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N1N2”格式和“N1的N2”格式產生歧義的原因和條件進行分析,總結出兩種格式的歧義類型。
關鍵詞:N1(的)N2 歧義原因 歧義類型
名詞和名詞組合時產生多種的語義關系,N1(的)N2結構產生了歧義現(xiàn)象。N1(的)N2結構包括“N1N2”格式和與之相關的“N1的N2”格式。
一、“N1N2”歧義格式
(一)“N1N2”格式產生歧義的原因和條件
名詞組合時是否產生歧義和名詞的具體詞匯意義、小類及其語義特征有關。例如:“學校餐廳”“香蕉蘋果”“教授父親”具有歧義,“思想覺悟”“道德底線”“桌子上”不構成歧義。
構成歧義的名詞小類有:1.表人物的名詞與其他名詞組合:“學生家長”“青年服務社”。2.具體名詞與其他名詞組合:“香蕉蘋果”“奶油面包”。3.表動植物的名詞與其他名詞組合:“蔬菜面包”“小狗玩具”。4.處所詞和其他名詞組合:“老區(qū)參觀團”“鄉(xiāng)村調研組”。
時間名詞、抽象名詞和其他任何名詞組合時都不會產生歧義,如:“周六晚上”“三天后”。方位詞中“前”“后”構成有限的歧義組合,如“公園前一站”既可以理解為還沒到公園,也可以理解為過了公園。其他方位詞不會產生歧義,如“桌子上”“屋子外”等。
(二)“N1N2”歧義類型
據(jù)名詞語義特征不同,“N1N2”的歧義類型有四類:聯(lián)合/偏正關系;偏正/同位關系;動賓/偏正關系以及偏正關系內部的不同語義關系。
1.“聯(lián)合/偏正”關系
A.芒果蘋果 奶油面包 香草冰淇淋
B.工廠餐廳 學校商店 醫(yī)院超市
以上的N1與N2表示人物、食物、機構等的具體名詞?!癗1N2”結構表示聯(lián)合關系時,在語義上表示一個共同的屬概念,在這個共同的屬概念下是等級并列的種概念,如:“奶油和面包”“工廠和餐廳”?!癗1N2”結構表示偏正關系時,分屬于不同等級或者不同的概念范疇,N1表示領有N2或N1表明N2的屬性,N1對N2起描寫限制作用。如:“奶油的面包”“工廠的餐廳”。當N1和N2既同屬一種概念范疇、處于同一等級上,是并列關系,又屬于不同概念范疇或非同一等級概念,是定中關系時,“N1N2”就產生了歧義。如A中N1和N2既同屬“食物”范疇,是并列關系,N1也屬于“(食物的)原料、制成成分”范疇修飾限制N2或者表明N2的屬性(“奶油面包”指含有奶油成分的面包)。B中N1和N2既可以同屬“機構”范疇,N2也可以屬于“機構的部門”范疇(“工廠餐廳”中,“餐廳”可以是“工廠的一個部門”即“工廠的餐廳”)。
2.“偏正/同位”關系
D.他們領導 小王叔叔 小李阿姨
E.醫(yī)生母親 局長兒子 領導朋友
以上的N1和N2都是人物名詞,可分為兩小類:D類,N1表“人物”范疇,指稱某人,N2既表“人物”范疇,也表職業(yè)、職務、職銜,甚至是人際關系的“身份”范疇。N1N2表偏正關系時,N1和N2都表人物范疇,分別表示兩個不同的對象,即“某人和與某人有某種關系的另一人”,N1領有N2。如:“他們的領導”“小李的阿姨”。N1N2表同位關系時,N1和N2指同一個對象,N2表示身份范疇,N1N2表示“處于某種身份(N2)的N1”或“N1具有N2這種身份”。如:“處于領導身份的他們(他們是領導)”。
E類,N1和N2既表示“人物”范疇,指稱某人,也具有雙重語義特征。N1N2表示偏正關系時,N1和N2表示人物范疇,N1領有N2。如:“醫(yī)生的母親”“局長的兒子”。N1N2表示同位關系時,N1表示“身份”范疇,N2表示“人物”范疇。如:“醫(yī)生身份的母親”“領導身份的朋友”。
3.“偏正/動賓”關系
F.學習經驗 檢查結果 實施方案
以上N1是兼有名詞和動詞性質的兼類詞,比如學習、工作、檢查等。它們與其他名詞組合時,表現(xiàn)出名詞的性質時,“N1N2”結構表示偏正關系。如:有關學習的經驗、有關檢查的結果。“N1N2”具有動詞的性質時,表示動賓關系。如:學習什么的經驗,檢查什么的結果。
4.偏正關系內部的不同語義關系
G.青年服務社 領導檢查組 黑人商店
H.老區(qū)參觀團 鄉(xiāng)村調研組 街道調查組
I.小狗玩具 兒童臺燈 小熊餅干
以上從結構上看都是偏正關系,但根據(jù)N1與N2的具體語義特征不同,可以分成三個小類來考察。
G類,N1是人物名詞,N2是含動詞性成分的復合名詞,表示“機構”“團體”概念范疇。N1既表示N2中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施事),表明N1的所屬,也表示動作行為施與的對象、接受者(受事),表示N2的范圍時,N1N2就產生了歧義。如“青年服務社”:當N1表示施事,是“以青年組成的服務社”;當N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時,是“以青年為服務對象的服務社”。
H類,N1表示處所詞,N2表示含動詞性成分的復合名詞。N1既表示N2的處所,N1領有N2,也表示N1是N2中動作行為施與的對象,N1N2就會產生歧義。如“老區(qū)參觀團”:N1表示N2的處所時,是“來自老區(qū)的參觀團”;N1表示N2的動作對象時,是“參觀老區(qū)的參觀團”。
I類,N1是表人或動物的名詞,N2是表具體事物名詞。當N1既可以表示領有N2,在語義上也表示為N2的形狀、性質、材料等屬性時,N1N2結構就會產生歧義。如“小狗玩具”既表示“小狗擁有的玩具”,也表示“小狗形狀的玩具”。
二、“N1的N2”歧義格式
(一)“N1的N2”格式產生歧義的原因和條件
“N1的N2”在結構上沒有歧義,是個典型的偏正結構,但從語義關系上看N1的N2的修飾語和中心語具有多種語義關系。修飾語既修飾描寫中心語,也限制中心語。這種結構兼有兩種或幾種語義關系時,就會產生歧義。
袁毓林(1995)指出,產生歧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一個謂詞隱含結構:深層結構中有謂詞,表層結構中謂詞被隱去。如果“N1的N2”隱含謂詞的意義是同一的,則該結構是單義的;如果它隱含謂詞的意義不同一,則有歧義。如:
表層結構 深層結構
小李的信 寫給小李的信
小李寫的信
魯迅的書 魯迅擁有的書
魯迅創(chuàng)作的書
以上“N1的N2”隱含的謂詞意義不同一,引起不同的理解,產生歧義。而“小李的哥哥”“群眾的力量”這些結構隱含的謂詞同一,不會引起不同的理解,因而沒有歧義。
馮志偉(1995)指出,“N1的N2”是一個具有潛在歧義的抽象的歧義格式,但不是所有的名詞進入這個格式都會產生歧義?!癗1的N2”中,具體事物名詞和抽象名詞、時間詞、方位詞、數(shù)量詞在任何位置上都不與其他名詞構成歧義組合。如:“星期六的晚上”“學校的餐廳”“潔白的墻壁”都沒有歧義。
(二)“N1的N2”歧義類型
N1的N2歧義類型可分為兩類:一是領屬關系和屬性關系的重合,一是不同意義的領屬關系的重合。判斷N1的N2是否有歧義可以先看N1是否領有N2。N1若只能作為N2的屬性而不能領有N2,那么一般不會產生歧義,如“鐵質的鋼板”。N1若能領有N2,則可能有歧義,但不是全部有歧義。如:“王浩的信”有歧義,而“王浩的哥哥”則沒有歧義。
1.領屬、屬性關系的重合
在語義上,N1是有指時,“N1的N2”是領屬關系;N1是無指時,“N1的N2”是屬性關系。如“他的課本”“爺爺?shù)谋拮印敝?,N1指具體的人或物,是有指的,結構內部是領屬關系;“不生銹的盆”“紅色的嘴唇”中,N1作為N2的抽象屬性,是無指的,短語內部是屬性關系。N1既指具體的某個人或物(有指),又作為N2的抽象屬性(無指)時,就會有歧義。
根據(jù)N1和N2的具體語義特征的不同,N1的N2可分為三個小類考察。
J.工人的母親 局長的父親 教師的兒子
K.藝術家的精神 作家的風度 小貓的毛毯
L.香港的嘉賓 重慶的火鍋 鄭州的燴面
J類,N1是表示身份范疇的人物名詞,如工人、局長、教師等,N2是表示稱謂的人物名詞,如兒子、父親、母親等。N1是有指時,指具體的人,和N2是領屬關系,表示“N1所領有的N2”,如“教師領有兒子”“局長領有父親”,都是兩代人。當N1為無指,是N2的身份屬性時,和N2是屬性關系,表示“具有N1身份的N2”,N1與N2指同一個人,如“父親是局長”“母親是工人”。
K類,N1是表人或者動物的名詞,N2是表具體或抽象事物的名詞。N1作為實體既反映事物本身,又反映事物所具有的特征。N1是有指時,表示“N1具有、擁有N2”,如“藝術家擁有精神”“小描擁有毛毯”。N1是無指時,表示“具有N1某一特征的N2”,如“具有藝術家那樣的精神”“小貓形狀的毛毯”。
L類,N1是地名,N2是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N1是有指時,表示“N1擁有N2”,如“重慶擁有的火鍋”;N1是無指時,表示“來自N1的N2”,如“來自鄭州的燴面”。
2.領屬關系的重合
M.兒子的局長 小張的主任 小王的主席
N.魯迅的書 達芬奇的畫 周杰倫的唱片
M類,N1表示稱謂的人名,N2表示職位或角色身份范疇的人名。N2既指某種職位或角色,和N1是“N1擔任N2職位或角色”的領屬結構,也指擔任該職位或角色的人,和N1是“N1單位的N2”的領屬結構。如:“兒子的局長”既指“擔任局長的兒子”,也指“兒子單位的局長”。
N類,N1是專有人名,N2是具有某種特征的名詞。N2既是N1創(chuàng)作的作品,與N1是“N1因創(chuàng)作而領有的N2”的領屬結構,也是N1收藏的商品或者他人的作品,與N1是“N1因收藏而領有的N2”的領屬結構。如:“周杰倫的唱片”可以是“周杰倫創(chuàng)作的唱片”,也可以是“周杰倫收藏的唱片”。
三、結語
朱德熙認為,“一種語言語法系統(tǒng)里的錯綜復雜和精細微妙之往往在歧義現(xiàn)象中得到反映”。歧義現(xiàn)象的探討將帶給我們很多啟示,使我們更加深入的觀察和分析語法現(xiàn)象。對“N1N2”“N1的N2”兩種歧義格式詳細分析,不僅有助于對名詞語義特征的分析,深化對該結構及其歧義現(xiàn)象的認識,而且也為研究含其他名詞成分的格式分析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馮志偉.論歧義結構的潛在性[J].中文信息學報,1995,
(4):14-24.
[2]王維成.從歧義看句法、語義、語用之間的關系[J].語言教學與
研究,1988,(1):32-41.
[3]肖國萍.“名1(+的)+名2”格式歧義組合初探[J].福建師范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82-87
[4]徐陽春.錢書新.“N1(+的)+N2”結構歧義考察[J].漢語學習,
2004,(5):20-25.
[5]袁毓林.謂詞隱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結構的稱代規(guī)則
和“的”的語法、語義功能[J].中國語文,1995,(4):241-255.
(張悅 新疆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8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