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澤群
杜威面向現實生活的道德教育考察
孟澤群
杜威以“教育”和“生活”之間的關系為基礎,探討道德教育走入現實生活的內在訴求,闡明學校的社會功能以及道德教育的社會導向,顯示出回歸現實的生活教育觀。道德教育面向現實生活的態(tài)度,反映出“教育即生活”的核心理念,即從現實生活中展開道德教育活動,以確立人們的日常習慣和道德行為,使道德教育面向現實與走入生活。
杜威;道德教育;現實生活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教育領域的中流砥柱乃是由杜威倡導和發(fā)起的進步教育運動,其影響力突破北美遍及全世界。杜威的教育觀念之所以反響強烈,是因為他診斷出美國傳統(tǒng)教育的癥結:遠離生活,脫離兒童。以實用主義哲學為方法論依托,主張教育要面向現實生活,由此展開了杜威道德教育理論的生活教育觀。
大多數道德教育都在學校進行,學校是人們塑造道德行為的重要場所。因此,杜威非常重視學校的社會功能,并以“小社會”來定位學校,試圖打破學校與社會在教育功能上的隔絕狀態(tài),使人們可以在較為真實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道德行為。
在杜威看來,教育具有如此重大的必要性,以至于它事關“社會群體每一個成員的生和死的這些基本問題”①。教育活動的進行是開放性的,它既可以在與他人共同生活中展開,也可以在學校對年輕人進行,前者是隨機的生活教育,后者是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由于自身特性使然,學校成為正規(guī)教育的場所。然而,學校的教育不是封閉式的,只有學校本身被視為小型社會的時候,教育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如果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過程,那么學校本身就屬于這個過程。為了使學校正規(guī)教育面向社會生活,杜威強調學校的社會功能。教育活動的雙方共同處于一個環(huán)境中,這樣,作為社會機構的學校就如同一個小社會。具體而言,學校的社會功能體現在以下方面:
1.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地使人們接受道德知識
學校以學科和專業(yè)的形式,將社會知識進行劃分,先將那些淺顯易懂的部分運用于人們的教育,再逐步掌握社會生活中比較復雜的東西。杜威的著名判斷“學校即社會”,就是他意識到學校教育有利于促進社會秩序,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精神提供途徑。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學校要培養(yǎng)適合時代需要的人才,就要在動態(tài)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教育活動。以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的方式設計教材和教案,在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同時,使道德教育達到促進道德生活的目的。
2.凈化環(huán)境,選擇最優(yōu)東西為我所用
盡管學校要提供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但社會中的糟粕卻不能被吸納進來。學校要對所提供的環(huán)境進行凈化,選擇那些最有效用的情境使用,剔除現實社會中的丑陋現象,包括“無關緊要的東西”“確實是邪惡的東西”②。杜威所要求的學校生活之所以是社會的“雛形”,在于它要經過選擇和凈化,是相對理想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對人的影響良莠不齊,人們要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受到積極影響,“學校應成為一個典型的、純凈的、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③。在學校中營造民主和諧的環(huán)境,重視和發(fā)展學生的天性與興趣。學校本身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場所,它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
3.兼容并包,增強人們對社會的認同感
現實社會的人們總是由于利益、種族、信仰等原因,充滿矛盾。相比之下,“學校作為一種制度,應當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④。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學校通過營造積極的氛圍,使得人們相互包容,促進道德因素生長。一旦人們樂意面向社會生活進行學習,并努力去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那么道德教育就得以順利進行。學校的社會功能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兼容并包,它將人們的偏見擱置一旁,有效地培養(yǎng)人們去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并以社會進步為己任促使人們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因此,杜威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⑤?,F代教育依然還沒有認識到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形式,因此培養(yǎng)出不少“眼高手低”、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書呆子。事實上,學校并非搬運知識的加工廠,也不是成堆作業(yè)的集散地,而是真正培養(yǎng)人們的理智行為之所在。
此外,學校還具有穩(wěn)定和協調的功能。每個人走入社會生活時,身上總帶著各種特殊情況,由于受到不同背景的影響,人們的行為表現也有所差異,這種情況下,學校就在人們之間起到協調作用。人們在家庭中所依據的行為準則與在商店、教會等場所受到的行為準則不同,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在不同場所之間切換,會受到不同準則的制約,學校教育要使人們適應不同情境,產生協調、穩(wěn)定和一體化的道德行為。
其實“學校即社會”思想并非杜威首創(chuàng)。早在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城邦與學校都被認為是凈化的社會。學校應將各種文化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念協調起來,建構一個面向社會而又凈化社會的教育環(huán)境。因此,杜威主張道德教育貼近現實,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最終目的是使得道德教育走向生活化,將教育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
杜威將學校的社會功能凸顯出來以后,就要明確其社會生活的導向,在現實生活中促進人們道德行為的確立。由于與社會生活的過程具有一致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展開,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在杜威看來,如果道德教育脫離了日常生活,人們學習道德教養(yǎng)的目標與意義就無處可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以社會生活為導向,使學生適應并融入社會生活??梢姡瑢W校教育的道德性與社會性具有一致性。“衡量學校行政、課程和教學方法價值的標準,就是它們被社會精神鼓舞的程度。”⑥沒有一種充滿正氣的社會精神作為道德教育的條件,不僅是學校工作的巨大制約,同時也削弱了有效的道德訓練。學校的社會功能是否很好地體現出來,是衡量學校道德教育效用的重要尺度。杜威認為,道德教育評判標準的制定,要立足于當下的社會生活,而不是個體在將來可能遭遇到的情境。“所有的只要與人發(fā)生互動的社會機構都是教育性的?!雹哌@為道德教育的生活導向擬定了依據。
1.道德教育的效用是面向“社會生活”
學校道德教育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道德教育都需在社會生活中完成。因此杜威沒有一味強調學校道德教育的作用,而忽視社會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至于如何將道德教育落實到社會生活領域,他并沒有拿出詳細的方案,只是進行了一些原則性的建構。但杜威畢竟讓道德教育面向了社會生活,并指出了生活導向的必要性。學校的道德教育只是為個體成長做好準備,其組織化和系統(tǒng)性方式需要學校這一正式機構來執(zhí)行,旨在為個體提供簡單的經過凈化的教育情境。社會生活則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展開,個體在其中時刻與他人“共在”,通過感染而獲得道德教育。杜威認為,道德教育貼近現實生活應該值得倡導。只有以現實生活作為導向,教育培養(yǎng)個體的社會化進程才能實現,教育與人類生活的一致性才能得以體現,才不至于“把教育和傳授有關遙遠的事物的知識,和通過語言符號即文字傳遞學問等同起來?!雹?/p>
2.道德教育是“順其自然”的
就其滲透性來說,傳統(tǒng)教育包括學校教育都顯得刻意,殊不知,有時刻意灌輸反而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對此,杜威認為,繞過各種生活形式或者無視生活本身是教育的事實,真正富有教益的道德滲透,是寓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由于道德本身也是一種生活,個體在道德成長中會受他人的影響,如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無論個體是模仿還是抵制,這是一般的道德教育很難達到的效果。杜威指出,道德教育以社會生活為媒介,在日?;顒又星娜恢渲鴤€體的智力活動與情感傾向,而這些活動傾向往往能喚起某些沖動,進而實施有效的道德行為。個體在對道德行為產生理智的認識后,承擔行為責任的后果就顯得“順其自然”,這樣的效果體現了道德生活化的優(yōu)勢。
3.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教育“無處不在”
杜威主張道德教育的普遍性,在閱讀杜威著作時會發(fā)現很少專門論述道德教育。原因是他認為道德教育原本就不應專門討論,通過開設幾門道德科目或課程很難達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在他看來,道德就發(fā)生在社會生活中,具體存在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無論是校內的學習還是校外的實踐,一切生活都是社會性的,這就決定了學校教育應培養(yǎng)一種社會性的道德。正是在學校的道德教育中,在社會生活的道德實踐中,一切的生活與精神成就了個體的道德品性。所以,確立道德教育的生活導向,乃是樹立一種全面的生活教育觀。當一個人消瘦孱弱時,不是只依靠體育鍛煉就能增強體質,而是要同時協調飲食、睡眠,只有做到綜合調節(jié)才能根本解決問題。道德教育也是一個全面的實施過程,且社會生活甚至比學校教育更加重要。
基于以上認識及傳統(tǒng)學校教育存在的弊端,杜威建議以生活教育來豐富學校教育。這有助于糾正單純以語言和文字講授“道德觀念”的方式,真正將道德教育指向個體習慣的養(yǎng)成和具體道德問題的解決。切實有效的道德教育,應以間接的方式滲透到學校乃至社會生活的一切活動之中。
現實生活中開展道德教育活動,以確立人們的日常習慣和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面向現實的最終落腳點。關注與促進現實的道德生活,是杜威道德教育理論的歸宿?!敖逃瓷睢钡纳罱逃^念旨在使人擺脫本能與自然的束縛,積極地追求完善的生活樣式。
解決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促進個體道德經驗的不斷生成,是道德教育的現實任務。在這一論題上,杜威不是以個人為中心,而是兼顧社會對人發(fā)展的促進作用。由此,客觀上要求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內容,就成為“教育即生活”產生的初衷。由于社會生活離不開教育,教育與生活也就密不可分。“教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行動的方式。”⑨在道德教育的引導下,個體積極面對具體的道德情境,從中培養(yǎng)道德的探究能力,以解決實際的道德問題,實際上就是面向道德生活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教育與生活一道啟程、一并終結,體現“教育即生活”的含義。
1.道德教育是人類實現道德生活的基本需要
人與人的群體生活組成了社會,以溝通為中介構成了社會生活。在原始生活狀態(tài)下,人們立足于改造世界的物質生產實踐,以口傳或示范等方式傳遞經驗,構成了最初的教育形式。從那時起,“教育即生活”即得到體現,教育在生活中展開,生活是教育的內容,隨著生產實踐的進步,原始的教育方式不能滿足人們改造世界的需要,“邊做邊學”的積累方式會導致直接經驗的重復獲取,此時,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產生了。杜威認為,教育從產生之時起,就以人們的生活為服務對象。離開了人與人的生活這個向度,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所以,只有將教育當作一種生活,人們才能在其中親身經歷各種事件,最終造就生活本身的意義,教育才能回到它原來的出發(fā)點。
2.道德教育以現實生活為基礎
道德教育要試圖培養(yǎng)完善的道德個體,以推進社會的整體進步,就要切實關注現實生活,緊密聯系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生活在教育功能上各具優(yōu)勢,它們構成了道德教育的三個平臺,道德教育必須以此為依托,完善自身的表現形式。杜威以兒童教育為例,認為我們給兒童灌輸了太多與生活無關的知識,并刻意地要求他們熟練閱讀、考試,這些反而消磨了兒童的天性,背棄了教育的原始初衷。道德教育不應忽視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將焦點放在毫無生機的教材上,而應在社會生活中教給他們道德知識和判斷方法,助推人們的道德進步。
3.社會生活促進個體道德的生長
相對于學校教育,社會生活的道德教育以口耳相傳等直接方式進行,人們就在無形中接受了前人積累下來的道德知識與經驗,并使之內化為自己的文化知識和生存手段的一部分,盡管方式比較原始,但效用卻很明顯。社會生活隨時隨地提供的具體情境,使道德個體在日常行為中獲得更多的道德知識與原則,真正促進了個體的道德生長。杜威認為,社會生活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意無意地參與某種社會活動,在環(huán)境的熏陶和影響下,個體的意識、覺悟與能力都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人們在社會關系的相互影響中求得道德的完善。如此一來,“教育即生活”的觀念既能糾正學校教育僵化的不足,也能克服社會生活在道德教育上的隨意性,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總之,“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實用主義道德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也表明了其道德教育的歸宿。道德教育的實質是促進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實現道德進步的一種手段,這是杜威對道德教育本質的基本闡釋。
引文注釋
①②杭州大學教育系.杜威教育論著選[C].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出版社,1977:3.
③吳式穎.外國現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3.
④[美]杜威.趙祥麟,等,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⑤[美]杜威.趙祥麟,等,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7.
⑥[美]杜威.王承緒,等,譯.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12.
⑦Jennifer Welchman.Dewey's Ethics thought.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1995:195.
⑧[美]杜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
⑨[美]杜威.趙祥麟,等,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284.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