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婷
能走遍35個地點尋訪60多種美食拍攝10000多分鐘素材,最終在85分鐘的成片中呈現(xiàn)豐富多樣,活色生香的春節(jié)美食,非脫胎于系列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不能做到。首映時,片方友情提示,所有觀眾應自備零食入場,否則觀影過程“極其難耐”——能達到這樣誘人的效果,除了《舌尖上的新年》,同樣別無二家。
這些獨特,使“舌尖”在群雄逐鹿的賀歲檔獨樹一幟,連影片1月7日的上映時間,也與“要吃”諧音。
沒有明星出演,不具強烈沖突的國產(chǎn)紀錄片,近兩年在院線鮮有上映,2015年的《喜馬拉雅天梯》雖因品質收獲良好評價,但由于受眾群體局限,院線排片低等客觀原因仍未被廣泛關注。紀錄片需要更多口碑影片開拓市場,《舌尖上的新年》進行了另一次嘗試。公映前,《舌尖上的新年》總導演陳磊接受《綜藝報》專訪,不僅介紹了該片與電視版的攝,制差異,也暢談了創(chuàng)作背后的苦辣酸甜。
從小熒幕到大銀幕
談及將“舌尖”搬上大銀幕的契機,陳磊回憶起2014年5月該片在央視熱播時,一位影院的負責人找到劇組,要求在電影院同步放映,具體方案是“拿七集中的兩集拼成部90分鐘影片”,如果成功,算作一次電影院經(jīng)營、放映的新嘗試。但當時陳磊認為“電視和電影的敘述手法不同直接拿電視版在大銀幕上放映太草率了”,拒絕了對方的邀約,但做“大銀幕”的想法在整個劇組扎了根。
做完《舌尖2》,劇組時常討論做電影版的可能性,終于,在劇集播完那天,電視版總導演陳曉卿正式向大家提出了“舌尖”大電影計劃。
首先確定的電影主題是“年貨”。陳曉卿任藝術總監(jiān),一方面要求陳磊、鄧潔和李勇等電視版老搭檔先找到“有年味、有地方味、有家鄉(xiāng)味的年貨”,一方面去找投資。陳磊向《綜藝報》透露,“找投資的過程還是比較順利,大家一聽‘舌尖都很感興趣”。幾番接觸,該項目最終確定由北京東海麒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作為主要出品方,東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浙江視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聯(lián)合出品。按計劃,影片于2015年1月開拍。
時間到了2014年10月份,因為春節(jié)臨近,劇組需要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nèi)“跑遍中國”調(diào)研,在12月初將調(diào)研成果帶回北京,選擇,分配好從臘八到元胃節(jié)的拍攝計劃。為呈現(xiàn)“中國人餐桌上最豐富的美食,展現(xiàn)過年準備食物的用心”,攝制組在實地調(diào)研前力求做足案頭工作,通過美食顧司等多種渠道了解各地食物,“結構層面兼顧食材和地域差異,中國版圖的東西南北都會涉及;故事層面挑選來自農(nóng)村、山區(qū)、海邊和城市等不同家庭的過年方式”。編劇由陳磊兼任,大綱以時間為序,將不同家庭的過年方式從臘月排到正月十五。
做出電影的質感
“電影在我們心中都是比較神圣的”,陳磊向《綜藝報》記者強調(diào)。按照劇組的設想,希望“重新從電影的角度來設計,影像、聲音、敘事都和電視有差別”,并不斷研究“電影院的觀看方式與電視的差異”,細摳“畫面特寫的程度及鏡頭的穩(wěn)定性”。
為了讓影片呈現(xiàn)電影質感,在設備方面,攝制組采用了ARRIALEXA M18攝影機和專業(yè)電影鏡頭,取代電視版時期類似佳能,索尼等的輕便相機鏡頭。陳磊并不諱言,整個團隊里除攝影和錄音外,其他具備電影拍攝經(jīng)驗的人很少,連他也是頭遭,所以此番“拍攝現(xiàn)場有很多突發(fā)或意外狀況發(fā)生”,需要在剪輯時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
進入后期,配音依然由“舌尖”的“招牌聲音”李立宏擔綱;音樂方面,電視版的作曲阿鯤此次首度嘗試了很多搞怪,詼諧的音樂,試圖讓影片整體基調(diào)更有趣味,適合賀歲檔期?!拔覀兿M龀霰容^輕松,歡樂,并且會有一點點感懷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效果?!标惱谡f。
專訪總導演陳磊
美食“合家歡”感懷傳統(tǒng)春節(jié)
《綜藝報》:影片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檔期?你對目前影院的排片是否了解?有信心嗎?
陳磊:關于檔期,其買在拍攝之前我們就知道只有兩個選擇,不是春節(jié)前,就是從大年初一開始。但最終確定哪個檔期還是由投資方跟發(fā)行方按照他們的經(jīng)驗商定。
說實話我們不太懂影院如何排片,只是把內(nèi)容部分盡量做到能力范圍內(nèi)的完美。我認為在如今的市場情況下,我們這種投資體量比較小的紀錄片,應該還是可以收回成本,但可能也掙不了大錢。
《綜藝報》:這部影片的預設觀眾主要是哪些年齡層的人?
陳磊:應該是全年齡段,比較合家歡的。整個劇組都希望做出比較輕松,歡樂,并且會有一點點感懷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效果,這種感懷是淡淡地放在背后,最重要的還是美食層面。
《綜藝報》:電視版很強調(diào)“舌尖”系列的商業(yè)紀錄片屬性,電影版的商業(yè)價值體現(xiàn)在哪里?
陳磊:所謂商業(yè)紀錄片,其買是相對作者紀錄片來說的。作者紀錄片中,作者的自我表達更多,為觀眾考慮得較少。面業(yè)紀錄片則整體是從觀眾的角度敘述,給觀眾更多的信息量,知識量和娛樂性。《舌尖上的新年》和電視版的出發(fā)點都在于觀眾,希望給他們比較愉快的、享受的觀影過程。
《綜藝報》:這部影片回收成本的渠道有哪些?
陳磊:當時電視版發(fā)行了30多個國家,具體收益我不清楚,但應該是中國紀錄片中最好的。電影版的國際發(fā)行權被央視國際總公司買走了他們肯定會去推廣。另外,投資方和發(fā)行方跟之前電視版一樣,有一些跟淘寶網(wǎng)的商業(yè)合作,也就是用“舌尖”這個品牌去推一些美食產(chǎn)品。
《綜藝報》:套用時下比較流行的說法,你認為“舌尖”算不算IP(知識產(chǎn)權)?
陳磊:肯定是,盡管我不太明白lP具體怎么界定,但既然有投資人愿意把它做成電影,肯定說明它是有定觀眾基礎的。我們還和《中國國家地理》的原創(chuàng)團隊一起做了《舌尖上的新年》影視書,把我們幾個導演的拍攝筆記,拍攝內(nèi)容和一些美食家關于拍攝地過年習俗的介紹集結在一起,相對于片子會有更豐富的外延。
《綜藝報》:《舌尖上的新年》上映后,還會不會再拍續(xù)集?
陳磊:電視版《舌尖上的中國3》已經(jīng)在開始做了,雖然我沒有參與,但我們希望繼續(xù)有機會把它再做成電影。這部由于時間緊張以及篇幅原因,很多拍攝的素材都沒能使用,如果有機會做下一部,可以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