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梅
(沈陽音樂學院公共基礎部,遼寧沈陽 110818)
?
基于人文素質的計算機教學體系探索
任紅梅
(沈陽音樂學院公共基礎部,遼寧沈陽 110818)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深入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不斷變化,計算機教學體系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本文從藝術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實際出發(fā),構建基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體系,以期提升藝術院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發(fā)展他們的專業(yè)才能。
計算機教學體系;人文素質教育;藝術院校;社會適應
高等藝術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藝術人才,在強調專業(yè)教育的同時著力培養(yǎng)和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目前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在有限課時內教授學生計算機知識,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然而,現有的教師隊伍、教材、課程建設相對簡單,這種教學體系顯然不利于對學生的信息素質、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與動手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本文結合當前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出以人文素質為導向的計算機教學體系改革措施。
目前,高等藝術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普遍存在“重文化、輕專業(yè)”的思想,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缺少有效的互動,教材的發(fā)展也相對滯后,這些因素制約了計算機教學的發(fā)展。
1.1 教學內容單一,更新較慢
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按照文科類專業(yè)大學計算機教學要求開展的,選用的都是統(tǒng)編教材,沒有充分考慮藝術院校學生個體的差異,實用性較差,學生得不到學以致用的滿足感。此外,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相對滯后,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不相匹配,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2 教學形式相對固定
目前,計算機基礎教學作為公共課教學的一部分,都是大班授課,采用傳統(tǒng)的理論與上機操作相結合的教學形式。藝術院校學生從小就開始藝術專業(yè)的學習,“重專業(yè),輕文化”的思想使得他們對計算機基礎課感到枯燥;他們習慣“一對一”的教學形式,當進行大班授課時,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有些學生需要在指導教師的逐一指導下才能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有些學生則游離于課堂之外,久而久之對計算機基礎這門學科失去了興趣。
1.3 教學目標應試化
藝術院校學生的學習目標多為應對考試、順利畢業(yè),并不是要解決實際問題、服務專業(yè)。藝術院校的計算機專業(yè)教師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和有限的課時,以完成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忽略了計算機教育的本質——通過計算機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使之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由于教學目標的偏離,計算機教學沒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不僅僅是為學生傳遞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進行信息素養(yǎng)教育,也就是人才素養(yǎng)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計算機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計算機教學忽視了素質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文素質教育是通過科學、文化、藝術等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核心內容。在信息化社會,計算機教育儼然已經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特殊組成部分,肩負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的教育使命。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院和專業(yè)的發(fā)展背景,開展計算機教學活動。學生通過計算機基礎的學習,不但要增長知識、掌握技能,還要培養(yǎng)作為藝術工作者的文化底蘊。因此,實現人文精神和科學技術的整合,才能使計算機教學充滿活力,培養(yǎng)出符合信息時代發(fā)展的藝術人才。
3.1 以教師為主導,加強人文素質修養(yǎng)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其言行舉止?jié)撘颇赜绊懼鴮W生。在計算機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對計算機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中,用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和品格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從而把計算機教學構造成人文素質教育的平臺。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此外,由于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較快,新的技術和工具層出不窮,計算機教師應及時掌握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并帶動學生一起參與,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過程。
3.2 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yè)為依托,開展分層教學
藝術院校開設的專業(yè)較多。面對不同專業(yè)、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是擺在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有限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資源不可能全面滿足眾多學生的各種需求,科學、合理的解決方式是有針對性地設置計算機基礎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根據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和相互間的差異,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模式,進行分層教學,將計算機應用融入到專業(yè)課學習之中。
3.2.1 立足專業(y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計算機基礎教學是面向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教學,不同學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差異很大。藝術院校的學生通常具有鮮明的個性,熱衷于直觀、感性的內容,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對其它文化課的學習積極性相對不高。由此,教師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特點,根據不同專業(y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用計算機相關知識和技術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2.2 實現分層教學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水平開展多層級教學。藝術院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如果統(tǒng)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合理的解決方式就是開展分層分模塊教學,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這就需要在開課前對所有學生進行考核,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計算機應用能力,將他們分為不同層級。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選學以計算機作為工具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術的模塊,大部分學生選學通用的計算機基礎教材,少數計算機基礎薄弱的學生則要選學較初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術。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因材施教,學生學以致用。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最終的培養(yǎng)目的都是要讓他們掌握服務于藝術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3.3 強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計算機相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實踐教學具有直觀性、啟發(fā)性,比較符合藝術院校的學生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3.3.1 堅持人文教育,積極開展實踐教學
堅持人文教育,計算機技術才有可能發(fā)揮更有效的作用和潛能。學校雖然是知識傳播、應用和創(chuàng)新的基地,但是學校教育也很容易讓學生失去自主的學習,技術化、工具化的學習需要思考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和責任感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教育最為重要的目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讓學生形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尋找藝術、社會、生活與計算機科學的切入點,建立實踐項目,引導、啟發(fā)學生將知識和技術轉換成解決方案。
3.3.2 引人新技術,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
不同時代培養(yǎng)人的目標會有變化,培養(yǎng)人的手段也會有變化,這是由時代和技術的發(fā)展決定的。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新技術的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合理將其引入,指導學生多元化地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3.3 引入經典素材,提升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大量的文字資料、歷史圖片、音視頻等素材,使學生全方位、立體化地感受到所學專業(yè)的歷史沿革、學院的發(fā)展歷程和祖國藝術文化繁榮的態(tài)勢,能夠培養(yǎng)他們熱愛學習、熱愛學校、熱愛國家的情懷。教師在文字編輯、演示文稿處理、圖像處理、音視頻處理、網頁制作等軟件的實踐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具有人文價值的素材。比如,在文字編輯的教學中,以“我的大學”為主題,以文字、圖片、表格等多種形式將學院的歷史、發(fā)展以及各個時期涌現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和藝術家整合為文檔,展現給學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學生在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同時,其人文素養(yǎng)也得到提升。
3.4 加快教材建設,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計算機教學體系
根據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材應該“以應用為目的,以實踐為重點,著眼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但是,絕大多數教材以知識介紹為主,沒有把重點轉移到實踐與應用上。目前還沒有完全符合藝術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材,藝術院校大都采用文科類院校普遍適用的計算機基礎教材。因此,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計算機教學體系,編著符合藝術類學生特色的教材,將是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教師的職責和使命。
大學時期作為大學生成長的黃金時期,是其獲取知識、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最佳時期。計算機基礎課程承載著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任。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計算機教學體系中,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實踐教學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環(huán)節(jié),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踐教學為平臺,以人文素質教育為導向,必將使計算機基礎教學變得豐富而活躍。
[1]梁沖海,俞承杭.藝術類院校公共計算機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C].計算機教學研究與實踐——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57-61.
[2]許麗娟,陳慶海,王愛繼.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2):28-31.
[3]楊朝霞,李玉龍.基于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分類分層次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體系[J].計算機教育,2011(17):50-55.
[4]李宏巖.大學計算機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內容與方法[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6-27.
[5]朱林.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項目化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和方法[J].無線互聯科技,2015(10):101-103.
[6]江代有.計算機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探討[J].電子設計工程,2013(6):44-46.
[7]楊明澤.高校計算機教學中人文教育培養(yǎng)方法的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4):193-194.
[8]何焱.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廣西輕工業(yè),2011(7):181-183.
[9]王李霞,周律.計算機學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計算機教育,2008(8):87-88.
[10]王建軍.探討素質教育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實施[J].科技信息,2008(21):374-375.
2016-02-11
沈陽音樂學院課題項目“關于在藝術院校計算機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2015KYFL05)。
任紅梅(1980- ),女,講師,碩士,從事人工智能與智能規(guī)劃、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6)08-0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