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小巧玲瓏樓閣,對稱錯落廂房。鬧中取靜隔圍墻。當湖四合院,冬暖夏風涼。 布局江南特色,造型中古遺光。呢喃燕子繞回廊。似云今勝昔,正道是滄桑?!}記
看到當湖詞人潘植卿先生的《臨江仙》,我又想起了平湖那征服整座城市的莊園。
記得第一次踏進莫氏莊園,還是上小學的時候。在那時的我眼中,那些佛堂、賬房,都給人一種陰森森的感覺,根本沒法體會到春暉堂的莊重和晚清建筑的精美。直到后來,再一次踏進這位于江南的特色莊園,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獨特魅力。
作為江南六大廳堂之一,莫氏莊園完整的建筑,典型的風格,豐富的實物,堪稱江南獨步,布局與格調(diào)都彰顯了那個時代的典雅,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在園外遠遠望去,那高高的圍墻上,爬著綠油油的爬虎藤,為炎熱聒噪的夏日帶來些許涼意。建筑高低有序,錯落有致,渾然天成,彰顯中國古建筑之美,為游人所矚目。
園外還是車輛穿行,走進園內(nèi),就仿佛脫離了這略顯喧鬧的城。踏著青石鋪成的小路,莊園古樸典雅的氣息撲面而來,整個院內(nèi)靜悄悄的,只能聽到我們的腳步聲。漫步其中,我不禁為那個時代人們的智慧而驚嘆,他們用智慧留下了這樣一座精巧絕妙的院落。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數(shù)院內(nèi)的花園,前園中的各種獸石簡直能以假亂真,它們是假又似非假,每個游人對它們的形狀的解釋和理解又各不相同。這些像石獅回眸、天狗吞日、雄鷹窺池、雄雞報曉等的山石小品,全在似與非似之間,使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再看池旁的一叢幽篁,在陽光的照射下,投射了幾枚斑駁竹影于墻之上,風吹影動,仿佛能從中隱約看到歷史的畫面。
后花園的布局我不知該怎樣形容,只覺十分罕見,后來查閱資料,才推測出這空間布局一定是建造者花費了不少心力設計出來的。那曲徑通幽的后園,實在令我驚嘆不已。再看鋪地,則是用條磚砌成六邊形輪廓,還有礫石和紫缸片形成的兩組顏色反差鮮明的圖案,匠心獨具,韻味盎然。
透過花園里那飄逸的花草樹木,我所領(lǐng)略到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物化了的文化;一種技藝,一種積淀了的技藝;一種美,一種向外之形,一種自然和藝術(shù)水乳相融的美。置身其中,古今相通,天人合一,心靈凈化。
繼續(xù)走著,我聽到些許嬉鬧聲,轉(zhuǎn)頭一看,是幾個系著紅領(lǐng)巾的小學生在寫生,他們的到來使有些幽暗的莊園頓時生輝不少。他們脖子上的鮮艷紅領(lǐng)巾與莊重的閣樓,他們爽朗的笑聲與幽靜的環(huán)境,或許是兩個時代的交融與碰撞,我感覺到從歷史的縫隙中滲透出陣陣喧嘩與感動??粗麄兊皖^專心寫生的樣子,我不禁欣然一笑,想起冰心的一句話:“只撿兒童多處行,你就能找到春天。”他們的到來,給這座江南莊園增添了無限活力,也拂去了夏日無邊的燥熱,使我感受到古今文化的魅力。
小學時,我的一個語文老師就姓莫,再加上他是一個上了年紀的長者,每次聽他談論起莫氏莊園的過去,我總能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厚重。他講到莫家少爺結(jié)婚的喜事,我會會心一笑。說到當時封建社會等級思想嚴重,連臥室分配也是男尊女卑的思想時,我會顰起眉頭,心中不免有些惆悵??吹秸Z文老師滿頭的白發(fā),想起莫氏莊園里陳舊的院落,不知為何,我總覺得我的老師目睹了莊園的世事變遷,經(jīng)歷了那段悠遠的歲月。從他話語中流露出來的,是對風云變幻的惋惜和對歷史得以保留的欣慰。
百余年的光陰如白駒過隙,莫氏莊園人事變遷,幾經(jīng)浮沉,家族中人也隨之風流云散。莊園中有一個電話間,我多希望那爬上了斑斑銹跡的電話機,能告訴我當年那些驚心動魄的場景和故事。只是可惜時光不能倒流,生命不能復制,好在這座園子得以保存下來,還能讓我們感受傳統(tǒng)的魅力。只有每年數(shù)以萬計到來的游客,還有紛至沓來的各家影視公司,才證實了這座莊園生命力依然頑強,它在一輪輪的游覽大潮中,更顯示出了強勁的生命力。如今的院子里,游客、攝影家,還有來寫生的學生絡繹不絕,他們給這座原本靜默的莊園帶來了朗朗的笑聲,想來莊園亦會感到不亦樂乎。
沿著小道離開莊園時,我回過頭看見園墻上布著綠苔,那是時光老人留下的痕跡嗎?園內(nèi)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墻上的綠苔也長了一茬又一茬。園中那曾經(jīng)演繹過多少故事的場景,無一不透射著歷史的風韻。它們在經(jīng)歷了物是人非的大浪淘沙之后,成為了歷史和生命的見證,安靜地坐落在平湖這座小城中,以保持了一個世紀的姿態(tài),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p>
我只愿,這座“平湖的故宮”,可以一直屹立于煙雨江南的小城,讓更多的人欣賞它的別樣風姿,讓更多的人了解它不為人知的秘密。
(指導教師:朱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