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學院圖書館
?
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研究*——以福建江夏學院貨幣博物館為例
福建江夏學院圖書館
黃美齡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教學科研的服務機構,大眾化的藏書服務越來越不能滿足高校師生研究和學習的需要,特色館藏資源正成為各高校圖書館建設的重要工作。福建江夏學院貨幣博物館的建設定位是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以特色館藏建設拓展圖書館服務空間,使圖書館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科研活動,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窗口。
特色館藏 貨幣博物館 高校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是廣大師生讀者進行科研、學習交流的文化活動空間。新時代的圖書館服務正朝著多元化、網絡化、個性化方向發(fā)展,特色資源和特色服務將成為圖書館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
特色館藏是特色服務的基礎。高校圖書館在長期的文獻資源建設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館藏資源基礎,圍繞學校重點學科專業(yè)特色,結合所在地區(qū)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發(fā)展的特點與優(yōu)勢,根據讀者的需求和資源搜集的可行性,確定自己的特色館藏,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點持續(xù)地建設特色館藏,使特色館藏成為圖書館特色服務堅實的物質基礎[1]。
福建江夏學院是新建不久的財經類本科院校,基本定位和發(fā)展目標是建設特色應用型大學。文獻信息的保障是形成教學科研特色優(yōu)勢的基礎之一。學院圖書館特色館藏,除財經類紙本文獻、數據庫資源外,最突出的是古錢幣收藏及以此為基礎的貨幣博物館。目前國內部分金融財經類高校為配合教學需要,利用實物貨幣進行直觀教學,積極建設貨幣博物館,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哈爾濱商業(yè)大學貨幣博物館、南京審計學院貨幣博物館、西南財大貨幣證券博物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貨幣金融歷史博物館等。
福建江夏學院貨幣博物館是福建省高校中唯一一個貨幣金融類博物館。貨幣博物館初建于2003年10月,初期投入100多萬元,目前收藏貨幣3 萬多枚(張),可供陳列展出的貨幣單品有3000多枚(張),展示版塊包括中國歷代古幣、福建歷代古幣(包括外國流入福建的鑄幣)、中國近現代幣(包括港澳臺現行流通幣)、世界貨幣等四大塊。貨幣藏品從最早的舊石器時代貝幣到先秦時期、唐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國時期的各種鑄幣和紙幣,還有蘇區(qū)革命根據地貨幣、各類紀念幣、外匯兌換券、票據等等,相對完整地展現了我國幾千年的鑄幣史和文化經濟發(fā)展概況,形制多樣,藏品豐富。
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只有與學校學科特別是重點學科和優(yōu)勢專業(yè)相關,才能服務于學校教學和科研發(fā)展的需要[2]。貨幣博物館之所以定位為我校特色館藏,與學校專業(yè)設置有關,江夏學院是一所以經濟和管理學科為主干,金融學科為龍頭,財經、法學、文學、工學協調發(fā)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財經金融類專業(yè)具有競爭優(yōu)勢和區(qū)域影響力,引領著學校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高校圖書館承擔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師生讀者服務的任務。為此,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應立足于學校貨幣金融專業(yè)學科建設要求,特色館藏建設更要與本校的重點學科專業(yè)同步。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有著4000年左右的歷史,中國貨幣史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極具文化價值。我國的貨幣文化是相對獨立發(fā)展并在世界貨幣史中顯示出區(qū)域類型價值,它輻射周邊,影響亞洲地區(qū),在世界貨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貨幣形成的歷史演進考察,貨幣的產生、發(fā)展、消失或轉化都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藝術等因素決定的,是歷史興衰、更替的重要佐證,也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標志。貨幣的實物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金融專業(yè)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貨幣博物館作為金融教學實踐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園地,對于展示貨幣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弘揚貨幣文化,普及金融錢幣知識,提升金融文化品位,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建好我們的特色館藏,形成圖書館品牌服務的同時,還充分反映學院辦學特色,為學院的未來發(fā)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福建江夏學院貨幣博物館從建立以來嘗試進行金融實訓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得到師生們的普遍贊譽,同時也得到各兄弟院校乃至社會團體的認可,成為我院乃至全省高校的特色與亮點。
4.1 區(qū)域特色與貨幣博物館定位
一個地區(qū)的貨幣發(fā)展史,也是一個地區(qū)的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史的縮影。福建自行鑄造貨幣始于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止于公元1949年,歷時1100余年,除元代外,福建歷代均有鑄錢行使,印鑄的貨幣有銅、鐵、鉛錢、銅元和銀錠、銀元、銀毫(角),以及錢票、紙幣等,印鑄和發(fā)行貨幣的主體有官方的財政、金融、軍事機構、民間經濟實體和僑資、外資銀行,貨幣種類繁多。宋代福建建州府(今建甌)的豐國監(jiān)作為全國四大鑄錢監(jiān)之一,見證了福建當時經濟的繁榮。以泉州港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再現了福建在對外開放和貿易往來中的特殊歷史作用。民國時期的貨幣變遷更驗證了政權更替決定貨幣發(fā)展的內在邏輯。福建貨幣發(fā)展史極具有地方特色,透過福建貨幣跌宕起伏的演變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貨幣既是在社會演進中誕生和發(fā)展,又對歷史的前進產生極大的影響。福建江夏學院作為福建省屬高校,在特色館藏建設中要注重體現地方特色并進一步彰顯,貨幣博物館在建設之初就特別重視福建地方貨幣的收集,其中省錢幣學會贈送的泉州出土的“永隆通寶”的錢范(陶范),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地方貨幣藏品,也是我們貨幣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在以后的館藏建設中,對于福建地方貨幣的收集仍然會是我們的工作重點。
4.2 貨幣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條件支撐
4.2.1 貨幣的保護
所有收藏的貨幣作為不可再生的文物,它們的保護尤其重要,一個好的博物館必定要有完善的文物保護等措施。在做陳列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各種文物如何準確定位和安全陳列,如何配制特殊文物的展架底座等,還要考慮到陳列環(huán)境的溫濕度、光照度、密封度以及防霉防蟲、防火防盜等一系列的文物保護措施[3]。保護文物是每個陳列設計工作者應盡的義務,學習并借鑒其他館的經驗,以更好地保護貨幣陳列室中珍貴的藏品,使我校的貨幣展品能夠保存完好,歷久彌新,并發(fā)揮其價值。
4.2.2 文獻資料支撐
館藏建設是任何一個圖書館完成其基本任務的最根本物質條件,也是圖書館開展其他業(yè)務活動的工作基礎[4]。圖書館在特色館藏建設中,重視與錢幣、鈔券、收藏、博物館等相應特色館藏文獻的采集,保證采購特色文獻的經費。我們在不斷補充貨幣館實物藏品的同時,也加大了對經濟金融類以及相關學科紙質圖書的采購力度,力爭為讀者構建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鏈。特色館藏體系不僅包含系統完整的印刷型紙質文獻,還有視聽型、縮微型、電子型文獻等載體,對網絡資源的整合與重組也應成為特色館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確保特色館藏經費的前提下要注重提高特色館藏的收藏質量,要收藏有研究價值的文獻。
4.2.3 依托學院自身發(fā)展,爭取多方扶持
貨幣博物館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特色資源建設講究持續(xù)和完整,只有不斷建設發(fā)展才具有生命力。博物館的建設就像圖書資源建設一樣,是逐步發(fā)展和完善的。在貨幣博物館建設的過程中,除了學校的支持外,我們要進一步與省博物館、省錢幣學會以及錢幣學專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繼續(xù)為我們貨幣博物館建設給予具體幫助和專業(yè)指導,作為我們堅強的后盾。結合貨幣博物館的建設,與金融院系教師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在信息社會,建設數字化貨幣博物館可以全方位展示館藏貨幣,讓貨幣以現代手段呈現,更好地服務教學,同時也有助于更好地建設貨幣博物館。此外,還可定期開展錢幣文化普及宣傳展覽,弘揚錢幣文化的同時也陶冶情操,提高學院師生鑒賞錢幣文化的水平。
建設特色館藏是時代賦予當今圖書館的責任,開展特色服務是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最佳之選。江夏學院圖書館正努力從師生讀者需要出發(fā),辦好貨幣博物館,為學院教學和科研提供特色服務,實施特色管理,促進圖書館事業(yè)在服務中創(chuàng)新,在服務中提升,在服務中發(fā)展。
[1] 劉海梅. 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J].學習月刊,2010(26):100-101.
[2] 侯立. 浩瀚錢幣清晰展現——“中國歷代貨幣館”的陳列設計[J].上海文博論叢,2008(2).
[3] 金以明. 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26(6): 93-97.
[4] 馮瓊.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探析——以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9): 168-169.
* 福建江夏學院青年項目(編號:2012C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