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市新北區(qū)銀河幼兒園 王 輝
用兒童的眼光看兒童
——積木專用室觀察交流實錄與思考
■ 常州市新北區(qū)銀河幼兒園 王 輝
觀察時間:2015年9月23日上午11:00
觀察地點:積木專用室
觀察對象:大四班幼兒16人、S教師(工作第二年)
觀察者:W老師(集團教科研管理者)
觀察背景:積木專用室在孩子們的規(guī)劃、設計下,已經(jīng)正常運轉兩周,由孩子規(guī)劃、整理,六個大班輪流使用,每班連續(xù)使用2-3天。
走在積木室外面就已經(jīng)聽見“哐、哐”“嘩啦、嘩啦”的積木重力碰撞的聲音。走進積木室,四、五十平方米的積木室的地面上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大大小小的積木,16個孩子,有的彎著腰在撿積木,有的則抱著積木在走動,有的把積木扔到地墊上……最后孩子們把地板上雜亂的積木全部堆積到地墊上,動作在繼續(xù),聲音在持續(xù)。
思考:1.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頻率與原因。這個現(xiàn)象是第一次出現(xiàn)還是多次出現(xiàn)?如果是多次出現(xiàn),老師意識到了嗎?孩子們意識到了嗎?
2.如何與老師、孩子交流互動,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此問題?
第一次與幼兒分享交流:積木如何輕輕放?
W老師和幼兒坐在地墊旁邊,面向地墊上的積木。
W老師:孩子們,你們剛才收積木的時候有沒有聽到聲音?聽到了什么聲音?
幼1:吵死了。
幼2:聲音很響,哐哐的。
W老師:都聽到了嗎?
眾:聽到了。
W老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響聲?
幼3:他們有人扔積木。
幼4:我看到XX把積木扔到墊子上。
W老師故作驚訝:扔積木?這樣的行為好嗎?
幼5:這樣不好,積木都摔壞了,下次不能玩了。
幼6:積木會摔疼的。
W老師:有什么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幼7:我知道,我知道,要輕輕放。
W老師:這個方法,你們認同嗎?
(孩子們點點頭)
W老師:可是,怎樣才是輕輕放呢?
幼8:就是沒有聲音。
W老師:哦,積木放下的時候沒有聲音就是輕輕放了。哪位小朋友可以示范一下呢?
幼9(拿起旁邊一塊積木慢慢地放到地面上):就是這樣,慢慢地放。
W老師:慢慢放,尤其是落地的那一刻要慢。大家試一試。
孩子們紛紛起立拿起積木,有的蹲下去,把積木慢慢放下;有的彎著腰,眼睛看好了積木,小手慢慢落下;有的干脆坐在地上,一個一個擺上去。雖然仍舊在搬運,但頓時聲音全無。
思考:1.孩子們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后果嗎?有沒有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語言可從幼兒的行為結果出發(fā),引發(fā)幼兒去思考其動作與結果的關系、其結果與材料及他人的關系。
2.孩子能說到做到嗎?長期積累的行為如果要改變,只憑借一次交流很難,更多的還是要用現(xiàn)場體驗的方式解決問題,幫助幼兒改變行為,并持續(xù)21天。
W老師:大家學會輕輕放后,現(xiàn)在感覺怎么樣?
幼兒:一點也不吵;積木也不會摔壞。
W老師:對,既愛護了積木,又不影響別人。
W老師:你們喜歡到這里玩嗎?
幼1:喜歡,可以搭大大的城堡。
幼2:我也喜歡到這里來玩,可以搭飛船,我搭的飛船……
……
W老師(故作遺憾):W老師都沒看到,好遺憾。
幼3:W老師,您下次來看我們搭。
W老師:可是,你們搭積木的時候,W老師沒有時間來看啊。
幼4:讓S老師拍照片給您看。(教師的觀察拍照已形成常態(tài),孩子們已經(jīng)習慣)
W老師:主意不錯,還有其他方法嗎?
幼5:放在這里,等W老師來看。
幼6:不行,S老師說要拆掉。
W老師(故作疑問):要拆掉?為什么要拆掉?你們想拆嗎?
幼兒(異口同聲):不想拆。
W老師:那怎么辦?
生化實驗所用的污泥取自北京市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二沉池,未進行實驗前污泥放置幾天發(fā)黑發(fā)臭,沉降比為80%,污泥沉降性能較差。為保證實驗的進水水質和污泥活性,需向污泥中投加營養(yǎng)物質以培養(yǎng)具有良好活性的污泥。污泥中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依照水質要求按一定比例投加,投加比例如表2所示。
幼7:就放在積木室里,誰來了都可以看到。
幼8:留在這里,下午接著搭。
……
W老師:你們都同意這樣嗎?
幼兒一致同意保留作品。同時補充,讓老師用照片或文字幫助記錄搭建過程與作品介紹,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作品。
思考:1.建構好的積木是拆除還是保留,不是老師說了算,要聽一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們想拆除或想保留的原因,再進一步作判斷。
2.記錄是孩子的表征形式之一,能夠幫助老師進一步了解幼兒的行動軌跡和內心想法,同時也是保留幼兒思維、行動痕跡的最好方式之一。教師的記錄會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的內心滿足,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方式。
幼兒1:好亂啊!亂七八糟……
W老師:那應該怎么辦?
幼兒2:擺整齊。
W老師:那積木確定是收在這里嗎?
幼兒3:我們老師讓我們收到這里的。
W老師:這里是什么地方?
幼兒4:搭積木的地方。
W老師:你們覺得積木應該要收到哪里?
幼兒5(指指后面的積木柜):要收到積木柜里。
W老師:如果以后老師說的、做的不對,你們可以指出來,告訴老師自己的想法。
思考:積木放進積木柜里,這種常識性的認知教師難道不知道?
幼兒開始收積木,把地墊上的積木運到積木柜中。積木柜與地墊的距離約有8米,有的幼兒每次一只手拿一個,有的將幾個不同的積木抱在懷里,有的將同一形狀的積木壘成一摞抱過去。W老師指著抱著一摞相同積木的幼兒說到:“這個方法好,一下運這么多?!鞭D瞬,幾個幼兒開始試著抱起一摞相同的積木,并問:“W老師,看,多不多?”W老師豎起大拇指。
思考:1.幼兒由于經(jīng)驗不同,存在著差異,現(xiàn)場中只需一句“好方法、運得多”的提示,大班的幼兒便能領會,且去挑戰(zhàn)、嘗試。
2.積木柜與建構場的距離較長,是調整兩者之間的距離,還是借助筐、推車等工具進一步加強幼兒的角色感與運送能力?對于大班愛挑戰(zhàn)且有解決問題意識的幼兒來說,這個問題應該拋給他們,聽聽他們的想法,教師再做判斷、提供支持的環(huán)境和材料。
藍衣服男孩把兩塊長條積木放入柜中,只聽到“嘭”的一聲,柜子的另一面掉下來5塊橫放的長條積木,男孩抬頭看看老師,繼續(xù)擺放。積木柜中長條積木橫放、豎放、立面向上,圓柱積木松松散散,積木柜上堆滿了大型成條積木。有兩個積木柜上每個放置格中貼上了單個積木的圖標。
思考:1.積木柜中的標記。是否要做標記?如需,做什么樣的標記?貼在哪個位置比較合適?6S管理的定點、定容、定量應該給我們一些參考,如標記貼在幼兒易見但又不會被積木遮擋的地方;標記既要有單個積木的圖片,還要有存放該形狀積木的格子中完整的、所有積木的擺放圖片。
2.柜少積木多,多余的積木該怎么放置?積木柜是原有家具而非單獨配套定做,是繼續(xù)添置積木柜?還是將大型積木單獨擺放在更為合適的地方?這需要教師根據(jù)幼兒園實際情況及幼兒使用情況進行綜合考慮,以滿足幼兒的使用為首要目的。
反思與跟進:教師之所為——用兒童的眼光看兒童。
1.看到什么?教師帶著一顆靜心、一雙亮眼、一副聰耳,感受孩子的心情、看孩子的行為、聽孩子的語言與周圍的聲音、思考孩子的可能性;持一相機、一只筆、一張紙,記錄孩子的行為。W教師此次看到的幼兒行為涉及到積木收放、擺放位置、運輸方式、作品展示等方面。
2.能做什么?一張嘴的交流:和孩子們聊一聊,不帶任何感情色彩與意識導向,客觀地聽一聽孩子的真實想法;一處環(huán)境的改變:一個標記、幾個分隔,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的隱性提示作用,不用老師說,孩子也能做到;一份材料的跟進:幾個小車、一張記錄單,只需投放,孩子們會立刻用起來,適宜的材料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一個行為的支持:簡單的記錄、行動的暗示、語言的鼓勵,都能幫助孩子在不經(jīng)意中轉變自己的行為,向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