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
(大連民族大學東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院,遼寧大連116600)
□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民族認同的政治構建與民族沖突
朱軍
(大連民族大學東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院,遼寧大連116600)
民族認同作為個體或者集體的一種情感歸屬和歸屬認知,受到所歸屬的政治體系的構建和鍛造。政治體系尤其是國家借助權力的強力壟斷和資源的權威分配,通過體系(文化)、過程和政策等機制,在構建和塑造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中發(fā)揮其強有力的作用。降低民族認同在公共領域中的顯著性和重要性,構建一種更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國家認同,無疑是多民族國家實現(xiàn)政治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的保證。
民族認同;政治構建;認同沖突
研究族性政治構建的專家內(nèi)格爾(Joane Nagel)指出:“如果非正式的民族意義和貿(mào)易往來能夠塑造少數(shù)群體日常的體驗,那么正式的民族標簽和政策則是塑造認同和社會體驗的更為強大的來源……因為國家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中的主導性機構,規(guī)范族性的政策越來越多地塑造著民族邊界,影響著民族認同的模式?!盵1]而由國家發(fā)起的民族國家構建運動以及各種推動民族認同政治化的體系、過程和政策等方面的機制,引發(fā)越來越多的以民族認同為標記和特征的政治動員,這刺激了各種挑戰(zhàn)和威脅國家統(tǒng)一性的國家認同問題的發(fā)生。這里主要關注國家通過政治手段構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過程中產(chǎn)生民族動員和沖突的機制,從體系文化、政治過程和公共政策3個層次逐次進行分析。
多民族國家能否建立一種全體成員都支持和認同的體系層次的政治文化,即確立一種國家認同意識,關系到政治體系的維系和穩(wěn)定,同時也關系到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基礎。阿爾蒙德等人指出:“政治共同體,就是結合在同一政治過程中的許多個人所組成的群體。用政治發(fā)展理論的語言來表示,對政治共同體的支持問題常常被稱為‘國家的認同意識’問題?!盵2]無論是新獨立的發(fā)展中國家,還是較早建立的發(fā)達國家,都試圖通過民族國家的構建過程,在完善作為國家“硬件”的民主制度構建的同時,還需要構建作為國家“軟件”的統(tǒng)一的國民認同意識。“民族國家的核心,是通過一套完整的制度促成了民族對國家的認同?!盵3]發(fā)展理論的相關學者也把國家發(fā)展的過程,看成是內(nèi)在地貫穿著以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合法化政權基礎的過程,即建立國族的過程。
從個體認同的角度看,“國家認同問的是一個人‘確認自己歸屬那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靈性活動?!盵4]而從國家認同所涉及的邊界、歸屬以及與之聯(lián)系的權利規(guī)范而言,國家認同又是一種確立成員邊界和身份特征,以及確定一個國家內(nèi)部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和地位的過程。國家認同一方面對成員的身份特征和群體邊界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回答了“何種成員身份和特征才能成為國家政治共同體中一員”的問題;另一個方面也對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框定了權利規(guī)范,回答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社會地位應該如何界定”的問題。因此,不同類型的國家認同構建關系到公民身份、族際關系、政治過程、國家政策等不同的議題?!皠?chuàng)建一種國家認同的中心問題之一,是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諸如多數(shù)群體與少數(shù)群體,主導群體與弱小群體以及土著群體和移民?!盵5]從民族政治的角度看,國家認同構建的核心主題涉及到如何看待少數(shù)民族的權利地位和文化特征的問題。“國家認同概念的核心主題是,少數(shù)群體在一個國家內(nèi)部的位置,即少數(shù)民族是否受到多數(shù)群體的壓制或者擁有維持自身民族文化的機會?!盵6]
依據(jù)內(nèi)容或者觀念的不同可以劃分成3種類型的國家認同:族裔的(ethnic)、多元文化的(multicultural)和公民的(civic)[7]。3種國家認同觀對待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權利地位和文化特征、公民身份的標準具有不同的規(guī)定。第一,族裔的國家認同。族裔的或者基質(zhì)的國家認同的觀念,來自于18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學者對于文化民族的相關論述。在他們看來,民族代表一種具有超驗的“基質(zhì)”的一群人的聯(lián)合[8]。正是擁有某種原生的、先于國家存在的共同特征和相似性,使人們形成了國家認同觀念。這種國家的共同性或者相似性往往體現(xiàn)為以某一個核心民族為中心的文化特征。例如澳大利亞聯(lián)邦自1901年成立至1966年,國家認同就由種族純一的“白澳”的文化特征進行界定;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以“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的主體民族文化特征界定國民身份。公民身份的獲得也以是否能夠具有某種種族特征或者同化、吸收核心民族的文化為前提。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特征受到壓制,處于社會劣勢位置。第二,多元文化的國家認同。國家是多元文化的,所有民族都具有相同的權利以及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要素。他們把國家看成一個所有的少數(shù)民族都應該賦予維持其自身民族文化和共同體的社會。不同的民族群體應該具有接受民族語言教育的機會,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應該成為國家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公民身份也以能否接受和遵守國家的法律和制度規(guī)范為準則。少數(shù)民族特殊的集體權力是否能夠進入公共領域還飽受爭議[9]。第三,公民的或程序的國家認同。這種觀念基于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劃分的原則,國家認同屬于政治領域,而民族認同則屬于私人領域。公民身份是人們與國家之間涉及到雙方權利和責任的契約。這種觀點把制度、法治和公民的責任視為國家認同的主要特征,把民族視為是無意義的。各種少數(shù)民族成員都應該作為國家的公民整合到非族裔的公民文化中。
國家認同的內(nèi)容不僅關系到一國內(nèi)部成員的公民身份和國民特征的問題,而且還影響到政府乃至民眾對于政治過程的設計、國家政策理念的理解,在此過程中還會涉及到如何對待少數(shù)民族群體的文化特征和權利地位的問題?!霸诂F(xiàn)代國家中,每個民族國家的公民在國家的標準特征以及公共政策指向的集體理念方面存在著不同的信念,一些人支持公民整合,其他人支持民族同化,也有人傾向于民族間的調(diào)適?!盵10]一些新獨立的國家在國家構建過程中往往采取“一國一族”的“民族國家”的理念,用族裔的國家認同觀念指導政治過程的設計和民族政策的導向,忽視、壓制乃至消除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做法,往往會帶來少數(shù)民族的離心傾向,產(chǎn)生反應性的民族主義運動。長期研究民族沖突和沖突解決的資深學者克爾曼(Herbert C Kelman)認為,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國家會受到追求民族同質(zhì)化的激勵,因而,會系統(tǒng)地邊緣化或者破壞民族的“他者”[11]。當個體選擇的認同與他者施加的認同不兼容或者認同所在的社會背景不斷經(jīng)歷著重塑的過程時,沖突就會形成[12]。
“當某個集團或個人提出一項政治要求時,政治過程就開始了。這種提出要求的過程稱為利益表達。利益表達可以由不同的結構以不同的方式進行。”[13]當來自環(huán)境中的各種利益和要求通過不同的政治結構輸入到政治體系中時,這就是一個政治進入的過程。執(zhí)行政治進入的結構,既包括非正式的個體性接觸、非社團性利益集團等,又包括正式的利益性社團、政黨、立法和行政機關等。民族的利益和訴求可以通過本民族的精英、民族集團,以民族利益為基礎的社團和政黨以及立法和行政機關中相關代表等方式實現(xiàn)。政治進入的相關結構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政治參與規(guī)則,決定著民族認同的發(fā)展走向和民族利益表達的方式。在政治過程中,強化民族邊界的政治進入的相關制度構建,凸顯了群體之間以民族利益和認同為基礎政治分野,引發(fā)了政治領域中的群體競爭,在一定的條件作用下會演化成肢解國家統(tǒng)一性的政治運動。根據(jù)內(nèi)格爾的相關研究成果,國家通過政治塑造民族認同主要以下兩種機制[14]。
(一)區(qū)域劃分
區(qū)域劃分與民族動員存在如下的關系:民族動員傾向于沿著與地理和行政邊界重合的民族邊界發(fā)生。一個國家內(nèi)部土地和人口的組織,進而產(chǎn)生基于次國家層次民族認同的動員,一種是通過強化現(xiàn)有的民族邊界,另一種則是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民族?!皬娀钡姆绞绞侵福斝姓蛘哌x區(qū)與歷史上存在的一定人群中的民族差異(文化、宗教、語言)相重合時,這種差異易于政治化。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權威對族裔地區(qū)邊界的選擇,被當?shù)氐娜巳豪斫鉃檎姓J其本身作為具有差異性群體的存在。選擇特定的民族作為地區(qū)的單元也可以是懲罰性地發(fā)揮隔離功能。例如南非確立黑人的“祖地”班圖斯坦(Bantustans)和美國的印第安人保留地。第二種強化的方式是,在已有的族裔地理邊界與行政、選區(qū)重合的情況下,為了代表該地區(qū)多數(shù)群體或者少數(shù)群體而產(chǎn)生的政治組織和行為。當憲法把比利時劃分為法語或者荷蘭語地區(qū),而操德語地區(qū)被指定作為法語單元的組成部分時,這時形成了一個代表德語地區(qū)利益的新的政黨[15]。“創(chuàng)建”的方式是構建族性,即通過強化現(xiàn)有的民族差異,事實上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民族認同。例如,1960年尼日利亞劃分成了3個地區(qū),彼此之間就政治進入和控制中央政府展開競爭,結果導致了3個以地區(qū)為基礎的民族政黨,這種政治生活的族裔化導致了尼日利亞的解體和東部地區(qū)比夫拉(Biafra)的分離。
(二)參與
民族動員傾向于沿著那些政府認可作為參與基礎的民族邊界產(chǎn)生。政府認可的沿著民族邊界的參與是比區(qū)域劃分更為有效的構建族性的方式,因為它為以族性為基礎的政治動員提供了具體的原則和要求。主要存在兩種沿著民族邊界構建的參與:其一憲法上承認族性作為政治代表的一種合法的基礎。例如,比利時的選區(qū)按照荷蘭語區(qū)和法語區(qū)進行分配[16];斐濟的眾議院為斐濟人和印度人分配同等的席位[17];其二,事實存在的按照族裔地理邊界的代表區(qū)域劃分。例如,瑞士的聯(lián)邦代表按照州來分配,而各州一般是語言上同質(zhì)的單位[18]。內(nèi)格爾指出政府承認以民族作為政治參與的基礎促進民族動員的原因在于,“不管是明確宣布還是實際上存在,承認宗教、文化或者語言歸屬作為政治參與的基礎傾向于提升民族群體的組織水平,同時促使民族向政治利益群體轉變,因而加劇了民族之間的競爭?!盵19]政府認可以民族為基礎的政治參與促進民族動員,加劇族際間沖突和競爭的作用機制在于,“首先,政府認可族性作為政治代表的基礎,合法化、制度化以民族為基礎的政治參與,并使其更加穩(wěn)固……第二,政府承認以族性作為政治代表的基礎,激發(fā)了新的與之并行的先前未組織的群體,后者面臨著被排斥出以民族界定的政治領域的情景。”[20]
通過區(qū)域劃分和民族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可以創(chuàng)建、強化以民族為基礎的政治結構,拓寬以民族為基礎的政治進入的渠道,從本質(zhì)上來看,是中央政府向民族群體賦權、給予更大的自治或者自我管理的空間。至于這種通過制度化的方式賦予少數(shù)民族群體(尤其是具有潛在分離傾向的民族群體)權力的方式,是賦予少數(shù)群體更多的動員資源以發(fā)起更多的民族動員和分離主義活動,還是滿足了少數(shù)民族的要求進而緩和了民族與國家之間的緊張,各種不同的觀點仍在討論中[21]。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政府認可以民族界限進行政治參與和區(qū)域化的族性政治構建的機制,增強了民族群體的認同意識,加劇了族際間的民族競爭。
“公共政策表示在政治過程中形成的目標,反映決策聯(lián)盟期望的社會結果,反映領導人認為可用以取得這些結果的手段?!盵22]公共政策的形成和運行環(huán)節(jié)是政治體系的輸入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過程,通過政治體系的提取、分配、管制和象征等輸出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福利、公共安全以及國內(nèi)政治自由等結果的產(chǎn)出。公共政策尤其是涉及到針對少數(shù)群體的命名、沿民族邊界的資源分配以及其他關系到民族競爭的政策,通過政府的認可和承認,合法化和制度化民族分野的邊界,從而促使政治動員和運動沿著民族認同的邊界展開。換句話說,當政策的實施承認和制度化民族差異的時候,民族動員最有可能發(fā)生。內(nèi)格爾列舉出了4種對于民族動員以及決定動員發(fā)生的民族邊界具有重要意義的政策:語言政策、土地政策、官方命名政策和資源分配的政策[23]。
公共政策塑造和強化民族認同的顯著性,增強民族動員的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政府命名和歸類民族;其二是加劇了以族性為基礎的資源競爭。官方的民族分類和命名經(jīng)常被政府廣泛地應用到社會政策領域,例如編制人口統(tǒng)計、設計肯定性行動計劃、制定移民政策以及確定政治進入的資格,等等。政府命名民族行為本身并不一定產(chǎn)生民族認同,但是與命名相關聯(lián)的政策實施卻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成員的民族認同意識,乃至產(chǎn)生以民族認同為基礎的動員。例如,20世紀80年代,在伊朗“革命”期間,美國大使館人員遭到綁架,從而促使針對伊朗人和中東地區(qū)的人的暴力增加??ㄌ卣竺绹囊晾嗜艘蠄笳掌椭讣y,這種行為促使伊朗人的民族意識強化。此外,這種由政府發(fā)起的民族命名,政治上承認了特定的群體,可以重新塑造命名群體的自我意識和組織性,同時影響到那些未被政府認可的民族群體的認同和動員模式[24]。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政府實施針對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惠政策而引發(fā)的“反向歧視”所導致的其他群體的對抗性運動。舉例而言,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白人意識的強化與消除隔離和肯定性計劃的施行密不可分。當政策涉及到以民族為界限的資源分配時,由于關系到民族群體的生存和發(fā)展,關系到群體參與可資利用的資源,更容易成為社會爭論的關注焦點?!胺峙涫钦魏凸舱叩闹饕Y果之一,也是關系到政治穩(wěn)定和沖突的主要條件之一?!盵25]例如在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法律地位是否得到聯(lián)邦政府的承認,關系到與此相關的資源的分配(包括獲得大量的聯(lián)邦支持和服務、豁免某種形式的稅收、免于一系列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法規(guī)以及對于保留地資源和部落居民的有限的主權),從而也關系到保留地的維持和生存[26]。
與民族邊界重合的政策實施,通過政府命名和歸類民族、加劇以族性為基礎的資源競爭,強化了民族認同的邊界,增強了民族在政治生活中的顯著性。從相反的方向來看,一種降低民族認同的顯著性,構建更具有包容性的國家認同的公共政策,則有助于民族國家的構建,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穩(wěn)定。米格爾(Edward Miguel)對比分析了在地理、歷史和制度具有相似性的西部肯尼亞和西部坦桑尼亞,發(fā)現(xiàn)兩個國家在獨立之后采取了極其不同的涉及族性的公共政策,而這也決定了兩國民族構建的成效以及現(xiàn)有的民族關系的差異[27]。坦桑尼亞由于采取了降低民族認同在公共生活中重要性、提升國家認同地位的政策,諸如把斯瓦西里語作為國家語言、在學校開展政治和公民教育,消除部落權威以及相對平等的地區(qū)資源分配,從而提升了統(tǒng)一和廣泛的跨民族的國家認同。而肯尼亞則沒有消除甚至強化了民族認同在政治領域和資源分配中的重要地位和分界作用,則為其日后民族沖突頻仍埋下了隱患。
民族認同的政治性構建,凸顯了民族認同是一種可以塑造、具有延展性的構建性品質(zhì),而不是一種穩(wěn)固的難以變化的原生性事物。與其他的社會過程相比,國家政治體系在塑造和構建民族認同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力量。這種強大的力量體現(xiàn)在國家政治體系作為政治權力的權威性壟斷者和資源分配者的關鍵角色。國家政治體系通過體系文化、政治過程和公共政策3個方面,通過劃定國家內(nèi)部不同群體之間的地位和關系,通過為不同的群體提供政治進入的渠道、制定政治參與的規(guī)則,通過涉及到民族群體命名和歸類以及資源分配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不同群體(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認同的表達和凸顯提供了制度和法律空間,導致民族認同在政治領域中的不同走向和顯著性水平,從而也為民族認同的政治化及民族與國家之間的互動方式創(chuàng)造了諸多的可能性。
民族認同的政治構建與民族沖突和矛盾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民族管理的命名和分類,針對劣勢民族的傾向性的資源傾斜和分配政策,在一定地區(qū)或者國家發(fā)揮緩和民族間、民族與國家間的緊張關系,有利于縮小社會結構中的民族不平等現(xiàn)象。如何在民族認同的維持和保護與國家認同統(tǒng)一性的構建之間建立一種均衡、不相沖突的關系,是當今學術界理論研究以及多民族國家進行民族國家構建實踐的焦點問題。降低民族認同在公共領域中顯著性和重要性,構建一種更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國家認同,無疑是多民族國家實現(xiàn)政治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的保證。
[1]Nagel J.ConstructingEthnicity:CreatingandRecreatingEthnic Identity andCulture[J].Social Problems.1994(1):156-157.
[2][13][22][25][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美]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38、199、331、378.
[3]周平.民族國家與國族建設[J].政治學研究,2010(3).
[4]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M].[中國臺灣]臺北:揚智文化事業(yè)公司,1998:4.
[5][6][7]KorostelinaK V.Social Identity and Conflict:Structures,Dynamics,and Implications[M].New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186-187.
[8]MosseG L.TheCrisis of GermanIdeology: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Third Reich[M].NewYork:Schocken Books,1981:4.
[9][加拿大]威爾·金里卡.少數(shù)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10]Brown D.Ethnic Conflict and Civic Nationalism:a Model[M]//In:Peacock J L,Thornton P M,Inman P B,eds. Identities Matters:Ethnic and Sectarian Conflict,NewYork:Berghahn Books,2007:18-19.
[11]Kelman H C.Nationalism,Patriotism,and National Identity:Social-psychological Dimensions[M]//In:Bar-Tal D,Staub E,eds.Patriotismin the Iives of Individuals and Nations.Chicago:Nelson-Hall,1997:165-189.
[12]Kelman H C.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Israeli-Palestinian Negotiations[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82(1):39-76.
[14][19][20][23]Nagel J.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thnicity[M]//In:Olzak S,Nagel J,eds.Competitive Ethnic Relations.Orlando:Academic Press,INC.1986:4、101、101、102-107.
[15]Kane J E.Flemish and Walloon Nationalism:Devolution of a Previously Unitary State[M]//In:Ra’anan U,eds. Ethnic Resurgence in Modern Democratic States.NewYork:Pergamon,1980:138.
[16]HeislerM.ManagingEthnicConflictinBelgium[J].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al andSocial Science. 1977(1):32-46.
[17]Norton R.Race and Politics in Fiji[M].NewYork:St.Martin’s Press,1977.
[18]Connor,W.Ethnonationalism in the First World[M]//In:Esman M,eds.Ethnic Pluralism and Conflict in the Western World.Ithaca,New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19-45.
[21]Lustick I S,Miodownik D,Eidelson R J.Secessionism in Multicultural States:does Sharing Power Prevent or Encourage it[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4(2):209-210.
[24][26]Nagel J.American Indian Ethnic Renewal:Red Power and the Resurgence of Identity and Culture[M].New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9、32.
[27]Miguel E.Tribeor Nation:Nation Building and Public Goods in Kenya versus Tanzania[M].World Politics,2004(3):327-362.
[責任編輯:丹興]
D032
A
1674-3652(2016)05-0013-05
2016-03-25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國際比較視域下多民族國家中國家認同構建研究”(13YJC850032);中央高校自主基金項目“遼寧省邊疆少數(shù)民族流動人口合法權益保障與民族事務治理研究”(20150433)。
朱軍,男,山東濟寧人。博士,講師。從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