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茶導(dǎo)讀
茶道,相同的動作和相同的品嘗能夠清晰、明確地重復(fù),達到簡單、真實而又講究的感覺,適合人和人,以很少的消費,就能變成有品味的貴族,因為茶是有錢人的飲品,同時也是窮人的飲品,故而茶道的特殊優(yōu)點就在于,在荒誕的人生之路上為我們打開一道寧靜而和諧的裂口。是的,萬物皆空,迷失的靈魂為美而泣,人間瑣事包圍著我們,那么,還是品味茶之清香吧。四處一片寂靜,聽到外面颼颼的風(fēng)聲,看到微微作響、隨風(fēng)飄揚的秋葉,在溫馨的陽光下安然熟睡的貓兒。呡茶一口,光陰便會升華。(妙莉葉·巴貝里《刺猬的優(yōu)雅》)
歷史悠久的茶馬古道傳承了普洱茶磚、餅、砣的加工方式,固化了普洱茶的形狀,還成全了她一個重要的數(shù)字。在一餅普洱茶的包裝上,我們總能看到一個數(shù)字,357克。為什么是“357”?
在茶馬古道上,馬馱著茶葉,人牽著馬匹,一行就是上千公里,一走就是上千年,人對馬的能力自然非常了解。一匹走長途山路的馬,通??梢载撝?0公斤,這都是老馬夫們總結(jié)出來的。為了保持馬的平衡,人們會把這三十公斤的重量,平均分配在馬背兩邊的籮筐里,一邊15公斤。今天的人們發(fā)現(xiàn),如果將7餅茶的重量加合起來,大約重為2.5公斤,那么六份這樣的包裝相加,重量剛好就是15公斤。
(普洱茶與數(shù)字7)
煮茶待客之人,于茶席上的著裝,可以“講究”一些為好。蔣勛在《品味四講》中提到:講究為美。我意見里的講究,不是多華麗名貴,而是付于多幾許心思。
相得益彰。茶人所著服裝契合當下環(huán)境氛圍。茶人著傳統(tǒng)中式衣裳,簡約、寬松、舒適,更能給當下平添幾許悠然自在感。而棉,麻,布,紗之類的織品的品相,質(zhì)感,著于肌膚的舒適感讓泡茶之人自己很舒坦愉悅,也能給周圍的人帶來歸田園居的美好感受。
符合節(jié)令,別具匠心。我曾看過一部關(guān)于日本藝妓的記錄片。片中一位資深的藝妓提及:日本的藝妓至少擁有四套做工昂貴的和服,適合春夏秋冬四個節(jié)令穿著。春天百花盛開,姹紫嫣紅;夏天鵝黃柳綠,清爽淡雅;秋實收獲,果實的橙黃或是楓紅;冬時蘊藏,厚重,便以藏青,黑為主調(diào),飾以梅松圖案。人穿著的衣裳顏色能與季節(jié)映襯,便是融入了自然的美好。我個人覺得如果茶人的服飾可以別具一點匠心,與四季的交替變更相映成趣,會更怡心怡人。
(潘泓錦談茶會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