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胡欽曉
(曲阜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解讀金陵女子大學:性別沖突的視角*
徐婷婷胡欽曉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東曲阜273165)
摘要金陵女子大學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影響最大、辦學最具特色的女子大學,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挖掘其在中國近代性別文化激烈沖突時期的辦學過程,必將對發(fā)展高等教育、特別是發(fā)展女子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個人層面性別沖突來看,金陵女子大學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女性知識分子,增強了女性群體意識;從家庭層面性別沖突來看,金陵女子大學學生打破“賢妻良母”式的傳統(tǒng)期待角色,作為職業(yè)女性立足于社會;從社會層面性別沖突來看,金陵女子大學勇于面對社會各方面的挑戰(zhàn),在爭議中堅持女性特色辦學。
關鍵詞金陵女子大學;文化沖突;性別文化沖突
中國傳統(tǒng)儒學思想強調“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使得中國女性一直被排斥在學校教育之外,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少數(shù)貴族女子可以接受以培養(yǎng)賢妻良母為目的的家庭教育,教育基本內容僅為“三從四德”。鴉片戰(zhàn)爭以后,外國傳教士在通商口岸建立的女子學校,成為了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先聲。1904年,以裨治文(Bridgeman)學院為基礎,建立了專門招收女生的華北女子聯(lián)合學院(The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1908年,在一所女子教會學校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華南女子學院;1911年,幾個外國傳教團體在南京建立了金陵女子大學。直到1919年北京高等女子師范學校成立,婦女才開始正式進入中國的國立大學[1]。不難看出,私立教會女子大學的建立不僅開啟我國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國立大學向女學開禁。
金陵女子大學(以下簡稱“金陵女大”)創(chuàng)辦于1915年,雖然建立時間不是最早的,但卻是第一所一開始即作為4年本科制大學創(chuàng)辦的教會女子大學,辦學時間長,影響最為廣泛,可謂同類學校的典范。金陵女大最初的辦學宗旨一是為了進一步發(fā)展中國的基督教事業(yè),二是為培養(yǎng)領袖提供必備的更高程度的教育,三是為培養(yǎng)服務基督教的女性,四是為促進基督教影響下的高等教育的發(fā)展[2]。在其36年辦學過程中,宗教性越來越弱化,但始終踐行著培養(yǎng)婦女領袖的宗旨,為我國女性解放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當時仍有男權思想殘余的社會環(huán)境中,金陵女大在創(chuàng)辦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很多性別沖突的問題。沖突理論是社會學理論中三大理論之一,沖突存在于社會關系中的各個層面,在社會結構內部存在大量的沖突,而沖突會導致社會結構的變遷,這是沖突的功能。性別沖突是沖突的下位概念,性別沖突既有正面效應,也會帶來負面效應[3]。本文從個人層面性別沖突、家庭層面性別沖突、社會層面性別沖突來解讀金陵女子大學。
一、個人性別沖突:無才即德抑或修齊治平
唐代《女論語》中有言:“男入書堂,請延師傅。習學禮義,吟詩作賦,尊敬師儒,束脩酒脯。女處閨門,少令出戶?!盵4]可見,中國傳統(tǒng)教育以男性為主,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甚至踏出閨門都有限制。女子只要學習如何相夫教子,學會“三從四德”即可,無需學得知識。在這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中,女性根本沒有涉足政治的機會,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隨著近代國門的打開,西方現(xiàn)代女權思想進入中國,催生了婦女的覺醒,要提高婦女的地位,在政治領域爭得話語權,女性必須接受同男子一樣的高等教育,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根據(jù)女性特點和社會需要,金陵女大設置了相關專業(yè),如社會學、家政學、體育、音樂、醫(yī)預科和護預科等特色系科,深受社會的歡迎。設置于1924年的社會學擁有較強的師資,其課程著重于社會工作、社會調查及社會服務,重視學生實際鍛煉,培養(yǎng)計劃有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課、專題報告、實習、畢業(yè)論文等環(huán)節(jié),嚴謹程度不亞于現(xiàn)代社會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學校設有社會服務中心館“女青年會”,還開辦了“鄰里服務處”“培幼小學”“樂群社”等,使學生理論學習和實際鍛煉相結合,培養(yǎng)了一批既精通理論又掌握專業(yè)技能的優(yōu)秀人才,迎合了當時社會的需求。1940年學校參照美國課程模式設立了理科特色系科家政學。家政學分兒童福利、營養(yǎng)、應用藝術三個組,課程有兒童發(fā)展、兒童健康、托兒所管理、普通心理學、營養(yǎng)學、膳食與疾病、烹飪學、應用藝術、生理學等[5]。學校通過設立“鄉(xiāng)村實驗托兒所”等社會服務機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yè)技能,還提高了工作所在地的經濟水平、生活水平。金陵女大的特色系科體育系開創(chuàng)于1925年,除了有四年制的體育系外,還有二年制的體育專修科,為中小學體育教學輸送了優(yōu)秀師資。體育課程有針對體育系專業(yè)的學生而設置的主修課程,還有針對全校學生為提高身體素質而開設的普通課程。學校認為中國傳統(tǒng)女性足不出戶,缺乏運動,必須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身體素質,有了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更好地學習知識,為社會服務。金陵女大的學生常常參加體育比賽,并能獲得較好的名次,為學校爭取榮譽。教會大學一般重視宗教氣氛,因此都很重視音樂教育,金陵女大也不例外。另外,金陵女大也從大學完整學科角度出發(fā),于1925年創(chuàng)立了音樂系。由于學生人數(shù)少,音樂系采用小班教學,這樣也便于教師嚴格要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不僅要經常在“非正式音樂會上”向全系匯報演出,在畢業(yè)前還要開音樂會,邀請行家和知名人士參加[6]。藝術的熏陶培養(yǎng)了學生的美感氣質,并誕生了許多高級音樂人才。在與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合作下,金陵女大于1924年設立醫(yī)預科、1933年設立護預科,學生同時修完兩校的課程,可以獲得雙學位。當時社會適合女性的職業(yè)不多,相對而言醫(yī)生、護士對女性的接納程度較高。金陵女大結合了女性自身特點,創(chuàng)立了醫(yī)預科、護預科,迎合了社會的需要。
以上幾個特色系科都是針對女性特點設置的,課程都緊密聯(lián)系實際,服務社會,應用性較強;有明顯的女性主體意識,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女知識分子,著實提高了女性在社會、家庭中的地位。民國時期“女子讀書無用論”仍盛行,社會上許多人認為女性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了解這些女大學生的就業(yè)去向,是衡量一所女子大學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據(jù)資料統(tǒng)計,金陵女大畢業(yè)生就業(yè)方向有兩大特點:一是畢業(yè)后為社會服務的比例相當高,80%以上的畢業(yè)生走上了服務社會之路;二是從事的主要行業(yè)是教育界、醫(yī)護界和社會服務,另有1/10以上的畢業(yè)生從事科學研究。[7]在金陵女大培養(yǎng)的將近1 000名畢業(yè)生里,有100多名出國留學,她們靠著讓人嘆服的毅力和努力,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并在各個領域獲得成功。自信來源于實力,金陵女大姑娘們的成名不是“妻以夫貴”,而是靠著自身出色的工作成績贏得社會認可。畢業(yè)于1921年的營養(yǎng)學家嚴彩韻是美國營養(yǎng)研究所、紐約科學院、美國公共健康協(xié)會和倫敦皇家健康協(xié)會的會員,在中美生化和營養(yǎng)領域獲得巨大成就,被列入《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第五卷;1925年畢業(yè)的劉恩蘭成為中國第一位女自然地理學家、女海洋學家,中國第一位連續(xù)考察北美、西歐和前蘇聯(lián)的女地理學家,新中國成立后又參與了與戰(zhàn)略、戰(zhàn)術有關的科研工作,為祖國海洋開發(fā)保護做出了貢獻;1932年畢業(yè)于金陵女大生物系的胡秀英是植物分類學專家,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她將中國植物學成就介紹給國際植物學界,并到各地大學講學,開展研討會,推動了培養(yǎng)青年植物學家事業(yè)的發(fā)展;1938年畢業(yè)的宋彬終身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北洋大學工學院、廈門大學、東吳大學、上海華東學院,曾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畢業(yè)于1941年的熊菊貞是國際病毒醫(yī)學界的權威,研發(fā)了第一個抗雞傳染性氣管炎病毒疫苗,出版的《診斷病毒學》被奉為臨床病毒學的教科書,被列入JournalofAvenue之五百名最有影響力的亞裔美國人之中;鄭小瑛是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1947年進入金陵女大醫(yī)預科學習,同時輔修音樂系,而后留學莫斯科進修歌劇、交響樂指揮專業(yè),新中國成立后,常承擔國家重要演出活動的指揮工作,并作為音樂使者去世界各地訪問演出,被西方媒體多次譽為世界最佳女指揮家[8]。以上僅為各個時期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杰出代表,每一個金陵兒女都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自強不息,她們中不乏國際知名學者、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在這里無法一一講述她們的成就。概言之,金陵女大群星璀璨,不僅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誰說女子不如男”,女子也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為推動社會進步、新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家庭性別沖突:獨身主義抑或賢妻良母
金陵女大辦學36年期間面臨許多社會質疑:學校生活太奢靡,建筑物不適合中國女性生活;學生過度西方化,沒有訓練成賢妻良母;學生過于關注學術,在面臨愛國主義運動時她們卻仍在關注考試和學校要求,出國留學的人員太多。金陵女大對于這些批評的回應是盡管學校建筑優(yōu)美,但師生并不沉迷于此,而且生活十分簡單;學校承認將學生的學習放在首位,因為學校認為當今中國需要的是學生嚴肅認真地思考,而不是對于西方社會生活的盲目追隨[9]71。在眾多質疑中,關于金陵女大學生獨身問題的指責最多。
據(jù)統(tǒng)計,金陵女大1919—1927年畢業(yè)的9屆105人的婚姻,發(fā)現(xiàn)已結婚的僅占16%[10]。而1947年一位畢業(yè)生的畢業(yè)論文調查顯示,在164位金陵女大畢業(yè)生中,已婚者74人,占44.8%;訂婚者11人,占6.6%;未婚者80人,占48.4%[11]??梢娊鹆昱髮W生獨身現(xiàn)象確實存在,這在當時仍有封建思想殘余的社會中激起了激烈的爭論。第一任校長德本康(Lawerence Thurston)夫人對此毫不客氣地進行了辯駁,她認為不結婚不是女子的錯,而是因為“在當今中國的婚姻關系中尚未出現(xiàn)浪漫主義的愛情,并且婚姻本身并沒有像知識那樣特別吸引女性”[9]71。換言之,女子受過高等教育后就有了追求獨立的思想,一方面不愿屈從于無愛情基礎的男子霸權主義的婚姻生活中,另一方面也有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服務的權利和自由,獨身僅是對男權文化的一種反抗姿態(tài)。當時的社會條件是女性很難兼顧家庭和事業(yè),有些父母送女兒去讀書僅是為了得到嫁給達官顯貴的資本,所以有事業(yè)心、較獨立的女性只能為了工作而放棄婚姻。雖然金陵女大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學生終身不嫁,但是學校對于婚姻一直采取自由包容的態(tài)度,學生無論是選擇獨身還是婚姻,學校都不會給予任何壓力。對于選擇婚姻的教師和學生,學校都會衷心地祝福,吳貽芳校長甚至多次擔任學生婚禮主持人,并贈送禮物。吳貽芳在談到“婦女領袖”的理想標準時,特別提到“對婚姻有正確的認識”,所謂正確的認識就是有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和對婚姻戀愛的正確選擇[12]330。學校并不禁止男女生正常交往,但教育學生要有尊嚴。在三年級時會有一次關于美滿婚姻的講座,講座正面引導學生如何選擇婚姻,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金陵女大以及其他女子大學被社會批評的原因,主要與培養(yǎng)的學生偏離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的標準有關。金陵女大對此的回應是,學校要培養(yǎng)的是有服務社會志愿和專精學業(yè)的“婦女領袖”,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賢妻良母[12]332。關于“賢妻良母主義”的爭論,通常圍繞著家政學的設立展開。女子是否要花專門的時間來學習如何做家事,家政學是否就是代表男女分工、承認男女能力差異的科目,這在民國時期常被討論。為了保證較高的辦學水準,金陵女大的“家政學”專業(yè)設立時間較晚,“1940年在四川省教育廳建議下設家政系”[13]107。金陵女大家政系當時所設課程面較廣(前文已述),課程中涉及的生物、化學等方面的實驗在生物系、化學系專用的實驗室內進行,另外也有做裁剪衣服及制作食物之用的專門實驗室。有涉及幼兒少年方面的內容,會結合所學課程,到學校附近的幼兒園、小學去實習,例如為學齡兒童做智力測驗等[14]。金陵女大的家政學可劃為3個方向:家庭藝術、兒童教育、營養(yǎng)學,聘請國內外兒童教育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建立了較強的師資陣容。通過家政學專業(yè)的學習,學校希望學生能用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去管理家庭事務,進而管理社區(qū)乃至社會的事務,培養(yǎng)的學生為社會服務之用,而不是培養(yǎng)為單純的賢妻良母。學校設置家政學為的是使學生掌握獨自立足于社會的資本,而不是進行“夫本位”“子女本位”的訓練。
“金陵精神”哺育下的新知識女性,有著強烈的追求獨立、服務社會的意愿,但同時她們也面臨著“賢妻良母”的傳統(tǒng)性別角色期待的壓力。當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走出校園踏入社會,躊躇滿志地施展抱負的時候,常常會受到來自社會、家庭的層層阻礙,陷入性別角色的困惑。為了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家庭角色與職業(yè)角色的沖突和困惑,為進入社會做好心理準備,金陵女大會為四年級的學生在畢業(yè)前舉行“退修會”。我們可以從歷年“退修會”主題來看到學校對于這方面的重視[12]339:1935年“退修會”上,學生討論后總結出當時中國女知識分子的出路,一是回家專管油鹽雜物,不問社會;二是服務社會,但無確實學問,擺做花瓶;三是做實事,但不動腦子;四是尋覓知識,鍛煉人格,看清社會弱點,切實做事。1943年“退修會”上,史密斯(Smith)博士領導討論幾個職業(yè)問題:“為什么活著”“你的人生觀是什么”“女子最理想的職業(yè)是什么”“女子職業(yè)與婚姻是否沖突”,學生們得出的結論是“要求男女的真正平等,我們將會有事業(yè)的表現(xiàn)”。1949級“退修會”意見比較多元,但“多數(shù)同學都是希望‘我要兼顧家庭與職業(yè)’”,圍繞如何兼顧家庭和職業(yè),同學們討論了許多現(xiàn)實問題,坦言“‘我要建一個理想的家庭’是同學們常常憧憬的”。學校并沒有對女性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表示明確的意見,總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討論,但學校的意向是明確的:金陵女大是培養(yǎng)職業(yè)女性而不是培養(yǎng)家庭主婦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接觸了獨立思想,嘗到了完全自由的滋味,有了經濟獨立的能力,進而有精力去爭取政治等方面的自由。這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也促進社會文明的向前發(fā)展。
三、社會性別沖突:男女合校抑或彰顯特色
金陵女大與金陵大學同為地處南京的基督教大學,兩校發(fā)生過多次合校爭論,三次較大爭論分別發(fā)生于1928年、20世紀30年代初及1945年前后。由于校園相鄰,兩校也的確在教學方面經常密切合作,所以金陵大學率先提出兩校合并的要求。除此之外,1922年成立的華東基督教大學顧問委員會也在積極推動合作計劃。委員會常以倫敦大學為榜樣,希望“金陵大學和金陵女子大學合并組成一所經濟實力雄厚、陣容強大的大學”[15]。負責華東基督教高等教育工作的傳教士葛德基(Earl Herbert Gressy),致力于推動建立一個華東地區(qū)基督教大學的聯(lián)合計劃,希望區(qū)內所有基督教大學合并為一所綜合大學。為推動此聯(lián)合計劃的進程,葛德基走訪了金陵大學和金陵女大,咨詢兩校意見。他認為支持兩校合并的理由是合并能開設更多先進課程,會極大增強課程質量及對學生的吸引力;兩校教師合作將增強兩校的實力與規(guī)模;可以相互促進雙方保護各自的傳統(tǒng)和價值;社會上要求男女同校的氣氛令金陵大學感到為難,兩校合作能滿足這一要求,也節(jié)省了金陵大學招收女生的開支,避免兩校之間的競爭[16]。金陵女大的師生們則認為女子大學有著男女合校中不會有的優(yōu)勢[17]:首先,女子大學可以讓女教師自己管理學校,處理學校各項事務,這樣可以增長女性的管理經驗,有助于訓練出婦女領袖人才,而在男權思想為重的男女合校中學校行政領導多為男性,女性的意見難以得到重視。其次,現(xiàn)時的男女合校實質上不能提供對等機會給女性。盡管男女合校也希望增加女教員,但是很少有女性能符合大學任教的學歷,并且男生的數(shù)量總會多于女生數(shù)量,因而不能保證一些課程設置不會偏向男性學生的需求。第三,男女合校不利于女性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金陵女大中女教師多,方便關心女生各方面的生活,而在以男教師居多的男女合校中難以做到這一點,不利于女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反而會抑制女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
金陵女大師生對男女合校的強烈反對,對女性教育獨立性的堅守,實際上是金陵女大為捍衛(wèi)女校獨立決策權利,反對女子大學的社會邊緣化、努力成為社會主流所做出的努力。作為一所女子大學,金陵女大始終堅守“為中國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的辦學理念,并力圖在辦學過程中突出女性特色。金陵女大不僅在系科設置方面遵循女性特點,還在教師聘任和學生管理方面注意迎合女性的需要。金陵女大從校長、系主任到任教教師基本上都由女性擔任,在師資隊伍中女性占絕對的優(yōu)勢。據(jù)《金陵女大教師名錄》中統(tǒng)計,在學校先后聘用的488位教師中,女教師所占比例達73.4%,男教師僅占26.6%[18]。這些男教師中除了4名華裔男教師任教時間超過10年,其他工作時間均不超過3年。這可能與金陵女大畢竟是女子學校,男教師生活和教學方面偶有不便以及對男教師的管理較嚴格有關。金陵女大以女性為主體的教學、管理模式,是其區(qū)別于其他國立大學及教會大學的特點之一。男教師不僅人數(shù)較少,而且任教時間不長,所以很少參與學校管理工作,很多女教師會兼任系主任等管理工作職位,她們不僅是教師隊伍的主力軍,而且是學校管理的主干力量。
早在教育部規(guī)定之前,金陵女大就開始實行導師制,這是金陵女大針對女性特點而設的另一舉措。學校創(chuàng)立之初就建立了類似導師制的顧問制,吳貽芳校長繼任后對此加以完善。該制度規(guī)定導師應通過個別談話、討論會、談話會等形式對學生生活進行個別及團體訓導,了解學生的課程成績及身體健康狀況,與學生家長保持聯(lián)系,關注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畢業(yè)時需有導師準備的訓導證書,方能取得學位。談到導師制時,校長吳貽芳說道:“學校實行過導師制。每個學生可以找一位教師當導師。一位導師帶八九個學生,用小組活動或其他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生活上及其他方面的問題。導師制密切了學生與學校的聯(lián)系?!盵13]113正如吳校長所說,導師制不僅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使學生在學業(yè)、體質、心理、生活等方面得以健康發(fā)展,而且使學生和學校緊密聯(lián)系,營造了“金陵大家庭”氛圍,使學生愛校如家,有利于凝聚成金陵團體力量。配合導師制,金陵女大還實行了姐妹班制度。姐妹班為金陵女大所獨創(chuàng):三年級與一年級結成“姐妹班”,新生宿舍中,每一個寢室有一位高年級的“姐姐”同住,以便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照顧和引導初來乍到的新同學[19]。這樣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找到心靈上的依賴,更快地適應學校集體生活,而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學會關心他人、照顧他人。通過姐妹班制度,消除了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隔閡,使她們在生活、學習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誼,彼此之間親如姐妹,進一步營造了金陵大家庭的氣氛。導師制、姐妹班都有利于金陵生活家庭化,形成金陵女大的特色,使學生們即使畢業(yè)后仍對母校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情,同時也有助于形成金陵團體凝聚力,使師生們共同面對社會對學校的各種質疑,在風雨中愈加堅定地與學校站在一起。
總之,金陵女大作為一所針對女性而創(chuàng)設的學校,自辦學之日起就面臨著許多性別沖突問題。但學校始終堅持“培養(yǎng)中國婦女領袖”“為中國婦女提供最好的教育”的理念,在不公的社會環(huán)境中努力為女性抗爭。一方面,金陵女大自身努力營造女性主導的小環(huán)境,系科設置、學生管理、教學管理等均以女性為主體,引進西方現(xiàn)代教育理念及手段,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培養(yǎng)女性群體意識,為女性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金陵女大對外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男性壟斷教育體制,在各種社會爭議中堅持獨立辦學,在男性世界的大環(huán)境中堅決地守護這塊相對獨立的領地,挑戰(zhàn)世俗觀念,改變了中國女性給世人的印象。金陵女大的建立是中國女性走向獨立的曙光,開啟了中國女性高等教育之夢。
參考文獻:
[1]許美德.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M].許潔英,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62-72.
[2]BOWEN A J.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Ginling College[J].Ginling College Magazine,1925(12):7.
[3]王瑞蘭.女性主義視野下我國高等教育回報中性別沖突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0:8.
[4]周博琪.古今圖書集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65.
[5]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13.
[6]謝文息,譚美玉,黃吟詩,等.難忘我們的音樂系[C]//金女大校友會.永遠的思念.南京:金女大校友會,1993:142-144.
[7]張連紅.金陵女子大學校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260.
[8]孫海英.金陵女子大學:金陵百屋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5-90.
[9]THURSTON L,M.CHESTER R.Ginling College[M].New 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Printed in the USA,1955:71.
[10]王曉慧.文化霸權、教育控制與女性解放:對近代中國教會女學的歷史考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90.
[11]王奇生.教會女子高等教育的歷史演變[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63.
[12]金一虹.吳貽芳的教育思想與實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3]吳貽芳.吳貽芳紀念集[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14]周本瑩.回憶家政系的辦學情況[C]//金女大校友會.永遠的思念.南京:金女大校友會,1993:149.
[15]杰西格盧茨.中國教會大學史(1850—1950年)[M].曾鉅生,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7.
[16]朱峰.基督教與近代中國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與華南女大比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344.
[17]程思輝,孫海英.厚生務實巾幗楷模: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60-61.
[18]徐海寧.中國近代教會女子大學辦學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學為個案[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165.
[19]章開沅.文化傳播與教會大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92.
(責任編輯李世萍)
A Gender Conflicts Perspective on Ginling Women's College
XUTing-ting,HUQin-xiao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Ginling Women' Colleg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unique women's university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enjoying a high reput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o explore its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fierce conflict in Chinese modern gender culture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 personal level of gender conflicts,Ginling Women's College cultivates the highly qualified female intellectuals,and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women groups;from the family level,the Ginling female students break the "wife and mother" type of traditional role expectation,and play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women based on the community;from the social level,Ginling Women's College faces all kinds of social challenges,and adheres to the femal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college among various disputes.
Key words:Ginling Women's College;cultural conflicts;gender cultural conflicts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簡介徐婷婷(1990-)女,山東煙臺人,碩士,主要從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9.28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