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新泉
(徐州工程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清代才媛詠孝、貞、烈女詩論稿
駱新泉
(徐州工程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清代從上至下孝、貞、烈氣息彌漫,史書、方志、小說等也多有相關(guān)史實記載及文學描述。如此強烈的孝、貞、烈情結(jié),必然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反映,僅《江南女性別集》叢書中就收錄清代才媛詠孝、貞、烈女詩 40首,這無疑是她們孝、貞、烈情結(jié)的無意識發(fā)泄。清代才媛們認為,只要女兒對父母盡孝心,必名垂后天,死而彌壽;只要女兒保持貞節(jié),則綽楔榮恩眷,貞操播天壤;至于女兒殉身或殉未婚夫,雖然苦節(jié)未可強,但只要勇于踐行,便賢名萬古留。我們應該批判繼承傳統(tǒng)孝道,適當提倡貞節(jié),堅決摒棄殉身。
江南女性別集;清代;才媛;孝貞烈女詩
清代是一個大力倡導孝道與貞烈的朝代,從命婦才媛到村婦民女,孝、貞、烈氣息彌漫整個社會,進而形成一種異乎尋常的孝、貞、烈情結(jié)。目不識丁的女性無法以詩文傳達這種情思,而清代才媛們則將這種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寫入自己的詩歌中。僅《江南女性別集》叢書就收錄清代才媛詠孝、貞、烈女詩 40首(篇),其中孝女詩11首,貞女詩 17首,烈女詩 9首,另有孝女傳、貞女傳、烈女傳各 1篇。
孝女,泛指有孝行的女子,有兩種含義,一指有孝行而未出嫁的女子;二指為孝順父母而終身不嫁的女子。二義均區(qū)別于孝婦(盡孝道的媳婦)。
中國女孝由來已久,西周時期已大興。唐代女孝是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時期,出現(xiàn)了眾多女教訓誡作品,其中《女孝經(jīng)》和《女論語》是唐代女教文獻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兩部作品。《女孝經(jīng)》繼承了先唐女教傳統(tǒng)所強調(diào)的男尊女卑、三從四德、夫為妻綱等訓誡內(nèi)容,并以封建宗法倫理社會中最受重視的“孝”為出發(fā)點,在訓誡內(nèi)容上,將“孝”置于女子最高品行和婦德的本質(zhì)所在。
清代才媛中有不少以孝名世者,如江蘇武進(今常州)才媛錢孟鈿,性至孝,父病,嘗私剪臂肉以療。陽湖(今江蘇常州市)左錫嘉“性情篤于孝友,處骨肉之間,無微不至。 ”[1]1256錢塘(今杭州市)才媛鎖瑞芝,幼有至性,年十二侍父疾,晝夜誦經(jīng)以祈神佑。后父卒,母以過哀致疾劇,鎖氏焚香吁天,愿以身代,且刲股和藥以進,母疾遂療,時年十五。及于歸,以孝其親者孝于舅姑,其孝行摯誠,至死不懈。山陰(今浙江紹興)才媛金至元,性極孝,事父母及舅姑,皆得其歡。錢塘才媛汪端嫁陳裴之,慮及陳家香火不旺(陳裴之系獨子,汪端嫁后若干年亦生育不多),遂主動為夫納秣陵王姬紫湘為妾。畢竟,生活在男人話語權(quán)下,耳濡目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祖訓深入人心,故汪端對“孝”字可謂是特別看重,公公陳文述是清代著名詩人,他在《孝慧汪宜人傳》中敘述自己患病危甚時,汪端立愿持齋三年,并與丈夫異室處,稱汪端是“天性至孝,事余尤誠。 ”[1]307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茝,事舅姑如父母,上下交稱。
封建社會,女子揚名多以節(jié),以孝聞?wù)甙僬咭?。這樣看來,被才媛們付諸詩、傳的清代孝女僅是百中一、千中一而已。清代才媛創(chuàng)作孝女詩、傳,出發(fā)點不同于史家?!笆芳谊P(guān)心的不是婦女本身的生命歷程,而是如何藉由婦女的忠孝事跡,來激勵人們(尤其是男性)向善,‘移孝作忠’、‘以孝勸忠’,勸化風俗。 ”[2]才媛關(guān)心的則是孝女們的事跡是否感人。
清代才媛詠有孝行而未出嫁之孝女詩僅見3首,作者分別是浙江桐鄉(xiāng)嚴永華、錢塘汪端、江蘇常熟陶安生。嚴永華字少藍,云南順寧府知府嚴廷玨女,安徽巡撫吳興沈秉成繼室。嚴氏自身也是孝女,在其仲兄叔和率部守石阡時,奉母以從,會有叛夷之變,叔和力戰(zhàn)赴死,嚴氏踴身急難,冒白刃負母逾墻而出。一介弱女子而有此舉,若有神助,實憑孝格。嚴氏《七妹孝女坊落成感賦》是一首七言長律。嚴氏胞兄嚴辰力在光緒十七年九月為嚴氏《紉蘭室詩鈔》所作序中言:其父“宦滇二十余年,吾兄弟三人……而姊妹三人中,妹性最敏,領(lǐng)會獨多。 ”賦詩中有“回憶兒時同授經(jīng)”句。據(jù)此判斷,“七妹”當是娘家叔伯妹,且是一位割臂救母的孝女。母親的病讓七妹憂思如焚,不敢須臾離開母親幾席,背著家人跪念佛經(jīng),遍搜丹經(jīng)藥譜為母醫(yī)治,卻是不見起色,最后“操刀剜臂血淋漓,紅冰橫濺青蛾黛”,“活火煎湯和藥調(diào),母壽愿除兒算貸”。我們知道,割臂療疾毫無科學道理,但清代孝女往往用這類自殘的方式救治父母的生命。七妹此舉因巧合而奏效,母親沉疴得以解除,遺憾的是孝女卻亡故。詩中并未說明七妹亡故之因,估計是割臂不慎感染而致死,但作者為了褒揚孝女之孝行,故意隱去這個事實。清代孝女割臂救父或救母,往往是瞞著家人進行的,據(jù)說這樣才有效。七妹亦如此,所以當七妹亡故后家人“嗟嘆不已失聲哭”,但“惟有阿姊知其情”。這里的阿姊,作者自注為“秋姊”,當亦是叔伯之姊。七妹的行為使得全家女性靡不欽佩,并認為她的死亡是“無遺憾”的,在孝行式微的鄉(xiāng)邑,此舉是卓然超凡的。七妹的孝行最終得到朝廷彰表,為其建立孝女坊。在坊成之際,作者不由回憶兒時與七妹同授《女戒》時的情景,最后以“精靈炳千古”、“椒漿奠罷空嗚咽”的感嘆收束。
汪端《程孝女詩》所詠對象是江蘇吳縣人,天賦卓絕品性,因父母無子而奉親不字。父病危,吁天愿以身代。然父卒不起,程氏哀毀成疾,逾二旬而歿。詩中將程氏喻為“五女墩邊云,七女池中水”,并自注:“五女墩,見《許州志》。 七女池,見《水經(jīng)注》。皆孝女也。”可見作者熟知古書中的孝女事跡,還把程氏的孝行稱為“奇孝”,是“千秋彤管”不該遺漏的。江蘇常熟才媛陶安生《孝烈女歌(有引)》洋洋灑灑近 600言的引將小姑子章氏的孝烈事跡給予詳細的紹介。章氏性淑且貞,幼讀書便知大義,“遇忠孝節(jié)烈事,轍慨慕不忘”,平日早晚向父母問安從無懈怠。因該詩主體在彰顯章氏之“烈”,故在“孝”上用筆不多,但“平日定省高堂外,端坐不妄發(fā)一言”也足見其孝親之一斑。
清代才媛詠終身不嫁之孝女詩 7首,數(shù)量是前者的 2.5倍,蓋因孝敬父母而終身不嫁雖然遠比有孝行而暫未出嫁(今后仍可能出嫁)的人數(shù)要少,但精神更感人。
江蘇陽湖(今常州市)才媛張紈英《餐楓館文集》卷一有史孝女傳、潘貞女傳、金氏三烈婦傳、吳氏二節(jié)婦傳、張節(jié)母傳各 1篇,卷二有烈婦傳4篇、烈女傳 1篇。從數(shù)量與題目看,張氏對孝、貞、節(jié)、烈女事極崇仰。《史孝女傳》之史孝女名真仙,字瑞珠,陽湖人。孝女恭謹勤儉,深得父母歡心,然家貧,長兄長年客游他鄉(xiāng),弟妹幼小。孝女自動承擔事父母、撫弟妹的重任,家事皆倚之。但不幸的是,父母皆罹疾,孝女禱神祇愿以身代,“刲臂肉以進”,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母親的生命。母亡而不瞑目,孝女禱曰:“母所不能忘者,弟妹耳,女誓不適人,以終撫弟妹。 ”母目乃瞑。孝女含辛茹苦,撫弟妹七人,皆成人,且為諸弟娶婦,“撫其子女?;橹拗?,凡處艱難勞苦之境,數(shù)十年無厭倦。”在作者寫此傳時,史孝女年已六十余歲,辛苦如昔。張氏之所以對史孝女事了如指掌,乃因與之同鄉(xiāng),習聞孝女賢孝事,且史氏兄紀堂、弟良艮、泳伯、申又與己弟仲遠友善。仲遠官于武昌,良艮將姐姐的孝行寫出來請仲遠作傳,作者于是就在仲遠弟所傳之后又主動撰寫此傳以附。作者擺出封建社會“為人子者,或宦游數(shù)千里外,或奔走于四方,于是事親教子之事,惟婦人是賴”的現(xiàn)實,并提出“家有賢婦,家之禎也”的觀點。同時認為史孝女沒有把孝敬父母的責任諉于兄嫂,而是“引為己任,堅貞不字”,其事著實感人;而世之為人婦者,往往以小姑為嫌,遣嫁之唯恐不速,然孝女嫂乃舉室聽命,至老無間言,故“其嫂之賢亦有足多者?!边@里作者連帶著將史孝女嫂也大加贊揚一番。
深得袁枚賞識并被引為“閨中三大知己”之一的江蘇常熟才媛席佩蘭,創(chuàng)作了 5首詠孝女詩?!额}張孝女焚香吁天像》中以“曹娥沉淵,水不能溺”的事典喻指張孝女的孝行。曹娥是東漢會稽郡上虞縣人,相傳其父于端午節(jié)迎神而溺死江中,尸骸流失。曹娥時年十四,沿江哭號十七晝夜,投江而死。但古人為宣揚女子孝道,故意將其神化,傳其投江 5日后抱父尸出[3]。 《書唐孝女傳后》七絕 4首序中交代唐氏家無錫惠山下,為奉養(yǎng)父母矢志不嫁,以賣畫所得之資供養(yǎng)雙親,于是邑人士請旌其閭,復為作傳,征詩以美之。唐孝女憑借一技之長,用“白華朱萼”之畫,“換取鱸魚手作羹”(其一)。 對唐氏的孝行,作者倍加推崇,既崇其才,又崇其孝,于是寄去生綃求其畫,但只希望她畫一幅“貞松孝烏”(其四)圖,既是對唐孝女孝親行為的鼓勵,也是對自己的激勵。
錢塘才媛徐德音生于官宦之家,適江都(今屬江蘇揚州市)籍進士許迎年。徐氏《題顧貞女即是庵(并序)》詩序很長,因貞女之父顧東山與作者子許配璜系忘年交,顧東山口述女兒事甚詳,并請詩人作記,遂有此詩并序。貞女自小容止妍雅,性復貞慧,略涉史書,嘗服僧衣,作六時梵誦。吳中世家大族聞其貞靜賢良,皆欲行聘。貞女恚甚,掩泣久之,告于母曰:女兒欲以不字之貞長侍膝下,嫁于他族,誓不敢從。父母知其志不可奪,為筑即是庵處之,因自號即是庵主。在作者寫此詩時,貞女年且三十,仍日誦法華經(jīng),禱于佛前,愿轉(zhuǎn)輪作男子身。詩中作者在稱賞貞女“十年貞不字”之后,發(fā)自內(nèi)心地羨慕其“萱草傍蘭芽”的盡孝之舉,這當與作者身為人母的切身體驗所致。汪端還有一首《吉孝女詩》。吉氏名午葵,長白吉明府女,才行卓越,奉親不嫁,年二十九卒。汪端對程孝女的行為既向往思慕之,又不免為其缺少夫妻生活而表示遺憾,所謂“鼓殘清瑟離鸞引,織盡寒機寡女絲”。這與其他才媛的一味褒揚相比,倒是多了幾分人情味。
在以孝為首的社會背景下,孝女是受到全社會稱贊的。清代才媛們認為,“親命在兒不在天”,可見女子之孝對父母生存意義的重要。席佩蘭稱張孝女的死是“死而彌壽”(《題張孝女焚香吁天像》),季蘭韻稱陶氏“孝女名垂后天老”(《陶孝女吟》), 都是才媛們宣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孝道的潛意識表現(xiàn)。在作者心目中,只要對父母盡孝心,即便肉體滅亡了,但其精神不滅,必將名垂千古,甚至比“天”還要長久。
“孝”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一,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fā)展歷程中,對保持家庭和睦、團結(jié)及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國家統(tǒng)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對中華民族性格和優(yōu)秀人格(諸如守禮溫順、仁愛敦厚等)也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靶ⅰ蔽幕軌蛟鰪娙藗儗Ω改浮⒂H人、家庭及社會的責任感,對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shè)與和諧社會建設(shè)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古代孝女的精神是值得當代人學習的。是否可以這樣下結(jié)論: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主流教育缺失了“孝”育的內(nèi)容,才導致今天社會生活中子女不盡贍養(yǎng)義務(wù)的大量存在。目前,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贍養(yǎng)和精神慰藉問題日漸重要,社會現(xiàn)實要求我們重新考察孝道傳統(tǒng)。我們應當批判繼承傳統(tǒng)孝道,“不斷調(diào)整以適應變化的社會。 ”[4]
“貞女”是未婚而守節(jié)終身的女子,可細分為兩種,一是為照顧家人而終身不嫁甚至殉孝的未字女子;二是被聘后尚未行婚禮,但因未婚夫死亡而終身不嫁的已字女子,她們可選擇在娘家為夫守節(jié),孝養(yǎng)父母,亦可選擇入聘夫家孝養(yǎng)舅姑,為夫守節(jié)。本節(jié)涉及諸例皆為第二種貞女。還有一種更極端的行為——為未婚夫殉死,這將在“烈女”部分論及。
清代貞女的數(shù)量亦比以往各朝有明顯的增加。乾嘉道時期的焦循認為:“古之貞女少,今之貞女多,何也?古男女議婚晚,聘與娶一時事。故如衛(wèi)宣夫人者,偶也。今人龂龂議婚,或遲五年,或遲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聘與娶懸隔甚遠,其中死亡疾病,自不能免。 ”[5]
貞女多兼孝,所以有些貞女的行為比孝女割臂還極端,她們甚至因父母一方的病死而自殺,這已經(jīng)超出一般意義上的“孝女”范疇,又稱“貞孝女”。常熟季蘭韻七言古體《陶孝女吟》中的陶孝女就是這樣一位貞孝女。詩序交代陶氏系吳地北鄙人,父早卒,家貧,鮮兄弟,矢志不字,以十指奉母。道光九年春,母病篤,陶氏吁于天,愿以身代。后數(shù)日母死,女即自縊。后母復蘇,疾亦尋愈。作者被陶氏的孝行感動,在詩中對其“雙蛾不掃代作男,十指辛勤奉甘旨”的行為大加贊賞,并認為是孝女之“死”換來了陶母之“生”,感慨“萬事那如忠孝好”,希望陶母不要因此而傷心(“寄言母勿傷懷抱”),靜候朝廷頒賜孝女坊??梢姵π⑴某珜ё饔檬嵌嗝淳薮?。
清代才媛詠貞女的詩作,大部分是屬于第二種。如道光、同治年間陽湖才媛張綸英創(chuàng)作了為數(shù)不菲的詠孝、貞、烈女(婦)詩、傳。 其《餐楓館文集》卷一有潘貞女傳、金氏三烈婦傳、吳氏二節(jié)婦傳、張節(jié)母傳、史孝女傳各 1篇,卷二有烈婦傳 4篇、烈女傳 1篇。屬于本文范圍的有詠貞女詩4首,皆為五言長律。其一為《潘貞女詩(并序)·代仲遠作》。仲遠是綸英胞弟張曜孫的字。此詩創(chuàng)作緣起于貞女兄潘韻六為妹征詩,作者因賦此篇,名為代作,實系主動為之,恰能說明作為才媛的張綸英對貞女的仰慕。從《潘貞女傳》得知,潘氏系安徽歙縣人,受聘于渤海(今山東濱州)高氏,未婚而婿卒。貞女歸高氏守貞,事舅姑,撫嗣子,以孝慈稱,以疾亡,年甫二十。 張紈英相較于其他才媛,對貞女的理解更符合實際情況也更理性:“圣人設(shè)中制(筆者按: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苦節(jié)未可強。 ”潘氏雖有“憂勤親漸衰,拮據(jù)兒在襁”之憂心與苦難,但也在所不辭,在彌留之際還依戀舅姑,擔心二老無人照顧而“骨冷目猶朗”,其“精誠自昭昭”自可“貞操播天壤”。其二、三為《書潘貞女傳后》組詩2首,詩意與前并無大異,無非是為潘貞女“歌詩表清節(jié)”。其四為《朱貞女詩》,因無序,故對詩中所詠朱氏生平并不了了,但從“守志完玉璞,迎歸侍蘭膳”兩句看,朱氏亦是受聘后夫亡而主動入夫家侍奉舅姑,且“堅持二十年”,并得到政府旌表(“綽楔榮恩眷”)。 詩人在詩末表白自己跟隨丈夫“從官游”,對朱貞女只聞其人其事而未得謀其面深表遺憾。
汪端亦是詠孝女、貞女、烈婦詩皆備。耶魯大學漢學家康正果認為“汪端的詩格高雅華美,凝重而洗練?!盵6]汪端《朱貞女詩》所詠之朱貞女已字魏塘沈庶常,庶常甫登第,丁父憂,以哀毀卒,朱氏“守志立孤侍親,宗黨稱之?!奔热皇且炎治椿?,何來“立孤侍親”? 以當時情形來看,朱氏亦如眾多受聘未婚女子一樣,在未婚夫亡故后,主動提出到夫家去奉養(yǎng)舅姑,并從夫族中過繼一子撫養(yǎng),以為亡夫存宗。第 1首尾聯(lián)“存宗賴有共姜 (筆者按:共姜是周時衛(wèi)世子共伯之妻,共伯早死,共姜不再嫁。后常用為女子守節(jié)之典實)在,畫荻兒能讀父書”即為明證。
清代才媛詠貞女詩數(shù)量最多,占清代詠孝、貞、烈女詩作的 45%。其根本原因并非旌表制度,而是社會流行的早婚陋習。道光朝劉毓崧引用焦循(1763-1820)的觀點說:“古男女議婚晚,聘與娶一時事。……今人龂龂議婚,或遲五年,或遲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聘與娶懸隔甚遠,其中死亡疾病,自不能免。 ”[6]
長洲(今江蘇蘇州市)才媛曹貞秀《從妹瓊娟未婚守志勵節(jié)甚高寄示言志并見懷之作答之》是為從妹所作。首聯(lián)述說自己與從妹幾年消息渺天涯后遭遇長輩亡故之不幸。所謂“不道秦簫換魯髽”之“髽”,是古代婦女服喪時用麻扎的發(fā)髻。亡故的長輩當為未來的舅姑中的一位。詩人在得到從妹寄示心志的書信后,于千里之外“裁詩寄珍重”,以慰相思之情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江蘇武進才媛錢孟鈿,兒時即聰慧,善解人意。性至孝,父病,嘗私剪臂肉以療。 其五古《蒼松篇為高貞女賦》,以“霜雪表孤秀,水清跡彌白”的蒼松喻指高氏女的貞節(jié)。此詩亦是清代才媛詠孝、貞、烈女詩中少有的無序詩,故而也不能如其他詩作那樣詳細了解高貞女的行止。徐德音《金貞女詩》中的貞女金氏,新安人,士人金士慶女,許配姑子某,未嫁而寡,遂矢志守貞。父母知其志不可奪,使歸夫族,事舅姑以終其志。徐德音聽聞其事,有感于金貞女“一身既相許”“爰矢靡他志”,于世風日下時“此獨挽波靡”“炳曜若兩儀”(指天地)的嘉行,作詩以美之。江蘇吳縣才媛吳茝生而穎慧,二十歲適凌皋汪桐于,事舅姑如父母,溫恭淑順,上下交稱。然婚后七月夫逝,時已懷遺腹三月,百計求死,欲追隨于地下。家人勸慰,遂忍死以延夫嗣。咸豐十年庚申四月,粵匪陷省垣,寇竄四鄉(xiāng),所生兒鐘彥方兩歲,以遷徙無常,迭受驚恐,更患腹瀉疾,醫(yī)藥罔效,至十二月而殤。吳氏上痛良人之逝,下悼孤兒之夭,飲泣含悲,如槁木死灰。然深明大義,忍痛以奉舅姑老母,哀戚不稍形于色,猶恐失老人歡。吳茝有七絕《雪后寄陳貞女》1首,詩意朦朧,故不予解讀。席佩蘭組詩《黃貞女挽詩》4首中的黃貞女是太倉 (今屬江蘇蘇州市)人,許字吳,未嫁夫卒,請奔喪,父母不許,引經(jīng)自縊,家人環(huán)守之,迎其姊歸加以勸說。黃貞女指心發(fā)誓,家人不得已,告知吳家,吳家以婦禮迎歸,并將未婚夫哥哥的兒子過繼為子。黃貞女居夫喪謹,器之漆飾者皆屏不用。素工繡,至是絕不為,有求者亦弗應。但不幸的是,一年之后黃貞女亦卒。席佩蘭 4首詩歌基本是對序中內(nèi)容的復述,無甚新意,無需贅述。江蘇常熟才媛季蘭韻 《黃貞女詩》2首中的黃氏本已許字沈氏子,未婚而沈病歿,遂矢志不嫁。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黃貞女的貞行除了社會風氣浸染之外,更有兩位姑姑的示范。在前一首詩中,作者于“嬰兒子后貞姬紹”后自注曰:“貞女兩姑俱以奉父母故,終身不嫁?!边@既讓讀者感佩不已,也說明當時貞女的普遍存在。
清代才媛如此熱衷于對貞女的書寫,也能證明才媛們貞女情結(jié)之強烈,因為“無意識存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文學運動只是一種外部掩飾,它使某種層次的無意識得以發(fā)泄”[7]。 時代進步了,思想觀念也必然發(fā)生改變,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應該適當提倡貞節(jié)。這不僅針對女性,同時也針對男性。
烈女特指為保持節(jié)操而甘愿犧牲生命的未婚女子,含“未婚已許字他人,未婚夫由于種種原因亡故而殉身的女子。 ”[8]兩者皆是受“女戒淫邪,男恕風流”雙重兩性道德的影響所致,是“男尊女卑”觀念扭曲的體現(xiàn)。
清朝烈女人數(shù)很多,《清史稿》《大清畿輔列女傳》、各省及地方通志中載入的烈女事跡比比皆是,晚清報紙上也??谴祟愋侣?。如 1904年申報刊登的一則烈女事:浙江巡撫奏聞“(蕭山縣)竊有同鄉(xiāng)貞烈女鄭淑嫦……九歲問名膺(接受)喻氏聘,而心知有婿。 乃甫經(jīng)期月,夫即殂喪,淑嫦年方十齡,哀毀素服,歷三年如一日?!拍?190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復有求婚者,淑嫦聞之絕不稍露詞色,即夕成絕命詩十四首,披發(fā)跣足、白衣素裳自縊?!盵9]社會生活中發(fā)生如此多的未字烈女和已字未婚女殉夫事,清代才媛絕不會視而不見。江蘇常熟才媛陶安生,江蘇常熟人,鎮(zhèn)江府教授陶貴鑒女,廬州郎中章珄妻。陶氏用七言古體《孝烈女歌(有引)》記敘小姑子章氏烈女事,該詩引 560余言,娓娓道來。章氏于同父姊妹行為幼中之長,因名大老姑,字嶺梅,許字固始吳廉訪幼子。性淑且貞,幼讀書,便知大義,遇忠孝節(jié)烈事,轍慨慕不忘。平日定省高堂外,端坐不妄發(fā)一言。辛酉(1861)年為避太平軍亂舉家避地至杭,賃居北門內(nèi)。甫數(shù)月,復聞賊下竄,舅姑憂之,命章珄(作者丈夫)買舟待徙。孝烈時年十五,夷然若罔聞。一日忽傳賊毀南門入,去北門尚約二十余里。作者亟請舅姑暨弟妹出城,登舟遠避。孝烈則從容謂父母說:“女愿死此, 不能再徙, 流離道路, 貽父母憂?!备改笀猿謳涑鲎?,則曰:“父母毋逆女志,女志早決矣。”突然拔出袖中利刃,自斷其喉,仆地遽殞。家人駭慟之際,名喚和合的常熟李氏侍婢,年相若,感其義也取其刃自剄。眾愈駭慟,無知所措。此時警報益急,全家人忍慟出城,及登舟回視,城內(nèi)已火光燭天,遂不得復入棺殮之。作者敘述至此,忍不住生發(fā)議論:“嗚呼,痛哉!夫婦女殉難,代有其人,皆迫于賊,不得不死,從未有賊尚未至、難可以脫,先自戕以釋親憂,并感激其婢,亦相從以死,如我孝烈者。此豈一時意氣所可勉而能哉!”克復后,章珄具狀于有司,得以上聞,其事跡載入《褒忠錄》,并俟請旌建坊。作者于引之最后坦露心跡:“獨余以奉舅姑故,義不得偕孝烈死,心終歉焉。爰作短歌,以紀其事,并志余之慟云。 ”至于《孝烈女歌》,基本是對“引”的復述,詩末在感嘆“人生世上等浮漚,孝烈賢名萬古留”之后,以“自覺恒情忘未盡,作歌聲與淚俱流”作結(jié),倒是引中未曾出現(xiàn)的內(nèi)容。
吳茝《清河雙貞傳(并贊)》寫得洋洋灑灑,將張?zhí)N仙、張靜仙姊妹貞行敘述得井井有條,特別是對長姊蘊仙的敘述栩栩如生,而對靜仙的敘述則基本不著比筆墨。究其因,蓋系雙貞年齡皆不大,傳中提到蘊仙“雖年未及笄,而動若成人”,那么,靜仙年齡則更小。 雙貞與作者同郡,早歲失怙。蘊仙幼小澤詩書,以內(nèi)則為范,深明大體,素性端莊,嫻雅淑順,家故清貧,常甘藜藿。字汪筠莊公長孫仰之,不意遭逢太平軍亂,清軍不堪一擊,堅城夕破。在此情況下,蘊仙、靜仙姊妹二人慷慨相謂曰:與生而辱,寧死為榮。乃雙雙投繯于樹。作者在傳中大發(fā)議論,對雙貞的行為褒揚溢美,稱其 “雖死不死”,“沒世揚芬”,日后定將“榮邀綽楔”(古時樹于正門兩旁,用以表彰孝義的木柱),“光垂史乘”。至于贊文,差同傳之內(nèi)容,末尾以“人生薤露,厥名是修。惟貞惟烈,實孔之休(美善)。猗嗟彤管,式表千秋”作結(jié)。 所以,整體來看,清代才媛詠孝、貞、烈女詩的內(nèi)容往往不如序?qū)懙蒙鷦踊顫姟?/p>
錢塘才媛鄭蘭孫《挽朱烈女·并序》中的朱烈女,杭城人,本為許留仙淑聘,風姿綽約,性質(zhì)幽閑。咸豐十年三月太平軍攻打浙江,杭城告警,朱烈女即懷必死之心,不待太平軍臨門,已遂全貞之愿。殉難之夕,留仙夢烈女來別,云赴蕊珠宮去,臨行諄諄以老母姑為念。作者對朱烈女的評價是:“名著人間,終垂史冊。烈女雖一時之慘,而實則千古之榮矣?!编嵦m孫客居雉城(今浙江長興縣)數(shù)載,聽聞朱烈女事,客懷尤覺黯然,遂賦挽詩六章,并志數(shù)言,以申哀思。組詩其二稱朱烈女是“花貌冰心第一人,妖氛匝地早捐身”,其行必“名垂青史千秋后”。 江蘇儀征才媛梁蘭漪算得上巾幗須眉,自云“心境是須眉,生身恨巾幗”,自許“綱常扶植自釵裙”,篇楮間時露豪情,識見亦頗為特出。就是這樣一位須眉才媛,在對貞女的稱頌上,同樣不遺余力。梁氏七言古體《題王貞女合葬啟》中的王貞女又是一位受聘未婚而殉夫的貞女,有“處子如何敢哭夫,舍生取義是良圖”為證。她“不學楊花滾浪生,愿作荷花守紅死”,在未婚夫亡故后,三度投繯,前兩次未遂(可能是被家人發(fā)現(xiàn)及時獲救),最終還是追隨亡夫而去,“同穴貞心愿已足”。這種愚貞導致的殉身本身,是多么慘烈!
張紈英《周烈女》亦是傳。 周烈女,名蘊香,遼東人,太平營參將祺女。幼知書,隨父官寧夏,都司 (指都指揮使司,掌管一方軍政的官署)金某聘為子婦。后金某被派往粵東,會三藩叛[平西王吳三桂鎮(zhèn)云南、靖南王耿繼茂鎮(zhèn)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鎮(zhèn)廣東,并稱三藩??滴跏晗铝钕鞣瑓侨?、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相繼反清,均被平定。史稱“三藩之亂”],路梗,金某來信言已為子別娶婦,囑女另適人。 蘊香聞之,曰:“父母已命之,安可改也?一死明吾志,可矣?!彼觳皇?。 將死, 自為妝拜父母曰:“女不孝, 負鞠育恩。 ”語畢,低首而逝。
金匱(今江蘇無錫)才媛顧翎,字羽素,清代女詞人,幼習為詩,兼工長短句,著有《苣香詞》一卷,收入徐乃昌輯刻的 《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第一集。顧翎為詞多抒閨愁,柔麗綿邈,而較少哀怨。其《金縷曲·題馬貞女誦光遺照》是清代才媛中難得的一闋詠貞女詞。因詞前無序,故讀者對馬貞女的生平行跡獲知甚少。然從上闋“剩得纏綿詞一卷,唱秋墳、山鬼應啼血”推斷,馬貞女當亦是一位女詩人或女詞人;再從下闋“情到十分原殉義,歷遍粉灰香劫”兩句推斷,她也是一位已字殉身的烈女子,其冰霜高節(jié)感天地,泣鬼神。
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會對人類諸項活動產(chǎn)生極大影響,包括女性殉節(jié)的影響。中國封建社會之烈女觀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由漢魏、六朝、唐宋時期的才識貞烈并舉、重節(jié)烈輕才識到元明清時期的惟尚節(jié)烈,將女子的節(jié)烈置于愈來愈加重要的地位。單就清朝統(tǒng)治階層貞節(jié)觀念的演變來看,努爾哈赤對婦女貞節(jié)觀念淡薄,皇太極個人反對婦女守節(jié)但開始試圖接受,順治對婦女守節(jié)持矛盾心理,康熙個人抵制及政府推崇,雍正朝積極倡導,乾隆及以后歷朝全力支持。章孝烈、朱烈女、張?zhí)N仙、張靜仙、周烈女等人生活的年代,剛好是乾隆以后咸、同兩朝的鼎盛時期,又遇上太平軍之亂這個特殊歷史事件,所以,此一時期出現(xiàn)大量烈女殉節(jié)事亦是必然。再者,序中說章孝烈死時年 15歲。按照古人的習慣,嬰兒落地即為 1歲,那么章氏殉節(jié)時實際年齡為 14歲。朱烈女、周烈女、馬貞女三位烈女雖未交代殉節(jié)年齡,但據(jù)高海霞的大量統(tǒng)計資料證明,近代山東烈女的實際初婚年齡即為 16.4歲。所以,烈女殉節(jié)的年齡也應該與這個年齡不會有太大出入。
必須指出,以上諸例中的“烈女”,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時代背景下,是得到全社會認可和嘉獎的,但它畢竟是一種愚烈行為。在 21世紀的中國大地上,再也不應出現(xiàn)這樣的愚蠢行為。
總的來說,清代才媛詠孝、貞、烈女詩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基本上每一首詩都有序或引,即便序、引與詩歌并存,詩歌也基本是對序或引的重復。且無論是古體還是近體詩,也不管是短律還是長律,在生動細致、形象感人上遠不及序或引。其原因就在于在此類詩中,清代才媛有意識地增加序或引以求增強孝、貞、烈女之孝、貞、烈事跡的真實度和感人性,客觀上起到對孝、貞、烈女之孝、貞、烈事跡的廣泛傳播和膾炙人口的褒揚作用。
[1]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二編[M].合肥:黃山書社,2010.
[2]段曉娥.正史列女傳傳主類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35.
[3](劉宋)范曄.列女傳//(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卷八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65:857.
[4]谷樹新.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確立·摘要[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劉毓崧.嫁殤非未婚守志辯[A].通義堂文集(卷三)[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 1546冊:337.
[6](美)康正果.泛文和泛情——陳文述的詩文活動及其他[A].//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754.
[7](美)莫德爾,著.文學中的色情動機[M].劉文榮,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194.
[8]高海霞.近代山東地方志之《列女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0.
[9]浙江巡撫晶奏為已故貞烈女鄭淑嫦懇恩俯準照例建坊旌表以彰貞烈片廿六日[N].申報,1904-07-27 (14).
[責任編輯:張瑜東]
On Feminist Filiality,Virginity and Heroism in the Poetry of Qing Dynasty
LUO Xin-qua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08)
Feminist filiality,virginity and heroism were prevalent in the Qing Dynasty.It can be seen in works ranging from history books,chorography to novels.In Jiangnan Female Antholog,40 poems were compiled to reveal these thoughts.The women in the Qing Dynasty believed that women would enjoy long-lasting fame as long as daughters keep filial piety for parents and virginity for themselves,and if they die for some noble cause or for their fiancés.We should critically inherit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advocate virginity properly and abandon the devoting thought resolutely.
Jiangnan Female Anthology;Qing Dynasty;Talented women;poetry of filiality;virginity and female heroism
I 209
A
1672-402X(2016)03-0001-07
2015-11-25
駱新泉(1959-),男,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