美無線電商行。祖父身為富商,喜好古董,尤愛瓷器,家中收藏了很多古玩。大外祖父孫華潭,是天津有名的古玩商、收藏家,曾開過一個叫“大吉山莊”的古玩店,經(jīng)營青銅器、古錢幣、瓷器等,并與天津著名學者、收藏家羅振玉、方藥雨、方地山、袁寒云等人過從甚密。舅舅孫正剛亦是天津一個大收藏家。后來,父親也開了個古玩店,請大外祖父掌眼,一直經(jīng)營到解放前夕才關(guān)閉。楊魯安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耳濡目染,從小就培養(yǎng)起興趣,愛上了收藏。
楊魯安愛好收藏,還得益于幾位恩師對他的啟蒙教育。在讀中學、大學時,除了學校的正規(guī)學習外,還跟隨津門幾位國學大師學習古文字、古書畫等。其中傳授最多、對他影響最深的要數(shù)王襄先生。他的名字楊魯安就是王襄覺得“繼曾”二字不很雅訓而替他取的筆名,后來他便以“魯安”之名行于世。
王襄(1876—1965),字綸閣,號簠室,天津人。從20歲起就從事考古研究,是我國甲骨學的先驅(qū),是和王懿榮一樣最早發(fā)現(xiàn)、鑒識、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極受甲骨學界的羅振玉、王國維推崇。王襄早年生活窮困,以賣字為生,但藏品頗豐,僅收藏的甲骨就有5000多片。抗戰(zhàn)勝利后,董作賓曾從美國來信,讓他將收藏轉(zhuǎn)入美國,但王先生卻說:中國的東西不能出國。解放后,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珍藏的5000片甲骨全部捐獻給了天津歷史博物館。他曾被聘為天津文史館第一任館長、天津市政協(xié)委員、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編輯委員會委員。他寫的《簠室殷契類纂》是甲骨學史上的第一部字匯,此書于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5000多片甲骨中的精品。王襄的古文字造詣很深,書法成就也很大。1959年天津市書法研究會在天津市文史館成立,首任會長就是王襄。他一生對甲骨的發(fā)現(xiàn)、研究以及對金石學深入探索的治學精神,對楊魯安影響很大。
從1943年開始,楊魯安即隨王襄學習古文字和書法。精讀《說文解字》,從小篆上溯到金文、甲骨,前后大約有五六年時間,這為楊魯安奠定了扎實的古文字功底。王襄曾對楊魯安說:“你要把有文字的東西都收回來,認真研究。”當時楊對“有文字的東西”的理解僅限于碑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認識到有文字的東西非常廣泛,上到甲骨、青銅器,下到碑刻拓片、字畫、錢幣、瓦當、銅鏡等許多器物都是“有文字”的范圍。
另一位對楊魯安產(chǎn)生很大影響的是方若先生。方若(1869—1954),浙江定海人,寄居天津,原名方城,改名若,字藥雨。方若早年是康梁政變的參與者,后逃到日本,與羅振玉在日本影響很大。方若一生收藏巨豐。他既是丹青高手,又是碑帖、錢幣收藏大家。方若平生愛好金石書畫,尤喜古錢,嗜古成癖,自喻不貧于古,故晚年自號“古貨富翁”,當時張叔馴、方若、羅伯昭并稱三大近代古錢收藏家,有“南張北方西蜀羅”之稱。方若以古錢藏品數(shù)量之巨、精品之多而蜚聲海內(nèi)外,他不僅兼收并蓄大量收藏古錢、錢范(鑄造古錢的模子)、石經(jīng)、碑帖、書畫、古墨等文物,而且還潛心研究,一生撰寫了《藥雨古化雜詠》、《校碑隨筆》、《古貨菁華》、《言錢別錄》等十數(shù)部專著,既是一位收藏家,更是一位鑒賞家。其中《校碑隨筆》自清末問世以來,一直是搜求碑刻者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工具書。1948年前后,楊魯安結(jié)識了方藥雨,并師從方老師學習古文物的鑒定。那時,每到星期日下午,楊魯安就到天津勸業(yè)場一個叫寶華齋的古玩店里聽方先生傳授文物鑒定知識。方先生針對實物,邊看邊講,哪一件文物是什么年代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特別是有關(guān)碑帖方面的知識,方先生講得特別清楚。經(jīng)過方先生的指點,楊魯安文物鑒定水平大進。
給楊魯安巨大影響的還有陳邦懷先生。陳邦懷(1897 — 1986)字保之,室名嗣樸齋。祖籍江蘇省丹徒縣,生于江蘇省東臺縣(今東臺市)。家境清寒,自幼勤奮好學。曾在東臺達德學校、南通女子師范學校、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執(zhí)教。 1931 年來天津,在中國銀行任文書,1952 年離任。1954 年受聘為天津市文史館館員,后任副館長。1979 年任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顧問,同時兼任天津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陳邦懷是中共黨員,古文字學和考古學家。生前任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甲骨文合集》編委會委員、天津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天津分會主席、天津口岸文物出口鑒定組顧問。潛心研究《說文解字》,著述不輟,80歲時仍伏案筆耕,畢生不懈探求古文字和考古學。他的《殷虛書契考釋小箋》、《甲骨文零拾》、《殷代社會史料征存》等,都是甲骨學史上的不朽著作。楊魯安中學時除了跟王襄、方若學習之外,就是跟陳邦懷學習,對于甲骨學、文字學、文物鑒定等,收益頗多。
此外,楊魯安還師從書法大師吳玉如先生學習過書法技法和書法理論。吳玉如(1898-1982),字家琭,后以字行。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大師。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涇縣茂林村,故早年號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曾在天津南開中學就讀,與周恩來同班,因嫻熟古文,受校長張伯苓賞識??箲?zhàn)勝利后,吳玉如曾在志達中學、達仁學院、工商學院等校任教,工商學院改為津沽大學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拔幕蟾锩币郧?,始終在北京以教書、鬻字、注釋古籍、編撰《辭源》、《辭?!窏l目為生。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政協(xié)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天津市文聯(lián)委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楊魯安隨吳玉如學習書法技法及書學理論時間頗長。吳先生示以“《元略墓志》用筆與二王息息相通”,故楊魯安在《元略墓志》用功最勤。吳先生為他專門講授《書譜》三個月之久,故楊魯安對《書譜》研究尤深,不僅能背誦《書譜》,還記了厚厚的學習筆記,后來曾為中國書畫函大學員講授過《書譜》,諸多見解,得益于吳先生教誨。
精于篆刻的津門巨擘、王襄的胞弟王雪民、書法學家孟廣慧等前輩也對楊魯安產(chǎn)生過影響。正是由于這些老前輩的關(guān)心、教育和培養(yǎng),加深了楊魯安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為他以后愛好、收藏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于是他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了收藏,而且收藏范圍逐步擴大,從甲骨到青銅器,從碑石拓片到銅鏡瓦當,從古代字畫到唐人寫經(jīng),可以說無所不包。
因為喜歡京劇,娶了著名的京劇凈角名家、裘派弟子齊嘯云。齊嘯云(1932—2003)原名齊潤霖,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天津。1953年畢業(yè)于北京燕京大學,出身官宦之家,祖上曾當過前清的吏部尚書。父親是天津《民生報》主編,喜好京劇,梅蘭芳、馬連良、尚小云、裘盛戎都曾是家中的座上客。齊氏幼有天賦,3歲時馬連良一句句地教她唱《桑園會》,6歲時與馬連良同臺演出《三娘教子》。初學須生,后改習花臉。燕京大學國際貿(mào)易高材生,后因家庭問題歷經(jīng)坎坷。楊魯安大學畢業(yè)后分到內(nèi)蒙古工作,她卻先后輾轉(zhuǎn)云南、山東、貴州、蘭州等地,“文革”期間二人離異。70年代末,楊魯安曾回天津托了不少關(guān)系,希望設法將齊嘯云從蘭州調(diào)到天津京劇藝術(shù)團,始終未果。1986年,在周揚的關(guān)照下,方調(diào)入中國京劇院。后來,兩人境遇開始好轉(zhuǎn),均成為藝苑名流。齊氏于2003年3月31日逝世,享年72歲。
2009年4月30日,楊魯安與世長辭。此后,其女楊曉香成立“內(nèi)蒙古楊魯安文化藝術(shù)傳媒有限公司”,先后舉辦“楊魯安遺作展”、“楊魯安學術(shù)研討會”,編輯出版《楊魯安學術(shù)論文集》、《楊魯安書法作品選》等,旨在弘揚楊魯安心系祖國、傳承文化的人文精神。
1951年,楊魯安大學畢業(yè)后來到了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原稱歸綏城,包括綏遠城 (新城)和歸化城(舊城)。歸化城從清朝末年起就出土戰(zhàn)國、兩漢的官、私印和元押。楊魯安來到綏遠后,經(jīng)常利用星期日到歸化城的古玩市場訪求古印,當時一方官印不超過一元錢,普通漢印最好的也只要二三角錢,所以他去了就會買一些。從1951到1958年,他收集的戰(zhàn)國、秦漢官私印就達數(shù)百枚,元押更多。除了印章外,還收到300多面銅鏡,200多塊瓦當。瓦當有山東齊國瓦當、河北燕趙瓦當、山西和陜西文字瓦當?shù)?。其中“惟漢三年,大并天下”瓦當,是劉邦即將統(tǒng)一天下時的紀年瓦當,國內(nèi)極為罕見。后來,楊魯安又開始收藏唐人寫經(jīng)、六朝墓志。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到去世之前共收了100多卷,有的還帶有年號,是敦煌流散出來的那批經(jīng)書。20世紀60年代,楊魯安又在北京收到了不少碑帖、墓志。如北魏的《張猛龍碑》、《鄭文公碑》、于右任的《鴛鴦七志齋》藏墓志拓本等。這期間,他收藏的碑帖拓片有500種之多。
但是,收藏中曲折亦較多?!笆旰平佟逼陂g,家里祖?zhèn)鞯乃未?、哥、定、鈞、耀幾大名窯和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窯計200余件瓷器,被當成“四舊”砸得粉碎。18箱囊括幾十位名家書畫精品300多件,甲骨金文拓片2000余張,漢唐碑志拓片500多種、《泰山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大字拓片600余張、《好大王碑》舊拓2套統(tǒng)統(tǒng)被付之一炬。還有許多其他珍貴文物被席卷而去,最終也不知所歸。
幾經(jīng)滄桑,文物流離,或失而復得,使楊魯安更加認識到應如何去對待這一件件凝聚著幾代人心血的文化瑰寶。當年王襄將最早出土的5000多片甲骨都捐獻給了國家,錢君匋也將自己畢生所藏晚清趙之謙、黃士陵、吳昌碩三家所治印章精品300枚捐給了故鄉(xiāng)。在王襄和錢君匋捐贈文物義舉的感召下,他下決心將這些文物捐給國家,實現(xiàn)從藏寶于民到藏寶于國的轉(zhuǎn)變。從上世紀90年代起,楊魯安先后向呼和浩特市博物館、杭州中國印學博物館、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等捐贈甲骨、銅器、瓦當、瓷器、拓本、字畫、印章等各類文物萬余件。
1993年3月,他向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博物館捐贈了一批文物共計55件。主要有:馬家窯時期仰韶彩陶罐2個,戰(zhàn)國青銅帶鉤3件,漢唐銅鏡10件,漢代陶器5件,遼三彩2件,遼、金、元瓷器14件,北魏瓦當若干。據(jù)說在當時,幾個彩陶罐的價值可以在美國買一棟房子,而楊老一次就捐獻了兩個。
1999年10月,西泠印社成立中國印學博物館,向全國征集文物。當時身為西泠印社理事、北疆印社社長的楊魯安聞訊后,從自己幾十年悉心收藏的藏品中,精挑細選了216件,連同自己創(chuàng)作的8幅書畫篆刻精品一并捐獻給了西泠印社。他捐獻的這批文物,許多都是國內(nèi)十分罕見的珍品。如已收入《甲骨文合集》的甲骨17片,其中一件甲骨上“十三月”的記載,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有阮元、翁方綱題跋的《散氏盤》初拓本;有陳簠齋鑒賞的《毛公鼎》精拓本,還有5冊《金文萃英》以及156枚歷代古印。其中銅印“治粟都尉”、銀印“昌邑侯印”、“親趙侯印”、戰(zhàn)國璽印“武陰右丞”,陶印“思言敬事”等均屬珍品。另外還有四五十幅“鐵云藏瓦”、“陳簠齋藏陶”,以及銅鏡、錢幣、印譜等。楊魯安曾深情地作詩抒感:“阮鑒翁題散氏盤,武丁甲骨契遺編,老梅遠嫁西湖畔,不枉人間物我緣?!睏罾舷駥Υ黾薜呐畠阂粯訉Υ约盒膼鄣奈奈铮錆M了眷戀。令他欣慰的是,心愛的文物終于有了歸宿。
2000年他又向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捐出各類文物8000多件,各類善本圖書2000多冊。他捐獻的文物,許多都是國內(nèi)十分罕見的珍品。2002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楊魯安藏珍館藏品菁華》,精選出已捐8000多件文物中的精品700多件,共分為七大類,陶器瓦當、青銅器、錢幣、璽印、硯墨、甲骨金文及碑帖拓本、古今書畫面世。其中所選戰(zhàn)國晚期嵌銀絲銘文“青銅封泥筒”、戰(zhàn)國晚期“禽首吉語(長壽、日益壽)合符青銅鉤”兩器是為極品。甲骨刻辭拓本中那張“旬壬申夕月有食”,原為王襄在光緒二十五年所購骨片,這是我國商代武丁時期僅存四片有月食文字記載的原骨之一,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十分珍貴。文字瓦當中“惟漢三年大并天下”原瓦國內(nèi)只有兩件,一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另一件為該冊所收?!疤褪暝熳鞒伞蓖?,是國內(nèi)僅有的北魏年號瓦當。秦漢碑刻不乏精品,尤以明前拓“高”字本《漢孔宙碑》、初拓《魏刁遵墓志》、明拓《潁上本蘭亭序黃庭經(jīng)合冊》和宋拓《樂毅論》為精。墨跡中敦煌所出的東晉人寫《大通方廣經(jīng)卷中》長卷,北魏人寫《大涅槃經(jīng)卷第三十》、《佛說佛名經(jīng)卷第四》殘卷,初唐人寫《妙法蓮花經(jīng)》殘卷等,都是最佳善本。另外,初拓《嘎仙洞鮮卑石室祝文刻辭》和精拓《建寧三年殘碑》兩件,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中的重大發(fā)現(xiàn),其拓本尚未公布于眾。于右任為之傾倒、為之歌詠的《廣武將軍□產(chǎn)碑》初拓本、吳玉如盛贊的北魏《元略墓志》拓本也收在冊中,使我們得見英姿。錢幣重點集中在戰(zhàn)國、兩漢和遼、西夏、金、元四朝的珍稀品。明代文征明《虎丘即事詩冊》,為傳世文氏晚年精品。近現(xiàn)代名家的書法篆刻作品更是俊彥云集,珍品迭出。當代書法作品中吳玉如的小楷和王襄的金文,都是從未公諸于世之精妙墨寶。
縱觀楊魯安的學習軌跡,可以看到他幾十年的風雨歷程。從1943年開始,楊魯安即隨王襄、方藥雨、吳玉如、王雪民、陳邦懷、龔望等先生學習。他早年曾傳拓甲骨、銅器、磚瓦等文物千余件,過目宋元明清舊拓碑帖善本逾千種,近年更是早晚撫摩歷代錢幣上萬品。幾十年心力所聚的甲骨、璽印、銅鏡、磚瓦、陶器、碑帖、寫經(jīng)、錢幣和明清及近現(xiàn)代名人字畫等物,成為魯安先生獨有的精神寶庫,用之不竭。幾十年來對古文字、古器物和古籍的陶染,使得楊老的書法藝術(shù)包容峭拔,風格爽健,氣度奇崛、雄強。
楊魯安楷書早有根底,少年時曾經(jīng)涉獵虞、歐、顏、柳、李、趙諸家,尤對虞書《孔子廟堂碑》用功最勤。他在不惑之年,身居荒村,含辛茹苦,不改其樂。三年間臨北魏《元略墓志銘》一百二十余通,終于悟到吳玉如所授“《元略墓志》用筆與二王息息相通”的要訣,中年后得以在真書上跨進了一大步。魯安先生認為書法之本在于氣,氣乃胸襟、度量、學養(yǎng)、識見與魄力的體現(xiàn)。他作書,注重用氣,認為京劇聲腔與書法行筆在技法上有不少相通之處。他嘗與師兄吳小如、吳同賓探討戲曲理論,和夫人齊嘯云探討戲曲唱法,因此,楊老的唱功和理論都讓人嘆服。他指出:“聲腔講求四呼,齊開撮合是也;丹田提氣,以氣行腔,氣在力中,以聲傳情,方能聲聲入耳,扣人心弦。書法恰與此同,所謂提按、使轉(zhuǎn)、布置三要素,亦賴太極之功主宰,以氣運之,翰逸神飛?!庇终f:“書法要用動中取靜之氣,氣貫周身,達于腕、運于指,以氣駕馭筆,筆下生花。”楊老的書法作品既包含著雋永靈動的內(nèi)蘊,又傳達出迭宕酣暢的氣勢,真是動中寓靜,靜中藏動,一派生機盎然。
在平時創(chuàng)作中,魯安先生強調(diào)把字要寫得活、健、美,以表達書家的人品和神彩。根據(jù)他幾十年摹寫甲骨文的切身體會,力求使筆如刀,凌厲得勢,疾中求澀,讓一點一畫表現(xiàn)出萬毫齊力的強勁感。他說:“要從甲骨文書體造型的整體美中領悟其神理,而融會于筆意之中。甲骨文的點畫,是既有規(guī)律又有變化,既生機勃勃又富節(jié)奏感,其筆力之強是通過微妙變化而體現(xiàn)出來的。只有細心領悟和反復實踐,才能體現(xiàn)使筆如刀的健與活。有呼應的線條才有活的感覺,筆斷意不斷,氣勢要連貫?!彼€講了再創(chuàng)造的途徑:“純粹的摹仿是打基礎必不可少的,經(jīng)過探索而創(chuàng)造出有個性、富于表現(xiàn)力的甲骨書跡來,則又是藝術(shù)精煉、升華的表現(xiàn)。開始摹寫甲骨文一定要寫得‘形似’,一絲不茍;到相當程度后,務須追求‘神似’,可以遺貌取神;而后又變得‘不似之似’,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經(jīng)過‘遷想’,才能‘妙得’?!濒敯蚕壬3T诓唤?jīng)意間寫出得心應手的書法精品來,體現(xiàn)了“不自矜持見精神”。先生所作甲骨、金文,用筆勁健,風骨俊逸,拙巧相生,筆姿變化入微,既講究用筆,更善于用墨,他力行“熟紙濃墨出雙鉤跡,生紙淡墨現(xiàn)屋漏痕”的技法,線條宛若萬歲古藤,紙墨相生,蒼中有潤,潤間帶枯,枯潤得宜。
魯安先生于行書崇尚“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寂處有音,冷處有神”(清·笪重光語)。力求筆墨相濟,不以媚甜取人,而縱筆遒放,以勢求勝,以險求穩(wěn)。先生行書,雖取法二王,卻不囿于二王。融入甲骨、金文筆力,透出自家風神,自家真趣。荊浩在《筆法記》中說:“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zhì)俱盛?!濒敯蚕壬畷鹊霉湃苏嫒?,又注入時代生機。這一切,全憑雄厚根基,吸取多方面的營養(yǎng),融古會今,得以熔鑄出神完力足、一身正氣的藝術(shù)品來。
楊魯安的篆刻藝術(shù)早年問藝于王襄的六弟王雪民公,勤摹古印,以戰(zhàn)國、秦漢古璽為宗,并向鄧石如、吳讓之、吳昌碩各家尋蹤,較系統(tǒng)地下過功夫,基礎厚實。同時又從甲骨、青銅、銅鏡、錢幣等古物上的文字汲取養(yǎng)分。楊先生又頗能廣為取師,化為己用。到桐鄉(xiāng)親摹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的??;常與當代名家沙曼翁切磋;到泰山岱廟觀泰山刻石。先生在創(chuàng)作時,“不取亦取,雖師勿師。”在廣取博采的基礎上,自成面目。其篆刻作品,內(nèi)涵豐富,用心獨到,意境高遠。先生常以心摹印,其印章法穿插錯落,奇正相生,巧妙的布白和線條的枯潤,邊框的變化,既透出古拙之情,又見藝術(shù)的獨到匠心。先生在篆刻的繼承和發(fā)展上,不激不厲卻氣爽神清。很多作品似不經(jīng)意,卻透出奇妙的藝術(shù)境界。真正做到了“無意于佳乃佳爾”的境界。先生治印,多是先不治印,忽有靈感,運刀即成。先生之篆刻作品,都是心靈寫照,他創(chuàng)作的許多印,取法古璽,涵養(yǎng)銅銘,然其中英氣與情感,卻純屬自然,情寓印中,以印寓情,情印相生。自晚清趙之謙刻印有筆有墨,對于文字的選擇和組織煞費苦心,博取戰(zhàn)國錢幣、秦漢鏡銘、漢磚以及六朝碑刻文字入印,開拓了“印外求印”的廣闊路子。此后,“印外求印”即被印壇之人奉為宗經(jīng),乃取其線條之變、章法之變、氣韻之變。楊魯安深得個中三昧,他的篆刻作品,在章法布白上,有其獨到之處。邊款也有自家特色,一般人治印,多以楷書或行書刻邊款,而先生卻多作篆隸,且常將金文揮灑自如地落于石上,刀筆相生,靈氣盎然。這既是借鑒了前人的藝術(shù)手法,又注入先生自己的審美情趣。
大家都知道楊先生是書法篆刻家,是收藏家。但他畢生的精力主要在治學,他的學問也是舉世矚目的。楊老在世時常講:“做學問是根本,是源,其它都是流。”他有一首詩,寫照了他治學終生的精神:“創(chuàng)新作品見人格,不涉俗流逐世波。善取前賢成自我,渠成水到溯先河。”他的治學成就,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金融方面的研究,楊老生前主要工作在內(nèi)蒙古建行投資研究所,從事金融研究。二是他對古碑帖的考據(jù)研究,發(fā)表了很多在國內(nèi)外影響深遠的文章。三是在古錢幣方面的考據(jù)研究,這是楊老最鐘愛和得意的一項事業(yè)。他一生收藏上萬枚古錢幣,有些是國內(nèi)孤品。對于這些錢幣的研究,是他一項未竟的事業(yè)?!缎鲁鐾痢按笙恼媾d”鎏銀錢辨析》一文,是楊老得到兩枚“大夏真興”鎏銀錢后所寫。當時有關(guān)資料甚少,他另辟蹊徑,從錢幣文字的細節(jié)上考證出這兩枚錢的有關(guān)情況。四是在書法、篆刻、戲劇等藝術(shù)領域的研究,提出很多在學界有影響的學術(shù)觀點,比如他對唐代孫過庭《書譜》中一些理論的探討、關(guān)于書寫甲骨文書法的方法、以甲骨文入印的方法等等,都是學界認可的重要文獻。2010年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魯安學術(shù)論文集》,通過藝術(shù)作品和學術(shù)文字,讀者會對楊魯安和他的藝術(shù)世界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會更崇敬他高尚的品格和“藏寶于國施惠于民”的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杭桂林、王綏林:《楊魯安藏珍館藏品菁華》,文物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楊魯安:《楊魯安學術(shù)論文集》,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