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既然知道上市之后股權的利害關系,那么股權結構的設置、股權持有的模式、在不同持股情況下防范以及反擊的方式就必須確立,一切都需要通過市場制度來解決,做到合法化、規(guī)范化,誰能將股權守到最后,誰就是最終的贏家
在我國證券市場的股權爭奪中,不存在所謂的人意、道德、良心,誰占有的股份多誰就是老大,因此也不存是否歡迎或不歡迎,不存在對手是否是野蠻人,一切都得按規(guī)矩辦事。就算是想辦法重新奪回大股東席位,也得符合市場規(guī)律、市場秩序才行。
一家上市公司被頻繁舉牌,一般情況是舉牌資金看好被舉牌方的發(fā)展,希望自己介入之后能分一杯羹;還有一種情況是耐心持股,等待數(shù)年之后再高價賣出,并沒有入主董事會的想法。我國較短的資本市場歷史中,股權爭奪并不罕見,寶安集團通過購買深鴻基股票入主董事會便是一例。
股權爭奪往往會提升公司股價,這是因為兩家公司為了守住自己的持股地位,他們不得不在資本市場中大量收購股票,無論價格多少。在這種背景下,不少短線投資者會不斷地加碼,希望兩家公司甚者是多家公司能夠積極收購,以此賣出個好價格。
對長線投資者而言,持股公司被舉牌甚至進入股權爭奪,需要一分為二看。從好的方面來看,如果優(yōu)質的上市公司出現(xiàn)股權爭奪,意味著一個更大的組織在看好這家上市公司,希望通過控股的方式進入董事會,從而實現(xiàn)對公司的股權控制、實現(xiàn)兩家公司各種資源的整合,極有可能推動這個龐大的上市公司經過資源優(yōu)化配置之后,再來一輪突發(fā)猛進的飛躍式發(fā)展。這對上市公司原來的股權持有者可能是壞事,但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絕佳的長期投資機會。
從壞的方面來看,舉牌資金很可能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在上市公司發(fā)展進入黃金時期時介入,通過較低的資本享受大量的分紅收益,自己卻沒有多少作為,在感覺差不多獲得足夠的分紅之后再慢慢減持,最后退還控股股東的位置。在這種背景下,舉牌資金并不能幫助上市公司實現(xiàn)突破,反而有可能拖累上市公司的發(fā)展,成為不折不扣的吸血鬼。
在進入股權爭奪的時候,上市公司管理層也許會在這個時候開始大打情懷牌,開始談情感,這是因為控股權的不穩(wěn)定所導致的,這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對市場而言,投資者更想問爭奪方,為什么要爭奪對方的股權?爭奪完了之后打算怎么做?這關系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對爭奪方而言,他們考慮的是對方會如何拒絕,該如何繼續(xù)爭奪,這和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
不管怎么樣,在資本市場中就是要遵守資本市場的規(guī)則,股價上漲賺錢你可以高興,股價下跌賠錢你怨不得別人。既然知道上市之后股權的利害關系,那么股權結構的設置、股權持有的模式、在不同持股情況下防范以及反擊的方式就必須確立,一切都需要通過市場制度來解決,做到合法化、規(guī)范化,誰能將股權守到最后,誰就是最終的贏家。
在國外,通過購買公司股票奪取控股權的案例也時常出現(xiàn),連陳光標也一度想收購紐約時報。和A股不同的是,相當多的公司在美國上市的時候會采用雙重股權,即A類股和B類股。A類股的意思是一股對應一個投票權,B類股則是一股對應多個投票權。有的公司甚至是三重股權機構,即再多加C類股。
陳光標想收購的紐約時報就采用了雙重股權,其中A類股數(shù)量極多,但紐約時報A類股股東對董事會成員的選舉權被限制在30%的范圍之內,其他70%以上的投票權有90%以上在紐約時報的蘇爾茲伯格家族手中。這也意味著,即便是陳光標把所有的紐約時報A類股購買下來,他依然沒有話語權,決定公司發(fā)展方向的人不會是他。
美國資本市場的雙重股權結構能夠讓控股人“有錢且有權”,只要自己持有的B類股投票權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他也不必擔心有對手會入主董事會,因為一票否決的權利在于他。如果我國證券市場也能夠引入這種雙重股權結構,我們常見的股權爭奪也許會變得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