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成
?
有效提問,讓思維之花綻放——高中語文課堂“四問法”
◎金玉成
語文課堂不是老師純粹傳授知識的課堂,不是老師一個人表演的課堂。課堂離不開師生活動,師生的活動離不開老師的引導,老師的引導離不開課堂的提問。因此,我們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設計,加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不能只是簡單地提問,為了提問而提問,在問題的設置設計上,有四種方法可以借鑒。
《論語·述而》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老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
如在學習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時,其中運用了五個典故,學生不好理解。為了解決這個難點,老師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進行啟發(fā):①這個典故是講什么內容的?(參照課文的注解學生大概能知道)②典故中的內容和當時的社會現實有什么關系?(啟發(fā)學生關注辛棄疾身世與南宋當時的社會現實,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引用典故的作用)通過老師的啟發(fā),學生就比較容易思考,得出第一問的答案:“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寫的是“孫權”,“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寫的是“劉義隆”,“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寫的是“拓跋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寫的是“廉頗”。然后由淺入深,連貫追問:“這些典故與作者、南宋社會現實有什么關系?”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身世,歸納出以下答案:“孫權”在南京建立吳國的首都,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國家;南朝宋武帝“劉?!痹诰┛谄鸨懛セ感?,平定叛亂;對這兩個人的描寫體現出作者仰慕英雄,飽含積極抗金的情感。
劉裕的兒子“劉義隆”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打無準備之仗,結果一敗涂地,暗指宋寧宗的權臣韓侂胄準備不充分,想要貪功冒進。作者在此告誡當局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否則,歷史會重蹈覆轍(韓侂胄于開禧二年北伐戰(zhàn)敗,次年被誅,正中了辛棄疾的“贏得倉皇北顧”的預言)?!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邸巴匕蠣c”留下的歷史遺跡。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祠下迎神賽會,辛棄疾寫“佛貍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策恢復的話,民俗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就會忘記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辛棄疾在詞末以“廉頗”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所有這些內容,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之下,學生會在問題的探討過程中逐步得出比較正確的答案,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一定的訓練。
再如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也可以依據元雜劇的基本常識設置啟發(fā)性問題,比如“四折一楔子”(楔子:序幕;四折: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的結構;“散韻結合”的語言特色——賓白、唱詞、科介;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故事的敘述由“散文”部分完成,感情的抒發(fā)由“韻文”部分承擔;音樂方面——一本一個宮調之下,由幾個不同曲牌的唱詞組成。教師心目中先要有預案,然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文本的閱讀,歸納出前文所述的這些答案。這樣的話,學生通過自我閱讀,既熟悉了文本內容,又了解了元雜劇的有關常識,將這篇文章化長為短、化難為易,為下一課時進一步鑒賞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習慣,開發(fā)了其語文思維。
又如分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一文的語言特點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請同學們按照“四四對四四”“六六對六六”“四六對四六”“六四對六四”等駢偶句式找出駢偶句子,并談談自己喜歡這些句子的理
由。這樣的問題,可以化解疑難問題,使之成為練習性的問題,促成互動性活動,讓學生去思考,動手,比直接講解此文如何文辭優(yōu)美要效果要好得多。學生通過這樣的引導,自然領會了其中的要點。在啟發(fā)性問題的幫助下,學生能鍛煉自己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問題的開放性即“一題多答”,就是說所提的問題只有一個,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惟一的,重視學生的個體體驗??梢宰寣W生用自己的體驗去進行個性化理解,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例如在《孔雀東南飛》這一課中,有一個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劉蘭芝是一個勤勞能干、孝敬婆婆的好媳婦,又是一個忠于愛情的好妻子,為什么最終的結局是夫妻雙雙殉情。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劉蘭芝沒有生下兒子,使得焦家“無后”;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劉蘭芝家庭背景不好;有的人認為是丈夫太軟弱了。到底是哪種原因,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點偏激都是可以的,教師不應定論,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求異思維能力的一個機會。
又如《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中,也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林黛玉到賈府,賈府上上下下的人對她噓寒問暖,但她還是“處處留心”,是林黛玉過于小心眼了,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學生可能說林黛玉心理不健康,小心眼;可能說賈府大家族的“虛偽”,等等。教師要允許學生自由發(fā)揮,進行個性化閱讀,不必強求一致,只要能言之有理。
開放性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解決具有開放性結果的問題過程中學生擺脫了標準化答案的禁錮,減輕了答題的壓力,學生答題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辨證思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訓練。
“假設性”的問題,也就是假設發(fā)生的情景或者情況的問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時這樣的“假設問題”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孔雀東南飛》一文,我們假設焦仲卿不聽母親的話,執(zhí)意不休劉蘭芝,結果會怎么樣?假如劉蘭芝不主動離開焦仲卿家,會有什么結局?有了這樣的假設提問,通過學生們的充分討論,其對主人公的性格分析會更透徹。
再如《紅樓夢》,假設賈寶玉不出家,結果會怎么樣?假設寶黛成婚,會有什么效果?通過分析,學生們可以明白作品設計人物悲劇結局的意圖:強化主題的揭示,增強作品的巨大感染力。這樣的虛擬性問題定然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研討的興趣,活躍課堂,開拓學生思考的深度和高度。
新課標《教學建議》一節(jié)中指出:“(語文課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币虼?,問題的設計還應具有探究性,注重思考的含金量。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在大軍兵臨城下,國家危亡之急,鄭國大臣佚之狐向國君鄭伯推薦了老臣燭之武,結果燭之武不辱君命,瓦解了晉秦聯(lián)盟,保全了鄭國。大多數同學不怎么重視佚之狐的作用,但實際上佚之狐有知人之明,也是個不簡單的人物,“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眱H僅14個字就談到了局勢、使者、對象、結果四個方面。從中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查找資料,探究實質,補充人物形象特點;同時讓學生理解《左傳》語言特色??芍^是一石二鳥。
又如《失街亭》一文,“街亭失守,到底是誰之過?”也可以設置探究性問題,讓學生結成小組,上網查找資料,形成結論。諸葛亮知彼不知己,他非常了解司馬懿,可見其知彼;但唯獨對街亭主將馬謖的安排上,諸葛亮可謂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實際上,馬謖對街亭的軍事意義認識不清,對敵手嚴重輕視,這種認識與思想,早已埋下了驕兵必敗的禍根,可惜孔明沒有看破。由此可見,諸葛亮在“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上先輸了一招。街亭之失,諸葛亮指揮失策,負有較大的責任。
再如姚鼐《登泰山記》一文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日),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焐昊蓿ǘ湃??;?,農歷每月最后一日),五鼓(五更),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睆臅r間上看,姚鼐登山的日子恰好是除夕,這就讓人有些想不通了,在別人舉家團圓恭賀春節(jié)的時候,為什么姚鼐要冒著大風雪登泰山呢,這與他的人生際遇有什么關聯(lián)呢?這些問題可以布置給學生,可以讓學生從姚鼐的身世、社交等方面得出其中原因。老師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既對問題有了深入地了解,也增加了對其更深刻的認知。
結束語:恩格斯說,“思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鼻‘數?、富有技巧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不但應該是新課程標準實施的做法,也應該是一種讓學生享受思維成功的活動。
參考文獻:
[1]顏崇國.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10).
[3]邱兆朋.課堂提問的策略[J].教學月刊,2006,(11).
[4]汪培新.如何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教學月刊,2005,(1).
(金玉成甘肅省榆中縣恩玲中學7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