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英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09-09
觀察是科學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一種重要的探究技能。在生物教學中,觀察能力的使用范圍最廣,教師應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訓練,讓學生學會捕捉觀察對象,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一、科學引導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經歷和體驗“做中學”的過程。學習科學是一個主動參與的能動過程,科學是學和做的過程。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動手的機會,引導學生自己去學、去做,從而不斷激活學生潛意識中參與學習的本能和欲望,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不斷體會探究新知的無窮樂趣。這就是“做中學”的重要價值。因此,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做中學” 。如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五節(jié)中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學習使用顯微鏡的教學中,首先學生都是懷著興奮的心情走進實驗室的,那教師怎樣控制學生的心態(tài)、把握好教學呢?這時教師就要因勢利導、趁熱打鐵,而不是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教師的語言引導要科學、簡潔明了,交代清楚每一個結構的名稱、作用、用法;使用顯微鏡時要交代清楚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注意什么,怎么看……同時,教師的動作要準確到位,尤其在體現眼睛的使用上,左眼干什么,右眼干什么等等。另外,最好和學生在同一個方位上。因為我在教學過程中就發(fā)現一個讓我哭笑不得的事情:有同學居然將顯微鏡前后的位置顛倒,諸如種種,這都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動靜結合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給學生更多自主的空間、想象的空間、自由的空間。只有對學生收放有度,動靜結合,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調控作用,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教材中有許多精美的插圖,讓學生很感興趣。在課堂之外,我們要讓學生動起手來,以增強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如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中“鑒定食物的主要成分”這一環(huán)節(jié),課本中給出了幾種方法。①從米飯、饅頭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載玻片上,滴上一滴碘酒,觀察米飯、饅頭屑、面包屑發(fā)生了什么變化。②取一些雞蛋清,分別放入兩只燒杯里,其中一只加入少量開水,并迅速攪拌。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③拿一粒炒熟的花生種子,放在白紙上,用力擠壓,觀察紙上出現了什么現象。用牙簽蘸少量食用油滴在白紙上,與壓過的花生白紙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課本中給出了這樣一些方法,而且每種方法之后都有插圖供觀察。這時我們就不要為了省事就不讓學生動手了。相反,像這樣與我們生活貼近的東西,學生動手都能做好的事情,一定要讓他們動起來。只要他們動了,就能觀察到;只要能觀察到,就會留有深刻的印象:看到花生他們就能知道能榨油,看到雞蛋花就知道是怎么回事……這樣就真的能與生活貼近,更能增強他們對生物學的積極性,激起他們對生物學的興趣。許多同學在做過實驗之后都說好玩,我們暫時不去討論這個好玩的程度,最起碼,我們知道他們對這門學科有一定的“熱度”。靜靜地觀察和邊做邊觀察相結合,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靈活變通
教學中,教師要簡化原圖,通過設計一些形象、直觀的生物簡圖,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通過設計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看圖、讀圖,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如八年級上冊第14章第一節(jié)“觀察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部分,有一個血液循環(huán)的示意圖,課本要求根據人體循環(huán)示意圖,并參考信息庫中的相關內容,描述血液在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中的流動途徑及血液成分發(fā)生的變化。在講述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就做了一個小小的變動:將課本的示意圖在黑板上直接用文字示意圖表示出來,再結合課本的示意圖及信息庫中的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觀察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讓他們另找出其成分的變化在一旁標示出來。就是做了這樣一個小小的變通,學生理解起來、觀察起來就容易多了,而且知識點掌握情況較先前有所好轉。
四、仔細抓特征
演示是生物學科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而在教師演示的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仔細觀察,且在觀察的過程中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拿花為例吧,在學習花的結構時,有很多教具供我們教師使用,但無論是掛圖、模型或者說是實物,它們都非常吸引人,因為花是美麗的,惹人喜愛的,這些首先就體現在花瓣上。但一朵花的主要結構是不是花瓣呢?一朵花的結構除了花瓣還有哪些呢?這時教師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花瓣雖美,但不是花的主要結構;另外雄蕊、雌蕊的數目各是多少呢?這里又要求教師的觀察要仔細。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定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將觀察能力上升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