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向博山(實習)
?
“海上姊妹花”,難溫舊時夢“南張北蘇”的后半生
文 | 向博山(實習)
“張愛玲是須掩起來看的,蘇青卻躍然在眼前。她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我們好像看得見她似的?!薄醢矐?/p>
張愛玲
“出名要趁早”,張愛玲這么說,也這么做。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灘,號稱文壇“南張北蘇”的才女張愛玲和蘇青,可謂風光無限,賺足了人們的眼球。
然而,時過境遷。舊上海的燈光逐漸黯淡,我們對“南張北蘇”的記憶,尤其是她們的后半生,也逐漸模糊。
上世紀50年代初的新中國,正熱火朝天地開展新社會的建設(shè),文化界還是風平浪靜。
此時的張愛玲,也頗受禮遇?!斑@是個值得重視的人才啊!”時任宣傳部部長的夏衍如此評價,并親自點名要張愛玲參加上海市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
然而,隨著全國批判《武訓傳》,展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尤其是張愛玲跟隨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nóng)村參加土改工作之后,她逐漸變得沉默了……
時代與她注定彼此辜負,張愛玲最終離開了大陸,倉皇離去的借口是——繼續(xù)未完成的學業(yè)。
幾經(jīng)輾轉(zhuǎn),張愛玲到了美國。然而,她的寫作事業(yè)遠不如在上海時期輝煌,即便“她的英文比中文好”。一家美國出版社的退稿信甚至說:“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 …… 我們曾經(jīng)出過幾部日本小說,都是微妙的,不像這樣squalid(骯臟)…… 如果這小說有人出版,不知道批評家怎么說。”這部遭退稿的小說,是張愛玲在大陸的代表作《金鎖記》。
張愛玲的朋友兼遺囑執(zhí)行人林式同說:“她的家極為簡單,簡直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白色的墻壁空空的,沒有懸掛任何飾品??看笆且豁臣埡校@就是張愛玲的寫字臺?!?/p>
而近年來公布的張愛玲信件中也有她向友人的抱怨:“辛苦的從早上十點寫到凌晨一點,手腳都腫了。工作了幾個月,像只狗一樣,卻沒有拿到一分酬勞?!?/p>
許多研究者也喜歡用“凄涼”“窮困潦倒”來形容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這些都是事實。
“在張愛玲38歲生日那天,她和丈夫賴雅兩人做了點青豆、肉和米飯,吃完后一起去看了場喜劇電影,步行回家后又把剩飯吃了。”然而,張愛玲自己卻告訴賴雅,“這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次生日?!?/p>
如果從物質(zhì)上來說的話,張愛玲的后半生,幾乎可以說是一場破碎的美國夢。
“50年代的上海,哪怕只剩下一個旗袍裝,也應(yīng)當是蘇青,因為她是張愛玲的朋友?!苯鹦詧蛳壬@么說過。
然而,在新時代的潮流下,蘇青的旗袍并沒有繼續(xù)穿下去。她有孩子,她留在了大陸,她換上了人民裝,她成了一個名叫馮和議的普通婦女。
相對于在美國“窮困潦倒”的張愛玲,蘇青的后半生,也是生活無著,一直為錢發(fā)愁。
她參加過“婦女生產(chǎn)促進會”, 但也沒找到工作養(yǎng)家糊口。有朋友告訴她,香港的《上海日報》想請當年走紅的老作家寫稿撐門面。于是蘇青寫了三十二篇稿子寄過去,結(jié)果沒有得到一分錢稿費,反而被訓斥為思想不積極。為了生計,她還去越劇團寫劇本。她改編了郭沫若的《屈原》,反映頗好。在參加華東戲曲會演時,佳評如潮。演員獲獎了,音樂獲獎了,偏偏劇本沒獲獎,其根子是蘇青有“歷史問題”。
更為不幸的是,她還經(jīng)歷過一場冤獄。那是在改編歷史劇《司馬遷》時,為塑造好司馬遷的形象,蘇青寫信向復(fù)旦大學教授賈植芳討教,這完全屬于純學術(shù)探討。沒想到,1955年賈植芳被打為“胡風分子”。有關(guān)部門在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蘇青的那封信。于是蘇青也被打成“胡風分子”,關(guān)進了上海提籃橋監(jiān)獄。
1957年,蘇青被釋放。出獄后,她又回到劇團??墒莿F并不讓她創(chuàng)作,只安排她去看劇場大門。她之前創(chuàng)作的獲得觀眾好評的作品,已被他人改頭換面竊去。
蘇青退休后,和女兒、外孫三代人擠在一間10平方米的房子里。“成天臥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請中醫(yī),出診上門每次收費一元,不能報銷。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彼诮o好友的一封信里這么寫道。
1982年,蘇青69歲,疾病纏身的她離開了這個世界。病危時,她很想再看看自己的成名作《結(jié)婚十年》,可惜當時這本書已被查禁。
而在大洋彼岸,張愛玲在洛杉磯家中死亡幾天之后,才被人們發(fā)現(xiàn)?!安灰炜次业倪z體,不要舉行任何儀式,將骨灰隨便拋棄在荒漠無人處……”這是她遺囑中的一句話。
蘇青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庇嗲镉赀@樣評價張愛玲之死。其實,不論是張愛玲還是蘇青,她們筆下寫的是寂寞,她們的離去也是一場“寂寞”。
談到近代作家時,學者們愿意說:“老舍、沈從文曾離諾貝爾文學獎很近,還有張愛玲?!?/p>
可是,旅居美國的張愛玲,雖很勤奮地不斷修訂以前的東西,但很多作品并沒有發(fā)表。也許是她的英文作品不受西方重視,也許是她領(lǐng)悟到創(chuàng)作的意義并不在于發(fā)表。
而留在大陸的蘇青,除了創(chuàng)作一些應(yīng)時的劇本,沒有留下任何作品。時代徹底遺忘了她,越來越少的人記得,她曾經(jīng)是舊上海風靡一時的女作家。甚至在平反蘇青的反革命罪,恢復(fù)名譽也是在她去世兩年之后。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張愛玲的被“發(fā)現(xiàn)”,蘇青才被挖掘出來,她的《結(jié)婚十年》《浣錦集》陸續(xù)再版,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這個當年紅極一時的才女。
回望四十年前,不論離開大陸還是留在大陸,都沒有改變她們悲劇的后半生?!八齻兯煜さ?,一直是那個老上海,可是經(jīng)過巨變的上海,再也回不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