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外景區(qū)牌示對照下旅游文本的英譯研究

        2016-05-19 06:53:32吳含
        關(guān)鍵詞:譯者文本旅游

        吳含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外語外貿(mào)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1483)

        中外景區(qū)牌示對照下旅游文本的英譯研究

        吳含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外語外貿(mào)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1483)

        英漢旅游文本在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審美觀點等方面的差異直接導(dǎo)致了英譯旅游文本中存在大量的翻譯失誤。譯者在處理旅游文本的英譯時,必須以外國游客需求為準則調(diào)整翻譯策略、斟酌譯文。功能主義目的論和變譯理論讓旅游文本可以在一個適度的理論框架內(nèi)張弛有度,既保原作之精髓,又兼顧了漢英旅游文本在語言、句法、語篇框架上的平行性,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旅游文本的外宣功效。

        景區(qū)牌示;旅游文本;目的論;變譯理論;翻譯策略

        一、旅游文本的定義和文本功能

        旅游文本屬于應(yīng)用文范疇,體裁豐富、形式多樣,措辭講究、風(fēng)格人性化且承載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它的具體范圍既涵蓋了景區(qū)宣傳資料(旅游指南、廣告、宣傳冊、各類旅游宣傳標語、旅游地圖),還包括旅行社常用業(yè)務(wù)文本(旅游合同、行程、委托書、意向書)、各類解說詞(導(dǎo)游/博物館等具體場所)以及旅游領(lǐng)域相關(guān)業(yè)務(wù)文本(演出節(jié)目單、景區(qū)餐廳菜單、賓館指示牌)等等。

        賴斯 (Reisse)在 《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中將布勒(Buhler)的“語言功能工具論(organon model)模式”等功能范疇引入翻譯批評,并劃分出了三大文本功能:信息(Informative—客觀再現(xiàn)—重指示性或概念性內(nèi)容)、表情 (Expressive—主觀表達—重審美及藝術(shù)形式的“同一”)和祈使操作 (Operative—勸導(dǎo)感染—呼喚功能的主要表現(xiàn),重訴求和目的語受眾的預(yù)期反應(yīng))[1]26。在文本功能三分法中,她將旅游手冊和操作手冊放在了偏信息功能的維度上,而旅游廣告則偏重在祈使操作(吁請)的維度。在此基礎(chǔ)上,諾德(Nord)從文本讀者的感官意圖角度將文本功能進一步細分為信息/指稱意圖 (referential—告知具體事件)、表達意圖 (expressive—表達態(tài)度、抒發(fā)感受)、訴求/呼喚(appellative—采納意見、采取行動)以及寒暄(phatic—建立及保持聯(lián)系)四類文本功能。

        所以,無論是力求創(chuàng)意新穎、言簡意賅的旅游廣告還是講求生動形象、旨在激發(fā)游客旅游體驗興趣的旅游指南,或是側(cè)重提供準確必要信息的博物館說詞、通知,旅游文本主要還是“信息”和“呼喚/吁請”功能的重疊和組合。 當然,一個文本不可能通篇只具備一種功能,有時一句話甚至可以兼具寒暄和吁請雙重功能,區(qū)別只在于哪種功能在某一特定文本中的某一部分相對突顯或重要而已。本文從中外景區(qū)牌示的對比著手,分析旅游文本英譯中存在的問題,然后以功能主義目的論和變譯理論為理據(jù),探討旅游文本的翻譯原則,并提出相應(yīng)的英譯策略。

        二、漢英旅游文本的對比

        中西文化的異質(zhì)性(heterology)導(dǎo)致了旅游文本的表述差異。英語旅游文本大多風(fēng)格簡約,結(jié)構(gòu)嚴謹而不復(fù)雜;漢語則多以豐富的聯(lián)想力、行云流水式的鋪排和華麗卻模糊的辭藻來追求美學(xué)上的藝術(shù)感染力。概括起來主要分為語言風(fēng)格、語篇框架和句法結(jié)構(gòu)三大方面的差異。

        (一)語言風(fēng)格差異

        1.虛/實比例——漢語言中含有大量的虛化成分,因而具有模糊概括性,景物刻畫注重意境深遠,不求明晰,對于事物的描述亦多以感悟命名(寫意),缺乏客觀清晰的具體描述[2]112-113;西方語言文化中對事物的描述則多取名于客觀描述(寫實)。

        以景點介紹牌示中的標題為例。英文中多以名詞復(fù)合形式為主,甚至連介詞都省略不用,如:Sea Life Park Hawaii(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園), The Montverde Cloud Forest Reserve(蒙特沃德云霧森林)等,一看名字就能識別景點;而中文景點常帶有一些體現(xiàn)文人意趣的修飾詞,如:山西太原晉祠內(nèi)的“魚沼飛梁”“流碧榭”,張家界的“十里畫廊”,峨眉山的“一線天”等,若不親臨其景,僅憑想像力,游客很難“讀”出這是什么樣的一個景觀。

        2.華麗/樸實——漢語喜用四字格等尚古文風(fēng)來提升文字表達的藝術(shù)感染力,往往華而不實、夸大其詞(hyperbole);英語多語言平實,句式也以簡單句 (xxxx,the city’s highest point,is…)、被動句(xxxx is regarded by many as…)和祈使句(Welcome to xxxx,one of the most…in…)居多。中文用詞的華麗在此不作贅述。值得注意的是,英語文本中對最高級的使用態(tài)度非常謹慎,在少數(shù)個例中能找到,也一定帶有“one of”這樣的修飾,同時后面有與事實一致的關(guān)于地域的準確界定,如:on the Niagara Escarpment(尼加拉瓜懸崖上最漂亮的…之一);很少出現(xiàn)漢語里“天下江山第一樓”之類的溢美詞句。

        3.意象化/具體化——漢民族的哲學(xué)思想多感性、重自覺,是“天人合一”的意象型思維,體現(xiàn)在美學(xué)上就是一種對含蓄美的追求;而西方傳統(tǒng)哲學(xué)多理性、重邏輯,是“天人分離”的分析型思維,在美學(xué)觀上,強調(diào)主觀和客觀物象關(guān)系的模仿和再現(xiàn)。

        以加拿大薩省的官方旅游宣傳文本為例,對薩斯卡徹溫作了如下的描述:“…Lush boreal forest frame shimmering lakes,powerful rapids,and tugged canyons…”如果直接轉(zhuǎn)換成中文就是(北部有)“溫帶森林、閃爍湖泊、湍急河流和險峻峽谷”。如換在中文文本里,光“湖泊”這一部分就大有可為。截取中國四大名湖之一的太湖關(guān)于湖水的小部分描述以作意象感悟之用:“湖不深而遼闊,山不高而清秀,一派平山遠水、山長水闊的吳中山水景色。湖面煙波浩淼,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錯落有致。水上風(fēng)帆點點,白鷗逐浪,一派生機……”[3]。對比可見,中英文本間是一個景物點與一幅立體山水畫之別。

        (二)句法結(jié)構(gòu)差異

        1.隱形/顯形——漢語屬意合語言,語法上呈現(xiàn)隱含性(covertness),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靠語義耦合,句式結(jié)構(gòu)隱形化且通常無需連接詞來表層連接;英語的形合屬性則恰恰體現(xiàn)在句法上通過關(guān)聯(lián)詞完成對內(nèi)在語義邏輯關(guān)系的凸顯,即語法上呈現(xiàn)外顯性(overtness)。

        2.形散/形聚——漢語以散點透視的認知視角排列句段,重要的信息多留在句尾傳達(end focus);英語則多以動詞形態(tài)為線索組織句段,句法結(jié)構(gòu)上呈現(xiàn)以謂語動詞為中心的“焦點式”結(jié)構(gòu),主張以形馭意。

        無論晴空萬里,一碧萬頃或云霧繚繞,若隱若現(xiàn),或霪雨霏霏,煙雨迷蒙,都展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美態(tài)。桂林山水變化萬千,很少人能具體將它描繪出來,“桂林山水甲天下”也許已是最貼切的寫照。

        “East or west,Guilin’s scenery is the best.”reveals an evocative image which is hard to describe due to the chameleon-like nature of Gulin’s natural scenery.Guilin is blessed with beauty,be it in clear, foggy,rainy or hazy weather.

        在中文文本里,因果關(guān)系并未通過“due to”這樣的連接詞表層連接,靠語義耦合留待讀者意會;英語譯本中不僅增加對形合屬性的關(guān)照,由隱及顯的同時, 也選擇開篇明意 (call a spade),作了句子結(jié)構(gòu)重心上的調(diào)整,完成了以主動詞為中心的形聚。

        (三)語篇框架差異

        以景點介紹牌示為例,漢英旅游文本在布局謀篇、文體風(fēng)格和文化語用上存在較大的差異。英語景點介紹牌示主要分為三大部分:首先是景區(qū)性質(zhì)界定(identification),包括自然/人文景觀、歷史、功能等等;其次為旅游亮點陳述(main attractions); 最 后 以 游 客 行 動 指 南(tourists’guide)收尾,主要包括可供游玩的項目、建議路線或可享受的服務(wù)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香港地區(qū)的景區(qū)旅游介紹牌示多符合這一框架。以香港海洋公園為例:

        首段以描寫型文本為主,除了定位香港海洋公園“是全東南亞規(guī)模最大的水族館及主題公園之一”外,就是對園內(nèi)主要游樂設(shè)施的描寫——在這里,您可以參觀大型的珊瑚礁水族館,觀賞海豚表演,接觸最長壽的圈養(yǎng)國寶大熊貓安安和佳佳,嘗試機動城內(nèi)多種緊張刺激的機動游戲”。

        第二段為信息型文本,告知游客園區(qū)開放時間。

        第三段為信息型文本,提供了海洋公園的交通信息。

        相較來說,國內(nèi)其它省份的中文景點介紹內(nèi)容繁復(fù)得多,且往往不注重版式和布局。如以傳統(tǒng)的三段式劃分,開篇部分主要以信息功能為主,涵蓋選址、占地面積、是否為保護區(qū)或者星級景區(qū);主體部分兼顧信息及呼喚功能,主要圍繞歷史典故及景區(qū)亮點重筆著墨式地描寫;結(jié)尾部分通常站在全局角度對景點展開整體描畫及高度評價,感染/吁請功能為主。

        三、中文旅游文本英譯中存在的翻譯失誤

        庫普施·洛澤萊特(Kupsch.Losereit)提出的“翻譯誤差”概念是最早從功能理論角度對翻譯失誤問題的研究。這一概念界定了翻譯文本出現(xiàn)的六大“違反”:翻譯功能、語篇的連貫、語篇形式(文本類型)、語言規(guī)范、文化和語境特定的規(guī)范與條件以及語言系統(tǒng)[5]172。 在此基礎(chǔ)上,諾德(Nord)從功能主義目的論的角度將所有阻礙文本實現(xiàn)目的語受眾期待的文本功能的處理過程(翻譯)和結(jié)果都定義為翻譯失誤。自上而下可歸為四類:功能語用翻譯失誤(譯者欠缺文本受眾取向等語用問題)、文化性翻譯失誤(譯者對特定文化所獨有的規(guī)約性成分處理方式不當)、語言性翻譯失誤(語言結(jié)構(gòu)與譯語規(guī)范不符)及文本特有的翻譯失誤(某類文本特定的翻譯問題)[6]74-76。依據(jù)此模式,筆者對旅游文本翻譯中存在的三類主要翻譯失誤分析如下:

        (一)功能語用翻譯失誤(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功能語用翻譯失誤的根源主要在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欠缺譯語受眾取向或是忽略了譯作的預(yù)期功能。作為翻譯失誤的最高層次,廣義而言,功能性(語用)翻譯失誤幾乎涵蓋了譯作中所有的翻譯失誤,因為任何的失誤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妨礙譯作預(yù)期功能的實現(xiàn)。按照語用學(xué)的觀點,只有當目的語讀者從譯文中感受到的語言力(linguistic force)與譯者本來的意圖出現(xiàn)矛盾和差別時,語用翻譯失誤才會出現(xiàn)。結(jié)合英國語言學(xué)家托馬斯(Jenny Thomas)在 《跨文化語用失誤》一文中對語用失誤的分類,我們可以把功能語用翻譯失誤進一步細分為語言語用翻譯失誤 (pragma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和社交語用翻譯失誤(socio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語言語用翻譯失誤是指譯者將本族語言對某一語言符號(詞語結(jié)構(gòu))的語用意義直接套用在目的語譯作中或“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譯者無法準確表達自己意圖而引起的語用失誤”[7]91。社交語用翻譯失誤則往往源自譯者和目的語讀者不同的價值觀。它是譯者忽略文化背景的差異而犯的語用失誤,這就包括對譯作話語分寸的把握(哪些話該譯/不該譯、原語與譯語社會地位差距的考量、雙方相對權(quán)利和義務(wù)的區(qū)分)等等。

        選取北京中山公園景點牌示[8]249的部分內(nèi)容為例:

        在國際上人民幣元不用 “¥” 符號而需用“RMB¥”表示。景點牌示中票價的翻譯方式“¥”則默認為是日元(Japanese Yen)的簡稱符號。這就屬于譯者將漢語言內(nèi)部記賬書寫習(xí)慣中的語用意義直接套用譯文中而造成的語言語用翻譯失誤。此外,國內(nèi)景點牌示的票價信息常包含對一些特殊群體的優(yōu)惠信息,如學(xué)生證、傷殘軍人、導(dǎo)游及身高1米2以下兒童等,并需要出示相應(yīng)的證件或證明,而國外的票價信息卻主要根據(jù)項目套票、游覽時間(次數(shù)如年卡)、年齡來設(shè)置, 多直接用數(shù)字來體現(xiàn)優(yōu)惠力度。 如Seurasaari(芬蘭伴侶島)的票價信息:Free admission to the island.Tickets to the Open-Air Museum:€5/4,combined ticket with Urho Kekkonen Museum:€8/7,visitors under 18 free of charge.Free admission with the Helsinki Card.(入島免費。露天博物館門票:5/4歐元;露天博物館及科寧博物館聯(lián)合門票:8/7歐元。18歲以下免費參觀。赫爾辛基旅游卡持有者免費。)因此,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譯應(yīng)多從目的受眾(外國游客)的角度出發(fā),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惠信息及相關(guān)要求可盡數(shù)刪除,或僅選擇外國游客同樣適用的部分進行翻譯,來減少此類社交語用翻譯失誤。

        (二)文化性翻譯失誤(cultural translation errors)

        功能主義目的論所說的文化性翻譯失誤是指譯者再現(xiàn)或順應(yīng)原作某些特定文化規(guī)約成分時,因為決策不當而造成的譯作與目的語文化中各成員所熟知的規(guī)范或慣例之間的沖突。具體可體現(xiàn)在文體風(fēng)格相異、意識形態(tài)的突顯或降格、價值取向的背離等方面。

        如頤和園景區(qū)牌示中“紫氣東來城關(guān)”被譯為 “Purple Cloud Gate Tower”(Ziqi Donglai Chengguan)[9]204,看似對仗工整。雖然在英語文化中,紫色因在拜占庭帝國和神圣羅馬帝國時期一直為皇室御用服飾顏色而成為一種莊嚴的、虔誠的權(quán)貴象征,但它并不具備漢語文化里取自“老子出關(guān)”典故的‘祥瑞’之意(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每個人頭頂上都有云氣,云氣和地氣皆有五色之分,其中紫色最為吉祥高貴,為圣人和祥瑞的氣色)。因此,此建筑可譯為:Gate Tower with Propitious Omen.

        (三)語言性翻譯失誤(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

        如果我們承認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文化本身又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和規(guī)范,那么,語言性翻譯失誤可以說是文化翻譯失誤在具體層面上的延伸。語言性翻譯失誤是譯作中違背目的語語言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在旅游文本的翻譯中,這樣的低級錯誤隨處可見,最為明顯的是拼寫、標點及語法錯誤,中式英文或拼音的濫用現(xiàn)象和譯名不統(tǒng)一現(xiàn)象等等。

        以上文中山公園牌示內(nèi)容為例,短短四行信息的翻譯有三處失誤:首先 “聯(lián)票”應(yīng)譯為“Multipass Ticket”而非“coupon”;其次,學(xué)生票半價的英譯部分語法錯誤也很明顯, 應(yīng)改為“Half-price tickets for students”或 “50%Off For Students”;此外,英譯中對“購買聯(lián)展票免門票”的處理——¥5(Free Admission)也顯得邏輯關(guān)系不清。 筆者試譯:“With multipass ticket you can enjoy FREE admission to the park”。

        四、旅游文本的翻譯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作為旅游文本翻譯的指導(dǎo)性理論,目的論認為“The translation purpose justifie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任何翻譯行為都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6]1。簡言之,“目的決定手段”就是目的論的核心。旅游文本的涵蓋面豐富,雖然一統(tǒng)而論主要以吁請及信息功能為主,但各體裁側(cè)重點仍略有不同。如旅游指南類,除了包含事實性、描述性、評價性、提示性、召喚性信息之外,應(yīng)兼具文化和美學(xué)信息;旅游合同格式固定、語言嚴謹;導(dǎo)游解說詞則力求生動形象、幽默得體等等。因此,在處理旅游文本時,譯者應(yīng)以旅游文本受眾為取向,對原文本的語言、布局謀篇乃至行文風(fēng)格作出改變,完成從達意(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到達旨 (Conve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s Writing)最后達效 (Meet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ms and Cultural Standards)的過程。

        (二)“內(nèi)外有別”原則

        中文旅游文本及其譯文既然受眾不同,目的不同,就可以獨立成篇,既有關(guān)聯(lián),又保留各自實現(xiàn)文本功能的特定方式。比如,讓漢語保留意象性,英譯突出功能性;漢語保留語法上的隱含性,英譯文本明示外顯性;漢語保留文本的感染力,英譯增大信息傳遞度;漢語攜文字韻律之美,而英譯文本應(yīng)以國外游客“看懂、讀懂并喜聞樂見(a delight to read)”的簡約形式來實現(xiàn)英譯本的交際功能。

        (三)視覺轉(zhuǎn)化原則

        化意象為形象:漢語景物描寫重在寫意,求神似,把景物蘊藏于內(nèi)的 “意”附著于外在之“象”上,情融于境,意境相諧;英語景物描寫科學(xué)嚴謹,偶有情感抒發(fā)也囿于事實,用以突顯客觀形象,只是處于從屬地位。因此在英譯旅游文本時,我們要避虛就實,主要借助名詞、介詞和關(guān)系代詞搭建一個合理的空間框架,提供一些實質(zhì)的信息來再現(xiàn)客觀景物。

        香港是一個璀璨而令人難忘的度假城市,地方雖小,卻包羅萬象。

        化動為靜:漢語文本多呈現(xiàn)動態(tài)描寫的特征,在英譯時,需要考慮英語的形態(tài)變化和句法限制,將大量出現(xiàn)的兼動式和連動式轉(zhuǎn)為更為精煉的靜態(tài)英語表達。

        化華美為簡約:在旅游文本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在保證信息傳真的前提下,將漢語旅游文本中與主旨關(guān)聯(lián)度不高的溢美之詞化繁為簡,以提高譯入語的可接受度。另一方面,如果時間允許,譯者應(yīng)盡量保留原作的點睛之筆,注意代表性詩文雋語選取的額度與受眾文化認知接受視閾,適度運用譯文讀者可以接受的意象含蓄喻體,運用文學(xué)翻譯的手法凝練語言,創(chuàng)意象以傳情,言少意多。

        五、變譯理論下旅游文本的英譯策略

        在雅各布森(Jakobson)對翻譯活動的廣義劃分中,語內(nèi)(intralingual)翻譯主要涉及同一語言內(nèi)部的“改述”(rewording)或“詮釋”(paraphrase)現(xiàn)象;符際(intersemiotic)翻譯是用音樂、圖像等非語言符號來解釋語言符號,或是正好相反;唯有在語際(intralingual)翻譯中,涉及的不是符號轉(zhuǎn)換,而是兩種不同語言間的信息轉(zhuǎn)換,這是因為“雙語符號之間不存在完全對等的關(guān)系,對等的是符號所承載的信息”[11]113-118。變譯理論中的“寬式/窄式翻譯觀”甚至是其核心概念“變譯”都是在對語際翻譯的具體分類基礎(chǔ)上提出的,即從執(zhí)行主體視角劃分的人工/機輔/機器翻譯,從實現(xiàn)媒介角度劃分的口/筆譯,從翻譯方法劃分的直譯/意譯,從文本類型劃分的文學(xué)翻譯/非文學(xué)翻譯以及從處理視角(原作保留程度視角)劃分的全譯/變譯等等。

        黃忠廉教授在界定全譯/變譯這一對全新的翻譯范疇時指出,全譯中的變是以減少原作信息流失、讓原文題材形式免于改變而作的微調(diào);而變譯卻是譯者“有意識地(根據(jù)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仿等變通手段(改變原作內(nèi)容和形式)攝取原作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翻譯活動,其核心是信息的攝取,抽汲的是內(nèi)容,改造的是形式,攝取的策略是變通+(全譯), 精髓是求變”[12]1, 以不改變原作根本屬性之“變”求得譯作在最大程度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無論是強調(diào)“風(fēng)格極似”的窄式翻譯還是強調(diào)“滿足特定需求”的寬式翻譯,它們都具備翻譯的本質(zhì)屬性:有譯者參與的、以文化信息為對象的、在譯作與原文本間尋求相似性的一種語言、思維及語際轉(zhuǎn)換活動。

        在全譯/變譯這對翻譯范疇新分野基礎(chǔ)上,變譯理論體系先后圍繞“變通”這一根本特性派生出了八種變通手段(即在最初的“增、減、編、述、縮、并、改”基礎(chǔ)之上添設(shè)了受《易經(jīng)》翻譯實踐啟發(fā)而來的第八種變譯策略“仿”),進而由此八大變通手段交叉構(gòu)織出十二種具體的變譯方法,即摘譯(selective translation)、編譯(translation with reconstruction)、譯述(translation and narration)、縮譯(condensation)、綜述(summarizing and translation)、述評(summarizing and comment)、譯評(translation and comment)、改譯(adaptation)、闡譯(explanatory translation)、譯寫 (translation and writing)、參譯(citation and translation)和仿作(imitation and re-creation)。整套體系概括起來就是,一個核心概念(變通)、三個子系統(tǒng)(“變譯主體”—譯者和譯文讀者,“客體”—原譯和變譯文本和 “中介”—變通和翻譯)、四大要素(譯者、譯語讀者、原作和變譯作品)和十八個基本概念(變譯的方法、單位、章法、機制、過程、范圍、價值等),而貫穿其中的機制即是:文本讀者制約譯者的選擇、譯者敲定變通的手段、手段構(gòu)織出變譯的方法、方法作用于原作整體以及形變?nèi)Q于攝取內(nèi)容。所有這些非原則性的酌情形變旨在“多(信息比重大)、快(傳播速度快)、好(信息質(zhì)量高)、省(省時省篇幅)、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地吸收國外信息,產(chǎn)生好的譯文效果”[13]。 這些都與旅游文本的翻譯原則不謀而合。

        鑒于中外旅游文本的差異,譯者必須以外國游客需求(Tourist-oriented)為準則調(diào)整翻譯策略、斟酌譯文。變譯理論中變通手段就是根據(jù)原作在內(nèi)容和形式變化上表現(xiàn)出的特征確定的,這涉及到“變譯載體的信息量”和“原作或全譯信息量”兩個變量之間的權(quán)重:如果目的語受眾對前者的期待量遠大于后者,用“增”;反之用“減”;如果前者小于或等于后者,用“編”;兩者信息量大體相當,用“述”;前者遠小于后者,用“縮”;前者包涵后者,用“并”;前者信息量相似于后者,用“改”;前者在后者鄰近區(qū)域內(nèi)尋求極似信息傳遞,用“仿”。這些變通手段恰恰涵蓋了旅游文本譯文信息處理的常見策略,譯者可以根據(jù)特定旅游環(huán)境下游客的特殊需求,按照不同預(yù)期靈活地選用這八種變譯文本分類理據(jù)(變通手段)來攝取原文本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運用多元化的翻譯策略更為靈活地進行翻譯活動,提高譯文的可讀性。變譯理論讓旅游文本可以在一個適度的理論框架內(nèi)張弛有度,保原作之精髓,只有在信息有效傳遞出現(xiàn)阻礙時對應(yīng)地作出調(diào)整或改變,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旅游文本的外宣功效。鑒于十二種變譯具體方法是由八種變通手段構(gòu)織而成,且劃分過細的部分具體方法(按譯作信息的集約度進行劃分)并不適用于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guān)的旅游文本 (如較之原作信息更豐富的述評、綜述等),下文就以變譯理論的八大手段為指導(dǎo),歸納旅游文本英譯中的常用的變通策略:

        增(addition),是在原作基礎(chǔ)上通過闡釋、評論以及補充性描寫而出現(xiàn)的信息增加,旨在充實內(nèi)容、擴大旅游文本的信息量,加深游客對旅游景點的了解。

        以朝代年號(dynasty names and period names)翻譯為例,這是最為常見的文化性翻譯失誤。如果景點牌示上只是字對字地將“民國時期”直譯為 “Republican Period”,這對外國游客而言毫無意義。對于適當文本空間內(nèi)非頻繁出現(xiàn)的年份,宜加注西方游客所熟悉的公元年份作為時間參照:“Republican Period(1912-1949)”。

        減(deletion),即對原作的取舍,只保留直接或間接與讀者需求有較高吻合度的信息,舍棄關(guān)聯(lián)度不高甚至與之相偏離的微小信息。減的目的是在取舍之間突顯游客最為關(guān)注的信息,以少顯多,以少勝多。

        This Ancient Egyptian Obelisk stands at the place known as the Horizon of the sun god Re.

        (這座古埃及方尖塔所處的位置正是古埃及太陽神的所在。)

        原文中的 Re(拉)是埃及神話中眾多太陽神之一。為了與當時埃及另一位代表天空的太陽神 Horus(荷魯斯)相區(qū)分,“拉”被稱為“地平線上的荷魯斯”,后兩神合并,終位列九元神之首,并成為眾神之父(the great God)。對于不了解埃及神話的游客來說,很難理解何為“太陽神拉的地平線”。因此,譯文一方面通過增譯突出了此太陽神的出處是古埃及而非希臘羅馬等神話故事,另一方面省譯了太陽神的名字“拉”及“地平線”這些無損原文主旨傳達的次要晦澀信息點。

        編(editing),即以優(yōu)化結(jié)構(gòu)、突出中心、強化旅游文本功能為目的的編選(摘選部分整理內(nèi)容加工)、編排(調(diào)整原語料的排列次序)或編寫工作(將原作素材加以整理并以目的語進行撰寫)。

        白云山位于廣州市北部,縱長 9.7千米,最寬 4.5千米,面積 2800公頃,是南粵名勝之一。

        英文平行文本中對于景點地理位置、占地面積類的描述多數(shù)以動詞詞組開頭,如澳大利亞道格拉斯港野生動物棲息地動物園景點牌示(Located at the entrance to Port Douglas,this award winning wildlife park is spread over 8 acres of rainforest[14]36-49) 中的 Located at。 常見開頭還有 Nestled against(英國哥倫比亞花園),Set in(火奴魯魯紀念館)等。此外,英文此類介紹文本多開篇明義,主次分明,逐層演繹,次要成分多選用介詞短語或分詞短語表示。

        參照平行文本,筆者首先調(diào)整原語料的排列次序,化中文歸納式為英文演繹式。試譯如下:Located in the north part of Guangzhou,Mt.Baiyun is one of the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 in Guangdong provice.It is spread over 2,800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length of 9,700 meters and a width of 4,500 meters.

        述(narration),指用譯語語言復(fù)述、敘述或轉(zhuǎn)述原作內(nèi)容。舍原作形之細節(jié),求粗略內(nèi)涵。

        ……俗語有云:“天上雷公,地上舅公”。

        ……As the proverb goes:“Up above there is God, down below there is maternal uncle”.

        此句的英譯處理舍棄了原作之細節(jié)“雷”在英文中的形式對等物“thunder”,是因為英語中thunder并不具備漢語中作為祭祀文化現(xiàn)象而被留存的文化意義,而僅僅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因此選用God替代thunder以求得文化內(nèi)涵上 “受人崇拜”這一共通性。套用中國著名的風(fēng)土謠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譯法“Up above there is paradise,down below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以求娓娓復(fù)述這一俗語的深意。

        縮(condensation),凝練濃縮。相較于“減”,此變通手段中的變異信息量遠小于全譯的信息量。由于漢英語言表達風(fēng)格的差異,縮譯常用于旅游文本中,尤其是對漢語原作行文用字中無多大實際功效的臃腫堆砌信息的取舍及對平行對偶結(jié)構(gòu)的修辭性縮譯。

        例:“順德建縣后至明末,陸續(xù)增建縣城鳳山書院、陳村儀庵書院、梯云書院等。嘉慶至光緒年間,有縣城鳳山書院、梯云書院、古樓堡金峰書院… (此處筆者省略原文中列舉的十來所書院的名字)…鰲峰書院、陳村西淋書院、馬齊鄉(xiāng)敦和書院、古粉鄉(xiāng)抱真書院等 20所”[15]43。

        并(combination),即將原作中同類(語義重合)或有先后邏輯關(guān)系的部分融為一體后進行翻譯。之所以并,一是修正原作結(jié)構(gòu)的欠缺條理,二是依據(jù)譯本讀者之需求盡可能地使譯作表意簡明扼要,不累贅之余又突顯重點信息(變譯信息量需包含原作信息量),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旅游文本的外宣功能,避免了過度翻譯。這是一個化虛為實的過程。

        此段200米,當心落石,請靠巖壁行走,快速通過,請勿逗留(Danger! Rockslide Area.Stay on Trail.)。又如“人與花木 呼吸互動 摘花折木自減生命”,這么冗贅的語句都只表達一個基本思想“No picking”。

        改(rewriting),是一種但求變譯信息量與原作相似的再創(chuàng)作。它可以是改換原作的形式或部分內(nèi)容(adjustment),可以是原作體裁風(fēng)格上的改編,甚至可以是徹頭徹尾的全文改造,只求提高譯作的適應(yīng)性(adaptation)。漢語文本的事理順序通常講究起承轉(zhuǎn)合。篇幅所限,筆者對于從邏輯語篇上考量涉及句式調(diào)整的改寫不作例證,僅選取譯作部分內(nèi)容微調(diào)一例。雖是微調(diào),但變化之處明顯,避免了原作的水土不服:

        The Hawaiian Islands ar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 on earth.The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60-90 degrees all year long.(夏威夷群島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之一。這里的氣溫全年在華氏60-90度之間。)西方人習(xí)慣的華氏溫標,在翻譯時應(yīng)該考慮國人的接受程度可改譯成“15-32攝氏度”。

        仿(parody),即創(chuàng)作式仿效,趨同而省力,變異而取效。再細化到仿作,“仿”的是譯語本土作品的內(nèi)容、風(fēng)格或形式,“作”即是以目的語展開創(chuàng)作的變譯策略。它有意仿照目的語中被人們所熟知的現(xiàn)成語料(多是名言警句、成語諺語之類),根據(jù)表達需要臨時創(chuàng)譯出新的語、句、篇,以期譯作產(chǎn)生或生動趣致、或詼諧幽的譯趣。仿作的譯文往往關(guān)聯(lián)度高,易于與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共鳴,且兼顧了信息等效、訴求感染和美感功能。仿的過程實際上是將旅游文本語境化的一個過程,旅游文本的既定性和浮現(xiàn)性有利于仿作的產(chǎn)生,反過來仿作也有助于一個標記新語境的營造,因為它所提供的語境線索足以帶領(lǐng)譯作讀者捕捉并解讀其間的意趣和效果。當然要翻譯出仿融于作的好譯文,譯者需要仔細考察標記語境素以捕捉仿作在音形義各方面的標記性,并努力在變譯文本中再現(xiàn)這些線索。

        如果說美國高速公路上那句知名警示語“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遲了比沒了好。 )”只是創(chuàng)作上的仿擬,“Land of milk and honey(魚米之鄉(xiāng))”只是一句源自《圣經(jīng)》的文化補償,那么“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翻譯仿作最好的例證,不僅打上了翻譯美學(xué)特質(zhì)的烙印,同時使仿譯譯本兼?zhèn)淞恕巴楹弦弧保╥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的審美接受度。

        由此可證,變譯策略在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應(yīng)用遠不止“增、減、編、改”的擴容量、取精華、明邏輯、符審美之功效。這些靈活變通的翻譯方法,無論哪種,都是從目標受眾已有的認知圖式和審美訴求出發(fā)對譯文進行的變通處理,力圖在傳播旅游文化信息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照顧外國游客的接受習(xí)慣,實現(xiàn)對外宣傳的最佳效果。

        六、結(jié) 語

        根據(jù)目的論的翻譯原則,信息型文本遵從忠實,言語表達簡潔明了(plainprose);呼喚型文本側(cè)重感染功效(appellative-focused),在語言維度上強調(diào)互感(dialogic),在翻譯方法上提倡編譯(adaptive)、等效(equivalent effect)。大多數(shù)旅游文本都兼具信息和呼喚功能,譯者在處理時就需要不拘常規(guī),靈活運用多種變通手段該實就忠,兼顧視點轉(zhuǎn)換,虛實互化,各展所長,激起外國游客的文化期待視野。

        通過對中外景區(qū)牌示平行文本的對比和思考,并結(jié)合真實案例的翻譯和分析,本文旨在強調(diào)漢英同類語篇的對比分析對旅游文本翻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對此類實用文本的對比分析,譯者有意識地在翻譯過程中適度變通,采用相對應(yīng)的變譯策略,能有效地提高相關(guān)文本的翻譯質(zhì)量。

        [1]Katharina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ThePotentials & Limitations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謝旭升.特色漢英翻譯教學(xué)——以新疆文化視覺為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3]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廳.太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簡介[DB/ OL]. [2010/2/26] http://www.jscin.gov.cn/web/ showinfo/showinfo.aspx?infoid=0c95c31b-8ace-4b06-902b-81fa3fef3558.

        [4]丁大剛.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08.

        [5]諾德.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張美芳,王克非,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6]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Applied Linguistics,1983.

        [8]楊永林.標志翻譯 1000例(理論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9]劉秀芝,李紅霞.北京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人文景觀介紹翻譯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10]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增補版)[M].北京:經(jīng)濟科學(xué)出版社,2011.

        [11]Jakobson,R.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L.,Venuti (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12]黃忠廉,等.翻譯方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

        [13]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14]李敏.旅游景點簡介翻譯的信息重組對比研究 [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2006.

        [15]何俊.從翻譯美學(xué)視角研究中文景點介紹性文本的英譯[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09.

        [責(zé)任編輯:劉向紅]

        Research on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ng of Tourist Texts: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enic Area Signboards

        WU Ha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t texts in terms of cultural tradition,thinking mode and aesthetic differences directly lead to loads of translation errors.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tourist text, translators should hold a tourist-oriented attitude and adjust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foreign visitors.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and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can make Chinese-English tourist text more appropriate in many ways while retain their individual features.

        scenic area signboard;tourist text;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y

        H 315.9

        A

        1672-402X(2016)03-0116-08

        2015-12-09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十二五”規(guī)劃 2013年度學(xué)科共建項目“廣州城市圈公示語的撰寫及英譯研究”(項目主持人:馮克江;項目編號:GD13XWW02)、廣州市教育科學(xué)規(guī)劃課題“高職商務(wù)英語語言類課程翻轉(zhuǎn)課堂的研究與應(yīng)用”(項目主持人:趙佳薈;項目編號:1201553766)及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十二五”第二批科技與社科項目“廣州城市圈公示語的撰寫及英譯研究”(項目主持人:馮克江;項目編號:9)的階段性成果。本文作者是課題主要參加者。

        吳含(1982-),女,湖北黃岡人,文學(xué)碩士,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學(xué)和外語教學(xué)研究。

        猜你喜歡
        譯者文本旅游
        生態(tài)翻譯學(xué)視角下譯者的適應(yīng)與選擇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旅游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xué)隱喻
        旅游的最后一天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語文知識(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人与动牲交av免费| 久久2020精品免费网站| 婚外情长久的相处之道|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三区后入内射国产馆|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综合av国一区二区三区|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动漫| 免费观看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农村乱子伦精品视频| 久久AV中文综合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米奇欧美777四色影视在线|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套中出学生姝|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精品在线|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色爱区综合五月激情| 麻豆人妻无码性色AV专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极品少妇小泬50pthepon|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 精品国产97av一区二区三区| 女同同性av观看免费|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校花高潮一区日韩| 中文字幕av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 美女射精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 男女av一区二区三区| 99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香蕉| 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夜夜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