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打開歷史的褶皺:楊顯惠夾邊溝“生命三部曲”研究綜述

        2016-03-24 04:42:13毛偉東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長沙410081
        關鍵詞:紀實性

        毛偉東(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長沙410081)

        ?

        打開歷史的褶皺:楊顯惠夾邊溝“生命三部曲”研究綜述

        毛偉東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長沙410081)

        摘 要:遠離當下,回溯歷史,楊顯惠把深邃的目光拋向了五六十年代的右派生活。他聚焦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政治與自然原因在面臨饑餓與死亡困境時的底層人民與知識分子所呈現(xiàn)的人性嬗變,進而深入反省歷史,吸取教訓。他通過實地采訪調查,廣泛收集資料,書寫了紀實性小說新文體。他的行文充滿著“五四”知識分子的啟蒙精神,也帶著作家的良知與責任。打開歷史的“褶皺”,意味著揭示被蒙蔽的時代及諸多不為人知的黑暗歷史。

        關鍵詞:歷史褶皺; 生命三部曲; 底層苦難; 紀實性; 右派分子與孤兒; 批判與反思

        一、引言

        因前期創(chuàng)作數(shù)量較少和遠離文壇主流,“楊顯惠”這一作者身份尚未進入中國當代文學視野。直至2004年南京大學中文系丁帆主任在編輯《中國西部現(xiàn)代文學史》時,才將楊顯惠列入“報告文學”一章論述,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與此同時,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雷達先生是最早關注楊顯惠的評論家之一。早在80年代,雷達就發(fā)表了專門的評論文章介紹楊顯惠的創(chuàng)作,并準確預言了楊顯惠文學創(chuàng)作“重回西北”的轉向。此外,那一時期學術界的研究資料較為稀少。新世紀初,隨著《夾邊溝記事》的連載及出版,楊顯惠開始重新受到文學創(chuàng)作與評論界的關注。據(jù)筆者獲悉,圍繞“生命三部曲”,先后出現(xiàn)了10多篇考察楊顯惠創(chuàng)作的單篇文獻和相關學術論文;同時,媒體訪談也充斥報端、網絡,但該部分資料多重在揭秘性質,缺乏一定的專業(yè)思考,尚未形成小說評論的高潮。

        目前,國內對楊顯惠作品研究基本處于“小眾”狀態(tài),基本以期刊、報紙或者是訪談的形式呈現(xiàn),國外研究更是寥寥無幾。就其研究成果來看,呈現(xiàn)出集中評述后期作品而忽視前期創(chuàng)作的現(xiàn)象。

        楊顯惠的夾邊溝生命三部曲最早由賀雄飛先生在一篇評論中提出。它的起名初衷是想以“系列”的宏大敘述方式,來展現(xiàn)反右擴大化運動時期甘肅夾邊溝勞教農場的知識分子面臨饑餓與死亡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場景。而后接續(xù)書寫的定西專區(qū)孤兒們與底層人民的生活,以及甘南藏區(qū)人民與現(xiàn)代社會的融合跟斗爭,也暗示了生命三部曲的進一步美學追求。小說敘述由夾邊溝農場輻射到整個甘南藏區(qū),具有一定的文化蘊味,也暗示著作者對于甘肅題材書寫的決心與勇氣。

        二、生命三部曲中有關“底層文學”概念的爭議

        某種程度上,遠離主流意識形態(tài),關注下層人民生活的文學可以視為寬泛的“底層文學”。北京大學當代最新作品點評論壇主持人邵燕君所著《寫什么和怎么寫——談底層文學的困境兼及對純文學的反思》一文認為,楊顯惠的三部曲是典型的底層文學。她認為底層文學對于新文學內容價值的貢獻是將底層經驗提取出來,要求作家有樸素的真切性、內容的原創(chuàng)性。而楊顯惠以文學的虛擬與極富張力的想象,采取實地采訪收集資料的方式,開創(chuàng)了“底層如何更好地文學”[1]的創(chuàng)作新路。持此類似觀點的還有黨藝峰,他在《小說評論》中曾撰文指出,楊顯惠是“一個遠離當下生活的作家”[2]。楊顯惠小說的詩學價值證明了一點:“小說是政治性的,就算看來離政治最遠的時候也是這樣,同時小說也是逃離政治的,即使在它直接談論政治的時候?!保?]底層文學在學者徐兆壽眼中則被認為是文學接“地氣”。他指出《定西孤兒院紀事》是作者在挖掘底下的黑暗,自然染上了“地氣”;而《甘南紀事》是作者主動去迎接這種“地氣”,這種地氣也只有在充分接觸社會底層之后才能更加顯現(xiàn)。

        張?zhí)脮?959—1961年三年災荒的文學書寫》將楊顯惠的三部曲歸屬到“展現(xiàn)底層生活圖景的三年災荒書寫”。河南某高校研究者呂東亮卻對目前楊顯惠研究現(xiàn)狀表示了一定的擔憂,即“把楊顯惠的作品納入到‘底層文學’‘反思文學’等潮流中,過分強調楊顯惠作品的題材意義,有意誤讀并利用其作品的思想價值”[4],這種做法“對作家是不夠體貼的”。對此楊顯惠曾明確回應:“我的寫作和‘底層文學’本來就不是一個脈絡的,而是對新時期‘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延伸,是比他們更進一步的追問?!保?]筆者認為,楊顯惠的底層題材突破了以往小市民、底層社會人員等創(chuàng)作桎梏,開始深入歷史,關注右派知識分子與底層孤兒,這些創(chuàng)新性人物形象的描寫與展示極為珍貴,絕無媒體有關故事真實性的質疑之意。

        三、生命三部曲中的“饑荒文學”

        歷史只有通過文學形式才能予以深刻記錄,拒絕遺忘。郭守運曾撰文指出,“饑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由于物質匱乏而導致的生理上的饑餓,還有性愛上的,乃至靈魂上的饑餓?!保?]“缺失性體驗”概念的提出充分印證了楊顯惠等作家能夠將生活的真實性重新深刻體會,希冀感受生命的艱難與生存的困苦,以更好地還原與展現(xiàn)獨特而真實的內心世界。

        有關饑餓的文本敘事,張曉勇則從倫理意義、救贖探尋、政治隱喻、荒誕象征、細節(jié)能量五個角度,將目光投射到人類生存的普遍困境,即通過個體敘事來質詢歷史和人性——善良溫情與罪惡并存。而張?zhí)脮t將“災荒文學”分兩類在右派知識分子與社會底層人群中具體展開。他主要從紀實性文體、語言等來展示時代的饑荒。知識分子題材主要與其他“五七”作家的作品比較,“饑餓變成了一種規(guī)訓與懲罰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手段與工具”[7]。

        楊顯惠書中所呈現(xiàn)的“饑餓”實則已經淡化了同時代先鋒文學和新寫實小說中簡單把饑餓與滿足理解為整個永恒不變人性的敘述,更多地注重人物在艱苦條件下心靈的表達與潛意識的流露。

        四、生命三部曲的人性展示

        夾邊溝農場與定西孤兒院容納了較多的右派和孤兒,他們在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人性開始有所轉向?;蛳不虮既Q于自身人格的定位。筆者從美與丑二元對立的維度,展開了對于人性堅守與嬗變的進一步思考。

        (一)異化扭曲,丑態(tài)縱橫

        面對饑餓與死亡,楊顯惠筆下知識分子人性的變異與蠶食,無疑證實了時代的荒謬與歷史的黑暗。袁愛華在重讀夾邊溝系列的論文中提到,人性的扭曲加劇了知識分子命運的多舛。知識分子身上的弱點與獨立人格的喪失,尤其是“由受虐者向施虐者的轉化”,這一概念在盧翎《逼近歷史的真相——關于楊顯惠的“夾邊溝”系列小說》一文中有所涉及;但有所創(chuàng)新的是,他把知識分子的人性悲劇乃至人生與生命的罹難,升華到了一種“對生命實體的人道主義的終極關懷”,這是難能可貴的。與此同時,張軍府更加詳細地介紹了人的異化:權力對于生命的無情扼殺,好人變壞,人相食,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喜(類似黑色幽默性質)。此外,李莉在《拷問人性深處的靈魂》中談到的“生存與欲望矛盾時,人性的丑惡開始暴露”,這種丑惡同樣在諸多論文中有所涉及。

        (二)人性余輝,愛與善良

        災難時期的人性美更多體現(xiàn)于非知識分子領域,在底層人群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以《定西孤兒院紀事》為例,甘肅學者張曉琴看到了護士與大夫在孤兒院為孤兒們的日夜操勞,以及《獨莊子》中爺爺對于孫子的關心,《姐姐》為弟弟能睡上暖炕獻出了貞操。這種人性的光輝在當時緊張的生存條件下是值得肯定的。鳳群先生同樣抓住了很多細節(jié),如陳毓明在饑餓中仍然幫助別人,將自己女人送來的糧食分給了其他右派,可見知識分子的良知并未因逆境而泯滅[8]。值得注意的是,張軍府以主客觀角度來看待所謂的美好人性?!秺A邊溝紀事》一書中涉及的《上海女人》《探望王景超》《李祥年的愛情故事》三個故事,他認為正是這個一往情深的女人憑借著自身感官情緒的變化來抗衡客觀的生存世界,已達到對歷史的反思。這點相對于其它研究而言,極具前沿性。

        五、新型敘述與紀實虛構

        (一)歷史還原,細節(jié)真實

        雷達先生是楊顯惠作品評論的“重鎮(zhèn)”。在《長篇小說筆記之十六》專欄中,他曾指出,“夾邊溝系列大多有原型和真人真事做基礎,但作為藝術品,它是及時性小說”。因此,作家主體的歷史性重構使得小說極具震撼力。正如楊顯惠自己在中國小說學會第六屆年會上曾說到的,“只有后來者的書寫才能使反右敘事真正具有深刻性,才能逼近歷史的真相?!庇纱丝梢娖錃v史敘事的新奇在于,楊顯惠已然擺脫了90年代以來新歷史小說的傳統(tǒng)敘事,而以實際的歷史真事為背景,不能不說題材極具新穎性。

        主張歷史還原的還有王堯。他認為還原未必能夠達到所應有的深度,但至少比概念命題去解釋局部現(xiàn)象更為科學[9]。以這種思路去探究被遮蔽的歷史,歷史自然會逐漸明晰,歷史細節(jié)也代替不了歷史本身。歷史不僅需要“原貌”,更需要“全貌”[10]。陳沖先生的話一語中的,展示了細節(jié)真實的重要性。有關文學寫作的真實性,說到底還是個藝術說服力的問題,作家王蒙力挺這一觀點。筆者認為,楊顯惠的小說正是通過實地性的采訪調研,使得每個文本都有據(jù)可循。歷史的拼接與還原,就其自身而言,它夾雜著一種對歷史記憶的追念,并通過行文的含蓄冷靜得以扣人心弦。

        (二)合理虛構,創(chuàng)新文體

        楊顯惠將采訪獲得的素材寫成小說,勢必會對故事和細節(jié)進行整理與加工,或是給不完整的故事增加一些細節(jié)。對于《甘南紀事》,楊顯惠曾說過其中的故事一半真實,一半是細節(jié)聽說過后來編造的故事,虛構性大。虛構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生活,這似乎又回應了其“在追求作品的文學性,也追求文學的社會性”的創(chuàng)作宗旨。對此,張軍府在《新世紀知識分子題材的反諷敘事》中認為,楊顯惠的小說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但不同于紀實文學,因其具有獨特精神品格,帶有非虛構小說”的成分。因為它比一般小說更有歷史真實感與厚重感,這是紀實文學不具備的道德嚴肅性。這種提法表面上貌似矛盾,但潛意識說明了楊顯惠小說虛構的目的性與合理性。

        正如雷達先生所言,由于不是右派當事人的身份,且他是站在現(xiàn)時的立場去審視那段歲月,為盡量實現(xiàn)作家的“零度敘事”,部分敘述者的虛構成分也是極為符合歷史追憶的。對此楊顯惠提到,某種程度上人名虛構可以保護右派,避免給其帶來麻煩。說到創(chuàng)新,他的紀實性文體更是時代的創(chuàng)新。由于小說素材來源的特殊性和特定性,很難不用紀實小說的方式敘述,甚至無法擺脫采訪體與轉述體等新聞手法的運用?;诖耍斫鹣楦谴竽懙靥岢隽诵≌f新文體的假設,認為三部作品都有小說、散文、回憶錄、采訪筆記的蹤跡。

        (三)新穎敘事,脫離主流

        中國新聞周刊曾采訪楊顯惠,問其創(chuàng)作題材為何集中于甘肅地區(qū)時,他的回答是“文學就是寫一個,反映一片”。對此,彭金祥認為他是“以小見大”“自上而下”地揣度人文精神。與之相似,於可訓的論文則引申到了“截取橫斷面”的短篇小說構思。他認為楊顯惠的小說是其中一個典型。楊顯惠說他自己不會寫大歷史,寫的無非是再平常不過的底層人民。恰恰是這些底層人民,卻是時代與歷史的見證。黃桂元覺得楊顯惠的小說“另類”,是因為過于苦難,但正因為道義與責任的擔當,這種見證性的文學自然而然上升到了具有一種高度自覺的創(chuàng)傷記憶書寫。楊顯惠將底層人民個體經驗的災難事件上升到了普遍性的人類災難,把創(chuàng)傷記憶的書寫視為修復公共世界的道德責任,這點難能可貴,又是如此的“先鋒”。

        敘述紀實感,即黃桂元指出的敘述人稱轉化與交替使用,使得小說采訪痕跡較為明顯,有意為之,這有助提升作品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楊顯惠精心剪裁、加工和整合,以此淡化了作品的虛構性,增強了紀實感。張軍府基本認可黃桂元的說法,認為小說以記錄者的代言身份參與故事的敘述,語調冷靜、客觀、中立。

        有關敘述語言,彭金祥認為《甘南紀事》語言質樸無華,平靜自然,有著深刻的歷史震撼力?!抖ㄎ鞴聝涸杭o事》采用的是紀實性語言,平穩(wěn)語調。語法方面,生命三部曲多為較短陳述句或問答式的對話,語言淺顯易懂。通俗語言的采用是為更深刻地反映歷史內容,刻畫生活于社會底層人物的本來面目,以展現(xiàn)那個饑荒時代的主體精神。此外,何玲在《淺析夾邊溝紀事之表達技巧》一文中也提到,小說語言樸實,準確生動,地方色彩味道濃厚,北方地域的語言較為地道。

        值得注意的是,楊顯惠的敘事不同于多數(shù)“五七”作家的歷史控訴,劉瑞欣對此研究得較為全面。其撰文指出,“五七”作家所具有的親歷者身份、所具備的底層經驗,在文本敘述中更多地夾雜了其主觀傾向。而楊顯惠的敘述有別于共識性的集體敘述,通過紀實體小說這一新穎的創(chuàng)作體式,展開了有別于集體控訴的真實敘事。此外,“夾邊溝系列”顛覆了“五七”作家堅持的“公共敘事人”的敘事身份,進而提供新穎的非親歷敘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六、文化記憶與批判反思

        (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甘南紀事》相對其它兩部小說,顯得獨立性較強,其選材脫離了饑餓與死亡等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而是轉眼甘南藏區(qū),回味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融合。徐兆壽認為,該小說展現(xiàn)了甘南地區(qū)文明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逐漸消亡的故事,展現(xiàn)了對未來的擔憂,對現(xiàn)代文明的責難和對過去的無限緬懷。張曉琴在《民族文化危機的書寫與反思》一文中指出,甘南藏族是否能夠在現(xiàn)代社會的融入中堅守傳統(tǒng)的生存方式,仍是我們應該深思的現(xiàn)實問題,這也讓我們聯(lián)想到楊顯惠的創(chuàng)作動機。他認為“中國缺少憤怒的作家,這是中國文學的悲哀”。中國人是否在現(xiàn)代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教訓?對此楊顯惠不報樂觀態(tài)度,因為中國人善于遺忘歷史,于是生命三部曲應運而生。

        筆者認為,對于甘南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更多應從傳統(tǒng)藏區(qū)文明入手,去挖掘其與現(xiàn)代文明的融合及斗爭過程中所產生的蠻性與理性的較量,這也是中華民族看待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典型思路。

        (二)歷史批判與現(xiàn)實反思

        小說不是單純地對過往歷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饑餓與死亡的生存慘景來揭示時代的傷口與歷史的過錯,進而更好地展示知識分子在危難時刻所體現(xiàn)的人性扭曲與道德堅守。楊顯惠通過對知識分子的批判與文化記憶的重溫,達到對歷史的反思與時代的深省。此外,作者自身帶有的知識分子的自我批判精神,也足以從側面展現(xiàn)知識分子的苦難史。

        學者哈建軍認為,“文學就是要高舉批判的旗幟,文學的本質就是批判?!比壳鷶⑹挛谋镜漠a生意味著批判一步步由歷史轉向現(xiàn)實,由道德責任轉向文化價值。同時,與高爾泰《尋找家園》相比,彭金祥認為楊顯惠的饑餓寫作重在社會政治批判,這似乎與哈建軍的觀點不謀而合。故事中人物的生存哲學和“記錄者”以及作者的生存觀之間的張力,更使這種批判力度得以強化,最終以達到對病態(tài)時代的反思。

        包括《甘南紀事》,小說看似在暖色調中開始了作者的文本敘事,其實夾雜的隱形批判與反思更為發(fā)人深省。張曉琴有著強烈的民族文化危機,她認識到甘南藏區(qū)習俗與法律的沖突實質是兩種文明之間的較量。一個民族要放棄長久以來的處世觀念,又是何等的艱難與無奈。

        關于歷史反思與文化批判的文章不勝枚舉,筆者在這里只是選取了一些典型,以探討作者內心有關形而上的思考。面對知識分子性格的孱弱與嬗變,我們惋惜和哀嘆,但我們還是希望他們能夠承擔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正如楊顯惠一樣,時刻保持著知識分子應有的膽識與良知。

        七、生命三部曲之成缺

        對楊顯惠作品優(yōu)缺點的評論,迄今數(shù)量不多。在筆者所收集到的資料中,有涉及其成敗的。張曉琴認為楊顯惠的作品核實了故事情節(jié)原委,補充了歷史的感人細節(jié),以紀事或記事為關鍵詞串聯(lián)起了所有作品,貫通了寫作的宗旨和主題,可以說盡顯了“表現(xiàn)”之能事。與此同時,小說中有較多的戲劇性情節(jié),讓人百感交集。對于創(chuàng)作的不足,她也指出,作品中時間轉換過快,淡化了人物形象。加之以生存的艱難所引發(fā)的群體死亡,在解釋了人的生命脆弱與輕薄的同時,悲傷消極的情調淡化了藝術作品對于真善美和理想的追求。

        楊光祖則認為小說中人物心理描寫缺失,加劇了人物自身的平面化,使得小說在描寫人性之惡時沒有能夠深入到一定的人性之黑暗,沒有更加完整地寫出那種殘酷、恐懼與無情[11]。此外,他認為最大的缺點是《甘南紀事》中沒有佛教氛圍的涉及,在細節(jié)的揭露中存在遮蔽的東西。這點讓人想起了楊顯惠曾說過,他是一個徹底的唯物論者,他對于甘南藏區(qū)的佛教因素保持著謹慎的態(tài)度。由此可見,楊顯惠生命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還是緊扣其創(chuàng)作初衷與個人信仰的。

        八、結語

        楊顯惠的作品發(fā)人深省,盡管研究文獻種類較為單一,以期刊、報紙居多,海外研究也尚未形成一種熱潮?;诖?,筆者試圖將目前學界對楊顯惠的生命三部曲關于文學種類的歸屬,即是否可以劃為底層文學,或者如其自身所言的“苦難文學”進行了整理,同時也闡發(fā)了自己的觀點。

        有關饑荒文學概念的范疇,以《夾邊溝紀事》《定西孤兒院記事》為例,學者們試圖將其作品中的饑餓性加以表現(xiàn)。針對歷史災難的承受者——知識分子的人性缺失與嬗變,筆者進行了文獻整理與歸類。不難發(fā)現(xiàn),人性之美的研究較為薄弱,與此同時,人性丑惡也在諸多文獻中有所呈現(xiàn)并得以歸納。此外,底層人民間的人性關系與人情冷暖的變遷,也足以深入看待歷史和時代,該領域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有關生命三部曲的文體意識,或者說敘述方式的研究,文獻資料基本到位。但是對于楊顯惠作品的總體評價,還都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探討,這也是今后學界亟待研究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 邵燕君.貼著地面行走:《定西孤兒院紀事》的特色及其新世紀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問題[J].文藝爭鳴,2006(2):50.

        [2] 黨藝峰.一個遠離當下生活的當代作家:楊顯惠論[J].小說評論,2010(2):76.

        [3] 伍德.沉默之子:論當代小說[M].顧鈞,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27.

        [4] 呂東亮.在歷史邊緣沉思存在:楊顯惠論[J].小說評論,2010(1):85.

        [5] 楊顯惠,邵燕君.文學,作為一種證言:楊顯惠訪談錄[J].上海文學,2009(12):92.

        [6] 郭守運.饑餓的時代和精神救贖:當代文學“饑餓”主題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549.

        [7] 張?zhí)脮?1959-1961年三年災荒的文學書寫[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1):136.

        [8] 鳳群.歷史的還原與超越:讀楊顯惠“夾邊溝”系列小說[J].文藝爭鳴,2004(6):51.

        [9] 王堯.“文革”對“五四”及“現(xiàn)代文藝”的敘述與闡釋[J].當代作家評論,2002(1):62.

        [10] 陳沖.歷史的細節(jié)和由細節(jié)拼接的歷史:讀《定西孤兒院紀事》[J].南方文壇,2007 (6):80.

        [11] 楊光祖.楊顯惠論[J].揚子江評論,2012 (2):26.

        (責任編輯:張 璠)

        Open the History of the Drape:Literature Review of“Life Trilogy”in Jiabiangou Written by Yang Xianhui

        MAO Weid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Away from the present life,looking back to the history,Yang Xianhui throws deep eyes into the rightists in the 1950s and the 1960s.He focuses o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eriod,for some reason,such as the political and natural influence,which makes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and intellectual go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 when facing hunger and death dilemma.His writing aims at deeply reflecting the history and learning the historical lesson.Through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wide-collected data,he creates the new realistic novel style,which is full of the May 4th intellectuals'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of the May 4th in,as well as the writer's conscience and responsibility.Opening the history of the drape reveals the era of deluded and unknown dark history.

        Key words:history of the drape;life trilogy;underlying suffering;documentary;the rightist and orphan;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中圖分類號:I207.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297(2016)02-0072-05

        * 收稿日期:2015-10-25

        作者簡介:毛偉東(1991—),男,浙江湖州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寫作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寫作學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紀實性
        紀實性電視專題片的拍攝與制作探析
        新聞傳播(2018年2期)2018-12-07 00:56:16
        紀實性電視專題節(jié)目敘事策略研究
        新聞傳播(2018年1期)2018-04-19 02:09:00
        酈道元筆下的山水注記
        速讀·中旬(2017年4期)2017-06-10 13:53:45
        試析《嘉利妹妹》中的美國自然主義特征
        如何處理新聞攝影的紀實性與藝術性關系
        用新聞筆法豐富廣播紀實文學的表現(xiàn)力
        中國廣播(2017年2期)2017-03-20 11:36:31
        電視文藝節(jié)目的神來之筆
        論口述歷史紀錄片的藝術特色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48:08
        從繪畫出走的攝影對繪畫的影響
        公益廣告的紀實性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1:24:03
        亚洲男同gay在线观看| 美女叉开双腿让男人插| 日本岛国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黄色| 夫妻免费无码v看片| 性欧美老人牲交xxxxx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俺也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特区| 国产三级久久精品三级91| 精品国内在视频线2019|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黄色录像成人播放免费99网| 国产一区精品二区三区四区|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91自拍视频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 |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做法|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国产精品欧美福利久久| 夜夜被公侵犯的美人妻| 黄片午夜免费观看视频国产| 亚洲香蕉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男女啪啪动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毛片| 91爱爱视频| 长腿丝袜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丝袜美腿精品91在线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秒播 | 蜜臀aⅴ永久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有|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免|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