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漢澤
?
由徐翔被抓事件初探網(wǎng)絡謠言的傳播
華漢澤
[摘 要]徐翔被抓引起私募界軒然大波,謠言四起。在此通過奧爾波特謠言公式的理論,進一步分析該事件謠言的生成、傳播到辟謠、消亡的過程?;谑鞘裁?、為什么和怎么做的哲學邏輯順序,站在新聞傳播學的視角上,從事件回顧、原因探析和策略分析三個方面對事件展開分析。
[關鍵詞]謠言公式;徐翔被抓事件;網(wǎng)絡謠言
[作 者] 華漢澤,南京政治學院。
奧爾波特于1947年提出謠言公式,即:R=I×A (Rumour=Important×Ambiguous),中文翻譯為:謠言的殺傷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肆_斯將這一公式發(fā)展后提出: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1]說明謠言的殺傷力有多大,既取決于真實信息的透明度,也取決于受眾的判斷能力。下面,筆者就謠言的生成、傳播、爆發(fā)到辟謠、消亡的過程,結合奧爾波特及克羅斯的謠言公式,探析此次徐翔被抓事件中謠言的傳播。
2015年11月1日下午,一條疑似徐翔在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附近被抓的消息在微博、微信里廣泛流傳。21時,無界新聞經(jīng)過多方面信源查證,首發(fā)確認澤熙資本控制人徐翔當天上午被警方控制并帶走。但是,各類小道消息、懷疑與猜測并沒有因此而得到遏制。直至2日凌晨,新華社、央視正式確認徐翔被逮捕,從官方層面坐實了徐翔被公安機關逮捕的事實。
然而,事情并沒有結束,反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日上午,一則以新華社記者鄒偉(前晚徐翔被捕消息的作者)名義發(fā)布的消息再次在兩微一端引起刷屏。消息稱徐翔集團成員武雙試圖反抗逃脫,被警察當場擊斃。同時,包括財經(jīng)網(wǎng)在內的多數(shù)媒體紛紛轉發(fā)此消息,使該消息傳播的范圍大大擴大。正當各方錯愕時,藍鯨財經(jīng)記者平臺辟謠稱“經(jīng)核實,徐翔犯罪團伙成員武雙拘捕被當場擊斃”為不實消息。新華社記者鄒偉也發(fā)布朋友圈,稱“此為假新聞!此報道非我所寫,也非我社所發(fā),寫得業(yè)余且胡編亂造,請大家莫信!”至此,消息被定性為謠言。
從徐翔被抓到武雙被擊斃被定性為謠言,整個過程只有不到兩天時間,卻波及甚廣,充分體現(xiàn)了在當今時代網(wǎng)絡謠言傳播的速度之快,范圍之廣。
(一)新聞價值大
1.人物本身的顯著性。徐翔,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在財經(jīng)圈尤其是私募界被稱為傳奇、“私募一哥”,他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萬千投資者。但與其盛名相反的是,徐翔本人卻極少出現(xiàn)在公眾場合,整個人籠罩著神秘感。聲名鵲起卻神秘莫測使得徐翔被捧上了神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私募界的徐翔的影響力、知名度不亞于娛樂圈的知名明星,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數(shù)量眾多的私募人的心,有關他的任何一點傳言都會被爭相轉發(fā)。
傳統(tǒng)的西方新聞媒體以“看門狗”自詡,奉行“壞事情就是好新聞”的報道理念,媒體上充斥著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暴力、恐怖和災難性事件。而這樣的報道方式也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國的新聞領域。“不刺激,無閱讀”追求新聞報道的“星、腥、性”,以滿足讀者的某些人性之惡。徐翔被抓事件正是滿足“星、腥”的特征,滿足用戶窺探他人隱私的人性。而同時,人物本身的顯著性又符合新聞五要素。因此,一旦有疑似的謠言或新聞傳出時,總能引起線上輿論的一次大討論,不斷加入的或真或假的信息源更是刺激了用戶的感官和八卦心理,使得輿論場越吵越熱,謠言四起,真假難辨。
2.金融反腐背景下的事件重要性。隨著中紀委反腐的不斷推進,自9月16日起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助理張育軍被查開始,國信證券總裁陳鴻橋自殺,嘉實基金董事總經(jīng)理趙學軍被帶走,東北證券總經(jīng)理非正常離職,到10月底,中紀委下的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正式進駐一行三會,包括中、農、工、建四大國有銀行同在巡視范圍之內,金融反腐以石破天驚之勢拉開了大幕。在此背景下,徐翔被抓更成為各方面關注的焦點,越是新聞價值大的事件與人物,越容易觸發(fā)謠言。徐翔作為金融圈、私募界的焦點人物,其確認被捕一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事件報道模糊,信源少
1.首因效應下的信源模糊。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首因效應[2],即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在新聞傳播領域同樣有此效應,即用戶對首先接觸到的“權威信息”的“先入為主”心理效應。在武雙被擊斃這則謠言中,其背景是徐翔被抓,雖被央視等權威媒體確認,但相關報道卻極少,僅是簡單報道了事件的結果,起因、經(jīng)過以及后續(xù)處理結果和相關人員等都相對模糊,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而這則謠言在傳播伊始更是借用了疑似新華社記者的身份,無疑給急于了解更多事件細節(jié)的用戶提供了“權威信息”,而隨之不明真相卻跟著轉發(fā)的財經(jīng)網(wǎng)等媒體又進一步“坐實”了謠言的“真實性”,擴大了謠言的傳播范圍。
2.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虛擬性。網(wǎng)絡平臺為廣大網(wǎng)民提供了獲取信息的途徑,但由于其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也為謠言傳播提供了機會。網(wǎng)絡具有一般媒體介質不可比擬的虛擬性、開放性、互動性和隱匿性,是謠言產(chǎn)生的基礎。網(wǎng)絡參與者可以通過虛擬身份來參與話題討論、發(fā)表觀點,這樣匿名條件下的網(wǎng)絡參與者會暴露出更多的“個性”。網(wǎng)民在網(wǎng)絡世界的身份“脫離”了其真實的社會組織關系,失去了一種社會約束力。
(三)社會心理因素
一些成為謠言的事項事后都被確證部分甚至全部的真實性,尤其是被政府、專家等宣稱是謠言的信息或事件,這些反轉的劇情、被定性為謠言的部分真實性無形間強化了網(wǎng)民對謠言的信任和認同,用戶對媒介的信任度不斷降低?!皩幙尚牌溆?,不可信其無”的社會心理因素逐漸上升為用戶在認知新聞事件時的首要考慮因素。
(一)加強信源管控,加大監(jiān)督懲戒力度
在信息傳播時代,網(wǎng)絡的匿名性、開放性使得各類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如此次徐翔被抓事件,徐翔被警方控制的傳言在其后被證明為事實,而后的武雙被擊斃的謠言確是假借他人之口,混淆視聽,像此類真假混合的信息傳播不在少數(shù)。為了更好地管控網(wǎng)絡謠言傳播,必須加強信源管控,冒用、假借他人尤其是權威人士的名義的現(xiàn)象必須要加大懲戒力度。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大監(jiān)督力度,嚴格執(zhí)法,不讓別有用心之徒有機可乘。
(二)充分發(fā)布信息,提高用戶信息控制力,壓縮信息類謠言的傳播空間
信源模糊,信息發(fā)布不充分、不及時,無形間給此種信息類謠言提供了傳播空間,是各類謠言被不明真相的用戶接受的主要原因。由于用戶對事件信息掌握的不充分,信息控制力低,對真相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當有相關信息傳出時,只能通過二手渠道獲取信息的用戶,獲得信息的欲望越強,從而極易不理性地全盤接受。只有主流、官方媒體及時、充分發(fā)布事件的最新進展,滿足用戶需求,盡可能提高用戶的信息控制力,才能壓縮此類謠言的傳播空間,從而減少謠言的傳播。
(三)發(fā)揮意見領袖作用,引導用戶理性對待各類信息
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意見領袖”的概念[3],即在大眾傳播中,信息往往不是直接到達大部分受眾,而是通過能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為他人提供信息,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由此,要充分發(fā)揮意見領袖尤其是民間輿論領袖的作用,引導用戶理性認知信息。
除了民間輿論領袖外,主流媒體作為信息傳播中當之無愧的最大的意見領袖,更應充分發(fā)揮其作用,為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做出應有的努力。新聞傳播學教授吳信訓老師就曾表示,主流媒體作為信息傳播中的意見領袖,受眾面更廣,面對網(wǎng)絡謠言,更應當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首先,主流媒體要保證信息公開、多元、真實,客觀地把新聞事件及時告訴大家,給社會提供一個透明的信息環(huán)境;其次,主流媒體要關注網(wǎng)絡上的信息源,對各種信息進行甄別,發(fā)現(xiàn)虛假的、造謠惑眾的、有害社會大眾的信息要毫不客氣地進行揭露和批駁,盡到“把關人”的責任;再次,主流媒體要利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優(yōu)勢,打造傳媒品牌,提高公信力,維護好主流媒體在社會上的主體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奧爾波特.謠言心理學[M].劉水平,梁元元,黃鸝,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2]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等.人民的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