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他還(只)是個孩子”中,“孩子”并不是詞典中的釋義,而是出現(xiàn)了語義泛化現(xiàn)象,“純潔”“需保護”“不成熟”等新義被激發(fā)。這些新義的激發(fā)和“孩子”自身[+年齡小]的語義特征有關。同時,也和“還”“只”表示說話人的主觀化評價意義有關。在關聯(lián)理論的作用下,新義得以被激發(fā)和理解。而和“孩子”有著近義關系的“兒童”“小孩”因為語義特征少于“孩子”,使用頻率不高,沒有產(chǎn)生相同的特殊用法。
關鍵詞:孩子 語義泛化 主觀化 關聯(lián)理論
一、引言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孩子”被解釋為兒童、子女。在網(wǎng)絡媒體和報紙上,不同于詞典中釋義的“孩子”的另類用法越來越多,表達的意思也并不相同。如:
(1)柯震東才23歲,他還只是個孩子,黃多多8歲了,她已經(jīng)不是孩子了!
(2)他(30歲)只是個脆弱的孩子,卻是我的親人,請大家不要攻擊他。
從例句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符合詞典中的常規(guī)釋義,而是產(chǎn)生了新義,表達了說話人的一種主觀評價。而和“孩子”有著近義關系的“兒童”和“小孩”卻很少有這種語義及用法。通過對現(xiàn)代漢語詞性詞頻的檢索和查證,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高頻出現(xiàn)的詞語,其詞頻為652.7245,遠高于近義詞“兒童”(105.1204)和“小孩”(57.0421),這也意味著“孩子”的特殊語義和使用頻率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是在與近義詞的競爭中獲得的。
二、“孩子”的新義分析
通過《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可以發(fā)現(xiàn),指人名詞“孩子”一般用于表示兒童或子女的語境中。如:
(3)老人有一個40多歲的孩子。
(4)一對夫婦帶著8個孩子,最大的孩子不超過12歲。
但是在例(1)中,“孩子”所指對象并不符合詞典的解釋,出現(xiàn)了語義泛化的現(xiàn)象,即“詞語在保持越來越少的原有語義特征的情況下不斷產(chǎn)生新的使用方式將越來越多的對象納入自己的指謂范圍”,指稱對象擴大到了非子女、非兒童等。這類指稱對象也成為“孩子”這一詞中的非典型性成員。伴隨著這種指稱范圍的擴大現(xiàn)象,在“孩子”本義的基礎上引申出新義。
(一)“純潔”義
(5)我只是個孩子。別說些我聽不懂的話。
(6)你們還是人嗎?我還只是個孩子啊!
這兩個例句都是在面對不適合少年兒童的話語和行為后說出的,說話人(成人)用“孩子”旨在突出自己的純潔性,不應該受污言穢語的侵害。而在“孩子”的相關語料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人們常常會使用“白紙”來進行比喻,突出二者在形式角色上的相似性。形式角色主要說明物體指向什么。“白紙”指向“白色的紙”,強調(diào)沒有其他痕跡。而“孩子”指向“兒童”這一不會有過多社會痕跡的人物,二者有相似之處,所以用“白紙”能突出“孩子”無痕跡的純潔特性。而在上述例句中,不需要喻體或其他形容詞便可以突出“孩子”的“純潔”義,新義出現(xiàn)。
(二)“需保護”義
在對相關語料進行檢集時,發(fā)現(xiàn)人們常常會用“樹苗”“幼苗”“花蕾”等來比喻孩子。這些喻體和“孩子”在施成角色上有著相似之處。施成角色主要說明物體的產(chǎn)生和來源。“孩子”和“樹苗”“幼苗”“花蕾”一樣,都需要培育和保護,這種相似之處使比喻得以成立。而在新用法之中,不需要喻體便可顯示出“需保護義”。例如:
(7)有時候很想有人來保護我,其實我還是個孩子,雖然27歲了。
(8)放過劉曉慶吧,她還只是個孩子!
例句中的主語均不表示兒童或子女,“孩子”在語句中為“需保護”之義,而非詞典中的義項。
(三)“不成熟”義
(9)我知道我不夠好,我還是個孩子,我不夠成熟不夠溫柔總是欺負你。
(10)可是你可不可以包容我?我還是個孩子,體諒一下我好不好,你別不理我。
“孩子”本義為“兒童”,身心均不成熟。而“孩子”的相關語料也顯示出,在修飾限制“孩子”的相關形容詞中,表[±成熟]的“懂事/不懂事”的出現(xiàn)頻率很高,僅次于“可愛”“親愛”“聰明”。所以,[±成熟]也是人們對“孩子”這一形象的固有認知。而在例句中,不需要形容詞的說明,便可以激發(fā)出“不成熟”義。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新用法下,“孩子”不再單純作為指人名詞,不在指向“兒童”“子女”,而是引申出“純潔”“需保護”“不成熟”之義。這些新義的出現(xiàn)不僅與“孩子”本身的義項有關,“還”“只”也起到了主觀評價上的限制作用。
三、“孩子”新義的激發(fā)原因和理解理據(jù)
(一)“孩子”自身義項的引申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sub+還(只)是個孩子”中,“孩子”有“純潔”“需保護”和“不成熟”義。這些語義也是由“孩子”的義項之一“兒童”引申來的。
“兒童”義項帶有[+年齡小]的語義特征,在人的認知觀念中,年齡小會帶有“不成熟、純潔、需保護”等義,屬于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所以“孩子”得以引申出“純潔”“需保護”“成熟”義。由于引申義并沒有超出這個認知范圍,和人類認知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是聽說雙方共同認知的一種情理,因此也易于被聽話人推理和感知。
(二)“還”和“只”的語義影響
在“sub+還(只)是個孩子”中,主要表達的是說話人的主觀評價和態(tài)度。其中“還”和“只”作為副詞,均有主觀化的表達功能,即語言表達出了說話人的情感和認識(沈家煊,2001)。學界對“還”“只”的主觀化現(xiàn)象做了很多研究。武果(2009)認為:“還”本為客觀時間持續(xù)義,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表示反預期義的主觀化用法,即表示對這種客觀持續(xù)的主觀態(tài)度,其反預期義可指向說話人、聽話人或雙方的語境預期。李冉(2015)認為“只”作為副詞,有“僅僅”義,表示了說話人對事件或命題的主觀態(tài)度。
在“sub+還(只)是個孩子”中,“還”和“只”均為副詞,修飾限定其后的判斷動詞“是”所引導的命題。若沒有“還”或“只”,整個句子便陳述了一個判斷“A是B”——“sub是孩子”,沒有主觀上的評價義和反聽話人預期義,不能產(chǎn)生上述的三種新義,故“還”和“只”對“孩子”的語義產(chǎn)生了影響?!皊ub+還(只)是個孩子”是主觀化的語言表達,表達了說話人的主觀性情感和認識。
“還”在“sub+還是個孩子”中,一般表示說話人的觀點。例(8)中,語境中的“劉曉慶”顯然是成人,聽話人認為成人不需要被保護,不用被“放過”。說話人為了反聽話人的預期,使用“還”來陳述自己的觀點,表示與成人相對的“孩子”的狀態(tài)仍在持續(xù),而這種持續(xù)是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反聽話人的預期,被聽話人感知后“需保護”義才有通過關聯(lián)理論而被激發(fā)的可能?!爸弧痹凇皊ub+只是個孩子”中,作為限定副詞,表達“僅僅”之義,修飾限定“是”的判斷范圍,突出除了“孩子”之外,“sub”什么都不是。但由于“sub”并不符合此義,因而能通過關聯(lián)理論的影響激發(fā)出新義。
(三)關聯(lián)理論的影響
依據(jù)關聯(lián)理論中的“明示——推理”模式,說話人會清楚地表示自己某事或者某信息的意圖,將信息融入話語中,而聽話人會對根據(jù)自己對說話人明示信息的推理來獲取說話人所隱含的意圖。所以,在“sub+還(只)是個孩子”中,“sub”均為成年人,不滿足“孩子”的基本義項,說話人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主體評價融入句中。而聽話人認為說話人已經(jīng)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信息意圖,為了理解其信息意圖,便通過自己對語境的識解來理解意義,認為“孩子”指向的是“純潔”“不成熟”或“需保護”之義。
四、“孩子”具有特殊用法的原因探討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孩子”的近義詞還有“兒童”和“小孩”。但是它們均沒有“孩子”的特殊用法,在使用頻率上也遠低于“孩子”。這也與“孩子”一詞的語義特征多于“兒童”和“小孩”有關。
(一)泛指
(11)孩子/兒童是國家最寶貴的財產(chǎn)。(*小孩)
(12)這孩子/小孩是我老年的拐杖。(*兒童)
“兒童”一般泛指一類人,不能進行特指?!靶『ⅰ眲t正好相反?!昂⒆印奔瓤梢苑褐?,又可以特指。
(二)子女
(13)這是老李家的小孩/孩子。(*兒童)
“兒童”并不表示“子女”這一義項,而“小孩”和“孩子”均有此義。
(三)年齡小
(14)老人有一個40多歲的孩子。(*小孩/*兒童)
“孩子”并不側重于年齡的大小,“小孩”往往有年齡小這一特點。
(四)稱呼語
(15)“爸爸老啦,孩子??!”王貴摸著我的頭,聲音里竟有些凄涼。(*小孩/*兒童)
“孩子”可以作為一種稱呼語,“小孩”沒有這種語義特征。
(五)書面語
(16)邱剛強看到時代需要音樂,兒童需要歌曲,更加堅定了創(chuàng)作兒童歌曲的信心。(*小孩/*孩子)
“兒童”有書面色彩,“小孩”和“孩子”不具有這種書面色彩。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將“兒童”“小孩”“孩子”三者的語義特征進行總結,具體如下:
兒童 [+泛指] [-子女] [+年齡小] [-稱呼語] [+書面語]
小孩 [-泛指] [+子女] [+年齡小] [-稱呼語] [-書面語]
孩子 [±泛指] [+子女] [±年齡小] [+稱呼語] [-書面語]
從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語義特征多于“兒童”和“小孩”。語義全面是“孩子”的使用頻率高的原因。使用頻率高使得“孩子”有更多的機會來形成特殊用法和新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sub+還(只)是個孩子”中,“孩子”并不是常規(guī)字典中的釋義,而是引申出了“純潔”“需保護”“不成熟”三個義項。這些義項的產(chǎn)生既和“孩子”本身的語義特征有關,也和“還”“只”所表示的主觀評價性語義有關,這三個義項的產(chǎn)生離不開關聯(lián)理論的支持。有著相近語義的“小孩”和“兒童”因為其語義沒有“孩子”全面,導致使用頻率遠低于“孩子”,沒有形成特殊用法和新義的機會。
參考文獻:
[1]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李強.基于物性結構和概念整合的名詞隱喻現(xiàn)象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6).
[3]李冉.“只是”的語義及篇章功能[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劉大為.流行語的隱喻性語義泛化[J].漢語學習,1997,(4).
[5]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6]武果.副詞“還”的主觀性用法[J].世界漢語教學,2009,(3).
(石文麗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