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章雙
摘 要: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從某種意義上具有等同的關(guān)系,但是兩者卻體現(xiàn)了眾多不同的審美觀點。它們分別處在兩個不同的文明之中。這兩種藝術(shù)的審美價值都是人類發(fā)展的寶貴遺產(chǎn)。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精神以“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為基礎(chǔ),追求精神上的神似。西方風景畫則是在人文主義的思想光環(huán)中以嚴格的焦點透視法, 力圖表現(xiàn)出真實的景觀,最大限度地傳遞真實景觀給人心靈帶來的震憾。
關(guān)鍵詞:中國山水畫 西方風景畫 比較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分別處于兩個不同文明當中,這兩種藝術(shù)都是人類發(fā)展的寶貴遺產(chǎn)。中國山水畫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物為主體的繪畫形式。早在春秋時期, 先哲孔子就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儒家美學觀。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精神與中國哲學深切吻合,“中國哲學的基礎(chǔ)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國藝術(shù)是‘情化了的清化藝術(shù),它以有意味和有氣勢為美學特征;西方人的哲學是人定勝天,強調(diào)人主觀上的深入細致和數(shù)理值的準確關(guān)系,其美學特征是‘理化了的科學藝術(shù)”。人與自然的親和,也是中國山水畫的藝術(shù)哲學,成為中國山水畫的基礎(chǔ)。中國山水畫重在畫面意境與韻味的營造。這是一處“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人間妙境。西方風景畫是以大自然為題材的繪畫。西方風景畫則是在人文主義的思想光環(huán)中以嚴格的焦點透視法,力圖表現(xiàn)出真實的景觀,最大限度地傳遞真實景觀給人心靈帶來的震憾。
一.中國山水畫的空間表現(xiàn)
(一)“三遠法”的空間觀念
在空間觀念的認識上,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尤其是全景山水,基本遵循宋代郭熙提出的“三遠法”,“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p>
“平遠”:要想表現(xiàn)出“平遠”的意境,近景的形式構(gòu)造必須翔實和富有變化。遠景的形式構(gòu)造必須做到虛曠和簡略概括,只有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極目無限的“平遠”意境。 如郭熙的《窠石平遠圖》,從圖中看,一派平曠的原野,著重畫近景的坡、石、水流、叢樹,只在右邊畫一座不高的遠山,畫面的上半部幾乎不著筆墨,正適以烘托秋景的空曠蕭瑟。此畫重在描畫近山、近景,淡化中景,而以遠山相烘托?!捌竭h法”旨在營造情景的平淡、空曠、幽遠、清寂,這似乎正合了士人追逐的詩意。難怪蘇東坡在《題郭熙秋山平遠圖》詩中感慨道:“木落騷人已怨秋,不堪平遠發(fā)詩愁?!?/p>
“高遠”:要表現(xiàn)出“高遠”如的意境,畫面上的“山” 的形式構(gòu)造就不能“盡出” 而必須使“煙霞鎖腰” 。同樣“水”的形式構(gòu)造也不能“盡出”,而必須“掩映斷其派”。只有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秀拔”“盤折”“清明”“突兀”的氣勢和境界,或者說才能表現(xiàn)出“高遠”的意境。如:荊浩的《匡廬圖》,圖中一峰高聳,雄偉秀拔,兩側(cè)群峰競立,云霧繚繞,飛流直下,屋舍、小橋與林木、山石互為掩映,氣勢壯闊,意境幽遠。細觀之,圖下澗水蒼茫,一葉扁舟正欲離岸,似引領(lǐng)觀者入畫境。山麓屋宇錯落,籬木環(huán)繞,飛澗擊石,長橋連岸,一人騎馬若觀山景。往里則入深山,危巖峭壁,松柏參天,一線懸瀑如白練扶搖而下,林蔭間又現(xiàn)庭院,漸入佳境。這種上留天,下留地,中間立意定景:主峰突仄,群山環(huán)抱,峰、頂、巒、嶺、岫、崖、巖、谷、峪、溪、澗、瀑、泉等一一呈現(xiàn),有路、有橋、有樹木、有屋舍、有人物、有車船,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畫面雄闊,景物逼真,有自山下而仰山巔的高遠。
“深遠”:“深遠”如巨然的《萬壑松風圖》圖中所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溝壑里聚起的團團云霧,緩緩地向上升騰,掩映其中的屋宇樓觀如置仙界之中;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近景溪上架一木橋,把進山的曲徑與畫外的世界連接在一起;磨坊與木橋間溪畔的茅舍中,一白衣高士正臨溪聽著這萬壑間的松風,屋后一紅衣童仆似正捧來香茗,這一傳神之筆,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了人間的煙火。全圖畫面以水墨為基調(diào),罩染輕淡的黛青,情調(diào)極為蔥潤蘊藉。構(gòu)圖上布局周密,山勢平穩(wěn),群松郁茂;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主峰布置在正中,不作奇峭險峻的形式,而是在山頂上裝點著一些小塊的“礬頭”,并通過環(huán)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使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xiàn)得自然得體。所繪的松樹主干略呈虬曲,體現(xiàn)了風勢;山體陰陽凹凸的形態(tài),都用長披麻皴交織而成,是一種粗長的線條,而非細短的皴筆,不再分出前峰與后巒的一些主要分界線。那些卵石“礬頭”則不用皴筆,只用水墨烘暈,顯得非常光潤而明潔,在黛黑嵐氣中閃閃發(fā)光。
“三遠法“不單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觀,而是置身于天地間的充滿詩意的空間概念,也就是有中國畫家尋求的“神游”的意境,畫中的山水是“人人眼中所無,而人人心中所有”的山水意象,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東南西北、前后左右。中國畫所要求的畫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的空間。
(二)“散點透視”的空間透視
中國畫家以散點透視法代替焦點透視法,中國山水畫中的空間觀念不只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觀,而是置身于天地間的充滿詩意的空間概念,也就是說中國畫家尋求“神游”的意境,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景物。中國畫所要求的畫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空間,表達無限的空間;這是在中國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的視覺上的心理空間,即所謂的“心視”。這種審美觀在19世紀末才受到西方的重視。提出在美術(shù)上打破時空界限,以開闊美術(shù)的表現(xiàn)作用和功能。但在此之前, 西方風景畫的空間概念就是描摹自然,在二維的平面空間追求三維的真實感。
二.中國山水畫的表現(xiàn)手法
(一) 以線為主的造型手段
中國畫的造型手段是“線”。通過在創(chuàng)作中積累出的各種不同的“線”抒寫自己的胸懷,抒寫心中獨有的山川?!熬€”在中國畫家的筆下有極其深刻的含義,往往是將許多繁復的事物,緊緊通過幾條富有生命力的“線”表達出來。在山水畫中,中國山水畫家依靠“線”來塑造山石的特性,因此得以形成各種各樣的“線”,以及各式各樣的皴擦。這里的“線”在作品中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元素,“線”應用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幅作品的優(yōu)劣,因此,中國畫家大都窮其一生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線”,有很多優(yōu)秀的畫家,就是因為他們能夠成功的駕馭簡單卻含義無限的“線”,而成為大家。如:北宋著名畫家李成創(chuàng)造了卷云皴,用筆呈卷曲暈頭狀,并以或粗、長、重、濃,或細、短、輕、卷曲的線條皴其山體,以表現(xiàn)北方山水雄渾峻險的風貌,采用“蟹爪”的畫樹法,使虬曲欹側(cè)的樹正與卷云的山體相合相映,呈現(xiàn)出氣象蕭疏、廣遠險趣的風格特征。元初著名畫家趙孟頫所創(chuàng)“荷葉皴法” 。其畫法是以中鋒勾皴山體,因其皴法組織類似荷葉而得名,畫風顯得較為古拙靈奇,瀟灑清逸。
西方畫家在描繪景色時,將它們當做“面”來理解。“面”對于塑造形體要優(yōu)越于“線”,“線”表現(xiàn)的較為抽象,而“面”則較為具象一些,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容易讓人理解。西方風景畫的湖光山色都是由“面”組成,通過對“面”的使用增強畫面的體積感和真實感。比如:普桑的作品《阿卡迪亞的牧人》,從中可以對比得出西方風景畫仿佛比中國山水畫要厚重,也比中國山水畫更接近現(xiàn)實中的自然景觀。
(二)追求神似的造型特點
中國山水畫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是中國畫又一突出特點。中國山水畫對形象的塑造是為了作者抒情達意,所以山水畫家敢于舍棄對象外在的形態(tài),敢于為了強化作者感情的表達而進行一些恰到好處的藝術(shù)夸張。他們將個性化的構(gòu)圖,裝飾化的手段巧妙的結(jié)合在一起。所以,不拘泥于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的構(gòu)圖布局是中國畫的另一個特點。有時候完全省略環(huán)境描寫,利用空白突出主題,并借助觀者的想象力去自由發(fā)揮。中國畫的構(gòu)圖緊密結(jié)合所描述內(nèi)容的“經(jīng)營位置”之外,還講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線,形的變化對比與呼應,虛實,疏密,開合,起伏,簡繁,聚散的相生相應,這也是一個很突出的特色。中國畫的另一個特點是講求筆墨的運用。用不同的筆法墨法來描寫不同的形象,更好的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與想法和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風格。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西山雨意圖》,倪瓚的《六君子圖》,吳鎮(zhèn)的《漁父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等。
西方風景畫家在作品的造型上貫徹自己的美學思想,充分利用油畫的特性展現(xiàn)大自然的瑰麗。真實的再現(xiàn)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油畫的特性有利于畫家繁復的修改,長時間的觀察,然后逐漸深入的表現(xiàn)自然景色。因此,西方風景畫家的筆下的景物就有了具體的命名,當然這與中國畫家筆下的命名的山水不盡相同,西方風景畫家筆下的景色更接近自然,而不是單純?yōu)榱藢ο蟮摹吧瘛保鴮ο蟮摹靶巍庇兴雎?。它的造型簡言之就是寫實性,充分表現(xiàn)色彩的細微變化,以及光感,質(zhì)感的不同,在畫面上營造一種真實如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英國的康斯泰勒的《威文霍公園》,美國的科羅西的《秋》就都對水的描繪下了極細致的功夫,在畫面上形成了光影交錯的視覺效果。
西方風景畫重技重表,中國山水繪畫重道重質(zhì)。這大概是不可逾越的區(qū)別。以法國印象派為例,他們把描繪對象之大于世界,萬物造化的生動與美,統(tǒng)歸與光與色的作用。所以西方風景畫的表達上比中國山水畫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早期的作品只是對不同的物象、不同的質(zhì)感、不同的色彩進行描繪。后來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使畫家們對光的認識逐漸深入,以及光與色彩的關(guān)系更加深入,因此西方風景畫對色彩的表現(xiàn)更加細致和美麗。
三.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理念
中國畫講究天人合一、心有萬象、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形態(tài),并視為作畫的最高境界。謝赫的“六法”論中有提“氣韻生動”一法被奉為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最高準則。形神兼?zhèn)涫菤忭嵣鷦拥臈l件,氣韻生動則是形神兼?zhèn)涞男Ч?,只有達到了氣韻生動的境界,才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藝術(shù)感染力。東晉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的杰出理論,把“以形寫神”作為“形神兼?zhèn)洹钡谋亟?jīng)之路。中國山水畫的筆墨里滲透的是作者對人生的認知和感觸,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對人生的反思和認識的一種載體,他們的筆墨情趣不受自然界的約束。
西方風景畫多強調(diào)對景的寫生,在現(xiàn)實中感覺大自然。依靠豐富的色彩,細微的光感表達真實存在的自然風光。以此表達自身對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風景畫家追求的是盡最大的力量再現(xiàn)自然。甚至尋找科學的方法,試圖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的表現(xiàn)自然,對于“神”的理解,西方風景畫是逐漸認識到的,與中國山水畫最初就追求“神”的起點不同。這主要取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創(chuàng)作理念的不同,所以體現(xiàn)在畫面上的視覺效果也不同。中國畫追求的是神似,筆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似”,與現(xiàn)實中的山水有較大差距,并不能去現(xiàn)實中對號入座。
參考文獻:
[1]杜 藝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審美觀念之比較》[ J ] 《美術(shù)界》 2008/5
[2]費 春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之比較》 [ J ]《科技與教育》 2007/11
[3]馬鐵驪 《西方油畫風景與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之差異》[ J ] 《臨沂師范學院之學報》 2008/4
(安慶市經(jīng)開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安徽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