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毅
( 重慶郵電大學 國際學院,重慶 400067)
?
【教育教學研究】
《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教材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向
郭 毅
( 重慶郵電大學 國際學院,重慶 400067)
以《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教材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該教材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第一,以語用功能為綱,把一個個相對割裂的語境統(tǒng)一到不同的宏、微觀交際功能系統(tǒng)下,并重視語用功能知識的輸入,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功能能力,建立一個基本的漢語功能體系。第二,廢止綜合+小四門模式,改用“聽說+讀寫”教學模式來設計編排教材。第三,教材內(nèi)容應增加關于微信、淘寶、支付寶等社交媒體和網(wǎng)絡生活方式的內(nèi)容;增加關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或者節(jié)日內(nèi)容;語料選取應更貼近留學生真實生活,對話設計應是大多數(shù)留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都會碰到的場景。
對外漢語;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教材;語用功能能力;綜合+小四門模式
據(jù)美國全美比較國際教育學會(CIES)2015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已經(jīng)超過法國,成為繼美國和英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占全球留學生份額的8%。截至2014年底,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達377 054人[1]。快速增長的留學生數(shù)量使對外漢語教學持續(xù)升溫,同時也給留學生漢語教學帶來各種問題??梢赃@么說,當前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問題就是迅猛增長的留學生入境人口和無法與之相匹配的教學體系之間的矛盾??谡Z課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直接關系到普通高校來華留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口語好,則能順利迅速地融合到中國的學習生活中來,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專業(yè)或者運用這門語言尋找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幫助。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要學以致用。而要上好對外漢語口語課,擁有一部好的口語教材非常關鍵也非常難得,不然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部好的對外漢語教材不僅應包含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趣味性和系統(tǒng)性”等基本特征[2],同時應重視教材編寫的語用功能能力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本文就以《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這本教材為例分析當前對外漢語口語教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下一步教材改革的方向。
《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是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該系列教材2012年2月出了第2版,在全國普通高校的使用率較高。作為一本出版多次的漢語口語書,這本教材有很多優(yōu)點,諸如實用性、針對性和趣味性等,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
第一,該教材的編寫順序和語料選擇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沒有在一種統(tǒng)一的教材編寫理念下來統(tǒng)籌選擇安排教材內(nèi)容。另外,同一種語言功能的習得分散在多篇語料中,比較零亂。
例如,關于時間表達的練習。上冊的第3課“今天星期一”和第9課“今天幾月幾號”同樣是關于日期的表達,應該放在一課來學習、練習才具有統(tǒng)一性和連續(xù)性,也便于學生一次性掌握關于日期的表達。教材把“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今天9月8號,星期六。明天9月9號,星期日”這樣陳述性的語料放在第3課,此時學生的口語能力比較弱,這種陳述性的沒有上下文的語料非常不利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練習。但是如果把這段內(nèi)容放到第9課,和今天星期幾?今天幾月幾號這樣的問句對照起來講解和練習,就相對更科學一些,練習也更有針對性。
再比如關于“詢問”這類交際能力的習得,《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上冊一共有9篇課文涉及到這個話題,分別分布在從第5課、第7課、第8課、第11課、第13課、第16課、第22課和最后一課第23課中,幾乎橫跨一學期的課程。這樣把一個話題分散在多篇課文中,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和安排,弊端頗多?!霸诔跫壙谡Z教材中,同一種微觀交際功能,涉及的表達法眾多,而且零散地分布在各種不同交際情境中。目前口語教材這樣只按情境、不考慮微觀交際功能的編排法,往往會出現(xiàn)每一種交際情境下,涉及到的微觀交際功能知識眾多,重點不突出,而同類微觀交際功能下的多種表達法又無法集中學習和掌握、相互辨析,導致學生的微觀功能能力培養(yǎng)缺失?!盵3]口語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對話練習,也即是“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互動交際能力”和“語用功能能力”。后兩者的缺失是我國大部分口語教材都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語用功能能力?!罢Z用功能能力”又分為“宏觀交際功能”“互動模式”和“微觀交際功能”。所以,在口語教材的編寫上應統(tǒng)籌安排這些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和習得。
改革建議:目前的口語教材需要在交際的廣度、互動交際模式的種類上進行改進。具體來說:我們建議在口語教材編排時,嘗試以語用功能為綱,把一個個相對割裂的語境統(tǒng)一到不同的宏、微觀交際功能系統(tǒng)下,并重視語用功能知識的輸入,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功能能力,建立一個基本的漢語功能體系。
具體來說:口語教材編寫應該按照語用功能能力為綱,以宏觀交際能力、互動模式和微觀交際功能為目,兼顧口頭表達和互動交際能力培養(yǎng),然后更具不同的目再安排4~5種主要典型、常見場景,并選取真實的交際語料,加強宏微觀語用功能能力的培養(yǎng),使教材的編排具有統(tǒng)一性和一致性,突出交際功能的培養(yǎng)而非簡單的聽說技能養(yǎng)成,這也符合當前國際上關于外語學習的先進理念[3]。歐洲理事會于2008年制定了關于語言學習、教學、評估的整體指導方針與行動綱領——《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提出“面向行動”的外語教學理念。即“語言教學的價值不再體現(xiàn)為學到某種語言的語法和詞匯知識,也不再體現(xiàn)在習得孤立的聽說讀寫語言技能,而是把培養(yǎng)‘多元語言能力’作為提升現(xiàn)代社會公民素質(zhì)的手段和目標?!盵4]。所以,建議《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下一步改版應該體現(xiàn)這些先進的外語教學理念,提升教材的編排水平。
第二:“綜合+小四門”的教學模式導致目前《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教材和其他教材之間的配合不夠密切,教學效果和效率有待提高。
“語言教學的目的不是知識傳授,而是能力訓練。” “語言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習者掌握使用目的語交際的技能,語言教學的手段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操練?!盵5]按照兒童習得母語的規(guī)律,對留學生漢語口語課程的教材的安排應該是要創(chuàng)造各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以此讓學習者進入到語言環(huán)境中,去習得該種語言的使用,而不是簡單地講解詞匯和語言用法,簡單地進行語言訓練。實際上,外語學習更像是一種技能性的學習活動。而基于“綜合+小四門”理念下的《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和綜合課、聽力課以及讀寫課之間的配合存在較大問題,而口語課和聽力課的區(qū)分也很難界定,聽和說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聽說讀寫的互相脫節(jié),并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習得。華南大學宗世海在《我國漢語教學模式的歷史、現(xiàn)狀和改革方向》一文中提出:“‘綜合+小四門’模式最好廢止。其所依賴的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需要檢討;小四門過度分散,重復浪費;綜合與小四門之間,以及小四門內(nèi)部的配合很成問題;該模式教學效率不高?!盵6]
目前,《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教材體現(xiàn)的教學模式基本上為詞匯、課文和練習的順序教學,而且詞匯學習往往成為了教學重心。綜合課和口語課教材編排格局相類似。這種教材編排體現(xiàn)的教學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不能突出口語課的課型特點。全是對話練習的課文語料編排不能完全覆蓋學生日??谡Z交際情境。導致課堂教學比較枯燥和乏味,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倦心理。
建議:“‘綜合+小四門’模式比起美國的明德模式以及我國1986年以前的綜合模式是個大倒退,這種既不科學,又沒有效率,還不公平的教學模式最好廢止?!苯ㄗh按照“聽說+讀寫”教學模式來設計編排漢語教材。這種模式符合口語、書面語相對分離,“聽說一體”“讀寫一體”的原理,而且方便排課,方便考核,課程、教材、教師之間的平衡、公平容易得到保證,所以說它是最佳的教學模式[5]。另外,在聽說一體教材的編寫中,可以考慮教材編寫模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一些生活場景的視聽語料,提升課程的趣味性。
第三,該教材在生活場景和語料選擇方面存在不夠貼近生活,覆蓋面較窄,且文化浸潤力度不夠等問題。
具體來說,生活場景選擇覆蓋面不大,且大部分生活場景的選擇都是以北京為背景,這對于非北京的初級漢語學習者來說,語料提供的場景現(xiàn)實性不夠。另外,諸如現(xiàn)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諸如微信、淘寶、支付寶等信息在口語教材中都未涉及。初級口語上下冊都未有專門的課文學習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諸如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春節(jié)或者端午節(jié)等。只是在一兩篇語料里簡單涉及到了春節(jié)和餃子的內(nèi)容。
口語教材內(nèi)容的選取應該與時俱進,重視中華文化的嵌入和浸潤,同時體現(xiàn)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以幫助度過文化休克期,盡快適應在中國的學習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漢語交際能力,進而增強他們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語言的學習首先應是對所學語言背后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對所在國、所在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有了較多的了解,外國留學生才會較快地度過文化沖擊期,較順利地適應留學生生活,進而激發(fā)更進一步學習漢語的激情和信心。漢語口語課更多地承擔著提高學生日常生活溝通能力的重任。如何讓學生有興趣學習,學能致用,在用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漢語的信心這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思考的首要問題。體現(xiàn)在教材編寫上就是口語教材應該貼近留學生的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場景和語料一定是他們生活中真實碰到的,所學的口語技能一定是能活學活用的。
建議:教材內(nèi)容應增加關于微信、淘寶、支付寶等社交媒體和網(wǎng)絡生活方式的內(nèi)容;增加關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或者節(jié)日內(nèi)容;語料選取應更貼近留學生真實生活,對話設計應是大多數(shù)留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都會碰到的場景。諸如請假、參加社團活動、競選學習干部等生活場景應該予以涉獵。另外,如果可行,口語教材應該體現(xiàn)地域特色。中國是一個疆域廣袤的國家,南方和北方無論是從天氣情況到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風俗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口語作為實用性極強的課程,教材內(nèi)容一定要體現(xiàn)當?shù)靥厣?。所以,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不同地區(qū)應該有體現(xiàn)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口語教材,以密切貼近學生生活。
當然,發(fā)展?jié)h語系列教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曾經(jīng)發(fā)揮了的巨大的作用,現(xiàn)在也仍然是主要教材之一,它所具有的優(yōu)點和實用性毋庸置疑,只是距離該系列教材第2版改版的2012年,時間又過去了4年,社會生活和教學理念都在發(fā)生變化。所以,根據(jù)在教學中的具體使用感受,提出以上意見和改革建議。期望下一次改版的教材能有更新更好的教學理念,語料和語境選擇更符合當前中國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切實幫助留學生學好漢語,用好漢語,進而認同我們的國家和文化。
[1] 2014年度來華留學調(diào)查報告[EB/OL].(2016-09-30).http://www.eol.cn/html/lhlx/content.html.
[2] 劉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3] 許靜榮.初級漢語口語教材的語用功能能力培養(yǎng)研究[J].海外華文教育,2016(1):49-55.
[4] 岑海兵.論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語言教育觀[J].教育評論,2011(2):165-168.
[5] 寧春巖,寧天舒.試論外語教學的自然法則[J].中國外語,2007,4(2):38-41.
[6] 宗世海.我國漢語教學模式的歷史、現(xiàn)狀和改革方向[J].2016(1):18-39.
(責任編輯張佑法)
重慶郵電大學國際化教育研究項目“具有重慶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留學生教育教學研究”(GJJY15-2-22)
郭毅(1975—),女,講師/編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文化和地域性特色。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43
郭毅.《發(fā)展?jié)h語·初級口語》教材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向[J].重慶與世界,2016(12):134-136.
G642
A
1007-7111(2016)12-0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