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晶
(安徽工業(yè)大學工商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
當代主題性工筆畫創(chuàng)作研究
曹 晶
(安徽工業(yè)大學工商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中國主題性工筆畫源遠流長,存在一大批有著不同歷史時期色彩的工筆畫作品。但現代工筆畫創(chuàng)作上存在過于強調寫實性等問題。當代工筆畫創(chuàng)作者應把審美意識和工筆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美和諧統(tǒng)一起來,突出主題性創(chuàng)作,以實現藝術性和文化性的結合。
工筆畫;主題性;創(chuàng)作
中國工筆畫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用五色繪畫章紋衣裳,這些圖畫是當時政治、宗教、文化、地貌的縮影,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國工筆畫歷史悠久,從戰(zhàn)國的帛畫、漢代墓室畫、魏晉時期的佛教畫到唐宋的院體畫、明清人物畫都具有濃郁的時代面貌,工筆畫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在不斷地豐富、發(fā)展、成熟,雖然在其發(fā)展中有高峰有也低谷但從沒有中止過,一直延續(xù)至今。特別是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tǒng)治階級為了達到政治教化和思想統(tǒng)治的目的而大量組織主題性藝術創(chuàng)作,不管是以“引魂升天”觀念主導的帛畫和畫像石,還是為佛家、道教宣傳教義的壁畫雕塑,也或者是直接服務于統(tǒng)治者政治意愿的歷史畫,全都帶有主題性色彩。古代帝王利用繪畫來宣傳官方意識形態(tài),麒麟閣十一功臣像,云臺二十八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南北朝時期為宣傳賢德主持繪制了《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作品。唐朝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為了彰顯民族關系和睦、強調帝王的文治武功和國泰安康的太平盛世繪制了《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宋代因為陳橋兵變奪得江山所以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需要繪畫宣傳自己法統(tǒng)的合法性、粉飾國運興盛,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徽宗的《瑞鶴圖》即為典范。宋代官辦畫院創(chuàng)作歷史畫更是達到空前之多,如《晉文公復國圖》等宣揚趙構繼位的合法性,《折檻圖》、《采薇圖》都起規(guī)諫作用。由于宋代皇帝普遍喜歡藝術,畫院畫家作品享樂因素和藝術探索占的比重很大。元代主要以帝王畫像為主,如《元世祖忽必烈畫像》,明代前期帝王像、規(guī)諫圖、行樂圖創(chuàng)作也非常頻繁。清代,在強大的集權統(tǒng)治下,宮廷畫家如西方的郎世寧等奉命繪制了大量的宏幅巨制,存世量頗為可觀,甚至超越宋、明宮廷畫。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治統(tǒng)治,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表現形式和繪畫主題也相應發(fā)生變化,帶有歷史革命色彩的主題性的繪畫應運而生。特別是中華民國時期大量的西方繪畫觀思潮和觀念的傳播,康有為、陳獨秀、徐悲鴻、林風眠等倡導變革中國畫的運動,使得中國畫有了短暫的探索,但隨著北洋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大型的主題性藝術創(chuàng)作在當時很少。如留法學成回國的徐悲鴻當時就完成了歷史畫《田橫五百士》和《奚我后》。他后來回憶說,當時創(chuàng)作時很勉強,創(chuàng)作《田橫五百士》時連秦漢時田橫們的發(fā)式著裝都沒弄清楚,為此,徐悲鴻還為此專門寫了《歷史畫之困難》加以解釋。當時即使可以創(chuàng)作也多以水墨的形式加以表現,工筆畫的主題創(chuàng)作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改革開放后,中國工筆畫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已經由衰落走向興盛。自第六屆全國美展以來,工筆畫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從數量到質量都在不斷上升,涌現出一批主題性的工筆畫作品,如劉大為的《晚風》、高云和何家英的《魂系馬嵬》等。這些作品不但題材新穎,場面宏大、制作精良,而且風格、形式多種多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藝術品受到市場影響較大,畫家普遍追求自我個性抒發(fā),對主題創(chuàng)作缺少興趣。有些藝術家是出自于功利目的進行主題性創(chuàng)作的,但自身缺乏生活積累,畫出來的東西比較空,不能感動人,往往陷于情節(jié)性描繪,追求技法表現,追求大篇幅的視覺沖擊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的“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p>
現代工筆畫在20世紀后半葉可謂異軍突起,其原因一方面是隨著材料的改變(肌理制作和重彩巖彩的材料的引入),表現方式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是在題材上表現向更廣闊更豐富的現實生活擴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發(fā)展,對城市生活的表現更成為當代人物畫的主要題材。
(一)照抄照片,用工筆技法描摹
用日益熟練的工筆畫技法精準地復制照片中各類形象。其優(yōu)點是畫面線條優(yōu)美,塑造形象精準。使照片輕而易舉地轉化為繪畫,很容易實現“真實地反映生活”。但刻板機械的制作手段使得畫家在生活中缺乏對現實的體驗、感悟和情感,正如林風眠先生說的“藝術根本是感情的產物,人類如果沒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藝術;換言之,藝術如果對于感情不發(fā)生任何力量,此種藝術已不成為藝術?!盵1]27由感悟而生的個性化的意象造型思維被阻斷,只是圖像的膚淺表達,絲毫感受不到作品精神品格的所在。
(二)追逐表現少男少女題材千篇一律
這些年出現了一批反映都市青年題材的作品,本來反映城市時尚、活力的青春氣息是應該提倡的,無可非議。特別是出現了王冠軍、桑建國、宋彥軍、羅寒蕾等非常優(yōu)秀的畫家后,這股潮流在美術院校更是愈演愈烈,模仿他們的題材、技法和風格,比比皆是。“現實中的女性形象都不是完美的,作者要塑造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就必須加以改造,加入理想化的因素?!盵2]太多的作品沒有藝術家的塑造,作品賦予表面的流習,雷同太多。能在同樣題材上表現出藝術家自己獨特的藝術視角和觀念的如鳳毛麟角。
(三)民族服飾、異域風情的描繪過于膚淺
少數民族衣飾富于別致奇特的細節(jié)似乎特別對工筆畫精雕細琢的口味,有些畫家投入大量的功夫,巨細無遺地刻劃少數民族披戴的頭飾、服飾,又成為一種傾向。但當畫家把大部分精力都集中于這些漂亮精致的細節(jié)刻畫上,創(chuàng)作中個人的感受、觀念等主觀因素被忽略了,更多的展現的是繪畫技藝的高超。
主題性工筆畫創(chuàng)作是工筆畫未來發(fā)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未來工筆畫的發(fā)展是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在整個藝術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的大背景下,工筆畫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成為西方了解中國的藝術符號,也可能會成為影響世界繪畫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大背景下,創(chuàng)作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美術作品尤為重要。當代工筆畫家以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征服在藝術創(chuàng)作道路上各種艱難險阻,圍繞時代的主旋律,去嘗試各種方式、方法和技巧,努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主題性藝術作品,正如藝術大師林風眠所說的“藝術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美像一杯清水,當被驕陽曬得異常急躁的時候,他第一會使人馬上收到清醒涼爽的快感!美像一杯醇酒,當人在日間工作累得異常憊乏的時候,他第一會使人收到蘇醒舔靜的效力!美像人間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當來人無論懷了何種悲哀的情緒時,她第一會使人得到他所愿得的那種溫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費力……藝術的第二利器,是他的力!這種力,他沒有悍壯的形體,卻有比壯夫還壯過百倍的力,善于把握人的生命,而不為所覺!”[1]33工筆畫在唐宋時期也曾輝煌過,一批成功塑造國家形象且影響后世的名作佳作流傳至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主流文化的多方面影響著工筆畫主題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審美主張。在當代,直接的視覺觀感是在審美意識中起主導作用的。一味追求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來吸引觀者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來無可厚非,但要把審美意識和工筆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美和諧統(tǒng)一起來,達到藝術性和文化性雙重高度,不僅僅是繪畫表面的技術和材料諸如畫面的構圖新穎、色彩豐富、肌理變化等而是藝術家的思想和表現的意圖。 “技法只是手段,不是表現。怎樣才能做到不做作,而是在表現,這是首要解決的問題”[3]盛世必出精品,將會產生風格紛呈精品力作,將中國當代工筆畫的繁榮推向一個新高潮。
在多元文化互相沖擊碰撞的今天,國家把文化的發(fā)展提升到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已經是時代的發(fā)展主題。“中國夢”已經成為當代主題性創(chuàng)作的新命題。主題性創(chuàng)作在作品內容和形式上都要有所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要體現美術家對時代與“人”本身的思考,反映藝術家的自覺擔當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敢于用藝術的視覺語言反映生活,歌頌生活。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數的文化歷史題材。工筆畫逢盛世,盛世需要工筆畫,任何一個時代的色彩和線條都要記錄一個時代的發(fā)展軌跡。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廣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將用新的審美眼光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進行主題性創(chuàng)作,偉大的時代必將催生出具有時代精神內涵的偉大作品。
[1]林風眠,朱樸選.林風眠論藝[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0.
[2]王宗英.中國仕女畫藝術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202.
[3]蔣采萍.蔣采萍文集[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65.
(責任編輯 文雙全)
A Study on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Theme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CAO Jing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Chinese theme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has a long histor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painting work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Modern fine brushwork painting gives too much emphasis on realistic painting. Contemporary fine brushwork creators should unif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artistic beauty naturally in painting, and highlight the theme, thus real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culture.
fine brushwork; thematic; creation
2016-05-04
2015年安徽工業(yè)大學工商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
曹 晶(1986-),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工業(yè)大學工商學院講師。
J212
A
1671-9247(2016)04-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