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宜青 趙靜彬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喪葬禮俗之契合
許宜青趙靜彬
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關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思想淵源之一,而后者必須深深根植于前者之中才能煥發(fā)出生命力。儒家的喪葬禮俗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探究儒家喪葬禮俗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契合點,也就是探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儒家優(yōu)秀價值理念的相融之處。將二者有機結合,不僅能更好地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能為當代中國殯葬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喪葬文化;儒家禮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tǒng)喪葬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喪葬禮俗的影響最為深刻?!昂诵膬r值觀是特定時代里國家、社會及個人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雹偎幕緝热菘梢詮娜齻€層面概括:個人層面上,以“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價值準則;社會層面上,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價值取向;國家層面上,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價值目標。
目前,學界基本沒有關于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研究。但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tǒng)儒家文化、儒家喪葬禮俗兩個方面已有一些學者進行了論述。本文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試圖對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間較具有代表性的契合點進行闡釋,分別是個人層面的“友善”“愛國”;社會層面的“法治”;國家層面的“和諧”“文明”。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是指人與人交往時的友好親近,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信條,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是歷史的傳承。
“仁”是儒家學派的最高道德原則?!胺t問仁。子曰:愛人?!雹诳梢姟皭廴恕笔恰叭省钡幕緝热荨?鬃釉俚溃骸靶⒌芤舱?,其為仁之本與!”,③想要為“仁”要先做到孝悌,“孝”為“仁”的基礎。因此,愛人要推己及人,也就是從愛親人即“孝”開始,再推廣到愛他人、愛萬民、愛國家。對他人友善相待,建立起和睦的人際關系是儒學中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從中可以看見雙方的貫通之處。
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如何體現(xiàn)“友善”?第一,緊密了親緣關系,促進家庭和睦。父母去世,孝子孝女無論身在何方都要來到逝者身邊為其置辦喪事。吊喪之時,家族親戚會來到喪家吊唁死者、安慰在世親人。這時,即使是曾有隔閡的親人也會出于對逝者的尊重和情感團結一致,明白人生短暫,與親人更應該友善相處,珍惜彼此間來之不易的親緣。
第二,緊密了朋友間的關系,促進鄰里和睦。朋友和鄰里必然會參加逝者的喪禮,在吊喪、賻襚和親朋祭奠中有所體現(xiàn)。他們會出于對逝者的尊重和情感,著深色服飾吊唁逝者,并帶一些物品給喪家以助喪者,同時,給正處于哀痛中的喪家以安慰。
在整個喪葬儀式中,生者間的良性互動,必然會進一步加固人們之間原有的情誼。儒家傳統(tǒng)的喪葬禮俗注重調整家庭內部的關系,還有利于調整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中體現(xiàn)出的這種“由愛親人到與人為善”的思想,正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一詞有契合之處。
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愛國主義精神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中華民族團結的精神推動力。無論是社會主義價值觀還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都十分重視“愛國”意識。
第一,傳統(tǒng)的儒家喪葬禮俗文化具有移孝作忠的作用。在儒家文化中對父母長輩的孝是“生要敬養(yǎng),死要禮葬,祭要虔敬”,并在整個喪葬過程中要發(fā)自內心的悲傷。在國家層面表現(xiàn)為移孝作忠,忠孝一體。儒家認為君主代表國家,希望民眾能如待父母般對待君主。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雹茉噲D用以孝為本的倫理綱常緊密家和國的關系。作為“孝道”重要表現(xiàn)形式的“喪葬”,其對于培育人民愛國精神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傳統(tǒng)的儒家喪葬禮俗通過對祖先的追思,具有增強民眾民族認同感的作用?!抖Y記·大傅》曰,“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毙⒕褪且鹱婢醋詈笤偕仙街亍吧琊ⅰ?。尊祖敬宗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中,比如,為祖先樹立墓碑、纂寫墓志銘、建祠堂和宗廟等等。“將祠主、廟主的事跡形象表現(xiàn)出來,以此在祠廟影響所及的范圍內樹立起以祠主、廟主行為作為規(guī)范的價值觀念?!雹荻诋敶闹袊?,人們也會通過掃墓、祭祀(如:祭孔)等喪葬活動,追思祖先或者先人,從而對孕育這一切的文化和土地產(chǎn)生深刻的認同感。這種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的尋根意識和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一直在不斷地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意識。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是一個當代公民必需的素質,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愛國”不同于以往封建社會下“忠君式”的愛國,它強調的是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一種忠于人民式的愛國。但是,無論在哪個時代背景下的“愛國”都認為,人只有心懷“仁愛”(即由愛親人擴展到愛他人、愛萬民萬物)才能真心實意地愛國。因此,任何一個時代都提倡孝親敬長,尊重他人,這是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文化中強調的一種價值觀念,也是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愛國”理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將文明置于國家層面之上,但同時強調個人與社會、國家的統(tǒng)一?,F(xiàn)在國家正在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這個背景下我國的殯葬改革受到了很大的重視,構建先進文明的殯葬文化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大重點。
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文化強調,喪葬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按照“禮”來實施,使整個喪葬活動更加規(guī)范化?!白釉唬骸?,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雹薅鴨试嶂贫茸鳛椤岸Y”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對待生死之事的倫理原則。
隨著千年的演變,儒家有著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喪葬禮俗,當然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喪葬禮俗會在一定基礎上有增減。筆者將列舉一些能體現(xiàn)積極向上精神理念的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并挖掘它們與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的契合之處。
五服制度。這里重點要討論的是五服制度的基本原則:“尊尊”“親親”。對于家庭的成員的喪葬事宜,家族成員不因輩分的差異而有所懈怠,只是輕重、主次有所區(qū)別罷了,無論血緣的親疏遠近,如果人人都能在喪葬活動中“尊尊,親親”,將對建設現(xiàn)代喪葬文明的建設大有裨益。
去飾去美。前來吊唁的無論是親人、朋友還是鄰里的衣冠服飾都要去飾去美,身著灰暗色調,給人以沉重莊重之感。這不僅是對逝者離世哀傷,也是對喪家的尊重。
節(jié)哀順變。在儒家喪俗的居喪的過程中,守制者往往過著苦行僧的生活,很容易變成“愚孝”,這種做法在現(xiàn)代不被提倡。但是,實際上儒家認為是可以變通的?!抖Y記·檀弓》中說到:“喪禮,哀戚之至也。節(jié)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雹邉裾]人們,哀戚之極要考慮到父母生養(yǎng)我們實屬不易,我們更應該保重身體,節(jié)哀順變。儒家喪葬文化中的這種中和之道也同樣適用于如今的社會,所謂節(jié)哀順變,逝者已逝,生者應帶著對他們的感恩與懷念更好地生活。
薄葬儉禮觀。儒家的薄葬觀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雹嗫鬃痈鲝埑缟芯裥缘牡磕詈图裙?jié)儉又遵守“禮”的喪禮,就連他的父母和最鐘愛的弟子顏淵去世后他都堅持薄葬,此后的薄葬之風基本都是各朝代的士大夫提倡的。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朱子家禮》中的禁奢思想。由于當時喪葬禮儀存在許多繁文縟節(jié)和奢侈之風盛行,《朱子家禮》努力簡化喪葬禮節(jié),希望能使廣大士庶民眾遵守“禮”。雖然這些都沒能在當時社會形成主流觀念,但是它的的確確在儒家喪葬文化中存在,也是當代殯葬改革所提倡的。
在“禮”的要求下,儒家喪葬禮俗具有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的兩大特征。如在喪禮、墓地、棺槨、隨葬品等具體事物的監(jiān)督執(zhí)行方面都做出了嚴格規(guī)范的規(guī)定,形成較為完善的喪禮、喪服、居喪、陵墓等制度。儒家喪葬禮俗文化對將喪葬禮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的一些措施值得我們研究借鑒。
儒家這種以“禮”事喪葬的理念,有利于人們各司其職,建立道德行為規(guī)范,約束和規(guī)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這是一種完備莊嚴又不失溫情的喪葬禮俗文化。而社會主義的文明也應該是一種制度完備先進,且促進公民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先進文明,我們應該汲取儒家喪葬文化中的文明因子,推動中國的殯葬改革,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古往今來,實現(xiàn)和諧社會一直是中華子女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長期的任務。儒家的和諧思想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基本的價值取向上是具有一致性的。傳統(tǒng)的儒家喪葬禮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xiàn)出了儒家追求“和諧”的精神理念。
1.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在傳統(tǒng)儒家看來,心靈和諧其實是一種向善的心態(tài),也就是“仁愛”,要求人們對自己要有正確的道德約束。前面我們提到過,儒家學說認為要想做到“仁”就要先從“愛人”開始,“愛人”就先從愛親人開始,然后推及他人,這就要求人們要先有一顆“愛人”之心。
人際和諧就是在心靈和諧的基礎上,同他人交往所體現(xiàn)出來的儒家用“仁愛”調節(jié)的人際關系,把道德自覺和對親人的愛推及到對他人的愛。儒家喪葬文化要求在喪葬活動中制定一些制度或者規(guī)范,約束人們的行為。比如,長幼親疏有序、去飾去美等都能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營造一個和諧的喪葬氛圍,既親密了家庭內部的情緣情感,又促進了與社會上其他人的和睦相處。
2015年12月21日,濟寧市一家兄弟發(fā)喪起了沖突,造成父親在家停尸10日。按父親的代書遺囑表示,兒女中只有次子照顧晚年生活,自己死后,所有的工資賬戶余額及喪葬費用等均由次子繼承,其他人無權干涉。這個事件中我們看不到傳統(tǒng)儒家喪葬文化所提倡的“孝”“禮”“仁愛”,其實當今的一些喪葬活動中存在不少這樣的現(xiàn)象。在社會不斷發(fā)展同時,喪葬制度也愈加完善、科學化,傳統(tǒng)喪葬文化中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隨著它的糟粕而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真正的和諧不僅要靠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人們自我素質和精神意識的提高。我們應將培養(yǎng)儒家喪葬文化中的約束之禮、禮讓之禮和尊重之禮與殯葬改革聯(lián)系起來,使“和諧”的因子融入到當今的喪葬文化中。
2.人與社會的和諧
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文化就促進人與社會和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使人們團結起來,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從而推動人與社會的和諧。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構建起來的,喪葬過程中,有血緣關系的大家庭成員、朋友和他的家庭、街坊鄰里都會參加進來。這一活動緊密了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家”之間的聯(lián)系。二是通過喪葬禮儀中的“禮法”使喪葬活動規(guī)范化制度化,從而推動社會和諧。
3.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天人合一”是儒家在人與自然和諧思想中的集中體現(xiàn),主要內容是建立人和天地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關系。儒家認為,天即“自然界”有著自身運行的規(guī)律,“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⑨“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⑩可見,人們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與天地和諧共處。儒家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在儒家喪葬禮俗中沒有明顯體現(xiàn),在這就不多論述。
總之,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能協(xié)調家族內部的親緣關系和外部的人際關系,注重以“禮”規(guī)范喪葬活動,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各個層面和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有相貫通之處。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社會也正處于轉型時期。在傳統(tǒng)道德地位下降同時,新的道德秩序正在構建中。但新舊道德之間還存在著阻礙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錯位地帶。其一,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和禮法準則在一定程度上仍對社會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但其影響力日漸微弱。而新的道德秩序還沒有完全發(fā)展完善;其二,舊秩序中的一些陋習仍然存在,而先進文明的新道德卻接受度不高。
中國歷經(jīng)漫長的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喪葬禮俗文化有著許多封建迷信陋習,想要根除這些陋習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尋找傳統(tǒng)儒家喪葬禮俗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的目的在于,用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傳統(tǒng)喪葬禮俗觀進行全新闡釋,凸顯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之處,教育人們自覺摒棄傳統(tǒng)喪葬禮俗文化中的落后部分。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喪葬習俗,人們對喪葬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系統(tǒng)和具體流程,一些喪葬禮俗文化在人們思想中仍占據(jù)著重要地位。部分的禮俗對社會主義價值觀還有著積極的作用。雖然在一些封建落后思想的影響下,這些禮俗的表現(xiàn)形式滯后于先進文明,但其本質所反映的精神理念仍在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目前,這些積極作用正在慢慢地減弱,再加上一些部門“一刀切”的做法,進一步破壞了這些傳統(tǒng)。探究這個問題的另一個意義就在于,讓人認識到儒家傳統(tǒng)喪葬禮俗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建設社會主義仍息息相關,呼吁人們繼續(xù)發(fā)揚傳統(tǒng)。同時,告誡相關部門在執(zhí)行某些殯葬改革措施時,也要兼顧人們的心理因素、尊重一些傳統(tǒng),漸進地、緩和地進行改革。探析—以山東樂陵民間喪葬儀式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0.
[4]龍江.中國傳統(tǒng)喪葬禮儀中的文化價值觀[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2).
[5]羅開玉.中國喪葬與文化[M].??冢汉D先嗣癯霭嫔?,1988.
[6]呂靜.先秦儒家與喪葬制度[J].史林,1989(2).
[7]秦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契合的研究[D].沈陽:沈陽工業(yè)大學,2015.
[8]王美華.家禮與國禮之間:《朱子家禮》的時代意義探析[J].史學集刊,2015(1).
[9]徐吉軍.中國喪葬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10]趙雅玄.百姓生活中所蘊涵的儒家“孝”倫理研究——以曲阜百姓生活為例[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11]周舒平.中國古代喪葬習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引文注釋
①歐陽軍喜,崔春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山東社會科學,2013 (3).
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40.
③同②48.
④[清]阮元.孝經(jīng)·天子章[M]//十三經(jīng)注疏: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⑤靳鳳林.死亡與中國喪葬文化[J].北方論叢,1996(5).
⑥同②55.
⑦[清]阮元.禮記·檀弓下第四[M]//十三經(jīng)注疏: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⑧同②62.
⑨楊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2:185.
⑩[清]阮元.禮記·樂記第十九[M]//十三經(jīng)注疏: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靳鳳林.死亡與中國的喪葬文化[J].北方論叢,1992(5).
[3]劉道超.我國民間喪儀蘊含的終極關懷精神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41
山東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編號:2015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