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玲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
?
《恩惠》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吳玲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
[摘要]出生于1931年的托尼·莫里森是當代杰出的美國黑人女作家,并且以其杰出的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托尼·莫里森一生都在致力于反對種族歧視,在她的作品中愛、人性、和平永遠是人類發(fā)展的主題。《恩惠》是她創(chuàng)作的第九篇長篇小說,本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北美殖民地初期不同族裔女性的悲慘生活,通過對不同膚色的女性經(jīng)歷的描述,表達了莫里森自由解放的女性主義觀點。
[關鍵詞]《恩惠》;女性形象;母愛;自我重塑
《恩惠》所要表達的解放女性的主題具有鮮明的莫里森風格,但在這部作品中,莫里森不僅關注黑人女性,而且還對其他不同膚色的女性形象進行了一系列的塑造。小說主要講述了在北美殖民地初期,擁有同情心、憐憫心的農(nóng)場主雅各布為了管理莊園購買了印第安女奴莉娜,后來又從英國郵購了女孩兒麗貝卡做自己的新娘,之后又在木匠那里收養(yǎng)了混血女孩索羅,而他在白人奴隸主迪奧特加的莊園里要賬時,黑人女孩弗洛倫斯作為抵債品成為了雅各布的奴仆。這些不同膚色、不同背景的女孩通過不一樣的經(jīng)歷,在男權的社會下淪為男性的附屬品,失去了她們的自我價值。
一、《恩惠》中女性邊緣地位
在《恩惠》這部小說中主要塑造了四個悲慘的女性形象,這些女孩都像商品一樣被買賣,沒有社會地位,沒有人身自由。16歲的英國女孩麗貝卡因為父親的重男輕女,被父親郵售給了北美的農(nóng)場主雅各布做新娘,盡管母親盡力阻攔,但麗貝卡還是同一些妓女和奴隸被船送往北美。在17世紀父權制的英國,女性沒有任何的社會地位,父親作為家庭的統(tǒng)治者,妻子和子女是男性的私有財產(chǎn),可以隨意處理。麗貝卡盡管感到未來很迷茫卻并不畏懼,因為不管是什么樣的結局,跟她在家所受的歧視壓迫相比,都變得無足輕重。弗洛倫斯是本部小說的第一訴說者,弗洛倫斯的母親是葡萄牙種植園主迪奧特加的奴隸,迪奧特加為了等到更多的小奴隸讓幾個男人侵犯了弗洛倫斯的母親和別的女奴隸,所以弗洛倫斯并不知道她的父親是誰。雅各布向迪奧特加要賬時,弗洛倫斯的母親祈求瓦爾克將弗洛倫斯帶走,以免女兒遭到奴隸主的侵犯,而她自己為了喂養(yǎng)小兒子留在了種植園,母女分離。失去了母親的疼愛淪為抵債品的弗洛倫斯,不僅沒有了身體的自由,在精神上也失去了歸屬感。混血女孩索羅一直和父親生活在海上,一場船難之后,父親遇難,索羅精神也遭到重創(chuàng),被好心的木匠收留。精神恍惚的她已經(jīng)記不得自己的名字,木匠的妻子給她取了個名字索羅,意思是悲傷,之后木匠的兩個兒子強暴了索羅。因為妻子的反對和兒子的虎視眈眈,木匠將索羅介紹給了雅各布,希望他能好心收留她,索羅再一次被轉手。失去了家,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名字的黑人女孩也失去了她獨立的身份。印第安女孩莉娜在十四歲時被農(nóng)場主雅各布購買,替他管理莊園。莉娜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瘟疫,為了阻止瘟疫的傳播,白人用一把大火燒毀了整個村子。幸存下來的莉娜被基督教長老收留,并且被取名為莉娜,意為“微薄的希望”。因為莉娜對印第安的忠誠,違反了基督教的教規(guī),莉娜再一次被拋棄賣掉。莉娜部落被白人燒毀,失去了本人的名字并且被基督教洗腦,她所有的一切都受制于人終淪為女奴。
這些女性的悲慘命運展示了北美殖民地初期的社會女性現(xiàn)狀。在父權制和蓄奴制的社會現(xiàn)狀下,不管是什么膚色、什么背景的女孩子都沒有人身自由權利,她們被剝削被壓迫,被當做商品以各種形式進行買賣,可以被隨意的更改名字或者買賣交換,沒有選擇婚姻的自由,甚至不能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男性成了她們命運的主宰。女性在社會中沒有任何的地位,被集體邊緣化,淪為男性的生育和勞動的附屬品,備受摧殘和壓迫。
二、《恩惠》中女性——偉大的母愛
母愛這個主題一直是托尼·莫里森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色。在《恩惠》這部小說中弗洛倫斯被母親拋棄作為開頭設置懸念,直到結尾,人們才看到弗洛倫斯母親對她深沉的愛。弗洛倫斯的母親是葡萄牙種植園主迪奧特加的奴隸,由于非洲淪為殖民地被販賣到北美,并且葡萄牙種植園主迪奧特加為了得到更多的小奴隸,指使幾個男性輪奸了她并強迫她生育。女兒弗洛倫斯日漸發(fā)育的身材遭到奴隸主的覬覦,為了使女兒逃脫主人的魔掌,弗洛倫斯的母親想為女兒尋找一個好的歸宿,但在奴隸中卻并沒有找到可以把女兒托付的人。弗洛倫斯的母親為了讓女兒不像她一般凄苦的命運,一直在尋找機會讓女兒逃脫這個充滿壓迫和剝削的地方。當雅各布去向迪奧特加討債時,弗洛倫斯的母親看出了雅各布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她抓住這個機會祈求雅各布帶走女兒,讓女兒通過抵債逃離這個地方,而她自己為了還在吃奶的小兒子留在罪惡的種植園里。弗洛倫斯的母親用她自己為女兒換來了相對較好的生存環(huán)境,這是弗洛倫斯改變命運的一次轉機。這種舍己忘我的母愛卻并沒有得到女兒的理解,弗洛倫斯一直覺得母親為了弟弟放棄了自己,這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特別沒有安全感,甚至開始恐懼小男孩,失去母愛的弗洛倫斯沒有了精神支柱,失去了精神的歸屬感。蓄奴制下的女奴很難在生育孩子的同時擔負起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的重任,這是身為母親的悲哀,也是全社會的悲哀。
弗洛倫斯跟隨雅各布走后,因為對母親的誤解,認為母親拋棄了自己,使她一直沒有安全感,對溫情有很強大的依賴。對母愛的渴望在印第安女奴莉娜身上得到了安慰,從另一個角度講,莉娜是弗洛倫斯精神上的母親,從生母那里失去的母愛,在莉娜身上得到了補充。莉娜是一個母性很強的角色,雖在之前的生活中百般遭受折磨,卻沒有失去印第安人勤勞善良的本性。她為這個可憐的孩子準備衣服和鞋子,聽她傾訴,給她母親般的溫暖,處處呵護著她,并且引導著弗洛倫斯精神上的成長。當弗洛倫斯愛上鐵匠,想要和鐵匠在一起的時候,莉娜忠告她鐵匠并沒有那么愛她,不值得弗洛倫斯托付終身。后來鐵匠因為一個黑人小男孩對弗洛倫斯產(chǎn)生了誤會,并且不愿聽她解釋,雖然表面上鐵匠尊重弗洛倫斯,卻在心底依舊認為她是個奴隸。事實證明莉娜的忠告是正確的,她在弗洛倫斯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忠告和警戒,引領了弗洛倫斯精神的完整。
弗洛倫斯的黑人生母為她提供了改變生存環(huán)境的契機,免遭到奴隸主的侵犯,印第安女奴莉娜給了她母愛般的呵護,在精神上引領著她成長。所以弗洛倫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無疑是幸運的,正是這兩種愛結合作用,使弗洛倫斯擺脫了身為奴隸的命運,最終成為了一個獨立、堅強、自主的女性。
三、《恩惠》中女性的自我重塑
在父權制和蓄奴制社會的壓迫下,女性淪為男性的附屬品,她們沒有自由,處于社會的邊緣化,她們甚至沒有自我的主題意識。女性要獲得解放,不僅要解放身體的自由,還要找回自我。在《恩惠》這部小說中,每一個受壓迫的女性到最后都通過自己的方式自我解救,掙脫社會的壓迫,重新塑造自我本體意識。
小說的第一敘述人弗洛倫斯雖然是小說中塑造的年紀最小的受壓迫女性,卻是第一個自我意識覺醒,敢于反抗男性壓迫,重新塑造自我主體的女性。弗洛倫斯的母親曾經(jīng)告誡她,不要讓別人支配自己,這為之后弗洛倫斯重新塑造自我指明了方向。弗洛倫斯在離開母親之后,先是在莉娜那里得到了母愛般的呵護,對弗洛倫斯精神上的成長起到了引導的作用,但這時的弗洛倫斯不僅身體是不自由的,甚至她還沒有意識到自我主體的存在,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的她對一切的感情都產(chǎn)生依賴。在遇到鐵匠之后,弗洛倫斯深深的愛上了他,她告訴鐵匠“只有你能擁有我”,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為了這段感情。之后鐵匠因為一個小男孩對弗洛倫斯產(chǎn)生了誤會,并且要趕走她,弗洛倫斯追問緣由,并且在解釋的同時和鐵匠發(fā)生了爭吵。這是弗洛倫斯自我意識覺醒的開始,因為在父權制和蓄奴制社會的社會中,沒有女性敢于反抗男性,對于男性的迫害她們都是選擇沉默,弗洛倫斯同鐵匠的爭吵標志著弗洛倫斯開始了自我拯救。離開鐵匠之后,弗洛倫斯光腳穿越森林,回到農(nóng)場,通過書寫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弗洛倫斯寫的這些文字不是寫給別人而是寫給自己,她直面愛情的失意,開始了自我拯救的旅程。弗洛倫斯超越了過去的自我,變得勇敢、堅強、智慧、自由,不僅身體上得到了解放,更從精神上得到了自由,她終于長成了母親期望的樣子。
不僅僅是弗洛倫斯,書中其他被壓迫的女性也從不同的渠道獲得了自我解救。莉娜在失去家園后被白人基督教收留,受到基督教洗腦后又被百般凌辱折磨,最后作為奴仆賣給了雅各布。之后莉娜雖是雅各布最得力的助手,管理著整個農(nóng)場,卻依舊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中。后來莉娜有意忘卻痛苦,將母親教給她的知識拼湊起來,把自己沉浸在印第安民族文化中。回歸族裔文化使雅各布找到了生活的樂趣,變得堅強樂觀。在雅各布死后,很多奴仆都在尋找出路,而莉娜卻留在農(nóng)場中幫助女主人打理家業(yè),這并不是說她沒有解放自己,而是由于印第安人忠誠、堅持的高尚品格。莉娜實現(xiàn)了自我重塑,在農(nóng)場中發(fā)揮著自己的社會價值。索羅自小跟隨父親長大,母愛的缺失讓她對女性生理知識完全不懂,在受到木匠兩個兒子的侵犯后懷孕。第一次的生育并沒有給身為小女孩的她帶來任何改變,不幸的生活讓她精神恍惚,成為農(nóng)場中最怪異的人。第二次的生育讓索羅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女兒的出生讓她變得堅強、勇敢、自信,在給女兒起名字的時候,索羅給自己起了個新的名字Complete,意思是“完全”,完成了人生的脫變。在撫養(yǎng)女兒的同時,還開始為日后的生活做打算,對未來充滿希望,一個新的生命的誕生讓索羅完成了自我重塑。
四、結語
在《恩惠》這部小說中,被壓迫奴役的婦女并沒有屈服于男權的壓迫,她們打破了民族之間、主仆之間的隔閡,相互幫助,相互傾訴,完成了自我主體的塑造。《恩惠》體現(xiàn)了托尼·莫里森小說反對性別歧視、要求婦女解放的思想,母愛、友情、親情也是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最常見的主題。
[參考文獻]
[1]關立鳳,李翠肖.黑人女性的邊緣地位——分析莫里森新作《仁慈》[J].海外英語,2010,(8).
[2]毛信德.美國黑人文學的巨星——托尼·莫里森小說創(chuàng)作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唐紅梅.種族、性別與身份認同——美國黑人女作家艾麗絲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M].武漢:民族出版社,2006.
[4]王守仁,吳新云.對愛進行新的思考——評莫里森的小說《愛》[J].當代外國文學,2004,(2).
[責任編輯:舟舵]
[收稿日期]2016-04-05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非洲裔美國文學作品研究對提升中原經(jīng)濟區(qū)文化軟實力的影響——以托尼莫里森作品為例”,編號:142400411059。
[作者簡介]吳玲(1980—),女,河南鄭州人,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330(2016)03-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