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彬
淺議新聞報道如何“接地氣”
■文/梁 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新形勢下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遵循??倳浌膭钚侣劰ぷ髡咭岸嗌钊牖鶎?、深入群眾,多接地氣”,這既是對新聞戰(zhàn)線開展“走轉改”活動的肯定,也是對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貼近群眾,更好履行職責提出的新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恪守正確輿論導向和職業(yè)操守,俯下身、沉下心,使我們的新聞報道更具權威性、指導性和可讀性,更“接地氣”,以“走轉改”的切實成效提升新聞報道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基層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是新聞記者成長歷練的舞臺。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基層就是新聞的源頭。“走轉改”活動,就是要深入基層這塊“實踐”的土壤吸收養(yǎng)分,抓活魚、找素材,不斷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與人民群眾融為一體,讓新聞之“眼”捕捉到真情實感,搜集到鮮活素材,讓新聞之“筆”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實踐是最好的舞臺。著名報人郭超人曾說過,一個記者的修養(yǎng),不僅僅是從書本中得來的,也不是在辦公室里頭熬年頭熬出來的,更不是蜻蜓點水式的采訪積攢出來的,青年記者要有長時間在基層工作的準備。
毋庸置疑,面對當前浮躁、浮華的社會風氣,不乏有一些新聞記者道聽途說,借助網(wǎng)絡摘抄拼湊,敷衍成文,甚至屢屢出現(xiàn)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不良廣告、新聞侵權等現(xiàn)象。從2007年轟動一時的“華南虎事件”和“紙做的包子”,到近兩年來的《廣電總局的“限娛令”》《深圳90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感動路人》《中國大媽訛外國小伙兒》等,假新聞層出不窮,震驚全國。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新聞觀出現(xiàn)了偏差?!白咿D改”正是對這種歪風邪氣的實踐糾偏。
2014年,錫林浩特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到基層一線開展工作。當時,我作為新聞中心的記者,負責追蹤采訪市委政府下基層結對幫扶的27名縣處級領導干部。短短一個月時間,我和下基層工作組的同志跑遍了全市16個蘇木鎮(zhèn)場、36個嘎查(分場)和25個社區(qū),相繼寫出了《一線工作法拉近干群心》《錫林浩特:幫扶在基層》《巴彥德力格爾嘎查牧民搭上幸福快車》《黨員干部動了情人民群眾暖了心》《給咱支部點個贊》等一系列反映黨員干部在基層服務群眾鮮活的新聞報道。深入基層采訪報道給我的最深刻的體會是:基層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只要你走下去,你就有抓不完的“活魚”;只要你肯挖掘,你的新聞就充滿了生氣和靈氣。
群眾是新聞報道的主角,是新聞記者做好新聞宣傳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新聞工作者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莊嚴使命,要到群眾中傾聽感人的故事,把人民群眾作為新聞媒體的真正主角,把鏡頭更多地對準他們,記錄表達群眾的心聲,表現(xiàn)群眾的喜怒哀樂,把黨的主張和反映群眾的心聲統(tǒng)一起來,用群眾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媒體所說的與群眾想聽的結合起來,使新聞報道更加生動鮮活,富有親和力。輿論宣傳有親和力,才能吸引讀者,贏得信任。
我們常說,新聞報道要吃透“上情”,把握“下情”。吃透“上情”,就是要準確理解和全面把握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透徹了解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把握“下情”,就要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真切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吃透“上情”是前提,可以保證新聞報道不偏離方向。把握“下情”是基礎,可以保證新聞報道能夠“接地氣”。
例如,在群眾心目中印象深刻的“新春走基層”活動,年年為春節(jié)期間的新聞報道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視率。這說明這檔節(jié)目“接地氣”。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到農(nóng)村牧區(qū)、工廠礦區(qū)、邊疆哨卡,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到基層中尋找故事,采寫了一批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作品。這種“接地氣”的新聞采訪活動帶給我們諸多啟示:人民群眾是新聞報道的主角,是做好新聞宣傳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生活,熟悉群眾語言,增強群眾意識,講述群眾的喜怒哀樂,才能改進文風,創(chuàng)作精品,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主旋律是新聞報道的遵循,是新聞記者各種素養(yǎng)最集中的體現(xiàn)。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個字,概括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耙袚疬@個職責和使命,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泵飨苍?jīng)說過“政治家辦報”。這就是說新聞記者應該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態(tài)度去認識事物,把握社會,要講政治、講黨性、明是非,保持清醒頭腦和記者的良知。真實是新聞的基礎,主旋律是新聞的靈魂。我們在寫新聞報道時,也一定要激濁揚清,揚人民之美,揚社會之美,這是人們的審美需要,也是社會的主旋律。新聞作品的寫作、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現(xiàn)實生活中最美的東西,把這些東西準確、生動、形象、及時地展現(xiàn)給受眾,使他們從中感受到美和善。當前,我國正處于“發(fā)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各種理論觀點和利益訴求相互碰撞,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工作中,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時刻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質和業(yè)務素養(yǎng),切實擔負起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
人民群眾是新聞報道的主角,是做好新聞宣傳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生活,熟悉群眾語言,增強群眾意識,講述群眾的喜怒哀樂,才能改進文風,創(chuàng)作精品,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作者單位:錫林浩特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