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萍(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河南開封475001)
?
李商隱與林黛玉感傷情調(diào)之比較
王慧萍
(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李商隱與林黛玉兩個人物,一實一虛,一男一女,看似不相關(guān)聯(lián),但性格命運卻極為相似,都身處多事之秋且日漸凋零的時代或家庭,家國不斷衰落的命運及輾轉(zhuǎn)漂泊的人生經(jīng)歷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極為相似,在不幸的惆悵與哀婉中,感傷情調(diào)也日益成為他們?nèi)松闹餍伞?/p>
關(guān)鍵詞:李商隱;林黛玉;感傷情調(diào);淵源;表現(xiàn);影響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林黛玉是清朝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中家喻戶曉的文學(xué)人物形象,這樣兩個人物,看似不相關(guān)聯(lián),《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得殘荷了?!盵1]“殘荷”“雨”都是很容易引起人們感傷情懷的,于是我想到將這樣兩個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比較。
把二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最重要原因是二人的性格、命運有著某種相似,他們都身處多事之秋且日漸凋零的時代或家庭,家國不斷衰落的命運及輾轉(zhuǎn)漂泊的人生經(jīng)歷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也極為相似。他們感傷自身的遭際,感傷早逝的愛情,感傷日漸潦倒窮困的家國,并以自己心酸的遭際感受著衰敗的現(xiàn)實,以感傷的文筆抒寫著人生的滄桑,在不幸的惆悵與哀婉中,感傷情調(diào)也日益成為他們?nèi)松闹餍伞O旅嫖覍⒁来螐乃麄兏袀檎{(diào)的淵源、表現(xiàn)及影響上具體分析。
李商隱身處唐末安史之亂、大和九年甘露之變這樣的動亂時代里,盛唐時期的繁華已經(jīng)逐漸褪去,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可以借用李商隱的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來形容。帝王已不復(fù)唐太宗那樣英明,國運衰頹社會危機,國家政治日益腐敗,可謂日薄西山,危如累卵。詩人空有一腔熱血,壯志難酬,才能不能得到全面施展,仕途不順,屢屢受挫,又深陷“牛李黨爭”無力自拔,官場處處不得意,三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將近二十年輾轉(zhuǎn)于各地幕府之中。加之自幼輾轉(zhuǎn)漂泊的命運,家世孤苦不幸,“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2],長期生活于顛沛流離之中,愛情、生活上的不稱意、人生遭際的不幸等,促成了詩人靈心善感、憂郁感傷的氣質(zhì),充溢詩人心靈和詩歌中的是一種義無反顧地悲哀、一種透徹入骨的感傷。
而林黛玉,早年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不得已到賈府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而賈府這個大家族注定要沒落,探春評價他們這個大家族的奢侈腐朽時說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1]。黛玉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的險惡環(huán)境中。但她任性率真,勇于保持自我,雖孤高自許,曲高和寡,仍不屈服于環(huán)境,內(nèi)心世界的矛盾和她與生俱來的感傷氣質(zhì)、病弱之軀結(jié)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感傷主義和悲劇精神的化身,獲得了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
從整體來看,動亂的社會和時代是外因,二人憂郁傷感的性格是內(nèi)因。細(xì)加分析的話,時世、家世、身世三者共同促成了李商隱和林黛玉傷感的性格、氣質(zhì)、心態(tài)和命運。
李商隱的詩歌情調(diào)幽美、朦朧、親切可感,風(fēng)格凄艷渾融,悲嘆危如累卵的社會,吟嘆自身凄涼的身世,這類的代表,政治詩中如《嬌兒詩》《重有感》《曲江》《樂游原》,詠史詠懷詩如《賈生》《馬嵬》《安定城樓》《天涯》,詠物詩如《晚晴》《流鶯》《蟬》《錦瑟》,愛情詩中最著名的是《無題》。[3]《無題》組詩以感傷身世為基本主題,以愛情體驗為主要依據(jù),表達幽渺朦朧的情思,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寫了愛情的堅貞,“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表明了相思之苦。一首《樂游原》將感傷情調(diào)擴大到國家、社會、人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5]由個人的潦倒上升到國家、時代的遲暮、沒落,感情錯綜復(fù)雜,意境迷離傷感。
林黛玉有著詩人的才情和氣質(zhì),詩才、詩情、詩性具備。她以詩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詩作在大觀園中名列前茅,元春曾評價林黛玉詩作和薛寶釵詩作不相上下。寶釵是有名的才女,兩人寫的詩風(fēng)格不同,寶釵的詩大氣渾厚,黛玉的詩則太過悲涼感傷,尤其是《葬花吟》。[6]元妃省親時,黛玉胡亂作的《世外仙源》和《杏簾在望》,當(dāng)場被元妃給予稱贊,此次黛玉的詩可謂初露鋒芒,充分顯露了黛玉的詩才?!皾M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7]《葬花詞》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7]想象奇特,畫面暗淡凄清,情調(diào)濃烈而傷感。一句“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泥淖陷渠溝”表現(xiàn)了黛玉執(zhí)著而又純潔的本性,詩性也不必多言。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人的作品風(fēng)格比較接近,詩作透出的是濃濃的寂寞和傷感。李商隱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詩風(fēng)凄艷渾融,如《無題》組詩、《錦瑟》等,在詩史上和杜牧并稱為“小李杜”;林黛玉則有著詩人的才氣,詩作在大觀園中名列前茅,只是格調(diào)太過悲涼感傷,如《葬花吟》等。
李商隱人生的種種不幸遭遇,激發(fā)了他滿腔的憤慨,培育了他優(yōu)美的詩篇立意高、境界深、寄托遠(yuǎn),為我國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許多新的因素,值得我們認(rèn)真地回味品讀。評論家說他的詩:“詩境迷離,詩勢縹緲,詩語艷麗,詩旨沉博,詩脈曲折”[8],可以說是李商隱感傷的人生和性格成就了他詩歌上的獨特成就,成為有唐一代感傷主義詩風(fēng)的代表。
詩品即人品,黛玉的人也如其詩,在感傷情節(jié)的支配下,這位大觀園中美麗而聰慧的少女率真任性,保留了自然的性情和較多的自我,孤高自許,敏感多疑,用別人的話說就是“小性兒”,常常用尖刻的話語揭露著虛偽和庸俗,以高傲的性格與環(huán)境對抗,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自尊和愛情,變得自卑自傷自憐,但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愛情必然受到壓抑,加上她本身又不懂得人情世故,還體弱多病,不符合封建家長的要求,必然受到排擠和反對,受挫后依然我行我素,堅決不屈服,這樣一步步造成了自己的愛情悲劇和人生悲劇。[9]這里,通過曹雪芹的慧筆描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淚盡而逝,命運多舛,令人生出無限愛憐和同情,為她的不幸而深感遺憾,為她的多愁善感而心生凄然。
綜觀他們的人生,生活帶給了他們太多的坎坷,而他們卻用胸中五色錦織就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他們的心靈是纖細(xì)和敏感的,因而他們的作品是晦澀的、凄迷的,又是綺麗多姿的,有著令人心碎的美,溢于他們筆端的是感時傷世、落魄失意的感傷情調(diào),正是這感傷情調(diào),卻有著濃厚的感染力,深深影響和震撼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使得他們在中國文學(xué)的寶庫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2007.
[2]李商隱.祭裴氏姊文[M]//吳調(diào)公.李商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68.
[3]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4-356.
[4]李商隱.玉溪生詩醇[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閔虹.李商隱:悲劇的人生感傷的詩[J].河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1(1).
[6]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第4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2.
[7]紀(jì)健生.詩詞為心:林黛玉形象八題[J].紅樓夢學(xué)刊,2001(3).
[8]高淮生,蔡燕.近25年來李商隱詩歌研究述評[J].徐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6(6).
[9]邵寧寧.“病”的意義與“淚”的源流:林黛玉與中國文化感傷主義傳統(tǒng)[J].文藝爭鳴,2014(8).
(責(zé)任編輯:王念選)
Comparison of Li Shangyin and Lin Daiyu's Sentiment
WANG Huip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Li Shangyin and Lin Daiyu two characters, a real one, a man and a woman, seemingly not associated, but the character destiny is very similar, both in the troubled times and increasingly fade age or family, the fate of the declining home countries and wandering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also is very similar to them, in the unfortunate melancholy and sorrow, sentimental appeal also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ain melody of their lives.
Key words:Li Shangyin; Lin Daiyu ;sentiments origin; affect; performance
作者簡介:王慧萍(1990-),女,河南許昌人,河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xué)。
收稿日期:2015-04-17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28(2016)01-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