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民 張建新(衡水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高校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年畫地方民俗文化*
張瑞民張建新
(衡水學院,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校本課程就是為學校量身打造的地域性課程與特色性課程,是高校課程建設與開發(fā)的一種形式。絢麗多姿的年畫作為傳承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恰似一部豐富的民俗史和地方志。高校應利用校本課程充分挖掘地域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領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拓寬學生知識面和藝術文化視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關鍵詞:校本課程;年畫民俗文化;地方特色
Abstract:School-based curriculum aims to develop tailor-made regional courses and special courses, which serves as a form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rgeous and varied New Year Print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round one thousand years, seem just like a long history of folk cus-tom and local chronicl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o explore re-gional culture and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appreciate prof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rt cultural horizons to develop distinctiv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school-based curriculum; folk culture of New Year Prints; regional features
校本課程,英文表述為: school-based curriculum,主要是指為學校量身打造的地域性課程與特色性課程。這一概論是1973年由菲呂馬克和麥克米倫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出來的。盡管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概念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但隨著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迅速發(fā)展,逐漸引起人們越來越廣泛地重視。
在20世紀50-60年代,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弱化國家課程的開發(fā),強化地方政府教育的權限,校本課程開發(fā)開始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20世紀70年代的校本課程開發(fā)逐漸走向成熟,這個時期的歐美國家都傾向于把課程設置的權力下放到地方和學校。在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也同樣采取了多種措施下放權力。自20世紀80年代始,校本課程開發(fā)受到各國歡迎和重視。這一時期,美國進行過兩次教育改革,把課程設置的權限集中到各州,州政府也給予學校更多的權力,鼓勵學校開設反映當?shù)貧v史、地理和風俗的校本課程。通過校本課程開發(fā),地方的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觀念融入于課程之中,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服務地方經(jīng)濟。
我國校本課程在20世紀80年代漸漸進入大眾的視線。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要求下放教育權限,調動地方辦學的積極性。隨后的幾年我國進入到一些理論探索階段。1999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了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要求。2001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使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提高到了一個與國家課程同等重要的新高度。而在同年,教育部頒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綱領性文件的頒發(fā)不但為校本課程開發(fā)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而且把校本課程開發(fā)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前如何根據(jù)高校所在的地域位置,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是擺在我們面前重要課題。
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同時還提出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年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年畫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各地年畫反映出不同地域特色和不同文化民俗。絢麗多姿的年畫都恰似一部豐富的民俗史和地方志。每個產(chǎn)地的年畫都流露著那一方水土的氣質和人們獨有的思維方式、個性、審美傾向。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外來強勢文化涌入的浪潮中,過去農(nóng)耕時代的繁榮和傳統(tǒng)年畫消靡殆盡,延續(xù)了近千年的民間文化精粹的年畫面臨消亡覆滅的結局。著名年畫專家王樹村先生多次撰文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年畫等民間文化看作成一個民族的魂、一個民族的根。美術史專家薄松年先生也不顧年邁積極參加年畫學術會研討會,呼吁各級政府和民間組織要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瀕危現(xiàn)狀,采取更為有效措施保護與傳承年畫這一古老民間藝術。
(一)高校在地域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教育、保護、傳承中和在傳播和弘揚地方文化方面中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全國高校已經(jīng)一千多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已經(jīng)超過百萬,他們是文化的薪火傳承人和發(fā)展者。因此,喚醒青年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認知與認同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地方區(qū)域性高校更應關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設置,不僅要體現(xiàn)為地方社會服務,更要傳播和弘揚所在地區(qū)的地域文化,培養(yǎng)適應地方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突出“地方特色”。開設年畫類課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地方民俗文化的內涵和地域性的特征,了解中華民族各族文化的勃勃生命力。
(二)如何做好這類課程的開發(fā)
第一,要靈活設置課程結構。校本課程可以放到公共課程板塊中,也可放到人文類專業(yè)課程板塊中;可以是顯性課程,也可以是隱性課程;可以是體現(xiàn)學科特色的校級公共選修課程,也可以是綜合性的限定選修課程;可以與學校特色的課程和體現(xiàn)地域特色的其它課程整合在一起,也可以是獨立開設的課程。在地方文化類課程建設中尤其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教育教學。要在不同性質課程中進行課程和學時設計,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有針對性研究挖掘,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傊?,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拓寬學生視野,為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建設創(chuàng)設有利的條件。
第二,教學手段可以豐富多彩。年畫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地域文化資源。教師可以“請進來”,師生也可“走出去”,延伸到自然、社會的廣闊空間中??梢哉埬戤嬎嚾藖硇i_設講座,聘請校外專家開展學術交流,也可安排學生到生產(chǎn)基地實地考察,參觀學習,與年畫博物館協(xié)同合作。
第三,開發(fā)好教材等課程資源。一是對地域文化類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開發(fā)的理念、目標、原則有清晰的認識。二是吸收校外專家、年畫藝人參與教材的編寫之中。三是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聯(lián)系社會實際,深入挖掘年畫所承載的地域文化資源。四是利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開發(fā)網(wǎng)絡課程資源平臺,創(chuàng)建自主學習空間。
第四,做好教學共同體建設。在北京多所高校開展的教學共同體,如圍繞剪紙藝術、插花藝術等課程教學基礎和實踐活動產(chǎn)生較大影響,引起廣泛關注。教學共同體實現(xiàn)資源共享以來,多門校際公共選修課程由學生任選,迄今,已經(jīng)有17所高校的3000余名學生選修了剪紙藝術課程,學生的熱情高漲,效果顯著。通過學生社團組織建設和社團活動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覺和傳承意識。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大量的相關活動,一大批學生成為民間文化關注者、傳播者、傳承者和發(fā)展者,成為活態(tài)文化空間的構建者。
(三)積極探索協(xié)作教學模式,加強文化遺產(chǎn)教育教學師資建設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指出“在有關教育和教育問題中,沒有一個問題不是和師資培養(yǎng)有聯(lián)系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合格教師,任何偉大的改革也勢必在實踐中失敗?!币虼艘蛟煲恢唤處煂W術團隊,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文化知識。還要加強對這類教師的在崗培訓,做到師資培訓的系統(tǒng)化、經(jīng)?;涂茖W化。再將民間藝人、校外專家學者聘為學校榮譽教師,做到內外師資結合,相互分擔,相互合作的“協(xié)作教學模式”。
協(xié)作教學(Team Teaching,簡稱TT),是教師們相互合作的教學指導形式,它打破了傳統(tǒng)單一學科的教師指導體制,旨在適應高度化、復雜化教育內容發(fā)展的需要。這種教學指導模式源于美國20世紀中期,隨之發(fā)展到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qū)。該模式強調教師間的整體配合,整體優(yōu)化課程和教學內容。同時也是適應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之需要。協(xié)作教學模式關注點是學科教師間的相互協(xié)作,教師共同參與相互協(xié)作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校本課程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自我封閉的世界里解放出來,形成校內外教師合力的發(fā)揮。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各類專家、學者和藝人如同機械部件一樣,通力合作使整個教學工作充分彰顯其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彭暉,劉德清.開發(fā)利用地域文化推進高校課程建設[J].高教探索,2007(5):90-93.
[2]路巍.學校文化建設要凸顯地域文化特征[J].當代教育科學,2006(1):26-27.
[3]D. D. Chimwenje.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M]. 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0.
[4]鄧雅清,鄧麗萍.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地域文化的相互作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
[5]王文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論壇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27-133.
[6]張瑞民.武強年畫民俗文化及翻譯策略[J].時代文學,2014 (9):140-141.
[7]張瑞民,謝捷,郭志斌.民族的靈魂,民族的根—中國年畫現(xiàn)狀及其保護[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1):179-180.
[8]張瑞民.武強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與保護[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5(5):72-7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3-0023-02
*基金資助:本文為2015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年畫民俗文化及其傳承與保護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階段成果(15YJA840022)以及2015年度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課題《武強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字化保護策略研究》階段成果(SD152015)
作者簡介:張瑞民,河北省新河縣人,衡水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民俗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