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輝純
摘 要:在孔子之前占主流地位的民族觀是以血緣為主體的民族觀,這種民族觀歧視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等民族。孔子以文化為核心的民族觀取代了以血緣為主體的民族觀,是民族觀的偉大進步??鬃用褡逵^具有平等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因此在民族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關鍵詞:血緣;文化;孔子;民族觀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項目:2015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儒家道德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價值與應用研究”(2015SSK18)成果。
一、引言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認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人類歷史上產生了偉大的文化導師和精神領袖,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產生了猶太教的先知,古印度有釋迦牟尼,古代中國有老子、孔子、莊子等。他說:“這個時代的新特點是,世界上三個地區(qū)的人類全都開始意識到整體的存在?!盵1]著名學者劉澤華教授也指出:“在后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長河中,各式各樣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從先秦諸子百家思想庫里找到原型或雛形。直到今天,社會科學中的許多問題,或多或少地還可以從諸子中找到相應的命題或源頭?!盵2]通常我們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為主體,以釋、道文化為兩翼,而奠定整個中國文化主流地位的是先秦孔子之道,因此,孔子之道對整個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基本上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質和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它反映在民族觀上也是如此。
二、以血緣為主體的民族觀
《禮記·王制》說:“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笨梢?,先秦時代已經有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的說法了。
東夷,主要是指居住在離西周核心政治區(qū)較遠的部落與方國民族的總體稱呼,并不是指東夷族。東夷,分為很多種民族?!逗鬂h書·東夷傳》說:“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此外,還有“淮夷”(《史記·周本紀》:“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保八{夷”(《竹書紀年》:“仲丁即位,征于藍夷。”)“鳥夷”(也作“島夷”)(《史記·夏本紀》:“鳥夷皮服”?!渡袝び碡暋罚骸傍B夷卉服?!保皪芬摹保ā渡袝び碡暋罚骸皪芬募嚷?,濰、淄其道。”)“萊夷”(《尚書·禹貢》:“萊夷作牧?!保?。
南蠻是對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云貴高原地區(qū)民族的總稱呼。蠻族也有很多種民族?!渡袝ぶ軙の涑伞氛f:“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詩經·大雅·蕩之什》說:“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芬舱f:“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yè)?!庇纱丝梢姡U族是南方多種民族的總稱,而不是僅僅指蠻族這個民族。
西戎是對中國境內西部民族的總稱,也不是指單一的西戎族。西戎族,包括羌(姜)族、鬼戎、驪戎、狐戎等。據說都是炎黃的后代?!蹲髠鳌ぐЧ拍辍氛f:“炎帝火師,姜姓其后也?!蔽魅衷谙惹氐闹饕幼^(qū)是在秦國的西部,以隴山山脈為中心地帶。
北狄是指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總體的稱呼。北狄主要分為赤狄、白狄、長狄等。每個狄族由很多的部落氏族組成。如赤狄主要由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鐸氏、廧咎如氏等六大氏族組成。[3]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民族也開始紛紛建立自己的諸侯國。西周政權內部“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西周政權外部則是“四夷交侵”。從歷史上看,西周的華夏族統(tǒng)治區(qū)域是十分有限的,大概相當于當時中國的五分之一,其他五分之四地區(qū)是四夷民族居住區(qū)。宋代洪邁在《容聊隨筆》中說:“成周之世,中國之地最狹,以今地里考之,吳、越、楚、蜀、閩皆為蠻。淮南為群舒。秦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鮮虞、肥、鼓國。河東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鐸辰、潞國。洛陽為王城,而有楊拒、泉皋、蠻氏、陸渾、伊雒之戎。京東有萊、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屬邑,亦用夷禮。邾近于魯,亦曰夷。其中國者,獨晉、衛(wèi)、齊、魯、宋、鄭、陳、許而已,通不過數十州,蓋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保ā度萘碾S筆·周世中國地》卷五)到秦統(tǒng)一中國,華夏族的活動和勢力范圍已經東至大海,東北抵今東北地區(qū),北達大漠南,西臨今甘肅、寧夏,南暨今兩廣。到漢代,這個范圍更加擴大。[3]
先秦時代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少數民族,而是對西周周邊地區(qū)民族的總體稱呼,他們不是少數民族集團。
春秋時代,中國的文明其實已經相當成熟。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方式,對三代以來的文化(自然包括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民族的文化)作了總結、損益和傳承,同時又汲取了各個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如巫、史、儒(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之前的神職人員)等文化精髓, 創(chuàng)立了儒家。孔子民族觀是儒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創(chuàng)之日起就具有開放性、平等性和包容性的特點。
三、以文化為核心的民族觀
孔子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是從血緣的角度來劃分民族,認為諸夏民族是優(yōu)等民族,而四夷是劣等民族,因此經常對他們采取戰(zhàn)爭來俘獲大量奴隸,迫使他們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左傳》《國語》《穆天子傳》等書都有關于征四夷的戰(zhàn)爭豐富記載和描述。諸夏認為,四夷其實是畜生的后代,比起諸夏民族要差一等。《國語·魯語上》說:“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p>
從血緣關系上說,血緣民族觀論者認為夏是黃帝的后代,是正統(tǒng)?!洞蟠鞫Y記·帝系》說:“黃帝產昌意, 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庇终f:“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薄妒酚洝は谋炯o》中也說:“禹之父曰鯀, 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 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這也就證明禹與黃帝部落具有直接的血緣關系,所以,諸夏各族認為華夏文明的真正人文始祖是黃帝。
諸夏認為,四夷民族不是黃帝的后代,因而是野蠻民族,所以,四夷民族的名稱基本都是以反犬旁或者是以動物名稱為偏旁來起名的。如《后漢書·南蠻傳》中有段神話般的描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為仆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椏兡酒?,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歸,以狀白帝,于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后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這段話,我們至今無法考證其真實,但是卻反映了一個事實:夏、商、周三代諸夏民族認為,四夷民族就是某種動物的后代。他們從血緣關系上就比諸夏民族低一等。這反映了三代以來民族血緣不平等的關系。
孔子作為三代以來文化集大成者和儒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否定了三代以來血緣論不平等的民族觀??鬃诱J為,民族之間的不平等,不是體現(xiàn)在血緣關系上,而是體現(xiàn)在文化教養(yǎng)的高低上。他認為華夏族之所以是先進的民族,主要體現(xiàn)在禮樂文化上。他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保ā墩撜Z·八佾》)孔子認為,諸夏文化鼎盛,而四夷地方則是文化荒漠,保留了很多落后的風俗習慣。
《漢書·地理志》記載先秦北狄燕地就有“賓客相過,以婦侍宿”的陋習,東夷齊國一些地方,“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甚至一些地方娼妓盛行,如趙國和中山國地區(qū)。但是像鄒魯這樣的國家,深受華夏文明的洗禮,就很少見到有關于娼妓盛行的記載。司馬遷說:“鄒、魯濱洙、泗, 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于禮?!保ā妒酚洝へ浿盗袀鳌罚?/p>
孔子作為夏商西周文化的總結者,他整理《詩》《書》《易》《禮》《春秋》作為培養(yǎng)弟子的教材,同時又開創(chuàng)了民間私人辦學的先河,采取“有教無類”方式平等招收弟子。他在教學過程中,闡述了自己的民族觀??鬃拥拿褡逵^,不是從血緣關系上討論“夷夏之辨”“尊夏卑夷”“尊夏攘夷”?!墩撜Z》里記載了一件事,“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孔子認為,凡是禮儀文化存在的地方就不是簡陋的地方,即便是像偏遠的夷地亦是如此。因此,在民族觀上,他希望將禮儀文化簡陋的四夷之地變成周禮文化盛行的地方,由四夷變諸夏,由諸夏而入周道。所以,他說:“齊一變, 至于魯;魯一變, 至于道?!保ā墩撜Z·雍也》)楊樹達說:“《春秋》之義,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而為夷狄,則夷狄之。蓋孔子于夷狄之界,不以血統(tǒng)種族及地理與其他條件為準,而以行為為準?!盵4]齊國管仲,奉行“尊王攘夷”,忠實地捍衛(wèi)著華夏文明,這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贊揚。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論語·憲問》)用文化來界定一個民族的先進與落后,這是孔子民族觀在中國民族發(fā)展史上的突破與超越,這大概也是孔子從事教育,成為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一個內在動機吧!
綜上可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對于“夷夏之辨是著眼于文化角度, 較少地域之分和種族之別, 這對于促進華夏族和周邊諸族的交融, 提高經濟、文化水準, 鞏固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睦, 產生了許多正面積極的作用?!盵5] 因此,孔子民族觀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劉澤華,葛 荃.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王鐘翰.中國民族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4]楊樹達.論語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黃德昌.儒家與夷夏之辨[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