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詩 圖,許 黎
(1.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1;2.湖北產業(yè)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81)
對商務旅游概念的質疑與澄清
曹 詩 圖1,2,許 黎1
(1.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1;2.湖北產業(yè)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81)
目前旅游學基礎研究成果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邏輯缺失現象,有些概念已嚴重泛化和異化,有些認識越來越模糊,已造成嚴重的誤導。該文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商務旅游的概念問題從邏輯上進行分析探討,從理論上正本清源,試圖澄清一些認識誤區(qū)問題。認為現行的“商務旅游”概念主要是“商務旅行”或部分人的“商務順帶游”,嚴格地講,商務旅游應是指商務人士在商務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旅游行為或附帶進行的旅游消費活動,而不是全部的商務活動與消費現象。現行的“商務旅游”概念不夠嚴謹并具有誤導性,造成了目前旅游統(tǒng)計的嚴重失真等消極影響,應在科學上予以反思和澄清。提出用抽樣調查的統(tǒng)計方法對“商務旅行者”和“商務旅游者”進行區(qū)分,以增強旅游統(tǒng)計的科學性。
商務旅游;商務旅行;邏輯缺失;消極影響
旅游學科在許多方面目前還不夠成熟,學科建設還處于前范式階段,有些基本概念的邏輯缺失與混亂比較嚴重。這使得許多人在進入旅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之后,往往對一些基本概念的混亂認識感到困擾,其中有些概念常讓人覺得模糊不清。如果深究下去,會發(fā)現在某些旅游學基礎研究成果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邏輯缺失現象,有些概念已嚴重泛化和異化,有些認識也越來越模糊和離譜,這在不少學者看來,似乎已嚴重違背基本常識。現僅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商務旅游”的概念問題進行探討。
世界旅游組織于1991年將旅游定義為“人們?yōu)榱诵蓍e、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們日常生活環(huán)境到某些地方旅行和逗留等各種活動;通常不連續(xù)居住一年以上”,“包括來訪者的所有活動”。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異地商務活動是與異地休閑活動并列的一種旅游類型[1]。基于此定義中的“商務或其他目的”的寬泛界定,于是學術界便出現了諸如“商務旅游”、“會展旅游”、“公務旅游”、“會議旅游”、“打工旅游”等新名詞與新概念,其中以“商務旅游”的概念使用最為普遍。世界旅游組織將商務旅游定義為:“出于商業(yè)的目的,人們到達并在非居住地停留的活動”[2]。前聯(lián)邦德國出版的《旅游經濟手冊》中明確指出:“商務旅游是指所有因職業(yè)原因進行的旅行”?!栋俣劝倏啤穼ι虅章糜?business travel)的解釋是“指以商務為主要目的,離開自己的常住地到外地或外國所進行的商務活動及其他活動”。認為商務旅游通常包括商務談判以及會議、展覽、文化交流活動以及隨之帶來的交通、住宿、餐飲、通訊、休閑、游覽等一切活動。總之,幾乎與商務者發(fā)生的所有相關的活動都可稱之為商務旅游活動。這種解釋,將一般旅行活動與旅游活動混為一談,抹殺了旅游的本質屬性——休閑性(或自由性)、業(yè)余性(或非職業(yè)性)、審美性(或享受性)等。盡管國內外有少數學者指出世界旅游組織關于旅游的定義存在問題并誤導旅游研究和旅游教學工作,但由于該機構的國際組織背景和官方色彩,人們容易將其給出的旅游定義視為權威觀點而被迫接受,放棄探索更為科學的定義或更具學理性的觀點,阻礙了人們對旅游概念形成理性認知。從科學求真的角度,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商務旅游的概念進行質疑、反思并厘清旅游的內涵和外延。對旅游的某些基本概念正本清源,這是旅游科學研究之必需和旅游學者的應有責任。
筆者認為,商務旅游在定義上存在邏輯混亂和常識性錯誤。既然規(guī)定旅游者是“出于任何非職業(yè)原因離開常住地前往另一個國家訪問的人”,“其目的不應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從訪問地獲取報酬”,那么為何將“商務”這一基于職業(yè)原因和具有職業(yè)性質或通過所從事的活動從訪問地獲取報酬的活動納入旅游活動范圍?這顯然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聯(lián)邦德國出版的《旅游經濟手冊》中定義的“商務旅游是指所有因職業(yè)原因進行的旅行”更是明顯錯誤,違背基本常識。
從抓住事物本質的角度或旅游哲學的視角定義旅游,最為關鍵的是應該將旅游活動與職業(yè)(或職責)性活動區(qū)別開來。旅游活動嚴格地講是一種異地休閑行為,通常是指擺脫了職業(yè)(或職責)性束縛的帶有“身心自由體驗”性質的異地休閑活動。認識“旅游”是指一種異地休閑活動而不是一種異地工作或職業(yè)(職責)活動至關重要[3]。從人活動的時間結構上看,旅游活動時間應是人活動時間譜中除開工作或勞動時間后的休閑時間。從人類活動行為角度觀察,旅游是人類各種職業(yè)(或職責)性活動的“背反”,是對慣常生活狀態(tài)和日常事務境遇的否定,是一種映射人類天性的生命自由活動。旅游是一種異地休閑活動,旅游與休閑意味著從各種工作事務與社會責任中解脫出來和對日常工作與生活的“背反”,而商務活動是嚴格的工作事務、職業(yè)責任活動和慣常狀態(tài)(日常境遇),以商務活動為主要目的,商務工作(如投資考察、商務洽談、商務會議、貿易展覽等事務工作、職業(yè)責任活動)本身與休閑、消遣、審美等身心自由體驗(旅游的本質)毫不相關,豈能將商務工作時間與旅游休閑時間混為一談!有鑒于此,現在流行的“商務旅游”、“會展旅游”、“會議旅游”、“公務旅游”、“打工旅游”、“醫(yī)療旅游”等“泛旅游”說法大有問題,其給旅游科學研究工作和旅游學者與其他學科學者的交流造成極大的混亂或麻煩,給旅游者定義乃至學科構建造成極大的困難[1]。
旅游作為休閑的一種活動形式,是相對于工作和勞動而言的。從事商務、貿易屬于工作或職責活動,從哲學常識(二元對峙律)看,工作或職責活動都是旅游與休閑活動的“對峙物”,它們共同構成“二元對峙律”,決不能混為一談。商務、貿易是獲得經濟利益的職業(yè)性活動,嚴格意義上講不應屬于旅游活動范疇[3]。那么類似于“商務旅游”這樣的概念則應該仔細斟酌,以商務為主要目的的入境者是否可以全部作為入境游客人數來統(tǒng)計?他們在目的地的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消費能否全部列入旅游收入當中?對于“商務旅游活動通常包括商務談判以及會議、展覽、文化交流活動以及隨之帶來的交通、住宿、餐飲、通訊、休閑、游覽等一切活動”的界定是否有必要進行反思?所有這些,都值得旅游研究者進一步分析研究和深入探討。
通常從旅游產品的角度看,無論是傳統(tǒng)的觀光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城市旅游、科考旅游、休閑度假,還是新興的康體旅游、養(yǎng)生旅游、研學旅游、鄉(xiāng)村旅游、生態(tài)旅游等旅游活動,無一例外都有具體的旅游產品作為依托,都有吸引游客的特定旅游吸引物,而時下流行的“商務旅游”的旅游產品是什么?難道說是商務、貿易、會展活動本身,其與旅游產品或旅游類型又有什么本質聯(lián)系呢?將其作為旅游產品或旅游類型有什么道理呢?筆者認為,它們不是促使旅游活動發(fā)生的直接吸引物,旅游只是商務活動中附帶的活動,進行商務活動的人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參加了事先或事后的旅游活動,或者說參加旅游的只是少數人,即使在商務活動之余進行“順帶旅游”(“商務+旅游”),旅游消費也只是整個商務活動消費中的一小部分??茖W、嚴格地講,這一人群中的相當一部分是不能以游客的身份來統(tǒng)計旅游人數的,其在商務活動中的消費也不能以旅游消費來統(tǒng)計旅游收入。
國家統(tǒng)計局在1979年對“國際旅游者”進行了界定:“來我國參觀旅行、探親、訪友、休養(yǎng)、考察或從事貿易、業(yè)務、體育、宗教活動、參加會議等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同胞,均屬旅游者”。由于對于旅游或旅游者的泛化理解,在我國每年的旅游統(tǒng)計工作中,凡是到外地從事商務、貿易、會展、會議、體育、外勤等職業(yè)性、事務性活動或業(yè)務活動的人,都是作為旅游者(或游客)通過住宿、交通等行業(yè)部門途徑統(tǒng)計的。甚至有學者認為,旅游就是人們暫時性的異地消費活動,認為只要到異地進行了消費活動就應該算是一種旅游[4]。試問,一個市場營銷人員成年累月在外地推銷產品并進行相應的消費活動,能說他成年累月在進行旅游、是一位旅游者嗎?按所謂的“商務旅游”的定義(出于商業(yè)、貿易目的,人們到達并在非居住地停留的各種消費活動)和某些旅游學者的觀點(凡是在異地的消費活動都應該屬于旅游)進行邏輯推理,則應視為“地地道道的旅游活動”、“名副其實的旅游者”。這顯然不合常理。我國著名理論家、較早涉足旅游研究的于光遠先生曾經明確指出:“旅游屬于休閑生活方式這個范疇。旅游的特點是異地性、業(yè)余性和享受性?!鐬榱酥尾』虔燄B(yǎng)到異地去,就不一定屬于旅游。到異地開會或從事商務活動、科學考察,順便搞些旅游活動,這些屬于旅行行為”[5]。著名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也持此種觀點,認為應嚴格區(qū)分旅游活動與一般旅行活動。國外著名旅游學者科恩(Cohen)更是明確地認為,旅游與其他旅行活動在目的上的差異,在于后者是事務性,前者卻是非事務性的,只以旅游本身為目的[6]。筆者非常贊同于光遠、陳橋驛、科恩關于旅游的觀點,認為“商務旅游”或“商務性的旅游”的概念在學術上是不能成立的。遺憾的是,旅游學界、旅游政界大多數人未能清醒地認識到旅游的本質特征,傾向于將旅游活動泛化成商務、貿易、會展、會議、公務、打工、醫(yī)療、探親等旅行行為。
根據前面的邏輯辨析,將商務或從事貿易、考察、業(yè)務、體育、參加會議的人規(guī)定為旅游者是不科學的。因為商務、貿易、考察、業(yè)務、體育、參加會議是職責(業(yè))性或事務性活動,不具有消遣、審美等休閑屬性和身心自由體驗的本質,也不具備作為旅游者的前提條件(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時間、旅游動機、旅游吸引物),其在“泛旅游”概念指導下的旅游統(tǒng)計結果,無疑會夸大旅游的收入和經濟地位。目前按照世界旅游組織對旅游者定義的規(guī)定進行的所謂旅游統(tǒng)計的數據顯然是失真和浮夸的。例如,在我國的旅游統(tǒng)計中,像天津這個旅游資源貧乏、幾乎沒有什么旅游產品的地方,旅游外匯收入的統(tǒng)計多年穩(wěn)居我國前9位,并大大高于四川、河南、陜西、廣西、湖北等旅游發(fā)達省份。加之旅游被定義為“異地各種現象與關系的總和”,于是旅游業(yè)囊括“吃、住、行、游、購、娛”(傳統(tǒng)六要素)和“商、養(yǎng)、學、閑、情、奇”(新的六要素)等,被誤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大產業(yè)。其問題主要出在將商務活動甚至包括貿易、會展、考察、業(yè)務、會議等諸多社會職責活動泛化為旅游活動,將商務旅行者等一般旅行者誤視為旅游者。據近幾年《中國旅游統(tǒng)計年鑒》,深圳接待入境旅游人次多年是著名旅游城市桂林的7倍左右,是古都名城西安的12倍左右,稍有旅游常識的人都會懷疑這些“旅游者”的真實性。筆者在某縣級市進行旅游規(guī)劃,該市旅游局提供的景區(qū)接待的游客人次數據,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是16.4萬、20萬、24萬,但上報的旅游人次卻分別是112萬、142萬、148萬,理由是按國內外的旅游統(tǒng)計標準包括了商務、會務、考察以及各種業(yè)務、公務出差的人次。還有北方的一個煤炭工業(yè)城市,幾乎沒有像樣的景區(qū),旅游業(yè)發(fā)展水平很低,但每年上報的游客人次有300多萬,理由是將經營煤炭生意的人次(包括拉煤的司機等)和各種商務客人以及會務差旅者、公務差旅者等都視為旅游者,美其名曰“商務旅游發(fā)達”。因為這300多萬人次完全符合世界旅游組織對商務旅游的定義(“出于商業(yè)的目的,人們到達并在非居住地停留的活動”)以及前聯(lián)邦德國《旅游經濟手冊》中對商務旅游的定義(“商務旅游是指所有因職業(yè)原因進行的旅行”)。類似的荒謬事例,在旅游界不勝枚舉??梢哉f,目前旅游統(tǒng)計與旅游研究所犯的不少錯誤,多是在違背基本常識的狀況下出現的。
界定“××旅游”概念,不能以出行者的職業(yè)身份或從事的職業(yè)活動來界定(如商務旅游者的職業(yè)活動是商務工作),而應以所進行的旅游活動的目的與內容來劃分[3]。或者說,不應按“出行”目的的差異,而應按“出游”目的的差異區(qū)分旅游類別。如一個商務旅行者,工作之余順便到山水勝地游覽,就是觀光旅游;到度假區(qū)休閑,就是度假旅游;到歷史文化勝地游覽,就是文化旅游……而不必按人的職業(yè)身份或從事的職業(yè)活動來劃分某種旅游類型。出行者有成百上千種職業(yè),人們出行活動類別或出行目的難以數計,沒有必要根據人的無數種職業(yè)類別和無數種人類活動類型或出行目的來劃分出無數種旅游類型。如所謂的商務旅游、公務旅游、政務旅游、會務旅游、打工旅游、醫(yī)療旅游等,即使其中有些人在相關活動之余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旅游活動,但明顯是附帶性的,而公務、政務、商務、會務、勞務、醫(yī)療等事務職責活動是其主要目的和主要活動內容,至多只能視為順帶旅游的某種方式,而不能視為旅游類型,更不能作為某種旅游概念。如果把商務順便游、出差順便游甚至純粹的商務旅行、公務旅行、醫(yī)療旅行、打工活動等人口流動的交通、食宿等活動和消費都視為旅游活動及其消費,豈非本末倒置?況且這在邏輯上也說不通。事實上目前的旅游收入統(tǒng)計特別是旅游外匯收入統(tǒng)計把諸多旅行或人口流動引起的消費都計算為旅游收入。將旅游與旅行混淆并進行概念偷換,這是一個明顯的誤導!目前國內外把商務工作活動或非休閑活動納入商務旅游范疇和旅游統(tǒng)計的做法,明顯違背邏輯與常識認知。
如果將具有明顯功利特征的商務活動視為旅游行為,則任何一種人口流動活動均有理由被視為旅游行為,按照對商務旅游定義的邏輯,旅游豈不成了人口流動的代名詞。例如,英國旅游官員里考瑞什在1980年就曾經提出“旅游是人的運動,……是流動人口對接待地區(qū)及其居民的影響”[7]。德國旅游學者鮑爾曼認為“只要是離開居住地的旅行活動,都稱為旅游”[8]。在1980年馬尼拉會議之后,世界旅游組織主張用“人員的運動”(movements of persons)一語取代“旅游”(tourism)一詞。上述種種極端泛化的旅游定義以及旅游學界對旅游概念認識與理解的諸多混亂,主要是由于“商務旅游”這一很不科學的概念作祟。筆者認為,追求資本和追求政績是商務旅游等泛旅游概念產生的主要根源之一。
現在旅游學界將“旅游”與種種名詞嫁接似乎成為一種時髦,于是產生了花樣繁多的新名詞、新概念,其中大多缺乏科學嚴謹性,經不起推敲。旅游泛化甚至旅游概念無限化似乎已經成為旅游學界的一種思潮。從科學概念上講,外延(概念反映對象的具體范圍、具體事物)越大,內涵(概念所反映的特征和本質屬性)就越小,學科定位就越模糊。對一個事物的規(guī)定越多,符合規(guī)定的事物就越少。旅游概念的泛化使其包羅萬象,使本來富有詩意與精美文化內涵的“旅游”變成了包羅萬象、功利性的“旅行”,使旅游研究變得不夠嚴謹和嚴肅,并造成了社會上對旅游研究有些“瑣碎、膚淺、庸俗”等不良印象。難怪旅游研究在很長的時間內不被國內外所謂的“嚴肅的科學研究”所認可或接納?!岸嗄陙韺β糜蔚膶W術研究被認為是輕浮的,不適于成熟的學者”(Matthews & Richter,1991),這種說法雖然是一種偏見,但其中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它點出了旅游研究中致命傷痛。從學術角度而言,旅游學科如果缺乏科學、嚴謹的基本概念,難免被其他學科藐視并容易遭學界、政府、企業(yè)的非議。旅游學經過多年發(fā)展,至今仍沒有應有的學科地位,一些研究成果和統(tǒng)計數據不被其他學科認可。造成這種現象,其實有著深刻的旅游概念失當與泛化和基礎理論不嚴謹以及缺乏邏輯思辨等內在原因。
通過上述思辨分析,筆者認為,嚴格地講現行的“商務旅游”概念是不科學、不嚴謹的,也是在理論上難以成立的。即使商務旅游的概念能成立,商務旅游也應是指“商務人士在商務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旅游行為或附帶進行的旅游消費活動”。總之,現行的“商務旅游”這一概念本身不夠嚴謹并具有誤導性,應在科學上予以反思和澄清,并尋求比較科學的統(tǒng)計方法進行解決。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澄清,旅游研究的邏輯混亂與范式缺失將會永遠持續(xù)下去。
可以這樣認為,如果一個人去外地進行商務活動,完全只是進行商務工作,而沒有任何觀光游覽、休閑度假活動,他自然只是一個“商務旅行者”,而不是“商務旅游者”。如果他在商務活動的同時,還參加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等旅游活動,那么,他屬于“商務順帶旅游者”(在商務旅行中伴隨或嵌入了旅游活動的人)。那么,他在從事商務活動的時候,是作為商務活動的參加者而存在的;他在參加旅游活動的時候,是作為旅游者而存在的。在此次活動中,他同時有兩種身份:商務活動者和旅游活動參加者。雖然,他的后一重身份不應是主要的,但旅游業(yè)所關注的應是他后一種身份。而且,在實際操作上,又很難將一個人的兩重身份區(qū)分開來。類似的,要把那些完全不參加旅游活動的“商務旅行者”和“商務順帶旅游者”區(qū)分開來,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因此,就出現了把所有的“商務旅行者”當成“商務旅游者”的局面。要改變這種狀況,可能需要統(tǒng)計部門進行研究和多做一些工作。比如,采用比較科學的方法通過賓館、酒店等行業(yè)對某區(qū)域的“商務旅行者”進行抽樣調查,得到“商務旅行者”中參加了旅游活動的人的比例及相關的旅游統(tǒng)計指標,從而估算該地“商務順帶旅游者”的數量及相關的旅游統(tǒng)計數據。當然,即便這樣做,也只能得到大致估算的數據,而無法得到完全準確的數據。但通過上述方法統(tǒng)計與估算,至少要比目前的泛化統(tǒng)計方法科學和準確得多。
目前的旅游研究遠未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在旅游基本概念和旅游本質問題的認識上存在相當大的分歧,研究規(guī)范的缺失使得研究成果難以比較、評價和交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旅游研究規(guī)范的學術思想,包括基本概念上的規(guī)范、基本認識問題的大致統(tǒng)一,形成旅游學術界所共同接受的一套概念、理論、準則和方法,從而在心理上形成旅游科學工作者的共同信念。研究規(guī)范的建立是目前中國旅游研究前沿問題之一,也是中國旅游研究要取得長足進步的重要前提[3]。旅游研究規(guī)范的建立,這有待旅游研究工作者們的長期共同努力。
[1] 曹詩圖,鄭宇飛,黃蓉.旅游概念的哲學辨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22(4):71-74.
[2] 賈蓮蓮,朱竑.商務旅游研究述評[J].思想戰(zhàn)線,2004(3):126-130.
[3] 曹詩圖.哲學視野中的旅游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4] 見金鑫,閆羅彬.從旅游開發(fā)與規(guī)劃的視角談對旅游概念的認識[EB/OL].http://www.wendangxiazai.com,2015-01-06.
[5] 于光遠,馬惠娣.于光遠馬惠娣十年對話——關于休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07.
[6] COHEN E.Who is tourist Analysis of concept[A].Contemporary Tourism:Diversity and Change[C].Elsevier BV,2005.21-45.
[7] 王敬武.對旅游艾斯特定義的質疑[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1):94-98.
[8] Lickorish tourism policy study final report[R].Recreation Research &Planning.London:Alleh & Unwin,1980.
Querying and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Business Tourism
CAO Shi-tu1,2,XU Li1
(1.ManagementInstitute,WuhanScience&TechnologyUniversity,Wuhan430081;2.CenterforHubeiIndustrialPolicyandManagementResearch,Wuhan430081,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it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more severe lack of logic among the results of tourism basic research,some concepts are serious generalization and alienation,some cognition is fuzzier and fuzzier,such as the business travel 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activity that people arrive and stay in the nonresidence for the purpose of business,or which is to other places to carry out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their consumption phenomenon,and so on.This understanding has caused serious misleading.The authors attempt to clarify some cognition misunderstandings by logicall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the typical business travel and exploring the theory.That the present "business tourism" concept is mainly "business trip" or some "business by the way travel".Strictly speaking that business travel should be the business people travel behavior or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that attached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activities,not be the all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consumption.Due to the misleading of concept of business travel,resulting i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current tourism statistical severe distortion.The current concept of "business travel" is not precise enough and is misleading,should be reflection and clarification in science.Proposed that distinguishing "business travel" and "business tourists" by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sampling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ourism statistics.
business tourism;business travel;logical deletion;negative influence
2015-10-22;
2015-12-13
曹詩圖(1954-),男,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旅游哲學、旅游文化、旅游規(guī)劃的教學和研究。E-mail::caoshitu2006@126.com
10.3969/j.issn.1672-0504.2016.02.022
F590
A
1672-0504(2016)02-0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