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雯
【摘 要】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從距今六千七百多年前的石器時代的骨哨到先秦時期的曾侯乙編鐘再到唐朝的彈撥樂器。在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中,民族器樂豐富多彩,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更成為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民族器樂歷史及其音樂特點兩個方面進行簡析。
【關鍵詞】民族器樂;音樂特點;演奏形式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45-01
一、民族器樂的歷史進程
我國早期的樂器是由人們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生產工具慢慢發(fā)展演變的。最初他們是利用手中的生產工具石塊、土塊、獸皮等作為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敲打樂器。在打到食物和狩獵之后,會用這些敲打樂器集體歌舞伴唱表示祝賀。據發(fā)掘的的甲骨文記載,當時已有鼓、鈴、管、磬、鐘等樂器。樂器從不定性到定型,從無固定音高到有固定音高,從單一樂器到旋律樂器,從打擊樂到吹管樂器,單一發(fā)展到多樣。
奴隸時代隨著生產工具不斷的出現,樂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樂器的制作更加精良,規(guī)模較大,生產技術走向專業(yè)化。打擊樂的構成已經變復雜了,有三個一組的編鐘和編磬,以及復雜的吹管樂器笙芋等。周代打擊樂已經出現七十多種,這種樂器按材料的不同分“八音”,“八音”樂器沿用了近三千年之久。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音樂文化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竹笛和箏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表性新樂器。宋玉的《笛賦》描寫到了南方的笛子和現在的已經非常相像了。春秋戰(zhàn)國時,各個諸侯國音樂廣為交流,民間活動也很普遍。
秦漢隋唐時期,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人民的思想日益開放,促進了器樂的發(fā)展。漢朝時期器樂伴奏者的舞蹈規(guī)模也擴大復雜起來,漢以后,我國與中亞、西亞各國建立聯系,國內外各民族與地區(qū)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吸收了不少外來的樂器入主中原,對民族器樂的發(fā)展和獨立起到了推動作用。唐代,有許多技藝高超的演奏家來到當時的首都長安,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在長安綻放。
宋代時期宮廷音樂沒有唐代突出,但民間器樂發(fā)展卻特別旺盛,拉弦樂器在當時城市中很流行。在明清時期,各種演奏形式的器樂遍布全國。隨著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進一步發(fā)展,又產生了又一批新的弦樂器,如板胡、京胡等,弦樂器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近代民間音樂有較大發(fā)展的有廣東音樂、北方吹歌、江南絲竹。其中廣東音樂出現了許多名家名作。由于戰(zhàn)亂的影響,有些古樂器逐漸失傳,但在民間卻得到繼承發(fā)展。
二、民族器樂的音樂特點
(一)演奏形式
民族器樂的的演奏形式并不是單一不變的,常見的演奏形式有:獨奏、齊奏、重奏、合奏這四種。獨奏是一個人一件樂器,有時是一個人演奏,有時還會有一個伴奏,或者一個樂團的伴奏;齊奏有兩個、兩個以上的演奏者,按同種樂器演奏或不同種樂器演奏的同度或八度樂曲;重奏是由多個聲部演奏的樂器,但每個聲部只有一個人的演奏形式;合奏是演奏同一樂曲時按照樂器的種類不同分為不同組,每個組有每個的聲部來進行演奏,例如合奏遼南鼓吹、山東鼓樂等。
(二)創(chuàng)作題材
民族器樂的題材廣泛、內容多樣,展現了勞動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其中標題性器樂曲,概括性比較強,標題與題材有著直接的關系,從標題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想表現的內容,產生聯想與想象;非標題性器樂,部分樂曲是按樂曲的結構特征命名的,例如《梅花三弄》中的“三弄”就是指同一段主題反復出現三次;還有的器樂標題以配器、奏法的特點命名,如《工尺上》。在傳統(tǒng)樂曲中,還有一種叫“集曲”,就是將曲名相結合如《柳青娘》與《三醉》集合為廣東曲《柳娘三醉》。
(三)曲式結構
民族器樂曲旳曲式是多樣的有特點分二段體、三段體與多段體為一組,他們都是有相同或不同的音樂材料展開來的,表現音樂不同的主題,為了表現曲子的完整性每個主題也是相互聯系的;變奏曲式是在原有基礎曲調的基礎上進行“加花”“裝飾”著名的曲式《陽關三疊》就是主題多次反復的運用,循環(huán)體曲。
一首樂曲中兩首曲牌(或曲調)不斷反復的循環(huán)出現,或一首曲牌(或曲調)反復出現兩次以上,其間插入新的部分,都是循環(huán)體。聯曲體(套曲)體曲式兩首以上完整獨立的曲子聯綴而成的樂曲結構形式是聯曲體。聯曲體樂曲在速度上常采用“慢-中快”或“散-慢-中-快-散”的原則來布局,如《塞上曲》。
三、結語
我國的民族器樂在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 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色彩。不僅創(chuàng)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的樂器還吸收外來的樂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器樂文化。在演奏形式、創(chuàng)作題材和其曲式結構等方面也獨具民族色彩。
參考文獻:
[1]齊易.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
[2]王耀華,陳新鳳,黃少枚.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文俐,李詩原.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形態(tài)[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為“咸陽師范學院專項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2XSYK077。