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城市文化記憶的媒體呈現(xiàn)研究
        ——以《常州晚報》2015年報道為例

        2016-03-28 08:27:44羅迪英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6年5期
        關鍵詞:常州記憶歷史

        羅迪英

        (常州工學院教育與人文學院,江蘇常州213022)

        ?

        城市文化記憶的媒體呈現(xiàn)研究
        ——以《常州晚報》2015年報道為例

        羅迪英

        (常州工學院教育與人文學院,江蘇常州213022)

        城市記憶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對地方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記錄對喚起城市文化記憶有積極作用。在《常州晚報》2015年的報道中,常州城市文化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即:城市景觀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重大城事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城市風情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和城市日常生活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媒體對這些內(nèi)容有意識的挖掘、精心的策劃、多角度的報道與記錄可以喚醒市民關于城市的集體記憶,有助于重新構建城市文化認同感,提升凝聚力。

        地方媒體;城市文化;城市記憶;媒體呈現(xiàn)

        一個城市形成、變化和演進的軌跡和印痕就是城市記憶,“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qū),從文物古跡到地方民居,從傳統(tǒng)技能到社會習俗等,眾多物質(zhì)的與非物質(zhì)的文化遺產(chǎn),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1]。城市記憶形形色色,但概括起來,其構成主要包含兩大方面:一是城市有形的環(huán)境,如城市的山川地貌、景觀布局、特色建筑等;一是城市無形的文脈,如城市的傳統(tǒng)工藝、民間藝術、居民的生活習俗等,它們雖散落在城市不同的角落,卻囊括了與城市相關的歷史文化記憶和情感,并通過傳承、想象和演繹積淀成為城市精神和品格,維系城市這個社會共同體。城市記憶隨著城市歷史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把歷史事物、歷史事件、歷史傳統(tǒng)和習俗延續(xù)下來,對城市的現(xiàn)在和未來施加影響。因此,對一座城市來說,城市記憶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城市文脈的精神載體,是民俗資源的精神載體”[2],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底蘊和生生不息的象征。

        但是近些年,城市文化危機加劇:城市面貌趨同,城市建設失調(diào),城市記憶消失,城市精神衰落。特別是城市文化“失憶”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社會的發(fā)展與演變致使城市文化環(huán)境、文化符號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城市古老的特色建筑或建筑環(huán)境在城市改造的轟鳴聲中消失;城市聚落形態(tài)的根本變化導致市井生活圖景蕩然無存;在城市現(xiàn)代化、商業(yè)化等因素的促動下,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民俗活動的疏離或變味等,都使這些原先屬于城市的文化意象被大眾漸漸淡忘。固然,相關城市的記憶信息資源還能保留在書籍、文物、史料文獻、老建筑里,保留在博物館、檔案館里,但是這些記憶在大眾心頭的漸行漸遠必然會導致城市文化記憶真正意義上的缺失。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合理借助一些載體留存城市的文化記憶變得格外重要。其中,大眾媒介尤其是地方媒介在記錄城市地方歷史、文化、傳統(tǒng),喚起民眾城市文化記憶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即以《常州晚報》2015年的報道為例(論文中提及的新聞均來自2015年度《常州晚報》數(shù)字報),來研究地方媒體是如何合理策劃、報道以挖掘與呈現(xiàn)城市文化記憶的。

        一、常州城市文化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

        城市的文化記憶涵蓋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城市古老的建筑、城市的重大事件、城市的歷史名人和城市的風土習俗,而這些恰恰是構成城市記憶和身份認同的有力要素。媒體對城市文化記憶的挖掘與傳播也主要體現(xiàn)在這些方面。

        (一)城市景觀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

        城市景觀是一座城市最外顯的名片。對常州這座有著3 200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來說,城市古跡、名人故居及與城市文化密切相關的特色建筑更是這個城市不同時代的社會歷史、政治文化的綜合,它們和常州的文脈緊緊相連,是這座城市歷史記憶的載體和精神文化的寄托。

        京杭大運河從常州穿城而過,常州依河而建,因河而興,古老的運河是常州的母親河。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大運河常州段和其他26個申遺城市一起進入此名錄,這標志著常州第一個世界遺產(chǎn)誕生。關于這條母親河《常州晚報》有許多報道,如《“慢行”運河邊,就像在家門口旅游》(1月1日A03)、《從“黃金水道”到“文化長廊”的華麗轉(zhuǎn)身》(1月9日A08)、《適合漫步,也可騎行一路看遍運河風光、人文古韻》(10月27日A02—03)等,報道多圍繞這條河,說它的過去,說它的現(xiàn)在。2015年2月2日《常州晚報》《城事人文志》版刊登了“運河邊我的家”專題,“從一本書到一幢房”“從一條河到一條街”,探尋了關于這座城的一段段溫暖的記憶,整個專題共策劃了8個版面,內(nèi)容全,涵蓋廣,星星點點滿是關于常州的城市記憶,報道既提及了已經(jīng)消失了的大觀樓、青山門、文成壩,也提及了已修繕一新的前后北岸、陸氏宗祠、蘇東坡紀念館、呂思勉故居、青果巷、焦溪的老橋老房,更有華麗轉(zhuǎn)身的恒源暢廠……專題借由那些為保護常州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作出努力和貢獻的人們的故事,展開了對常州城的“老街巷、舊城墻,小橋流水、青磚黛瓦”的追憶。

        其他與常州文脈相連的景觀、古跡也是報道重點,比如與常州文脈息息相關的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qū)就時常見諸報端。在“蘇東坡紀念館和藝術館”即將揭幕之際,《未來,“老常州”文脈的根和景,大多就在這里了》(1月3日A04)詳細介紹了位于前后北岸內(nèi)的“兩園、三絕、九景”和“一街五狀元、三榜眼、三探花”的稀世文脈。還有一些古跡報道雖然是因其修繕維護而上了報端,但報道總是鏈接著常州的歷史文化記憶。如在常州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民國建筑——中山紀念堂修繕保護工程通過驗收時,媒體不僅報道了其修繕狀況,同時還介紹了該建筑的歷史(8月29日A02),從舊時俗稱“大廟”的常州府城隍廟,到20世紀30年代初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建的中山紀念堂,再到民國武進縣黨部、武進縣政府所在地,1949年后的常州專員公署,直至近年的商業(yè)局、貿(mào)易辦等市屬單位駐地,既配有老照片又展示了新容顏,一座建筑的歷史背后是這個城市的政治、文化歷史。而《保護修繕古祠堂,一場自發(fā)的民間行動》(4月5日A04—05)則從民間對祠堂保護和修繕的角度,跨版報道了常州地區(qū)現(xiàn)存宗祠的具體情況,報道中呈現(xiàn)的不僅是一座座宗祠,還有常州地區(qū)的祭祖儀式、祭祖禁忌等民俗,而常州各宗祠的民間修繕史更突出了常州人以宗祠傳承文化、以宗祠為家族心靈驛站的傳統(tǒng)。

        還有一些城市景觀的年代距今不遠,但它們能引發(fā)大眾對于這個城市特定時期的某些記憶。《恒源暢:述說紡織工業(yè)百年滄?!?8月23日A04)記錄了常州近代紡織工業(yè)的成長經(jīng)歷和民族工業(yè)先驅(qū)們自強不息的故事,而如今老廠房、老倉庫、鍋爐房華麗變身為“小清新”茶室、創(chuàng)意工坊、“文藝沙龍”、展示空間和時尚酒吧,又成為了常州人觸摸歷史、尋找鄉(xiāng)愁的精神家園。在常州市圖書館迎來建館111周年紀念的這一天,《跟隨它的粉絲,追溯常州人的閱讀記憶》(6月7日A04)記錄圖書館粉絲們的成長故事,以他們的記憶見證幾代常州人“閱讀史”的變遷,也記錄著一座城市不折不撓的文化攀升歷程。

        8月11日A05版刊登了《西瀛里以前是金融街縣 直街是一條休閑街 千果巷都是賣水果的(引)老常州看到這些地名都會有感懷思念之情(主)》。的確,雖然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常以個體記憶的方式呈現(xiàn),但作為參照物的城市卻總是相對固定的,特別是城市的這些景觀,它們是城市文化記憶的載體,即便提及一個地名,都會讓人感懷思念,正是這些文化符號的存在才使得關于城市的記憶變得永恒。城市古建筑、舊街區(qū)以及與城市文化密切相關的特色建筑等“懷舊景觀”是塑造城市的文化植根性的重要意象,也是城市居民對于城市的情感維系的重要紐帶。因此,地方媒體通過文字和影像,對這些記錄城市歷史文化印記的景觀進行多角度的報道,可以讓居民建立起自我、集體與城市景觀之間的聯(lián)系,喚醒關于城市的集體記憶,這將有助于重新構建城市文化認同感,提升凝聚力。

        (二)重大城事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

        不同時期城市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構成了城市一個個深刻的歷史足印,而曾經(jīng)生活在這個城市里的先賢們成為穿插在城市歷史進程中的一顆顆閃亮的珍珠。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jīng)的人和事也漸漸隨風而逝。城市景觀記憶給人的是直接的物質(zhì)印象,重大城事記憶則不同,關于這些歷史的記憶一般因人們接受了對歷史事件的敘述才能形成,對媒體而言,契機通常是諸如紀念日等特殊日期。利用這種重大城事紀念日,將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呈現(xiàn)在媒體上,不僅影響面大,而且效果也十分顯著。

        以《常州晚報》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策劃為例,從2015年6月9日開始,《常州晚報》專設“城事蕩寇志”專版,推出“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特別報道”,整組報道分為三個板塊:“鐵血常州人”以抗戰(zhàn)中的常州人為報道對象,講述他們曾經(jīng)的戎馬生涯;“烽火常州路”以發(fā)生在常州的戰(zhàn)斗為主,還原當年的歷史場景;“熱切常州情”則以關愛抗戰(zhàn)老兵的志愿者等為報道對象,從一個特別的角度,聆聽歷史的回聲。報道通過尋訪人物、探究文物、踏訪遺跡等,努力再現(xiàn)了常州當年的烽火歲月以及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

        《壯懷激烈,常州城御外侮可歌可泣;鐵血救國,常州人赴沙場英雄輩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引)抗戰(zhàn)8年,1300多位中國軍人在常州犧牲(主)目前,我市健在的新四軍老兵和國民黨抗戰(zhàn)老兵,分別有30多人(副)》(6月9日A05)向讀者詳細介紹了血灑常州的英雄兒女;《1937年,淪陷中的常州歲月》(8月8日A04—05)則用文字和圖片向讀者展現(xiàn)了1937年11月29日常州淪陷后,千年古城在生命、財產(chǎn)、文化上遭到空前的浩劫,回望歷史,觸目驚心;報道《江南烽火,不曾忘卻的紀念》(9月5日A03)中,借著晚報記者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采訪時發(fā)現(xiàn)的發(fā)生在常州及周邊地區(qū)的抗日戰(zhàn)爭資料和圖片,回述了其中種種令人感動的人和事……精心的策劃是該系列特別報道取得良好效果最主要因素。

        一是采用了“口述歷史”的形式。因為文獻、檔案等的記載主要集中于政府層面和社會精英的政治活動,主要為宏大敘事,一般缺少細節(jié),這使得現(xiàn)在的人們靠檔案或文字資料常常無法了解其詳。而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有助于深化對歷史真相和本質(zhì)的認識,因此,口述歷史在保存城市記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武進嘉澤有位健在的江蘇最年長抗戰(zhàn)老兵(引)105歲趙贈熊,為抗戰(zhàn)培養(yǎng)300多位飛行員(主)新中國首批14名女飛行員也是他的學生(副)》(6月19日A10)、《他的抗日第一戰(zhàn),在東岱襲擊鬼子(主)90歲的抗戰(zhàn)老兵陳俊生,直到解放后家人才知道他當了新四軍(副)》(7月7日A03)、《90歲“老八路”董江天,當年曾手刃鬼子兵(主)他透露,八路軍與日寇作戰(zhàn)有竅門:三打一,貼近身,讓敵人先進武器沒法用(副)》(9月3日A05)……老年人是傳承城市歷史記憶的重要群體,對這些具有相同背景的老人群體就同一個城事開展口述采訪,獲得事件不同側(cè)面的信息,綜合起來就能形成關于這個事件的較為完整的信息,這對于保存城市記憶極為有益。

        二是由媒體出面呼吁征集抗戰(zhàn)文物。在“城事·檔案柜”專版的征集令中,媒體呼吁更多市民積極捐贈相關時期的文物,在《那些散落的抗戰(zhàn)記憶需要你我共同來收集》(7月19日A04)中告知了市民征集的范圍,“征集的文物具體包括1931年至1945年,日寇留下的罪證,以及常州、常州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之后有關抗戰(zhàn)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的報道便水到渠成地刊出了,《一份手稿,揭秘一位常州“書生”的抗戰(zhàn)故事》(7月30日A08)、《懷表、手術刀、老相機、烈士遺書(引)一件件實物檔案訴說新四軍的抗戰(zhàn)歷史(主)》(8月15日A03)……在媒體的報道中,文物物件背后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背后則是一個城市的經(jīng)歷、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

        在重大城事的紀念性報道中,我們看到的可能并不都是一座城市的驕傲與勝利,也能看到困境中的失落、無望時的痛苦,這恰恰是一個城市真實的過去,這些報道能震醒已經(jīng)淡化了記憶的人們,也能震撼對這段歷史非常陌生的新生代,有利于重建人們對于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

        (三)城市風情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

        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端午吃粽子、中秋賞月觀潮、重陽賞菊登高,這些傳承數(shù)千年的節(jié)日民俗依托傳統(tǒng)流傳下來。但因為地域個性、歷史傳統(tǒng)等因素,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文化習俗以及生活方式,這些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城市風情。

        媒體城市風情記憶的呈現(xiàn)時常和節(jié)氣、節(jié)日相關。如過年期間《家門口的民俗廟會》(2月16日A08)、《楊橋廟會“調(diào)犟?!钡任宕蟆胺沁z”項目后繼有人,今年——10多支民俗表演隊,超三分之一是年輕人》(3月28日A04)等報道中提及的舞獅、蕩湖船、扭秧歌、鬧洞房等傳統(tǒng),調(diào)犟牛、調(diào)三十六行、楊橋捻紙等民俗表演讓人感受到年味兒同時還能感受到濃濃的常州味;元宵佳節(jié)跨版制作了元宵節(jié)專題,《吃湯團還是元宵?還數(shù)常州人“兼容并包”(主)論流行,常州的酒釀元宵,曾紅遍上海灘;論歷史,元宵節(jié)吃湯團,明代的常州人就這么吃了(副)》(3月3日A06—07)詳細敘述了常州人吃湯團、品元宵的歷史;清明節(jié)那一天,《吃青團、挑野菜、編柳帽、插桃枝、放風箏……(引)清明時節(jié),讓人快樂的民俗還真不少(主)》、《編柳帽、插柳桃枝,現(xiàn)在農(nóng)村還這么做》、《老常州,還有這些清明民俗》(4月1日A08)等報道詳細敘述了老常州清明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鷂子,插柳條、桃花枝等習俗;而端午節(jié)期間《張端陽,投粽子,斗蛋,洗艾浴……(引)粽香飄來(主)暖暖地回味老常州的端午習俗(副)》(6月20日A03)、《八一八這些端午習俗背后的科學》(6月21日A05)等報道則介紹了常武地區(qū)端午節(jié)的習俗,以及這些習俗的由來;盛夏酷暑,一篇《絲質(zhì)發(fā)帶、木頭冰箱、皮枕頭、竹衣……(引)從前的常州人消夏,有智慧,也有情趣(主)》(8月12日A07)從衣食住用四個方面介紹了老常州消夏物品,既有知識性,又充滿了趣味。

        此外,代表城市特色的非遺、物產(chǎn)也是一個城市文化積淀的代表,它們能顯示一個城市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冻V萃韴蟆吩?jīng)專門開辟過“城市·非遺”專版,著重介紹傳統(tǒng)美食和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故事。在2015年的報道中,這類報道有的結(jié)合了老常州飲食文化,如《好吃到吞舌頭的臘八粥,怎么熬出來的》(1月28日A03),《似癡如醉,那一客私房粉小籠包》(2月11日A10)、《楊婆婆和她的素火腿》(10月26日A09)……有的則圍繞了常州的非遺項目,《留青竹刻墻外生香,7月亮相米蘭世博會》(5月13日A09)、《祖輩傳承的扎肝,王新華一頭扎了進去》(2月11日A11)……也有的圍繞了最具城市風情的老字號,《常州老字號連連看,弄不清你就OUT啦》(4月25日A02—03)就一一細數(shù)了常州的“中華老字號”——白象牌梳篦、仙鶴牌醬油、瑞和泰食品、天香齋梨膏糖、龍泉印泥、玉蝶常州蘿卜干、馬復興面館各自流傳了百年的故事以及今日的傳承,甚至困惑。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民俗文化更是各個城市文化中的最質(zhì)樸、最基層的文化。這些報道圍繞常州節(jié)日、節(jié)氣的風俗習慣、文化習俗,圍繞常州的物產(chǎn)和民間工藝,多從常州城市文化普及的角度加以解讀,耐讀又有深意,既結(jié)合當前時令又結(jié)合歷史傳統(tǒng),既有趣又有味,潛移默化地加深市民對城市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四)城市日常生活記憶的媒介呈現(xiàn)

        市民是一個城市的主體,也是城市中最活躍、最積極的部分。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原生本真狀態(tài),他們的行為規(guī)范、行為準則、行為模式、行為取向和行為方式融合了地域的自然地理、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情趣,是城市人格體現(xiàn),是最本質(zhì)的城市文化性格。展現(xiàn)不同時期城市人們的日?;顒佑洃?,可以讓市民更好地熟悉城市、感受城市,重構關于城市的集體記憶。

        2015年《常州晚報》便開始開辟專欄征集有故事的老家當,6月又攜手市檔案局開設了“城事·檔案柜”專版,發(fā)出征集期為一年的“城事·檔案柜”征集令,向全市征集和城市發(fā)展有關的文字影像資料和家庭檔案,因為“你的一張老照片,或者一個老信封,都可能是我們這個城市發(fā)展或是某個家族文化傳承的見證者”。市民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這兩次征集活動,因此讀者也得以有機會一睹關于這座城市過去的點點滴滴,一睹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普通民眾曾經(jīng)的日常生活。

        報道中一件件老家當展示的雖是市民真實的個人經(jīng)歷,連綴起來卻也是不同時代下城市生活的縮影,《六張證書,承載耄耋老農(nóng)“勤學”記憶》(1月3日A03)詳述了耄耋老人從農(nóng)民學生到農(nóng)校校長的經(jīng)歷,從個人奮斗史背后分明能看見那個時代人們脫盲的激情;《蓋著這條軍毯,父親在常州籌建人民銀行》(4月23日A10)中與一條軍毯相聯(lián)系的是當年在西瀛里籌建中國人民銀行常州分行的往事;《八旬老人曬出62年前和解書》(1月24日A05),則講述了一個鄰里間相互諒解、相互謙讓的常州版“讓地三尺”故事;《發(fā)黃的照片,還留著一縷藥香》(1月29日A08)講述了老照片背后的一段常州中醫(yī)的復興史;《51年前,可庵弄有個造沖鋒槍的“兵工廠”》(10月27日A09)回顧記錄了以常州為肇始地的兵工廠的人和事;《一則收藏故事引發(fā)的追憶——常州老影院的似水年華》(1月4日A08)則結(jié)合電影發(fā)燒友的收藏,由民俗研究者、普通市民一起展開了關于常州大光明影院的有趣記憶……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城市記憶,許多個人記憶連綴交集往往構成了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通過一件件老家當、一張張老照片,媒體呈現(xiàn)了普通百姓視角下的舊時故人之故事,通過對真實的日常生活感受和鮮活的個人體驗的表述,呈現(xiàn)了對城市日常生活的記憶,這些記憶保存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氣息和神韻。而通過個體的敘述營造出的濃厚的情感基調(diào)及懷舊的抒情氛圍,能使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情感化的回憶空間,這種由媒介強化出來的“集體懷舊”,超越了讀者在階層、職業(yè)、年齡等方面的身份區(qū)隔,重構的是一種城市集體記憶,在喚起讀者普遍的情感共鳴中,建構了城市文化認同感。

        二、城市文化記憶媒介呈現(xiàn)的策略

        (一)媒體要有意強化對城市文化記憶的挖掘

        地方媒介要準確把握城市文化的精髓,尋找大眾的情感觸動點,有意識地強化對城市文化記憶的挖掘,以增強市民的文化體驗和地方認知。

        首先,應該有意識地挖掘城市文化內(nèi)涵,增加城市文化報道的比例。2015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江蘇常州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批復表示,“常州市歷史悠久,遺存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街區(qū)特色鮮明,城區(qū)傳統(tǒng)格局和風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3]。常州城市文化資源豐富,因此,在內(nèi)容上,媒體要提高獨具地域特色、城市特色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及蘊涵共同記憶的文化景觀和重大城事在傳播內(nèi)容中的比例,以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增加報道的廣度與深度,增加受眾的關注度。

        其次,要善于挖掘當前報道與城市文化記憶的連接點。可以將對城市文化記憶的呈現(xiàn)依托于今天的報道,比如,只要內(nèi)容有關聯(lián)性,就可以將相關城市記憶的內(nèi)容鏈接在對當前時事的報道中,以當前報道內(nèi)容的新鮮性來吸引讀者。也可以依托于某些節(jié)令或紀念日,專門精心策劃相關專欄、專題或?qū)0?,形成系列化、層次化、專版化的報道,增加報道的針對性、連續(xù)性和可讀性,時間和版面的強勢能提升報道的有效性。

        (二)媒體要重視城市文化記憶傳播的效果

        媒體關于城市文化記憶的報道要易于讓讀者接受,必須采用最符合今天讀者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方式方法,這是提高傳播效果最有力的武器。

        其一,改變過濃的宣傳味,以故事化、細節(jié)化、人性化的報道方式吸引人。如“口述歷史”的呈現(xiàn),伴隨個人經(jīng)歷緩緩展開的是歷史的側(cè)影。生動的細節(jié)、人性化的故事總能潤物細無聲地將有關城市歷史文化的點滴植入受眾心中。此外,適當采用娛樂化、文藝化的報道形式也是吸引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的良方。

        其二,改變單向傳播的方式,加入更多“互動”元素。如前文所提及的“征集令”,讓廣大市民親自參與到報道中,以參與感增加其自豪感,帶動更多市民參與。媒體甚至可以把這種“互動”帶到線下,如舉辦各種與文化記憶相關的活動,讓市民更多地參與到城市文化記憶的搜尋、保護與傳承中,市民們會因參與而了解這種文化,因了解而認同這種文化,從而培養(yǎng)起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

        其三,充分發(fā)揮電子媒介的傳播優(yōu)勢,利用網(wǎng)絡或微博、微信等移動客戶端進行傳播。今天的地方媒體多采用包括網(wǎng)絡、移動客戶端在內(nèi)的多種傳播途徑,因此其報道形式就可以不局限于紙媒上的文字與圖片,視頻、音頻都是不錯的傳播手段。2015年9月上線的常州城市外宣微信公眾號“青果巷部落”在宣傳常州城市文化方面就很有聲色,它通過“青果說”“部落格”“巷里人”3個板塊,全面展現(xiàn)常州的美景美食、名勝名點、佳人佳績,深度挖掘常州的歷史軌跡、背后故事和精神,并且打通線上線下,增強趣味互動,喚起了粉絲的情感共鳴,較好地宣傳推介了常州。

        城市記憶系統(tǒng)的建構首先需要對城市記憶元素進行保存、累積,它包括環(huán)境意象的保留和社會網(wǎng)絡的保存,這其中地方媒體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2015年11月1日,《常州晚報》刊登了《那些年,常州曾經(jīng)有過的老報紙》,報道回顧了一些常武地區(qū)的老報紙,《民聲日報》《武進中山日報》《武進新聞》《武進商報》《晨鐘報》,“這些報紙是記錄和反映民國時期常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及社會事業(yè)等各方面狀況的珍貴資料,內(nèi)容廣泛,包羅萬象,具有極高的佐證和研究價值”,百年前的這些老報紙是我們今天回望昨日之城市、了解昨日之城市最好的介質(zhì)。同理,隨著時光的流逝,今天的媒體報道也會成為明日的城市記憶。城市的發(fā)展是連續(xù)的,媒介每日對城市的記錄是零散的、片斷的,但當將這些有關城市的記憶組織起來,就能形成一個城市記憶的整體,從而形成對城市及其文化全面性、整體性的認識,完成對城市記憶的再現(xiàn)。

        其實,保存城市文化記憶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留存歷史過往本身,保存這份記憶更重要的是為了當下。城市文化記憶是城市的歷史文化在城市空間中的存在與延續(xù),在這個充滿社會認同和文化認同的空間里,我們能找到心靈的歸宿。我們愛這個城市,不僅僅因為它是我們棲身之所,更因為它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1]王娉,單霽翔.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危機[N].青島日報,2014-06-06(3).

        [2]仲富蘭.讓城市文化記憶告訴未來[J].學術界,2014(5):40-42.

        [3]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常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EB/OL].[2016-02-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11/c_1115589807.htm.

        責任編輯:莊亞華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5.002

        2016-03-10

        羅迪英(1971— ),女,副教授。

        A

        1673-0887(2016)05-0009-06

        G127;G21

        猜你喜歡
        常州記憶歷史
        常州的早晨
        小讀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常州非遺 燦爛多彩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記憶中的他們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久久青草免费视频| 亚洲熟妇av一区|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 日本女优久久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2区3区| 亚洲精品乱码8久久久久久日本| 激情综合欧美|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夜夜骚久久激情亚洲精品| 欧美放荡的少妇|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成生人免费av毛片| 精品高朝久久久久9999|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被公喝醉在线| 国产免费又爽又色又粗视频| 免费观看又污又黄的网站|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剧情| 亚洲av久久久噜噜噜噜|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男女男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1成人自拍国语对白|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在线观看av国产自拍| 日本女优久久精品久久|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国产福利免费看|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 亚洲 制服 欧美 综合 | 人妻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网站|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