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嘉
?
從《山中避雨》談語文教學常見問題處理
◎許嘉
《山中避雨》是我國現代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豐子愷的一篇隨筆,因為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而為更多的人所熟悉。文章敘述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經歷,從起初被雨所阻的意興闌珊,到找到樂趣,最后意猶未盡整個過程中的一系列變化,讓作者由衷地體會到了“樂以教和”的道理。而細品此文,也使筆者想到了在教學中常遇到的問題。
豐子愷和兩個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途中突降大雨,不得不歇息在三家村中的一家小茶店。一開始,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覺得掃興,但很快地作者反覺得有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人到中年,經歷了人事滄桑,見慣了起起伏伏,喜歡熱鬧,也能享受孤獨,片刻的寧靜中,作者平日里對生活的理解,文學美學方面的積淀都翻騰了出來,他體會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同行女孩不解這種趣味,“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
對于同一件事,由于閱歷不同,審美趣味不同,感受截然不同,這同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常遇到的情景何其相似。面對一篇篇千挑萬選出來的文章,教師充滿期待,學生卻毫無感覺或感覺錯位。比如有個老師在上《山中避雨》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當她滿懷期待地宣布“接下來的時間,我們一同去探尋文章之美”時,原本積極活潑的氣氛就像被潑了一盆涼水一樣,頓時冷卻下來,再無半點聲音——課后老師百思不得其解,覺得“也許是學生對美的定義不明確,可是美是不言而喻,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是熱愛美,追求美的,為什么學生卻感受不到?”
如何把自己感受到的趣味向他者說明,三言兩語是很難做到的,即便說清了,對方能感受到多少,也是個疑問。因為趣味的養(yǎng)成,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精神滋養(yǎng),沒有經歷歲月的打磨,經典作品的熏染,單靠他人的講解說明,一時間是很難心領神會的。語文教學的難,也就難在這里。作為文學家、教育家,豐子愷也有著同樣的困惑,“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向她們說明,也不愿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差異客觀存在,理解難達一致,生活中可以聽之任之,教學中卻無法回避,怎么辦?
當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出現障礙,有距離時,正是需要老師的時候,教師的作用、教師的水平也就在這時得以體現。不同的教師做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是給學生提供理解所必需的背景知識、百科知識。這是種事實性知識,考察的是教師課前準備的功夫,學生從知識中來,到知識中去,雖然從中加深了理解,但更多的是種聽到的知識,是表層的理解,并不一定感同身受,體悟到心。一種是教學生掌握相關的閱讀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得當的理解與感受。這是種方法性知識,學生從中學到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提高閱讀理解同一類型文章的能力。還有一種就是類似文中豐子愷的做法,這也是筆者下文想重點探討的。
面對女孩躲雨時的怨天尤人,豐子愷并沒有強求她們感受到自己體會到的趣味,相反他很珍惜這種由于不曾體會世事艱難而造成的“以物喜,以己悲”簡單直接的情感表達,但在理解的同時,他并沒有采取“不作為”的方式,坐視晚輩宣泄不良情緒,而是設法以自己的方式,幫助他們發(fā)現生活中的其他樂趣。
我們可以看到,豐子愷最初欣賞的,是雨中山色的別樣風姿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而女孩們高興的是在胡琴的伴奏下,唱著一首首自己喜歡的曲子,還引來了同齡人一起合唱,興奮之情可以想見。引發(fā)大家興致的關注點不同,但最后殊途同歸,有著同樣的感受:雖游山遇雨,可是卻別有樂趣,各自心滿意足。
回觀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時候教師似乎太執(zhí)著于一定要學生學到什么知識,講出什么道理,有意無意地要引導著學生朝著既定的結論靠攏,但其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直覺、本能反應同樣有可貴之處,而道理也不是靠
鸚鵡學舌般的復述就能被學生所真正接受。老師的問題為什么沒有得到回應,和問題過于籠統有關,對文本和學生的研究不深,也就難以找到學生與文本的交叉點。在語文出版社的教材單元說明中,編者這樣寫道“本單元所選的幾篇敘事文,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有了很深的感受以后才寫就的。這些文章,不僅向我們展示了生活的豐富多彩,還啟發(fā)我們努力去創(chuàng)造人生的樂趣和幸福?!惫P者很認同編者對包括《山中遇雨》在內的這一單元文章的總體評價,這篇文章最為打動筆者的并不是語言文字的美,而是作者在不佳的環(huán)境中處之泰然,并努力尋找到樂趣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份無論順逆都始終曠達的心境。所以如果筆者來引導,筆者會讓學生說說他生活中感受最愉快的一次體驗,也許他們同樣會發(fā)現有時快樂跟優(yōu)越的條件無關。因此教師一方面自身對文本要有深入領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現有的知識結構。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論及文章之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逼鋵嵔虒W也有相通之處,好的教學應該做到“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教師通過調整問題、提示點撥、同學觸發(fā),把學生思維、感覺推進到程度極限,然后點到為止,當然要做到這點很難,尤其是“止于所不可不止”。當學生確實還不具備悟透某個問題的能力時,克制住“好為人師”的毛病,不把教師的理解硬塞給學生,等待條件具備后水到渠成的一天,這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中應掌握的分寸,而這其中隱藏著的正是對學生的了解、理解和尊重。
文章故事的轉折,情緒的變化均源自音樂,借由一把簡陋的二胡,人們忘卻了周遭的不快,而單純地享受音樂本身帶來的樂趣,享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那么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當我們遇到審美上的抵觸、理解上的障礙時,是否也可以借助一些媒介、手段,幫助達到教學雙方最終的和諧呢?答案顯而易見。
不過,與作品中豐子愷遭遇到的情況可能有些不同的是,豐子愷是在比較偏遠的小山村,利用簡易的樂器,促成了與年青人的歡聚。而今天,我們有多媒體可以選擇,圖片、音樂、影像應有盡有,選擇時反而有了遲疑,這些輔助手段是否會削弱文學的陶冶效果?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多媒體的介入,我們沉浸在純粹文本的時間確實減少了,個別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可能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多數人由于生活積累不足、視野不夠開闊而導致的與文本的隔閡卻因多媒體的應用得以消除或減少。比如上游記、說明文、古文等,有些景點、事物、古代禮儀等是學生所不熟悉的,甚至從沒去過、見識過,原先教師費盡唇舌都未必能讓學生明白,雖然學生也可以借助文字說明進行想象,但想象很可能錯誤百出?,F在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當地的一些景觀和風土人情的圖片、所說明對象的直觀介紹、反映古代生活的影視作品,圖文并茂,學生一目了然。而用在這部分內容的時間減少了,教師就可以騰出時間對文本核心部分進行深挖細究,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到語文的魅力和內涵。因此,如果多媒體應用得好,把握好分寸,雖然課堂上可能看書的時間少了,但思考問題的深度卻增加了,學生理解和感悟的能力也隨之得到了提高。
在筆者聽過的語文課中,曾被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誦感染過,也曾被老師深情的歌聲感動過,被老師精準的簡筆勾勒折服過,老師的特長本身也是一種教學資源,讓一些難以言傳的情緒、感悟,通過言語傳輸以外的方式讓聽者達到心領神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些在豐子愷與年輕人的互動中同樣可以感受到,所謂藝不壓身,正是有拉胡琴這一技藝,有了豐子愷隨遇而安的個性,有他對世間萬物豐富的愛,他才能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在無法像上音樂課那樣彈奏鋼琴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利用音樂這一載體,拉了一首首當時人們耳熟能詳的樂曲,讓人們忘卻了不能成行的遺憾。在豐子愷幫女孩們發(fā)現適合她們的樂趣的過程中,他自己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音樂的教化和熏陶作用,體驗到音樂工作者的成就感和快樂??梢哉f,山中遇雨過程中作者所表現出來的正是作者人生智慧和生活情趣,同時也是他的教學理念在生活中的不自覺展現。
豐子愷在他的《教師日記》中曾這樣寫到,“我教藝術科,主張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間接效果。不求學生有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yǎng)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世,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的最大效用。”雖然豐子愷主要探討的是藝術教育,但作為同樣包含有審美教育、需要文藝涵養(yǎng)積累的語文教育來說,也可以從中有所借鑒,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不斷修煉自身的素養(yǎng),提高自己的審美品味,同時也要在教學中少些功利,多些耐心。
所以語文教什么,不只是知識,還應該借由那些經典的文本,讓學生感受到千百年來文人學者的智慧,滋養(yǎng)他們的心靈。只有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種個性成長的需要和心靈成長的力量,教師的教學才算真正找到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有效教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曉飛.遠離塵世詩意棲居——豐子愷散文魅力探尋[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許嘉福建泉州師范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