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Visual Perception-based Color Design for Primary School Building
張廣平,曹喬喬(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吉林長春 130118)
?
基于視知覺的小學建筑色彩設計研究
Study on Visual Perception-based Color Design for Primary School Building
張廣平,曹喬喬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吉林長春130118)
摘要:該文從視知覺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兒童的色彩心理進行分析,總結不同色彩在小學建筑中的具體應用,提出小學建筑色彩的設計原則,為以后小學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設計提供一些新思路與方向,使其能更適應于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建筑;建筑色彩;視知覺;色彩屬性;構件色彩
曹喬喬(1989-),女,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Abstract:Based on visual perception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on children color psychology,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colors in primary school building is summarized, with color design for primary school building present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building;color in architecture;visual perception;color attribute;component color
小學教育對于環(huán)境有著很高的要求,不僅包括建筑要為學生的學習交往提供相應的空間,而且還包括建筑空間的合理性與舒適性。兒童和成人的視知覺有很大的不同,對于環(huán)境的要求也有很大差異,基于視知覺理論,小學建筑的設計不僅僅是單純的功能、空間、流線設計,建筑色彩也應該占據很大的分量[1]。因此,基于視知覺的理念,探究小學建筑的色彩設計,對小學建筑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視知覺理論是源于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由于人們80%以上的信息來源為視知覺,當人們進行建筑活動時,視知覺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2]。國外在視知覺方面研究較早,魯道夫·阿恩海姆在基于視知覺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藝術與視知覺》,將藝術與視知覺理論相結合,在《建筑形式的視覺動力》中把心理學與建筑形式相結合,探索建筑影響人的視覺條件以及產生的心理效應[3]。國內在視知覺上也做了一些研究,《建筑視知覺》的出版證明了以視知覺來研究建筑設計十分必要的。
小學建筑色彩必須以兒童的喜好為主,需要以兒童的視知覺為基礎去研究,實驗證明,3-4歲的兒童已經開始能夠識別色彩,5歲以后兒童能夠識別所有的顏色以及色彩明度。小學建筑是以6-12歲的兒童為主,易受環(huán)境色彩的影響,運用色彩的原理,使兒童心理學及色彩心理學結合起來對小學建筑進行色彩設計,會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建筑離不開色彩,色彩是建筑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不同色彩的視知覺不同,明確不同色彩的知覺屬性,合理地運用到小學建筑中去有助于建筑的完整性與豐富性。
2.1色彩的視知覺屬性
色彩在視知覺上有不同的屬性表達,主要可以分為六類:暖色系、冷色系、補色、同類色、近似色和協調色,它們對視覺都有一定的沖擊力,在知覺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
色彩屬性的不同,給人的心理感受也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對兒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暖色比冷色更有重量感,暖色給人密度感較強,冷色則有稀薄之感,冷色給人以距離,暖色則給人以親近,這都是我們因視知覺而產生的主觀印象。見表1。運用這一印象感覺,我們可以合理的去選擇色彩,運用補色來抓住兒童的注意力,運用暖色來促進兒童間的交往。除去冷暖色之外,色彩的明度與純度也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例如暗色比明色更有重量感,淡色給人柔軟感、深色給人強硬感。運用色彩的不同視知覺屬性合理搭配,是使建筑的空間感更明確,建筑形象更立體的有效手段。
2.2構件的色彩
建筑構件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建筑色彩具體體現在構件的色彩,所以對小學建筑中的構件色彩進行分析總結,會對小學建筑的整體色彩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構件色彩不是大面積的色彩,運用起來會比較自由,平和的近似色、活躍的對比色都可以運用其中。
小學建筑中的色彩主要表現在墻面、門窗與建筑裝飾上。墻面色彩是整個小學建筑色彩的基調,它的色彩關系到整個小學建筑的整體用色,原則上是采用低明度的色彩作為底色,如米黃色、白色、淡粉色、淺藍色等常用底色,當然也要考慮到與整個地域的色彩肌理相協調。門窗則是建筑的亮點,常采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或鍍膜玻璃,除了玻璃本身的顏色,窗框的顏色對建筑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小學建筑中常用的處理方式有兩種:一是窗框較小或采用白色窗框,盡量不去影響墻面色彩,使其和諧地隱于整體的建筑外觀色彩之中。二是運用高純度的色彩對外立面進行點綴,突顯小學建筑的活潑性。建筑裝飾則是包含了外立面的線條、裝飾燈、各種軟裝、座椅甚至垃圾桶等室內外的裝飾性構件,它們的色彩都會對小學建筑有著很大的影響,高明度、高純度的小型裝飾品在其中特別適用。兒童處于對溫暖的渴求階段,木質的構件裝飾常運用到小學建筑之中,除了書架、書桌等常規(guī)的木質軟裝,墻裙、鋪地以及外立面等都可以適當地運用木質結構進行裝飾。
表1 色彩的屬性表達
2.3色彩在小學建筑的實踐
小學建筑都有不同的風格,例如鄉(xiāng)土建筑、現代建筑、后現代建筑以及有機建筑等,不同建筑風格的小學存有一定的差異性,而同一風格的小學建筑色彩各異,也保持了各自的特點。小學建筑的色彩設計主要分為建筑外部色彩設計與室內色彩設計,掌握色彩的視知覺屬性,合理地運用到色彩設計中,會對兒童身心健康有著良好的效果。
小學建筑的外部色彩設計,主要在于建筑的外觀設計與環(huán)境設計,外觀是兒童對學校的第一印象,根據兒童對色彩的喜愛程度,建筑外觀不應該用無彩色以及亂用色彩,前者對兒童心理產生壓抑之感后者則會出現“色彩污染”。環(huán)境色彩則以綠色植物為主,在游戲區(qū)域及室外交往區(qū)域應運用高明度的顏色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或者使用紅色之類的對比色來使室外環(huán)境增加趣味。
小學建筑的內部色彩設計則包含了教室空間、圖書室、禮堂、餐廳等實用性空間以及門廳、走廊、樓梯等灰空間。目前小學的實用性空間多以白色為主,實際上,淺色的墻面都有擴大空間的感受,加以突出的點綴色,可以保證室內的色彩效果。針對不同的使用空間,可以根據顏色的不同特性進行設計,像橙色能引發(fā)兒童的食欲,餐廳中添加橙色元素;藍色能使兒童安靜,圖書室中添加藍色元素;暗紅色能使空間更穩(wěn)重,禮堂可以添加低明度紅色。而在灰空間之中,綠色作為常用的通行色,可以在走廊或樓梯中使用,黃色可以促進兒童間的交往,可以在門廳、走廊以及挑臺等地點使用。
視知覺是兒童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用視知覺理論來解讀建筑色彩的設計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在分析兒童視知覺的基礎上,小學建筑的色彩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幾條設計原則。
3.1以兒童為本原則
素質教育的理念之下,以兒童為本的觀念逐漸被重視起來,這不僅表現在教學之中,在建筑設計中也應該被重視,建筑必須要有人的感知,這在小學建筑中尤為重要。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心理感受差異較大,因此,在色彩設計上既要滿足色彩設計的基本要求,又要保證兒童的特殊心理需求。
根據不同年齡兒童喜好色彩的調查,5-8歲的兒童喜歡紅、紫紅、朱紅、粉紅,9-10歲的兒童喜歡紅、碧綠、黃,11-12歲的兒童喜歡紅、黃、綠、藍;而這三個年齡段的兒童都對黑、白、灰等無彩色以及深棕、紫色、淺綠等色彩有一定的排斥感。由此可見,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已經充分認識到顏色,并對顏色有著自己的偏好,在學校建筑選用色彩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共性與個性,適宜的色彩設計應該以兒童的視知覺為本。
3.2豐富性原則
小學建筑的豐富性是隨時間而變化的,50-80年代的小學建筑大部分是灰色調,整個建筑是呈現無彩色的狀態(tài),到90年代一部分小學進行翻新,開始使用大面積的色彩進行涂刷,但從整體來看并沒有很多色彩設計的痕跡。1999年國家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來,新建小學校園在設計時逐步重視色彩的運用,正是由于我國對建筑色彩的研究起步較晚,現階段有關方面的理論水平不夠完善,導致了建筑色彩設計時常有不理想的狀況發(fā)生,色彩心理學研究證明,色彩環(huán)境對人的身心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豐富的色彩在建筑設計中是十分必要的。
圖1 80年代建的小學
圖2 2014年建成的杭州白馬湖小學
3.3靈活性原則
小學建筑色彩靈活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色彩本身靈活性的表達,二是兒童心理的多變。根據色彩的視知覺屬性,同一顏色的不同明度與純度都會給兒童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的多樣性是色彩靈活性的基礎。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大多喜歡紅色,但是紅色調過多的屋子會使兒童產生煩躁之感,藍綠色即使會讓兒童安靜平和,藍色調過多也會使兒童產生陰冷之感,靈活的組合運用色彩對小學建筑至關重要。
6年的時間讓兒童不斷成長,身體的成長必然會帶來心理需求的變化,讓兒童長期處在單一固定的彩色環(huán)境中,會使物質環(huán)境跟不上他們的成長,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產生消極影響,小學的色彩環(huán)境靈活而多變,才能使其適應小學生不斷變化的色彩心理需求。
3.4趣味性原則
顏色變化的趣味性無處不在,紫色引發(fā)憂郁和傷感,大面積的紫色會使兒童產生不適,但在小學建筑色彩設計時,點狀紫色的運用在空間中會賦予空間一定的趣味性。黃色可以促進交往,是一種鼓勵的顏色,也能夠讓兒童感到舒適,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大面積黃色墻面的教室對兒童有促進作用,但是黃色元素較多的宿舍卻會對兒童的睡眠有一定的影響。以兒童的視知覺去研究色彩,并運用到小學建筑之中,會使整個建筑富有趣味性。在實際的案例中,在走廊上按照兒童行進路線可以用色彩進行裝飾,既可以明確室內的流線,又可以大大增加兒童在行進途中的趣味[4]。良好的色彩設計會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也有益于保持兒童對校園的好奇心與新鮮感。
總之,色彩是小學建筑中的重要構成因素及設計語言,也是小學建筑設計中重要的表達方式。運用視知覺原理,建筑設計從小學生特殊的視知覺出發(fā),充分了解他們的色彩需求,遵循建筑色彩的設計原則,營造出適合小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建筑色彩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張碚貝,黃靜.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幼兒園建筑色彩設計研究[J].四川建筑,2009,29(6).
[2]蘇揚.視知覺理論下的幼兒園建筑設計[J].山西建筑,2010(17).
[3]寧海林,馬明杰.阿恩海姆的建筑空間觀[J].城市問題,2006(3).
[4]季翔.建筑視知覺[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57-84.
責任編輯:孫蘇,李紅
信息快讀
作者簡介:張廣平(1972-),女,吉林長春人,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建筑創(chuàng)作及其理論,以及建筑節(jié)能設計與技術。
收稿日期:2015-12-31
doi:10.3969/j.issn.1671-9107.2016.02.012
中圖分類號:TU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107(2016)02-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